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社會主義素質文化建設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素質文化本真性存在與發(fā)展,其功能隨著國民素質均衡發(fā)展需要日益凸現
“不論環(huán)境中的不平衡或社會中的不平衡,造成這種不平衡的是人自身,其根源顯然是在于我們人類內在自我的不平衡”。而自我的不平衡是人與文化分離的結果,是國民素質發(fā)展失衡根本所在。顯然,彌補國民素質文化缺失,認定素質文化概念,加強社會主義素質文化建設迫在眉睫。
二、我黨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與構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過程中,高度重視社會主義素質文化建設
所謂社會主義素質文化,是指黨在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構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過程中,為提高國民素質的內涵設計、價值取向、目標設定、教育路徑與方法,通過實踐所生成、凝結和弘揚的國民素質發(fā)展的思維指向與價值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尤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黨高度重視社會主義素質文化建設問題。建國初期,根據國民素質與全面展開社會主義建設不相適應的矛盾,要求干部、知識分子“又紅又專”;對學生提出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教育方針,給人的德、智、體素質結構賦予了新的內涵。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和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中,都把培育“四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黨的十五大報告首次提出國民素質問題,并強調“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黨的十六大報告把“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強調大力發(fā)展社會主義文化,堅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引導人們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認真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誠實守信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黨的十七大報告鄭重提出中華民族文明素質問題,把“加強文化建設,明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作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提出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即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是國民素質提升的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國民素質提升的目標;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國民素質提升的精神源泉;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國民素質提升的不竭動力;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國民素質提升的文明準則。它為國民素質內容不斷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完備構成和發(fā)展方向提供了理論依據,在觀念形態(tài)上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發(fā)展理念,反映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主體素質的需要和內容,在發(fā)展路徑上具有嚴密的邏輯性科學性,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國民素質建設理論體系。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推進文化創(chuàng)新,竭盡全力地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標志著我黨由重視中華民族基本素質提高向著現代文明素質提高的轉變。所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二個五年規(guī)劃的建議》中,明確提出“十二五”時期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的基本要求,概括起來,主要有五個方面。
(1)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加強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信念教育。
(2)倡導愛國守法和敬業(yè)誠信為重點的社會主義道德教育。
(3)弘揚科學精神,培育奮發(fā)進取、理性平和、開放包容的心理素質教育。
(4)修身律己、勤勉做事、平實做人的個人修養(yǎng)教育。
(5)知榮辱、講正氣、盡義務,形成扶正祛邪、懲惡揚善的生活觀教育。這五個方面的基本要求,構成了有機統(tǒng)一的整體,不僅對中華民族文明素質內涵作出了精辟概括,也為中華民族文明素質的提升指明了方向。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認為,一些領域道德失范、誠信缺失,一些社會成員人生觀、價值觀扭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更為緊迫,強調文化在推動全民族文明素質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強。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就是不斷開創(chuàng)國民素質全面提高的新局面。黨的十八大報告把“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高”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之一,進一步提出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要求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由此可以看出,我黨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與構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中,高度重視社會主義素質文化建設,對于提高國民素質和中華民族文明素質起到了促進作用。
三、社會主義素質文化的基本內容構成
