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av毛片亚洲_伊人久久大香线蕉成人综合网_一级片黄色视频播放_日韩免费86av网址_亚洲av理论在线电影网_一区二区国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视频_亚洲国产精品久久99人人更爽_精品少妇人妻久久免费

首頁 > 文章中心 > 天文學方面的成就

天文學方面的成就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天文學方面的成就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天文學方面的成就范文第1篇

    一. 天文學研究的歷程

    朱熹對天文現(xiàn)象的思考很早就已開始。據(jù)朱熹門人黃義剛“癸丑(1193年,朱熹63歲)以后所聞”和林蘷孫“丁巳(1197年,朱熹67歲)以后所聞”,朱熹曾回憶說:“某自五、六歲,便煩惱道:‘天地四邊之外,是什么物事?’見人說四方無邊,某思量也須有個盡處。如這壁相似,壁后也須有什么物事。其時思量得幾乎成病。到而今也未知那壁后是何物?”[ ]可見,朱熹從小就關(guān)心天文,直到晚年仍對此難以忘懷,并孜孜以求。

    然而,朱熹在其早期的學術(shù)生涯中,并沒有進行天文學的研究。朱熹早年除讀儒家經(jīng)典外,“無所不學,禪、道文章,楚辭、詩、兵法,事事要學”[ ]。紹興三十年(1160年,朱熹30歲),朱熹正式拜二程的三傳弟子李侗為師,開始潛心于儒學,并接受李侗以“默坐澄心”于“分殊”上體認“理一”的思想。

    據(jù)《朱文公文集》以及當今學者陳來先生所著《朱子書信編年考證》[ ],朱熹最早論及天文學當在乾道七年(1171年,朱熹41歲)的《答林擇之》,其中寫道:“竹尺一枚,煩以夏至日依古法立表以測其日中之景,細度其長短?!盵 ]

    測量日影的長度是古代重要的天文觀測活動之一。最簡單的方法是在地上直立一根長八尺的表竿,通過測量日影的長短來確定節(jié)氣;其中日影最短時為夏至,最長時為冬至,又都稱為“日至”。與此同時,這種方法還用于確定“地中”?!吨芏Y?地官》載:“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罩林?尺有五寸,謂之地中?!币馑际?在夏至日中午測得日影為一尺五寸的地方,此地便是“地中”。而且,從“地中”向北,每一千里則影長增一寸;向南,每一千里則影長減一寸。這就是《周髀算經(jīng)》所謂“周髀長八尺,勾之損益寸千里”。這一說法到南朝以后受到懷疑;唐朝的一行和南宮說通過不同地區(qū)日影的測量,進一步予以糾正。朱熹要其弟子林擇之協(xié)助測量日影,顯然是要比較不同地區(qū)日影的長短,其科學精神可見一斑。

    在同年的《答蔡季通》中。朱熹寫道:“歷法恐亦只可略說大概規(guī)模,蓋欲其詳,即須仰觀俯察乃可驗。今無其器,殆亦難盡究也。”[ ]

    蔡季通,即蔡元定(1135~1198年);建陽(今屬福建)人,學者稱西山先生;精于天文、地理、呂律、象數(shù),著作有《律呂新書》、《大衍詳說》等;為朱熹“四大弟子( 蔡元定、黃干、劉爚、陳淳)”之首。蔡元定的年齡僅比朱熹小5歲,并在天文學等科學上有所造詣,很受朱熹的器重。從以上所引《答蔡季通》可知,當時朱熹正與蔡元定討論天文歷法,并且認為,研究歷法必須用科學儀器進行實際的天文觀測。

    淳熙元年(1174年,朱熹44歲),朱熹在《答呂子約》中寫道:“日月之說,沈存中筆談中說得好,日食時亦非光散,但為物掩耳。若論其實,須以終古不易者為體,但其光氣常新耳?!盵 ]顯然,朱熹在此前已研讀過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的《夢溪筆談》,并對沈括的有關(guān)天文學的觀點進行分析。胡道靜先生認為,在整個宋代,朱熹是最最重視沈括著作的科學價值的唯一的學者,是宋代學者中最熟悉《夢溪筆談》內(nèi)容并能對其科學觀點有所闡發(fā)的人。[ ]

