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刑法理論違法性探討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產(chǎn)生這種區(qū)別的原因,首先是由于漢語中的“法”,在大陸法系國家語言中有不同的表述方式。大陸法系國家表示“法”的方式和英語不一樣,英語中的“l(fā)aw”與漢語中的“法”非常相近,既可表述規(guī)律,也可表示規(guī)則;既可是法學知識體系的總稱,也可是法律規(guī)則體系的總和。在大陸法系國家的語言中,漢語中的“法”字通常有兩種表述方式。用拉丁語來講,有jus(或juris)與lege(或lex)的區(qū)別。其中的jus表示觀念性的法、整體的法、價值意義的法,相當于英語里面的“justice”或“right”,即“公正”或“正確”的意思。Jus這個概念,在德語中是“recht”,在法語里是“droit”,在意大利語中是“diritto”。這些單詞,本義都是“直”、“平”、“公正”的意思,都以什么是“對”、什么是“錯”為核心內(nèi)容。當人們用這些單詞來表示漢語中的“法”的時候,主要是指自然法意義的法,價值意義的法。在拉丁語中,表示具體的成文法規(guī)范的單詞是“l(fā)ege”或“l(fā)ex”,這兩個單詞都是指具體的規(guī)定、規(guī)則。這個意義的“法”,在德語里是“gesetz”,在法語中為“l(fā)oi”,在意大利語中則是“l(fā)egge”。大家都知道,罪刑法定原則的拉丁語表述方式是“NullaPoenaSineLege”。這里的“Iege”就是指的具體的法。將這個表述直譯為漢語,意思就是“沒有成文的規(guī)則,就沒有刑罰”。很顯然,這個拉丁語表述是不能改成“NullaPoenaSineJus”的。如果改了,這個拉丁短語的意思就變成“沒有正義,就沒有刑罰”了,一個強調(diào)形式主義的罪刑法定原則的口號,就成為了一個主張實質(zhì)主義的法治原則的宣言。
盡管在德日刑法理論中也可能找到相反的主張,我認為,德日犯罪論體系中“違法性”這個概念中的“法”,應該是指觀念性的、整體性的、抽象的、價值性的“法”,而不能像我國很多學者那樣將其理解為具體的規(guī)則性。從詞源上考證,我這里所談的“違法性”實際上應該是日本語,源于德語“rechtswidrig”。前面講過,德語“rechtswid-rig”中“recht”,本來就是用來表示法的“公平”、“正義”、“正確”等抽象價值為內(nèi)容的;在德語中,表示違反具體法規(guī)范的單詞是“gesetzwidrig”,這才是真正與漢語中的“違法性”一詞相應的概念。當然,我們將大陸法系刑法理論中的“違法性”中的“法”,界定為觀念、價值、抽象、整體意義的“法”,最主要的原因還不在于這個詞的詞源,而在于大陸法系刑法理論體系本身的邏輯。
首先,我們可以從大陸法系犯罪論體系認定“違法性”的標準的角度,來說明這個概念中的“法”是價值意義的“法”。在大陸法系刑法理論中,認定“違法性”的標準是什么呢?傳統(tǒng)德日刑法理論的主流觀點認為,“違法性”是指行為符合構成要件,但是不具備正當化理由。這里的“行為符合構成要件”,是考察某行為是否具有違法性的前提。從德日犯罪論體系的邏輯來看,認定行為是否符合構成要件,是解決行為的構成要件該當性問題。因此,行為符合構成要件的問題,是在認定“違法性”的前一個階段,即認定行為的構成要件符合性時已經(jīng)解決了的問題,不是違法性認定這個階段要解決的問題。所以,在進入“違法性”判斷階段時,認定“違法性”的標準實際上只有一個,即行為不具備阻卻違法的事由?!斑`法阻卻事由”,在大陸刑法理論體系中,也被稱為“正當化理由”。因此,認定行為具備“違法性”,實際上是說符合構成要件的行為是不正當?shù)?。當然,這里的不正當,是從法律的立場上講不正當,或者說為作為整體的法秩序所不允許。這里的“違法性”判斷,顯然是一個從法的立場上所作的行為正當不正當?shù)呐袛?,是一個整體性的價值性的判斷。因此,從“違法性”認定標準的角度,我們只能得出大陸法系刑法中“違法性”中的“法”,應該是抽象的、整體的、價值意義的“法”的結(jié)論。