所謂素質文化結構,是指素質文化元素之間具有的秩序關系,是作為完整的素質文化觀念表現出來的有機整體。那么,素質文化結構如何科學劃分呢?首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確立為素質文化價值構建的主題內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確立為素質文化的踐行標準,旨在解決素質文化應該朝什么方向發(fā)展與如何實踐問題。進而言之,就是解決國民素質發(fā)展的價值觀與實踐依據問題。以此構建素質文化結構,即生活文明素質文化、心理文明素質文化、精神文明素質文化、生態(tài)文明素質文化。所謂生活文明素質文化,主要是指國民以社會主義價值觀為指導,在物質資料消費和精神生活、閑暇生活實踐中所表現出來的審美意識和文明觀念。生活文明素質文化表現出鮮明的時代性與民族性、發(fā)展性與沿襲性同時并存的特征。生活文明素質文化內容為:合理消費觀是生活文明的消費要求;優(yōu)生優(yōu)育是生活文明的繁衍要求;和諧、誠信、友善是生活文明的交往要求;民主、平等、公正、法治是生活文明的政治要求;抵制低俗現象、自覺健身是生活文明的閑暇要求。旨在形成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促進中華民族生活文明素質的提高。所謂心理文明素質文化,主要是指表現在國民生存與發(fā)展中的相對穩(wěn)定的、和諧包容的心理文化觀念,把握心理情緒的一種較為穩(wěn)定的能力。國民的生理心理活動、心理潛能素質(本能、體悟、情緒及條件反射等)、社會心理活動、精神潛能素質(知識、觀念、品德、性格、人格、能力)都是通過心理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發(fā)展的,其中介性特征在提升整體素質的進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具有意識能動性、內涵穩(wěn)定性、功能中介性特征。心理文明素質文化構成要素為:
(1)具有獨立性,不以強凌弱,主持公道力;
(2)具有奮斗進取,合作競爭的人格力;
(3)具有自控性、勇敢性、果斷性、堅持性的意志力;
(4)具有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堅忍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艱難困苦的精神力;
(5)具有理性平和、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力。其心理綜合力反映出中華民族心理文明素質水平。所謂精神文明素質文化,主要是指國民所受教育程度,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形成的共識水平,在社會發(fā)展中表現出來的文明觀念與知識。主要包括:科技知識素質文化、思想文明素質文化、道德文明素質文化三大要素??萍贾R素質文化,是指國民通過學習、實踐的積累而獲得的文化與科技知識容量,由此進一步形成的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相適應的知識體系和結構。主要包括:文化知識、現代信息處理知識、生活知識、健康知識、家政知識、人際關系知識、專業(yè)知識、法律知識、寫作知識、審美知識等。其文化與科技知識文明素質主要表現在中華民族成員對事物的迅速、靈活、正確地理解和處理的能力。思想文明素質文化,是指社會存在反映在中華民族成員的意識中,經過價值思維活動所形成的理想信念、價值取向、價值評價等觀念。思想文明素質文化主要是由社會主義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所構成。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其核心要素,這是由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所決定的。道德文明素質文化,是指國民通過社會主義先進道德文化的社會教化在內化后所形成的內在穩(wěn)定的道德觀念。道德文明素質文化主要由社會主義的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質所構成?!鞍藰s八恥”是國民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品質體現,在國民道德文明素質文化中處于重要地位。生態(tài)文明素質文化,是指國民在生產和生活實踐活動中形成的與自然和諧相處、和諧共生、和諧發(fā)展的倫理品質與規(guī)則觀念。生態(tài)文明作為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上的新階段,也必然要求人類建構與此相適應的生態(tài)文明素質文化結構,以促進尊重自然、愛護生態(tài)、保護環(huán)境、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目標實現。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生態(tài)文明建設問題,并強調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tài)文明觀,也充分說明了生態(tài)文明素質在中華民族文明素質結構中的地位與作用。正如所指出:“大量事實表明,人與自然的關系不和諧,往往會影響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如果生態(tài)環(huán)境受到嚴重破壞、人們的生產生活環(huán)境惡化,如果資源能源供應高度緊張、經濟發(fā)展與資源能源矛盾尖銳,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是難以實現的?!币虼耍邳h的十八大報告中又進一步強調,加大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和環(huán)境保護力度,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tài)文明理念,把生態(tài)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從源頭上扭轉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趨勢”。關于建設社會主義生態(tài)文明對主體素質的要求,對生態(tài)文明素質文化結構劃分提供了依據,即全民族牢固樹立生態(tài)文明觀念,是生態(tài)文明素質提高的思想保證;主動尊重自然、自覺愛護生態(tài)、積極保護環(huán)境是生態(tài)文明素質提高的內在要求;建設資源節(jié)約型、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是生態(tài)文明素質提高的實踐標準。生活文明素質文化、心理文明素質、精神文明素質文化、生態(tài)文明素質文化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文明素質文化的結構體系,體現著中華民族文明素質的發(fā)展趨勢。
四、個體樹立素質文化觀念內化自覺,是由國民素質內在屬性所規(guī)定