    淳熙十三年(1186年,朱熹56歲),朱熹在《答蔡季通》中寫道:“《星經(jīng)》紫垣固所當先,太微、天市乃在二十八宿之中,若列于前,不知如何指其所在?恐當云在紫垣之旁某星至某星之外,起某宿幾度,盡某宿幾度。又記其帝坐處須云在某宿幾度,距紫垣幾度,赤道幾度,距垣四面各幾度,與垣外某星相直,及記其昏見,及昏旦夜半當中之星。其垣四面之星,亦須注與垣外某星相直,乃可易曉?!缎墙?jīng)》可付三哥畢其事否?甚愿早見之也。近校得《步天歌》頗不錯,其說雖淺而詞甚俚,然亦初學之階梯也?!盵 ]可見,當時朱熹正與蔡元定一起研究重要的天文學經(jīng)典著作《星經(jīng)》和以詩歌形式寫成的通俗天文學著作《步天歌》,并就如何確定天空中恒星的位置問題進行討論,其中涉及三垣二十八宿星象體系。

    同年,朱熹在《答蔡伯靜》中寫道:“天經(jīng)之說,今日所論乃中其病,然亦未盡。彼論之失,正坐以天形為可低昂反復耳。不知天形一定,其間隨人所望固有少不同處,而其南北高下自有定位,政使人能入于彈圓之下以望之,南極雖高,而北極之在北方,只有更高于南極,決不至反入地下而移過南方也。但入彈圓下者自不看見耳。蓋圖雖古所創(chuàng),然終不似天體,孰若一大圓象,鉆穴為星,而虛其當隱之規(guī),以為甕口,乃設(shè)短軸于北極之外,以綴而運之,又設(shè)短軸于南極之北,以承甕口,遂自甕口設(shè)四柱,小梯以入其中,而于梯末架空北入,以為地平,使可仰窺而不失渾體耶?”[ ]在這里,朱熹設(shè)想了一種可進入其中觀看天象的龐大的渾天儀。

    淳熙十四年(1187年,朱熹57歲),朱熹在《答廖子晦》中寫道:“日之南北雖不同,然皆隨黃道而行耳。月道雖不同,然亦常隨黃道而出其旁耳。其合朔時,日月同在一度;其望日,則日月極遠而相對;其上下弦,則日月近一而遠三。如日在午,則月或在卯,或在酉之類是也。故合朔之時,日月之東西雖同在一度,而月道之南北或差遠,于日則不蝕?;蚰媳彪m亦相近,而日在內(nèi),月在外,則不蝕。此正如一人秉燭,一人執(zhí)扇,相交而過。一人自內(nèi)觀之,其兩人相去差遠,則雖扇在內(nèi),燭在外,而扇不能掩燭?;虮鼱T者在內(nèi),而執(zhí)扇在外,則雖近而扇亦不能掩燭。以此推之,大略可見。”[ ]在這里,朱熹對月亮盈虧變化的原因作了探討。

    淳熙十六年(1189年,朱熹59歲),朱熹在《答蔡季通》中寫道:“極星出地之度,趙君云福州只廿四度,不知何故自福州至此已差四度,而自此至岳臺,卻只差八度也。子半之說尤可疑,豈非天旋地轉(zhuǎn),閩浙卻是天地之中也耶?”[ ]在這里,朱熹試圖通過比較各地北極星的高度及其與地中岳臺的關(guān)系,以證明大地的運動。

