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紅白喜事禮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沙朗人待客的俗禮和待客的酒俗禮儀要比江南人普通和簡單許多。
熟人見面點個頭,叫應一聲;拜訪長輩也要叫應一聲,晚輩再鞠一躬,女眷欠一欠身;見到有權勢的人,脫一脫帽,彎一彎腰;場面上的人,抱一抱拳。握手是解放后才行起來的,男女之間的握手,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才比較普遍。
一般來客人,白開水一碗;有點身份的人,按情況不同,有糖茶;有糖茶加二粒紅棗;有再加幾粒干枸杞子;來了老親長輩的,燒一碗加糖水波蛋,或加糖甜酒釀水波蛋,或加糖油馓子,或加糖糖油馓子水波蛋。抗戰(zhàn)后,招待人客開始用茶葉。
留客人吃飯,燒鍋白米飯,時鮮蔬菜加蒸蛋;客氣的,現(xiàn)捉到魚,紅燒燒,鯽魚蒸只蛋,腌齏豆瓣秧草干湯;請客人吃飯則要上街買豬肉、買豬下水,炒兩只豬下水、炒雞、鴨雜碎、炒蛋、時鮮蔬菜炒肉絲,紅燒肉、紅燒魚、紅燒雞、紅燒鴨(鵝),幾種炒燴蔬菜,冬瓜骨頭(小排骨)湯、鴨子芋艿湯(爛河泥湯)等。鯽魚蒸蛋是必有的。
有喜事了才請人吃酒,如:生了孩子吃滿月酒,周歲、十歲、十六歲、三十歲吃生日酒,五十、六十、七十吃壽酒,七十歲后每年吃壽酒;結婚吃喜酒,老死了辦葬禮,吃米飯白喜酒;認了寄親吃寄名酒,孩子攀了親吃攀親酒;認師父吃拜師酒,滿師吃謝師酒;兒子大了分家,吃分家酒;動土造房子吃上梁酒,搬家吃搬家酒;開業(yè)吃開張酒;為互助起會,拿“頭錢”的辦起會酒等。
嗩吶是一種歷史悠久、流行廣泛、技巧豐富、表現(xiàn)力較強的民間吹管樂器。它發(fā)音開朗豪放,高亢嘹亮,剛中有柔,柔中有剛,是深受廣大人民喜愛和歡迎的民族樂器之一。人們婚喪嫁娶使用嗩吶演奏的禮儀由來已久,是民間一大傳統(tǒng)習俗,尤其在農(nóng)村廣為盛行,那些陳舊的儀式,古老的民情,不知延續(xù)了多少年!
老百姓有句俗話:婚事乃人生之大事,該喜該賀,即便是白事也要權當紅事辦,熱鬧氣氛不能少。因此,舊時的嗩吶匠、鼓樂手十分走俏吃香。以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為例,城郊的農(nóng)村人家,凡逢年過節(jié)操辦喜事,誰家都想圖個熱鬧,爭個面子,講個排場,請來嗩吶匠和鼓樂手,吹吹打打送嫁妝、跟花轎、鬧洞房,以及喝喜酒、回娘家等一系列喜慶歡樂活動,少則也要鬧上十來天。操辦喪事的風俗習慣更多,倘若祭奠長輩,鋪排場面更不亞于紅事。無論吊喪、送喪,都不離鑼鼓吹打。更有甚者,請來戲班、打玩友、唱孝歌,親朋好友陪同藝人們通宵達旦。
提起民間嗩吶,年長的藝人們常有“胡琴三擔米,嗩吶子一早晨”的說法。其實,民間嗩吶跟其它民族樂器一樣,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學會。況且,民間嗩吶曲牌數(shù)以百計,即便是流傳甚廣且常用的曲牌也足夠吹鼓手操練三年五載。
吹鼓手是民間的習慣稱呼,其實他是嗩吶匠與鼓樂手的合稱。他們由社會業(yè)余器樂愛好者組成,也有民間藝人參與。凡有人請,只須邀約5人(吹嗩吶2人,敲鑼鼓3人)短暫合伙,因此吹打水平參差不齊。譬如在民俗文化“跟花轎”的禮儀中,有的嗩吶藝人吹的《螞蟻上樹》、《南瓜花》、《伴妝臺》等曲牌,一聽那口風與技巧,便知是祖?zhèn)骼鲜帧5么虮彻?、镲子、鐺鐺鑼的伙計,則多數(shù)只是操練過三五天的半罐水,只圖鑼鼓敲得響,跟著嗩吶節(jié)奏走,并無多大技巧可言。