除“違法性”的認定標準外,大陸法系刑法中“違法性”的證明方式,也可以說明“違法性”中“法”是整體意義的抽象的法。在大陸法系刑法理論的邏輯中,證明行為“違法性”的方式與“構成要件該當性”的證明方式是不同的。后者是要證明行為符合什么刑法條文的哪些規(guī)定,而前者則是要證明行為不符合哪些刑法條文的規(guī)定。以殺人罪為例,如果我們要證明被告人的行為符合殺人罪的構成要件,就必須證明行為人主觀上有殺人故意,客觀上有致人死亡的行為。這里的殺人故意和殺人行為都是刑法分則規(guī)定的殺人罪必須具備的內(nèi)容。但是,我們在證明殺人行為的“違法性”時,就得采取一種完全相反的思維過程,我們不是要證明行為人的殺人行為在哪些方面與法律規(guī)定相符,而是要證明行為人的殺人行為與法律的規(guī)定不相符,要證明行為不存在法律規(guī)定的阻卻違法的事由,要證明行為不符合刑法規(guī)定的正當防衛(wèi)、緊急避險等正當行為的條件。換言之,大陸法系刑法中的“違法性”是一種在只能以“不符合(刑法關于正當化事由的規(guī)定)”、“不存在(違法阻卻事由)”為標準來證明的東西,只能是一種不能以具體的實在為表現(xiàn)形式的東西,這種東西不可能不是一種抽象的東西。
大陸法系刑法中“違法性”的證明方式,不僅可以說明這種“違法性”中的“法是抽象的價值的法,同時還可以說明這種“違法性”中的法是整體性的法,不是某個具體的法規(guī)范。為什么這里的“法”應該是整體性的法,而不是某個具體的刑法規(guī)范呢?因為我們在證明行為的“違法性”時,要證明的內(nèi)容是行為不具備法律規(guī)定的正當化理由,而法律關于正當化事由的規(guī)定不是一個具體的規(guī)定,而是一類規(guī)定;這些規(guī)定適用的對象不是符合某種犯罪的構成要件的行為,而是適用于符合所有犯罪的構成要件的行為。更重要的是,我們要認定行為的違法性,不僅不能僅以某個刑法規(guī)范為標準,甚至不能僅以刑法的規(guī)定為限,而必須以全部的法秩序為基礎,根據(jù)所有部門法的相關規(guī)定來認定符合構成要件的行為不具備任何法律規(guī)定的正當化事由。例如,我們在認定殺人行為的“違法性”時,我們不僅要根據(jù)刑法的規(guī)定,認定這個行為不是正當防衛(wèi)、緊急避險;我們還必須以全部的法律規(guī)定為根據(jù),認定這個行為不是合法的醫(yī)療行為,不是履行合法職務的行為,不是行使合法權利的行為,等等。認定行為的“違法性”,必須從整體的法秩序的角度考察是否有允許它存在的規(guī)范,這種“違法性”認定標準的整體性,當然可以證明“違法性”中“法”的整體性,也當然可以證明大陸法系刑法中“違法性”的“法”,是指整體的法,而不是具體的規(guī)范。
如果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這個“違法性”中的“法”是抽象的、價值的、整體的法,那么,這個概念中的“違”也不應該等同于漢語中“違反”。因為漢語中“違法”的“違”通常都是指“違反”具體的規(guī)定,判斷標準是行為是否符合某個具體的禁止性規(guī)范規(guī)定的特征。大陸法系中的這個“違法性”中的“違”與漢語中的“違背”一詞意思相近,即行為因不符合法律的規(guī)定而與法律的要求相對立,與法律所維護的價值相對立,并因此而為法的立場所不允許,而為整體的法秩序所不允許。對于這個問題,意大利和德國早期的刑法教科書講得很清楚。現(xiàn)在的日本刑法學者也說“違法性”意味著“不為法律所允許”,“不為法的立場(見地)所容忍”,德國、意大利人將“違法性”界定與整體的法的對立,就是這個意思。