    朱熹在一生中最后的十年里,在天文學研究上下了較多的功夫,并取得了重要的科學成就。南宋黎靖德所編《朱子語類》卷一“理氣上?太極天地上”和卷二“理氣下?天地下”編入大量朱熹有關(guān)天文學的言論,其中大都是這一時期朱熹門人所記錄的。例如:《朱子語類》卷二朱熹門人陳淳“庚戌(1190年,朱熹60歲)、己未(1199年,朱熹69歲)所聞”:“天日月星皆是左旋,只有遲速。天行較急,一日一夜繞地一周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而又進過一度。日行稍遲,一日一夜繞地恰一周,而於天為退一度。至一年,方與天相值在恰好處,是謂一年一周天。月行又遲,一日一夜繞地不能匝,而於天常退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至二十九日半強,恰與天相值在恰好處,是謂一月一周天。月只是受日光。月質(zhì)常圓,不曾缺,如圓球,只有一面受日光。望日日在酉,月在卯,正相對,受光為盛。天積氣,上面勁,只中間空,為日月來往。地在天中,不甚大,四邊空?!盵 ]

    《朱子語類》的其它卷中也有此類記錄。例如:《朱子語類》卷二十三黃義剛“癸丑(1193年,朱熹63歲)以后所聞”:安卿問北辰。曰:“北辰是那中間無星處,這些子不動,是天之樞紐。北辰無星……?!绷x剛問:“極星動不動?”曰:“極星也動。只是它近那辰后,雖動而不覺?!袢艘怨苋ジQ那極星,見其動來動去,只在管里面,不動出去。向來人說北極便是北辰,皆只說北極不動。至本朝人方去推得是北極只是北辰頭邊,而極星依舊動。又一說,那空無星處皆謂之辰……?!庇衷?“天轉(zhuǎn),也非東而西,也非循環(huán)磨轉(zhuǎn),卻是側(cè)轉(zhuǎn)?!绷x剛言:“樓上渾儀可見?!痹?“是?!薄衷?“南極在地下中處,南北極相對。天雖轉(zhuǎn),極卻在中不動?!盵 ]

    《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二朱熹所著《北辰辨》(大約寫成于1196年,朱熹66歲)以及卷六十五朱熹所注《尚書》之《堯典》、《舜典》(大約寫成于1198年,朱熹68歲)都包含有豐富的天文學觀點?!侗背奖妗肥侵祆鋵iT討論天球北極星座的論文;在所注的《堯典》中,朱熹討論了當時天文學的歲差、置閏法等概念;在所注《舜典》中討論了早期的渾天說、渾天儀的結(jié)構(gòu),并詳細記錄了當時的渾天儀結(jié)構(gòu)。

    這一時期朱熹所編《楚辭集注》(成書于1195年,朱熹65歲)之《天問》中也有一些注釋反映了他在天文學方面的研究和造詣。

    二. 天文學的成就

    就朱熹研究天文學的方法而言,其最根本的研究方法是[ ]:

    其一,細心觀察各種天文現(xiàn)象。朱熹是重視親身觀察、善于觀察的人。他經(jīng)常運用儀器觀察天文現(xiàn)象;并運用觀察所得驗證、反駁或提出各種見解。

    其二,用“氣”、“陰陽”等抽象概念解釋天文現(xiàn)象。朱熹所采用的這一方法與中國古代科學家普遍采用的研究方法是一致的。

    其三,運用推類獲取新知。朱熹經(jīng)常運用“以類而推”的方法,用已知的東西、直觀的東西,對天文現(xiàn)象進行類推解釋。

    其四,闡發(fā)前人的天文學研究成果。朱熹研讀過包括沈括《夢溪筆談》在內(nèi)的大量科學論著,對前人的天文學觀點均予以評述,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從現(xiàn)代科學的角度看,朱熹的天文學研究方法,固然有其不足之處,這主要是由于古代科學所處的階段而導致的。在古代科學的范疇中,朱熹的天文學研究方法應(yīng)當屬于合理。更為重要的是,朱熹運用這些方法在天文學上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朱熹在天文學方面的科學成就主要反映在他最后十年里有關(guān)的言論中。概括起來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提出了以“氣”為起點的宇宙演化學說。朱熹曾經(jīng)說:“天地初間只是陰陽之氣。這一個氣運行,磨來磨去,磨得急了便拶許多渣滓;里面無處出,便結(jié)成個地在中央。氣之清者便為天,為日月,為星辰,只在外,常周環(huán)運轉(zhuǎn)。地便只在中央不動。不是在下?!盵 ]這里描繪了一幅宇宙演化途徑的圖景。