要說辦喪事那三吹三打的儀式中,民間嗩吶可謂是獨擅勝場。大凡鼓鑼一響,三吹嗩吶曲牌《普庵咒》、《水落音》、《將軍令》必不可少。用他們的行話說,能駕馭此套曲牌的嗩吶藝人,無一不會師傳的換氣功夫。相比之下,在祭奠、送喪等儀式中,嗩吶所吹的哀樂曲牌《鬧山河》、《哭皇天》就顯得簡而無華。
近年來,我省農(nóng)村業(yè)余劇團如雨后春筍,發(fā)展很快。筆者曾對僅80多萬人口的某縣進行了深入調查,這個縣農(nóng)村業(yè)余劇團已發(fā)展到了30多個,有的一個村就存在著兩個劇團。據(jù)初步統(tǒng)計,全縣參加演出活動的藝人已達300余人。
這些劇團的組織形式主要有兩種:一是以家庭為主體的“家庭劇團”;二是以社會流散藝人臨時搭班的“臨時劇團”。主要劇種為評劇、歌舞。演出劇目以古裝戲為主,同時還演一部分自編的短小精悍的小節(jié)目,配合宣傳黨的方針政策。
這些業(yè)余劇團,是活躍在廣大農(nóng)村中的一支文藝“輕騎兵”,他們經(jīng)常身背樂器、服裝道具,腳踏自行車,風雨無阻地去演出,他們演出的范圍非常廣泛,除參加節(jié)目、廟會的演出外,大半時間為農(nóng)村的各種禮俗演出,由于他們行動方便、節(jié)目健康,群眾負擔輕,深受農(nóng)村群眾的歡迎。
前不久,筆者隨同一個業(yè)余劇團到農(nóng)村調查,廣大群眾對劇團的熱情歡迎,使人深受感動。這個業(yè)余劇團的演唱水平相當不錯,有的專業(yè)演員也難以達到,尤其是他們自編自演的小節(jié)目,其精彩程度,令人贊嘆不已。比如他們演唱的反應精神文明尊老愛幼的快板落子《全家?!?群眾拍手叫好不絕,竟讓其返場數(shù)次。這些業(yè)余劇團編演了許多小節(jié)目,為配合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活躍農(nóng)村群眾文化生活、促進兩個文明的建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這些業(yè)余劇團,在演出活動中,相互競爭,取長補短,藝術水平也不斷在提高,為國家也培養(yǎng)了不少像樣的藝術人才。
通過多方調查,了解到現(xiàn)在群眾普遍反映文化娛樂活動太貧乏,除了晚上看看電視節(jié)目,利用紅白喜事的機會看看戲、看看電影,群眾就都很高興了?,F(xiàn)在,這個縣農(nóng)村的紅白理事會,正在著手改革,制定一些切實可行的辦法。如要婚喪嫁娶吃喝從簡,禮儀從簡,允許請劇團演戲放映電影等。
對于農(nóng)村業(yè)余劇團要不要去占領這塊農(nóng)村禮俗陣地,眾說紛紜,看法不一。筆者認為,要不要占領或如何去占領,確實需要很好的研究。應根據(jù)實際情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辦法。目的在于,使這塊農(nóng)村禮俗陣地,真正成為農(nóng)村業(yè)余劇團宣傳兩個文明的陣地。
筆者還看到,有的農(nóng)村業(yè)余劇團在演出活動中,有迷信、庸俗的方面。農(nóng)村某些不健康的習俗,確給農(nóng)村業(yè)余劇團的演出蒙上一層陰影,或多或少地助長或喧染了一些不良習俗。如:有的劇團竟為了封建迷信的所謂“神像”吹唱,有的在靈前獻戲為送殯吹唱,為“破土”、“圓墳”吹奏等等。這些應當引起警覺,不可低估他的社會影響。