“違法性”這種和整體的法的立場相“對立”,意味著什么呢?在我看來,當然只能是行為與法律所保護的利益的對立。但是,這里的利益不僅是指某個法規(guī)范保護的具體利益,而是包括整個法律制度所保護的抽象價值。從這個角度,“違法性”也可以界定為“對作為整體的法益的侵害”。這個“對整體的法益的侵害”又意味著什么?我覺得,這只有一種理解;就是對社會的危害。換言之,德日刑法理論中“違法性”所代表的“法益侵害性”和我國刑法中的“社會危害性”,意思應該是一致的。順便說一下,“沒有危害,就沒有犯罪”是現(xiàn)代刑法理論堅持的一個根本原則。盡管對什么是“危害”,人們有不同的理解。但是,認為該原則在刑法中應比“罪刑法定原則”有著更為重要的地位,基本上可以說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世界各國刑法學界的共識。總之,大陸法系刑法中的“違法性”,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這個概念的基本含義是指行為與整體的法、價值意義的“法”的對立,不應該理解為對具體法規(guī)范的違反。
在大陸法系的刑法理論中,關于“違法性”有“形式違法性”和“實質(zhì)違法性”兩種區(qū)分。我認為,二者在邏輯上應該是完全統(tǒng)一的。在李斯特之前,大陸法系刑法理論中沒有“形式違法性”和“實質(zhì)違法性”之分。當時的“違法性”,就是指具備構成要件的行為缺乏法律規(guī)定的“違法性阻卻事由”,即今天人們所說的“形式違法性”。李斯特認為,僅僅以形式上不具備法律所規(guī)定的正當化事由,作為認定行為“違法性”的標準是不全面的。所以,就提出了“實質(zhì)違法性”這個概念。如果只要符合構成要件,不具備法定正當化事由的行為,都具備“違法性”的話,那我們國家所有的外科醫(yī)生都應該被判刑。為什么?因為我國刑法只規(guī)定了正當防衛(wèi)、緊急避險,沒有明文規(guī)定醫(yī)療行為是排除犯罪的合法行為。所以,只要醫(yī)生手術行為不符合法定的緊急避險條件,醫(yī)生的手術行為就完全符合傷害罪的構成要件;如果病人在手術臺上死了,醫(yī)生就應負故意殺人或者過失殺人的罪責,就應該定罪判刑。正是李斯特發(fā)現(xiàn)了這個漏洞,指出僅僅從形式上以法律規(guī)定為標準認定“違法性”要出類似的大問題,于是,才提出了以法益侵害為核心內(nèi)容的“實質(zhì)違法性”概念?,F(xiàn)在的德日刑法理論,對“實質(zhì)違法性”這一概念有不同的理解。筆者認為,應該回到李斯特的解釋,即應該將“違法性”的實質(zhì)理解為對法律所保護的利益的侵害。只有用這個實質(zhì)標準來補充、完善“違法性”的內(nèi)容,才能防止僅以形式的標準認定“違法性”可能會出的問題。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將所有的正當化事由都規(guī)定在刑法典中,如果不以對違法性的實質(zhì)理解作為補充,就會出現(xiàn)很多把主觀上出于好心,客觀上有利于社會的好人,作為犯罪人來處罰,就會與現(xiàn)代刑法中“沒有危害,就沒有犯罪”這個根本原則發(fā)生沖突。所以,“形式違法性”和“實質(zhì)違法性”是相互補充、相互完善的關系,二者是完全統(tǒng)一的,即使在大陸法系刑法理論體系的邏輯中,也應該如此。大陸法系各國的刑法學者,基本上都主張排除違法性的正當化事由可以進行類推,就是一個明證。當然,這里講的“形式違法性”和“實質(zhì)違法性”的統(tǒng)一,是在應然意義上強調(diào)二者邏輯上的統(tǒng)一,而不是說二者在現(xiàn)實的理論中已經(jīng)統(tǒng)一了。就目前大陸法系刑法理論的現(xiàn)狀而言,人們對這兩個概念的內(nèi)容和作用,還存在不同的理解。
