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中低年級自然教學研討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中低年級自然教學中的研討,一般是從事物的外表現(xiàn)象出發(fā),在感性認識的基礎(chǔ)上,努力尋求一個科學經(jīng)歷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綜合滲透運用推理、歸納、分析、演繹、聯(lián)想、抽象等思維手段,擴展深化對基本事實的分析,達到對事物的理性認識,同時對他們的意志、情操、志趣、心理品質(zhì)及其他非智力素質(zhì)進行訓練,使學生受到科學熏陶。在指導學生研討的過程中,教師應著重考慮以下兩方面因素,以保證研討順利有效地展開。
一、應考慮學生的思維水平
中低年級學生的思維水平大致處于復合思維和前語言思維的層次上,因此出現(xiàn)沒有語言的思維和“迷路的研究”等情形并不奇怪。另一方面,又要充分相信孩子們的潛在能力,大膽假設(shè),充分研討,使孩子們得到更多的語言及非語言信息。
1.課堂整體設(shè)計上要有策略,研討內(nèi)容的難度要適合研討的參與者。比如中低年級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描述能力弱,常常制約了思維的啟動,使研討陷入困境。在教學《植物的莖》一課觀察莖有什么特點時,因為觀察點對于中低年級學生來說過于散漫,小學生的注意力分配不夠,在研討開始就出現(xiàn)了語言空白。如果把各種植物的莖并列在一起進行比較時,學生對莖的觀察有了背景,就可能啟動思維,引發(fā)語言,從而促進思維發(fā)展。
2.學生的思維發(fā)生障礙時要因勢利導,加以疏通,才能使研討順利進行。比如教學《空氣與燃燒》一課,討論杯子里的蠟燭滅掉的原因時,有位學生回答說:“因為空氣變熱了,所以火就滅掉了。”另一位學生則更明確地說:“燃燒需要冷空氣?!睂W生怎么會把問題引申到冷熱空氣上去呢?原來是上節(jié)課講了《空氣的流動》后學生把知識點遷移了,這是教師始料不及的。怎么辦?如果簡單的一句話否定掉了,肯定會破壞整個研討氣氛。我就再提一個問題:“空氣冷熱真的與燃燒有關(guān)嗎?”很快有學生提出異議,于是新的研討開始了。如此一辯,學生的思維很快走出迷沼,走向解決問題的實質(zhì)方向。
二、要考慮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l·s·維果茨基指出,思維和語言產(chǎn)生于不同的根源,可能存在沒有語言的思維和沒有思維的語言。教育的作用就是把思維和語言聯(lián)系起來,使其彼此豐富并且結(jié)合成為一個整體,從而形成概念。孩子們在擺弄操作材料時,許多發(fā)現(xiàn)進入他們的頭腦,但只是不明確的、片斷的、多變的前語言信息。這就是中低年級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狀況。如何處置呢?通常有三種做法:
1.保持孩子們的語言原貌。
如《空氣的流動》中講到風是有力量的,四年級學生很難一下說出“力量”一詞,他們會用“能使帆船前進”“推風車”等等語言表達,那么教師就不一定非要學生說出“力量”一詞不可。
2.適當時機,提供詞匯。
在適當?shù)臅r候提供適當?shù)脑~匯,主要是指對形成概念的關(guān)鍵詞要適當點撥。如研討物體怎樣振動發(fā)聲時,學生發(fā)言:“鋼尺在上下顫動,有很多疊形”,“鼓面跳動”……這些描述都是具體的、生動的,但不是科學的詞語,教師就在學生描述的基礎(chǔ)上直接歸納出:這樣的運動就叫振動。這樣就幫助學生度過了語言難關(guān)。
3.學生語言的相互作用。
教師要設(shè)法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他們說的話,比如學生說:鐵比泡沫重,所以鐵下沉泡沫上福對“重”字的理解,如果從學生的角度去理解他們語言中的意義時,你就不難發(fā)現(xiàn)他們的真正意思。這時候,教師就不能說他錯,而應積極引導,讓學生互相解釋、闡述,以求達到更高層次的概念水平。在研討中,語言和思維是至關(guān)重要的兩個因素,學生的語言和思維在相互作用中沿著概念箭頭不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