由于這些農(nóng)村業(yè)余劇團是群眾自發(fā)組織,這些家庭劇團、臨時性劇團的組織松散,加之活動范圍廣泛,流動性很強,有些藝人缺乏政治頭腦,帶有小農(nóng)意識,雖有興辦群眾文化事業(yè)的積極一面,同時也有不少舊思想、舊文化,及封建思想的殘余,一遇機會,一些不健康的東西就會從他們身上表露出來。這些應當引起有關部門的足夠重視,應及時予以糾正指導。但是,如果輕易給其戴上“吹鼓手”一類的帽子,就會對這支蓬勃發(fā)展的農(nóng)村文化隊伍的積極性有所影響,也會有礙于農(nóng)村文化娛樂活動的繁榮。
俗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食,大若天地。我們生存的基本要素就是從食物中獲取的,大地萬物的生靈全部都要靠食物來補充能量,獲取營養(yǎng),維持生命。再看這部《閑話中國人》,開頭第一炮便是在大談“飲食”。中國的飲食文化早有上千年的歷史,可算得上是傳統(tǒng)文化了。由此可看出,飲食文化在中國文化中所占地位之重。
外國人重于情趣,中國人則重于飲食。中國人既然能以食為天,則“悠悠萬事,唯此為大”,世界上還有比天大的嗎?答案是肯定的。所以,中國人甚至認為“普天之下,莫非一吃”,認為不管任何事都能用“吃”來解決。這就是現(xiàn)代中國人對千百萬年前的老祖宗流傳下來的飲食文化的認識,這也是書中所說的“泛食主義”。
說到這“泛食主義”,它也包含在飲食文化內,只不過是口語上通過文字來表達的。就像是說人就叫“人口”;謀生就叫“糊口”;職業(yè)和工作就叫“飯碗”。干什么工作就吃什么飯,就像書中所說的:“修鞋補鍋是吃手藝飯;說書賣唱是吃開口飯;當教書匠是吃粉筆灰;出租房屋是吃瓦片兒。”總而言之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切都與“吃”扯得上邊。
飲食,說白了也就是吃飯。但通過對這本書的閱讀,我終于深刻的了解了中國人的“吃飯”文化。
何為“吃飯”文化,我想這也只能在中國才尋找得出答案。在中國人看來,食物乃生命之源。因此給人食物,請人吃飯,是一種很重的禮儀;而接受他人的食物,則是受了很大的恩惠,必須加以回報。這,便是中國文化中“吃飯”文化的基本準則。但在這一來一往,你一席我一頓的過程中,這“吃飯”文化漸漸的變了味兒。中國人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日漸豐滿的腰包也閑不住了,開始流行起“請客吃飯”,而“吃飯”文化的基本準則也漸漸成為中國人請客吃飯的正當理由。大家也習慣起這新一代的“吃飯”文化。像這逢年過節(jié),紅白喜事,老人做壽誕,小孩過生日,誰家不請,哪個不吃?如果升了職位,漲了工資,搬了新居,走出國門,三朋四友七大姑姨也都會堂而皇之地要求你請客吃飯。有人來了要“接風”,送人走了要“餞行”,有事要“撮一撮”,沒事也要“聚一聚”。用書上的話總結:中國人恐怕是世界上最愛請客吃飯的民族。
這飲食飲食,說完了“食”,接著得說“飲”了。
既然說到“飲”,那么“茶”,便是不折不扣的中國文化。
中國人愛喝茶,西方人愛喝酒?!拔魅孙嬀贫∑渲?,國人飲茶乃取其氣”,這是書上的原話。西方人喝酒是為了身體,中國人品茶則是為了意境。
自古以來,茶就是文人雅士所熱衷的“至清至雅之物”,它也往往用于陪襯一些山水美景,文雅之趣。所以,這喝茶不叫“喝茶”,得叫“品茶”,從這品茶中還能品出人生哲理,事物的啟迪,從而自古產(chǎn)生那么多的偉大詩人來“頌”茶。就連這品茶中,還品出了茶術之道。
不單“食”能請,這“茶”也能請。比如這“吃早茶”,則是如今商場上用來談生意的辦法之一。吃早茶不過于排場,但也不過于寒酸,幾疊小食,一杯清茶,既能解決早餐問題,也可以享受其中的一點“意境”。它也確實比請客吃飯少了一點銅臭味,少了一點利益和關系。
柴米油鹽醬醋茶,廚房中的繁雜瑣事,生活中的切切察察;