    在朱熹看來,宇宙的初始是由陰陽之氣構(gòu)成的氣團。陰陽之氣的氣團作旋轉(zhuǎn)運動;由于內(nèi)部相互磨擦發(fā)生分化;其中“清剛者為天,重濁者為地”[ ],重濁之氣聚合為“渣滓”,為地,清剛之氣則在地的周圍形成天和日月星辰。朱熹還明確說:“天地始初混沌未分時,想只有水火二者。水之滓腳便成地。今登高而望,群山皆為波浪之狀,便是水泛如此。只不知因什么時凝了。初間極軟,后來方凝得硬?!畼O濁便成地,火之極輕便成風霆雷電日星之屬?!盵 ]他根據(jù)直觀的經(jīng)驗推斷認為,大地是在水的作用下通過沉積而形成的,日月星辰是由火而形成的。

    將宇宙的初始看作是運動的氣,這一思想與近代天文學關(guān)于太陽系起源的星云說有某些相似之處。1755年,德國哲學家康德提出了太陽系起源的星云說;1796年,法國天文學家拉普拉斯也獨立地提出星云說。星云說認為,太陽系內(nèi)的所有天體都是由同一團原始星云形成的。然而,在他們500多年之前,朱熹就提出了類似之說;盡管尚缺乏科學依據(jù)和定量的推算,但其通過思辯而獲得的結(jié)果則是超前的。

    對此,英國科學史家梅森在其《自然科學史》一書中予以記述:“宋朝最出名的新儒家是朱熹。他認為,在太初,宇宙只是在運動中的一團渾沌的物質(zhì)。這種運動是漩渦的運動,而由于這種運動,重濁物質(zhì)與清剛物質(zhì)就分離開來,重濁者趨向宇宙大旋渦的中心而成為地,清剛者則居于上而成為天。……”[ ]

    第二,提出了地以“氣”懸空于宇宙之中的宇宙結(jié)構(gòu)學說。朱熹贊同早期的渾天說,但作了重大的修改和發(fā)展。早期的渾天說認為:“天如雞子,地如雞中黃,孤居于天內(nèi),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行”[ ]但是,當天半繞地下時,日月星辰如何從水中通過?這是困擾古代天文學家的一大難題。朱熹不贊同地載水而浮的說法,他說:“天以氣而依地之形,地以形而附天之氣。天包乎地,地特天中之一物爾。天以氣而運乎外,故地搉在中間,隤然不動。”[ ]這就是說,地以“氣”懸空在宇宙之中。

    至于地如何以“氣”懸空在宇宙中央,朱熹說:“天運不息,晝夜輾轉(zhuǎn),故地搉在中間。使天有一息之停,則地須陷下。惟天運轉(zhuǎn)之急,故凝結(jié)得許多渣滓在中間?!盵 ]又說:“地則氣之渣滓,聚成形質(zhì)者;但以其束于勁風旋轉(zhuǎn)之中,故得以兀然浮空,甚久而不墜耳。”[ ]朱熹認為,宇宙中“氣”的旋轉(zhuǎn)使得地能夠懸空于宇宙中央。朱熹的解釋克服了以往天文學家關(guān)于宇宙結(jié)構(gòu)學說的弱點,把傳統(tǒng)的渾天說發(fā)展到了一個新水平。[ ]