由于人與人之間具有差異性,其思維方式、價值觀念、道德準則、心理態(tài)度及行為方式也不相同,對其素質文化內化程度也不相同。但對素質文化觀念內化要求是相同的,每個個體必須樹立素質文化觀念內化自覺,這是由國民素質的屬性和功能決定的。素質文化觀念內化教育是社會主義素質文化建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從國民素質的內涵來看,是國民在先天稟賦和文化影響的基礎上,在社會的政治、經濟、教育和科技等因素的直接引導的作用下所形成的素質文化觀念,通過內化后所表現出來的相對穩(wěn)定的特質。國民素質是以國民的內在形式存在的,是在國民與外部世界接觸過程中作為主體的內在屬性表現出來的。它必須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接受、學習素質文化觀念,并通過心理的中介作用內化后,才能轉化為素質結構的組成部分,而且能在國民的一生中持久發(fā)揮作用的品質才是真正意義的素質。從素質文化歷史繼承性和發(fā)展性特征來說,一些優(yōu)良素質文化元素和特質如:孝悌為先、誠實待人、以信為本、重視和諧、愛好和平、自強不息等并未因為國家性質的改變和發(fā)展而拋棄,也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逝,反而是世代相傳,至今仍對國民素質的發(fā)展起著積極的作用。這不僅是歷代國民個體素質觀念反復內化后的結果,更是由于社會發(fā)展進程中不斷肯定和強化的結果。實質上,這是國民素質內化屬性和功能的必然表現。這些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的素質文化觀念,是社會長期內化積淀的產物,也必然在現代國民素質觀念上表現出來。從國民個體對素質文化內化意義上講,人生活在現實的社會中,必然受現實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的引導和作用。而每個人在同樣的環(huán)境中生活,接受較為相同的教育,而素質水平則不相同,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從主體原因來看,這主要是由每個個體對素質觀念與知識內化水平的高低所決定的。因此,一個人是否能夠得到全面發(fā)展,素質是否能夠得到提高,則取決于他對素質觀念與知識的內化能力??傊?,國民只有樹立素質文化與知識的內化自覺,才能在實踐中提高素質水平。而實踐的功能內在地包含著人作為主體的自我創(chuàng)造和自我發(fā)展,體現出對人的素質和能力的確認。因此,國民對素質文化內化并與實踐外化相統(tǒng)一,是提高國民個體文明素質水平的主要路徑。
五、社會主義素質文化建設的基本思路
正因為素質文化本真性的存在與發(fā)展,我黨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與構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中,已經開展了社會主義素質文化教育。那么,社會主義素質文化建設理應提到應有高度。
(一)建設社會主義素質文化的重要性目前,“我國文化發(fā)展同經濟社會發(fā)展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還不完全適應,突出矛盾和問題主要是:一些地方和單位對文化建設重要性、必要性、緊迫性認識不夠,文化在推動全民族文明素質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強;一些領域道德失范、誠信缺失,一些社會成員人生觀、價值觀扭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更為緊迫,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任務繁重”??梢姡趶V大國民中開展素質文化教育問題,促進國民素質均衡發(fā)展,已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領域。這對于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更為突出的意義。
(二)建設社會主義素質文化的思維指向社會主義素質文化的建設必須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確立為社會主義素質文化價值構建的思維指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素質文化,不斷滿足提高國民素質的文化價值需求,向著關懷人的完整性和國民健康素質、心理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均衡發(fā)展的目標而努力,即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理念,建設社會主義素質文化理論;堅持人性和諧,提高國民素質均衡發(fā)展水平;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確定社會主義素質文化建設的價值取向,提高國民素質現代化水平,以保持人的素質文化的完整性,促進人的肉體和精神、感性和理性、個體與社會的統(tǒng)一。
(三)社會主義素質文化建設的目標人類發(fā)展的主要目標是文化進步,而任何一個時代的文化思想發(fā)展都是隨著人類的創(chuàng)造而發(fā)展的,其根本標志就是能不能促進人性和諧與人的生活世界統(tǒng)一,能不能促進國民素質均衡發(fā)展。因此,建設社會主義素質文化的理論基礎,就是人性結構系統(tǒng),主要體現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人與自身的三種關系中,作為自然存在物、社會存在物和有意識的存在物所表現出來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和精神屬性,它們之間相互聯(lián)系,形成人性結構系統(tǒng),成為人的素質結構的理論依據,也是社會主義素質文化建設的研究基礎。由此,對于文化中凸現出來的人的身體、心理、思想、道德素質價值觀進行梳理與評判,升華出先進的素質文化價值觀,形成較為系統(tǒng)的社會主義素質文化思想,以保持素質文化的完整性。
(四)社會主義素質文化建設路徑與方法
1.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理念、確定社會主義素質文化建設的價值取向社會主義素質文化思想價值構建,是在借鑒吸收古今中外的優(yōu)秀素質文化思想的基礎上,堅持社會主義文化先進性質,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統(tǒng)領,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促進全社會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追求,引領國民素質均衡發(fā)展,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理念,將在指導思想上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方向;在內容構成上反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主體素質的需要;在預設視野上體現國民素質的實踐性原則。
2.汲取優(yōu)秀素質文化資源,堅持差異性和統(tǒng)一性相結合的原則素質文化的差異問題,是素質文化建構的關鍵所在,“從歷史文化傳統(tǒng)、現實社會環(huán)境和具體生活氛圍角度來看,任何一種產生于以往不同時代的學術資源,無疑都包含著與我們今天情境的諸多不同,這些不同實際上都是以時空差異的方式表現出來的。因此,真正重視和研究被吸收資源的歷史性生成變化維度及其具體表現,準確而全面地理解和把握這些差異及其重要意義”。以評判—先進性與落后性—認定的方式吸收文化資源,保持文化思想觀念的開放與交流,在人的素質均衡發(fā)展意義上進行評判與認定,進而形成以馬克思主義先進文化為指導的社會主義素質文化觀。
3.營造良好氛圍,形成人人踐行素質均衡發(fā)展觀通過新聞媒體大力宣傳社會主義素質文化,宣傳提升國民素質均衡發(fā)展的途徑和方法,在全社會營造一個良好的國民素質教育氛圍,使全社會都能充分認識到提升中華民族文明素質水平的重要性,自覺、積極、全面地提升國民素質均衡發(fā)展水平。一是區(qū)分不同層次、不同對象開展素質文化教育;二是始終抓好國民思想道德素質文化教育,促進國民思想道德素質提高;三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統(tǒng)領社會主義素質文化教育,把社會主義素質文化教育貫穿到國民教育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之中。(本文來自于《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雜志?!缎熘莨こ虒W院學報.社會科學版》雜志簡介詳見
作者:單培勇李萌單位:河南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