他表示,“我今天能達到這樣的一個水平,都是得益于我父親,我父親是廚行里的一個大家,他不止是在菜品上,而且在清真的禮儀上也是很有造詣的,既是廚師又是茶坊(回民禮儀主持人)。我的好記性也是遺傳自父親。”
名師出高徒
舍增泰的父親舍崇祿不但是個廚師,也是一個茶坊,在當時很有聲望,那時候只要有人家里辦紅白喜事,舍崇祿常常都被邀請負責安排宴席。舍崇祿常說,“拿別人家的事情要當自己家的事情辦,決不能馬虎。”他強烈的責任感更是影響著自己的子女。舍崇祿做了多年禮賓主持,主持喪事是要背逝者家譜的,要是把人家的輩分介紹錯了或忽略了誰,在過去弄不好是要挨打的。舍崇祿辦事從來都是認真得體,憑借他超群的記憶力和優(yōu)秀的宴席組織能力,贏得了人們的尊重,被尊稱為京城“小舍輩”。過去北京辦清真宴席是個行當,叫廚行,那時牛街、德勝門、王府井等干這行的一共二十幾家,如今卻只剩下了“廚子舍”一家了。更加可貴的是,他帶領兒子們從1956年至今從來沒有間斷,業(yè)余傳承了半個多世紀。
舍增泰的好記性也是遺傳了父親的好基因。過去露天搭建的簡易大棚、數(shù)張大號圓桌、棚里客人觥籌交錯、棚外廚師有條不紊…… 1971年從切肉學起,舍增泰還記得父親拿塊羊后腿,邊選邊切邊講解,這是哪個部位、怎么選,哪個部位適合做什么菜,這個菜有什么特點。然后再學做小吃、砌灶、配料,最后才能學炒菜。此外還要學宗教和民俗方面的知識,舍增泰光砌灶就學了四五年。砌灶包含了化學和力學的原理,如果砌不好,在使用過程中有可能塌了?!艾F(xiàn)在由于家庭結構的變化,這種大規(guī)模的宴席不存在了,所以我是幸運的,我見證了清真飲食文化的同時,也是一個實踐者,是我父親給了我機會,也把這種責任交給了我。” 舍增泰感慨,“過去我們四兄弟一起接下制席的活兒,都是分工合作,有專門做壓桌的,有專門供輔料的,因為長期合作配合默契,制作過程中精神集中,幾乎都不需要說話?!辈贿^隨著兄弟們年歲已高,現(xiàn)在這樣的情景似乎難以重現(xiàn)。
過去穆斯林葬禮辦白事,從去世到下葬不能超過72個小時,但夏天天氣熱,一般24小時內必須完成下葬。辦喜事的話,一般接下來活兒,就要提前一個禮拜去看場地,看看風向、地理位置。冬天要躲開院子的風口,夏天要躲開房檐的排水,計劃應該在哪里砌灶。夏天趕上伏天特別熱,有時候本家也來不及搭棚,廚師就那么曬著,通常都是上邊曬著,底下烤著,脖子上放條毛巾;冬天刮著大風,手都凍裂了還要砌灶和泥,有時候倒上開水,取個鐵鍬的工夫土就凍上了,但是不管多累多苦,只要答應下的事情,不管嚴寒酷暑都得盡心給辦下來,而且家還必須讓本家滿意,這就是誠信。
舍增泰回憶說,舍家八子五男,也只有四個兄弟學會了手藝――70多歲的老大舍源泰和老二舍恒泰、69歲的老三舍利泰和50多歲的老八舍增泰。“雖然當時我父親舍崇祿在這個行當已經(jīng)稱得上非常著名,但他也認為從事這行太辛苦,只要求我們學會手藝,不要求我們進入飯館從事飲食業(yè)?!彼赃^去舍家?guī)仔值艹伺紶栕鲆幌虑逭嫜缰猓麄兌加懈髯缘墓ぷ?。老大在中學教書,老二在礦冶研究院當焊工,老三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做技術,老八在北京鐵路局豐臺機務段做行政工作。
奧運期間,作為奧運人家,舍增泰接待了美聯(lián)社記者史蒂文和歐斯曼。他們吃了老舍家的菜,歐斯曼便成了這家的常客,只要到北京都會過來拜訪。為了感謝老舍的盛情款待,歐斯曼還專門托人給老舍家送去了圣地麥加的彩色電光壁掛畫。
對于現(xiàn)在很多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來說,在大棚里辦紅白喜事流水宴席的場景已經(jīng)十分陌生。隨著城市平房大院的消失,“廚子舍”五代傳承的清真宴席手藝也越來越多地成為一份珍貴的平民記憶。