    關(guān)于地之外的天,朱熹說:“天之形,……亦無形質(zhì)?!祗w,而實非有體也?!盵 ]“天無體,只二十八宿便是天體。”[ ]又說:“星不是貼天。天是陰陽之氣在上面”;“天積氣,上面勁,只中間空,為日月來往。地在天中,不甚大,四邊空,”[ ]這顯然是吸取了傳統(tǒng)宣夜說所謂“天了無質(zhì),……日月眾星,自然浮生虛空之中,其行無止,皆須氣也”[ ]的思想。

    第三,提出了天有九重和天體運行軌道的思想。朱熹認為,屈原《天問》的“圜則九重”就是指“九天”,指天有九重。事實上,在朱熹之前,關(guān)于“九天”的說法可見《呂氏春秋?有始覽》:中央曰鈞天,東方曰蒼天,東北曰變天,北方曰玄天,西北曰幽天,西方曰顥天,西南曰朱天,南方曰炎天,東南曰陽天;后來的《淮南子?天文訓》等也有類似的說法;直到北宋末年洪興祖撰《楚辭補注》,其中《天文章句》對“九天”的解釋是:東方皞天,東南方陽天,南方赤天,西南方朱天,西方成天,西北方幽天,北方玄天,東北方變天,中央鈞天。顯然,這些解釋都不包括天有九重的思想。

    朱熹則明確地提出天有九重的觀點,并且還說“自地之外,氣之旋轉(zhuǎn),益遠益大,益清益剛,究陽之數(shù),而至于九,則極清極剛,而無復有涯矣”[ ];同時,朱熹贊同張載所謂“日月五星順天左旋”的說法。他進一步解釋說:“蓋天行甚健,一日一夜周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又進過一度。日行速,健次于天,一日一夜周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正恰好。比天進一度,則日為退一度。二日天進二度,則日為退二度。積至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則天所進過之度,又恰周得本數(shù);而日所退之度,亦恰退盡本數(shù),遂與天會而成一年。月行遲,一日一夜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行不盡,比天為退了十三度有奇。進數(shù)為順天而左,退數(shù)為逆天而右。”[ ]《朱子語類》卷二朱熹的門人在闡釋所謂“天左旋,日月亦左旋”時說:“此亦易見。如以一大輪在外,一小輪載日月在內(nèi),大輪轉(zhuǎn)急,小輪轉(zhuǎn)慢。雖都是左轉(zhuǎn),只有急有慢,便覺日月似右轉(zhuǎn)了?!敝祆滟澩苏f。[ ]

    對此,英國著名科學史家李約瑟說:“這位哲學家曾談到‘大輪’和‘小輪’,也就是日、月的小‘軌道’以及行星和恒星的大‘軌道’。特別有趣的是,他已經(jīng)認識到,‘逆行’不過是由于天體相對速度不同而產(chǎn)生的一種視現(xiàn)象?!盵 ]因此李約瑟認為,不能匆忙假定中國天文學家從未理解行星的運動軌道。

    在天文學研究中,朱熹除了提出以上新見外,還對沈括有關(guān)天文學的觀點做過詳細的闡述。例如:沈括曾說:“月本無光,猶銀丸,日耀之乃光耳。光之初生,日在其傍,故光側(cè),而所見才如鉤;日漸遠,則斜照,而光稍滿。如一彈丸,以粉涂其半,側(cè)視之,則粉處如鉤;對視之,則正圓?!盵 ]朱熹贊同此說,并接著說:“以此觀之則知月光常滿,但自人所立處視之,有偏有正,故見其光有盈有虧?!盵 ]他還說:“月體常圓無闕,但常受日光為明。初三、四是日在下照,月在西邊明,人在這邊望,只見在弦光。十五、六則日在地下,其光由地四邊而射出,月被其光而明。……月,古今人皆言有闕,惟沈存中云無闕?!盵 ]

    三. 對后世的影響

    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大致包括宇宙結(jié)構(gòu)理論和歷法兩大主要部分,尤以歷法最為突出。宇宙結(jié)構(gòu)理論自漢代形成蓋天說、渾天說和宣夜說之后,也經(jīng)歷了不斷的發(fā)展,主要表現(xiàn)為占主導地位的渾天說不斷吸取各家學說之長而逐步得到完善。