在德日刑法理論中,與“違法性”相關的概念,還有“客觀違法性”和“主觀違法性”?!翱陀^違法性說”主張,“違法性”只能是客觀的,只能是行為對法律所保護利益的客觀危害,這種危害的存在與否與主體的能力無關?!爸饔^違法性說”則認為,“違法性”當然是指行為客觀上對法益侵害,但是,這種侵害必須與主體的能力聯(lián)系起來才有意義;如果“違法性”是指行為為法的立場不允許的話,這種“違法性”就必須以行為主體可能理解法的立場、理解法的命令為前提。只有具有這種能力的主體,才可能做出和法的立場相對立的行為。筆者認為:在大陸法系刑法理論框架內(nèi),“違法性”應該是客觀的。在這個框架中,主體能不能了解刑法的立場,可不可能認識到刑法的命令,是屬于主體的刑事責任能力問題,是屬于“有責性”階段認定行為人“責任”的時候解決的問題;如果拿到“違法性”這一階段進行判斷,就會破壞大陸法系刑法理論邏輯上的完整性。
關于“違法性”的概念,筆者不贊成我國某些非常權威的學者,甚至個別日本學者的觀點:認為大陸法系刑法理論中的“違法性”就是“刑事違法性”。為什么呢?因為,“刑事違法性”一定是違反了某個刑法規(guī)范,而在大陸法系刑法理論的邏輯中,“違法性”這個概念中的“法”不僅不是指某個具體的刑法規(guī)范,甚至超出了整個刑法的范疇;就是“實質(zhì)違法性”中所講的法益,也不僅僅是指刑法所保護的法益,而是包括所有法律保護的利益。將大陸法系刑法理論中的“違法性”與“刑事違法性”等同起來,在邏輯上是錯誤的。僅就詞義而言,二者也不容混淆。不論在大陸法系國家,還是在中國,“刑事違法性”這個概念,都是指行為違反具體的刑法規(guī)范;行為具備“刑事違法性”,意味著行為符合某個具體刑法規(guī)范規(guī)定的犯罪成立的全部必要條件,意味著犯罪的成立。而大陸法系理論體系中的“違法性”,僅是同“構成要件該當性”、“有責性”并列的犯罪成立的條件之一,具備“違法性”,并不意味著必然存在主體的刑事責任能力、刑事責任年齡以及違法性認識(原來還包括對事實的故意和過失)、期待可能性等犯罪成立的必要條件。在大陸法系刑法理論的框架內(nèi),這些犯罪成立的必要條件,都是在認定“有責性”時解決的問題。因此,從大陸法系刑法理論的邏輯考察,具有“違法性”行為,還不一定就是犯罪;具備“違法性”,并不一定意味著行為已經(jīng)違反了刑法規(guī)定。例如,一個八歲的小孩殺人,或者精神病人殺人,都具有違法性的行為;但是,這些行為還缺乏“有責性”這個犯罪成立的必要條件,這些行為違反的法律規(guī)范還不是刑法規(guī)范,這些行為的主體應該承擔的責任還不是刑事責任,而只是行政責任或民事責任。所以,根據(jù)大陸法系國家犯罪理論的邏輯,把“違法性”等同于“刑事違法性”,不能說不是一個是非常值得認真斟酌的觀點。
前面講了有關“違法性”的幾個基本概念,順便說一下“違法性認識”問題。關于“違法性認識”的概念,這里只談一點:不應該將“違法性認識”混同于法律認識錯誤。從理論上講,法律認識錯誤可以分為三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對法律維護的抽象價值的認識錯誤,即行為人對自己行為是否正當?shù)恼J識錯誤;第二種情況是對具體法律規(guī)定的認識錯誤,即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究竟違反了什么法,是構成甲罪還是構成乙罪的認識錯誤;第三種情況是對刑法規(guī)定的刑罰輕重的認識錯誤,即行為人對自己的犯罪行為應該受到什么懲罰的認識錯誤。在這三種法律認識錯誤中,只有第一種情況屬于大陸法系刑法理論中“違法性認識(錯誤)”。后面兩種“法律認識錯誤”與“違法性認識”有聯(lián)系也有區(qū)別,不應該把二者混淆起來。
論文關鍵詞:違法性違法性認識概念解讀
論文摘要:要把握違法性認識。必須理解什么是違法性。漢語中的“違法性”與大陸法系刑法理論中的“違法性”不同。將大陸法系刑法理論中的“違法性”中的“法”理解為抽象的、概括的法,取決于其刑法理論體系本身的邏輯。在大陸法系刑法理論的邏輯中,證明行為“違法性”的方式與“構成要件該當性”的證明方式是不同的。德日刑法理論中“違法性”所代表的“法益侵害性”和我國刑法中“社會危害性”的意思應該是一致的。不應該將“違法性”混同于刑事違法性和法律認識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