精雕細琢下的真功夫
“‘廚子舍’曾以做百人以上的 清真宴席著稱,沒有店面,都是在辦事人的家里?!鄙嵩鎏┱f,但如今在高樓大廈之間,連個砌灶的地方都沒有,所以要是指著這門手藝生活,十分困難。這些菜點共有150多道,被譽為“舍家秘方”,從古至今,不編菜譜,不留文字,口口相授,代代相傳,全靠強背硬記。
清真菜品在用料上有諸多禁忌,所以即使是最常見的菜,廚子舍都會事必躬親,從訂料、備料開始,負責砌灶、制作烹飪,直至擺出幾桌到幾十桌不等的席面,因此這也是對廚師功夫的全面考驗。根據(jù)主人不同的選擇、不同的季節(jié)上不同的菜,“廚子舍”光是牛肉一種材料就有多種做法,如番茄牛肉、紅蒸牛肉、燉肉、孜然牛肉、醬牛肉、紅煨牛肉等10多種。另外,舍家在用料、做法上都極為講究,像許多清真餐館常見的豌豆黃、驢打滾、山藥卷、江米藕、糖卷裹等這樣的小吃,在口感上也絕對不同凡響。最常見的食品豌豆黃,在這里最快也要兩個小時才能完工,要經(jīng)歷選豆、泡豆、煮豆、搗碎、過籮、定型、切塊等至少10道工序的純手工打造,程序缺一不可。但在慢工出細活的同時,還必須懂得充分利用時間差。
與普通的大棚宴席不同的是,由于宗教飲食習慣的禁忌,清真宴席一般吃飯的時間都很短,要求上菜快。“清真宴席不備煙酒,從落座到起座一起宴席只有25分鐘左右,然后接著換下一撥兒人?!鄙嵩鎏┙榻B說,“清真宴要求在十幾分鐘里上20多道菜,廚師幾乎要連續(xù)做出蒸、燉、炸、扣炒等菜品。如果同時開10桌以上時還要求菜量大,因此需要廚師準備充分且精神集中,一般的廚師是無法應對的?!边@種技巧和經(jīng)驗都是祖輩傳承下來的。
清真宴上的菜品上桌都是有講究的,順序依次是壓桌、扣菜、湯菜和炒菜四類。最先上桌的壓桌食品一般是以面點、風味小吃為主,會提前預備好,這樣能為后面的菜預留下烹飪時間;接下來是扣菜,這是從籠屜里蒸出來的菜,扣到盤子里必出湯,再澆上汁上桌;然后是湯菜,湯菜是在鍋里燉熟,連湯帶菜上桌;最后上桌的是炒菜,一般3分鐘就要出道菜,大概4至6樣。清真菜有嚴格的規(guī)矩,廚師要深知古蘭經(jīng)的教義和很多禁食規(guī)定,所以做清真菜有很多的限制?!耙话愕娘堭^20分鐘上菜是很正常的事,但是在清真宴席上如果出現(xiàn)‘亮盤’讓客人等著的情況,對廚師來說就是最大的失敗。”舍增泰介紹,一般清真宴會上有6個壓桌、4個扣菜、4個湯菜和4個炒菜就足夠了,還可以根據(jù)宴席的規(guī)模、吃的程度隨時決定炒菜的多少。
傳承的不只是技藝
現(xiàn)在,舍增泰和他的哥哥們只是業(yè)余在做,傳承了半個多世紀,沿襲了清真紅、白宴席的歷史,實現(xiàn)了對文化的傳承。由于父親舍崇祿從小的教導,他們對清真宴席的制作有著一種與生俱來的執(zhí)著和熱愛,認識到它存在的意義,繼而成為精神上的追求。孩子們就沿著父親的道路走到了今天,這才有了現(xiàn)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并得到了大家的認可。
舍家四兄弟十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非遺證”,正在培養(yǎng)“廚子舍”第六代傳人……
舍增泰說,“廚子舍”的菜做法復雜,僅一道芙蓉雞片就要做兩個多小時,所以顧客很難在飯館吃到?!霸儆芯褪菍W藝的艱辛?!鄙嵩鎏┱f,他16歲正式隨父學廚藝,光學選材、刀功、砌灶就用了五六年時間,“真正能夠做主廚,沒有十年的時間根本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