    朱熹的天文學研究側(cè)重于對宇宙結(jié)構(gòu)理論的研究。他通過自己的天文觀測和科學研究,以渾天說為主干,吸取了蓋天說和宣夜說的某些觀點,提出了較以往更加完善的宇宙結(jié)構(gòu)理論,把古代的渾天說推到一個新的階段,這應(yīng)當是朱熹對于古代天文學發(fā)展的一大貢獻。

    但是,由于朱熹的天文學研究只是專注于宇宙的結(jié)構(gòu),對于當時在天文觀測和歷法方面的研究進展關(guān)注不夠,在這些方面的研究稍顯不足。因此,他的宇宙結(jié)構(gòu)理論在某些具體的細節(jié)方面,尤其是定量方面,尚有一些不足之處,有些見解和解釋是欠妥當?shù)摹?/p>

    然而,他畢竟對宇宙結(jié)構(gòu)等天文學問題作了純科學意義上的研究,代表了宋代以至后來相當長一段時期中國古代天文學在宇宙結(jié)構(gòu)理論研究方面的水平。而且,朱熹的宇宙結(jié)構(gòu)理論在后來直至清代一直受到了不少學者的重視和引述。

    朱熹之后宋末的重要學者王應(yīng)麟(1223~1296年,字伯厚,號深寧居士)撰《六經(jīng)天文編》六卷,記述了儒家經(jīng)典中大量有關(guān)天文學方面的重要論述,《四庫全書?六經(jīng)天文編》“提要”說:“是編裒六經(jīng)之言天文者,以易、書、詩所載為上卷,周禮、禮記、春秋所載為下卷?!痹撝饕灿浭隽酥祆涞脑S多有關(guān)天文學方面的論述。

    元代之后科舉考試以“四書五經(jīng)”為官定教科書。其中《尚書》以蔡沈的《書集傳》為主。蔡沈(1167~1230年,字仲默,號九峰)曾隨其父蔡元定從學于朱熹。他的《書集傳》是承朱熹之命而作,其中包含了朱熹所注《尚書》之《堯典》、《舜典》等內(nèi)容,涉及不少有關(guān)天文學方面的論述。另有元代學者史伯璿(生卒不詳)著《管窺外篇》;《四庫全書?管窺外篇》“提要”說:該書中“于天文、歷學、地理、田制言之頗詳,多能有所闡發(fā)。”在論及天文學時,該書對朱熹的言論多有引述,并認為“天以極健至勁之氣運乎外,而束水與地于其中”。這與朱熹的宇宙結(jié)構(gòu)理論是一致的。

    明初的胡廣等纂修《性理大全》,其中輯錄了大量朱熹有關(guān)天文學的論述。明末清初的天文學家游藝(生卒不詳,字子六,號岱峰)融中西天文學于一體,撰天文學著作《天經(jīng)或問》,后被收入《四庫全書》,并流傳于日本。該書在回答地球何以“能浮空而不墜”時說:“天虛晝夜運旋于外,地實確然不動于中……天裹著地,運旋之氣升降不息,四面緊塞不容展側(cè),地不得不凝于中以自守也?!边@里吸取了朱熹關(guān)于氣的旋轉(zhuǎn)支撐地球懸于空中的宇宙結(jié)構(gòu)理論;在解釋地震的原因時,該書又明確運用了朱熹的這一觀點,說:“地本氣之渣滓聚成形質(zhì)者,束于元氣旋轉(zhuǎn)之中,故兀然浮空而不墜為極重亙中心以鎮(zhèn)定也?!痹谡摷叭赵挛逍堑倪\行方向和速度時,該書說道:“日月之行,宋儒言之甚詳”,并且還直接引述朱熹關(guān)于五星運行方向和速度的觀點予以說明。

    清代著名學者李光地(1642~1718年,字晉卿,號榕村)曾奉命主編《朱子大全》,其中“卷四十九理氣一”有“總論、太極、天地、陰陽、時令”,“卷五十理氣二”有“天文、天度、地理、雷電、風雨雪雹霜露”,收錄了朱熹有關(guān)天文學的不少論述。李光地所著的《歷象本要》引述了朱熹所謂“地在中央不動,不是在下”,“天包乎地”以及“天有九重”等,用以說明朱熹的天文學思想中包含了西方天文學有關(guān)宇宙結(jié)構(gòu)的知識[ ]。他在所撰的《理氣》篇說:“朱子言天,天不宜以恒星為體,當立有定之度數(shù)記之。天乃動物,仍當于天外立一太虛不動之天以測之,此說即今西歷之宗動天也。其言九層之天。近人者最和暖故能生人物。遠得一層,運轉(zhuǎn)得較緊似一層。至第九層則緊不可言。與今西歷所云九層一 一吻合?!盵 ]他的《御定星歷考原》六卷,也引述了朱熹有關(guān)宇宙結(jié)構(gòu)的言論,并且認為,朱熹所說的“天包乎地,地特天中之一物爾”就是指“天渾圓地亦渾圓”,而與西方天文學的宇宙結(jié)構(gòu)理論相一致。

    李光地與被譽為清初“歷算第一名家”的梅文鼎(1633~1721年,字定九,號勿庵)[ ]交往甚密,并且對當時的西方科學都持“西學中源”說。梅文鼎在所著《歷學疑問》中多處引用朱熹有關(guān)宇宙結(jié)構(gòu)的言論。該書認為,朱熹已經(jīng)具有西方天文學所謂“動天之外有靜天”、“天有重數(shù)”和“以輪載日月”的觀點,并且說:“朱子以輪載日月之喻,兼可施諸黃、赤,與西說之言層次者實相通貫?!盵 ]

    除此之外,清代還有黃鼎(生卒不詳)的《天文大成管窺輯要》八十卷,其中也包括朱熹有關(guān)天文學的不少論述。

    朱熹是古代的大哲學家,代表了中國古代哲學發(fā)展的一座高峰。也許正是這個原因,他在天文學上所取得的成就一直沒有能引起人們足夠的注意。但是,這并不能否認他在天文學上確實做出過卓越的貢獻,他的宇宙結(jié)構(gòu)理論對后世產(chǎn)生過重大的影響。

    注釋:

    [ ] 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shù)史》第四卷《天學》,北京:科學出版社1975年版,第2頁。

    [ ]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卷第九十四。

    [ ]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四。

    [ ] 陳來:《朱子書信編年考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 ] 《答林擇之》,《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四部叢刊初編),以下簡稱《文集》,卷四十三。

    [ ] 《答蔡季通》,《文集》續(xù)集卷二。

    [ ] 《答呂子約》,《文集》卷四十七。

    [ ] 胡道靜:《朱子對沈括科學學說的鉆研與發(fā)展》,《朱熹與中國文化》,學林出版社1989年版。

    [ ] 《答蔡季通》,《文集》卷四十四。

    [ ] 《答蔡伯靜》,《文集》續(xù)集卷三。

    [ ] 《答廖子晦》,《文集》卷四十五。

    [ ] 《答蔡季通》,《文集》續(xù)集卷二。

    [ ] 《朱子語類》,卷第二。

    [ ] 《朱子語類》,卷第二十三。

    [ ] 樂愛國、高令印《朱熹格物致知論的科學精神及其歷史作用》,《廈門大學學報》,1997年第1期。

    [ ] 《朱子語類》,卷第一。

    [ ] 《朱子語類》,卷第一。

    [ ] 《朱子語類》,卷第一。

    [ ] 梅森:《自然科學史》,上海譯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75頁。

    [ ] 《晉書?天文志上》。

    [ ] 《朱子語類》,卷第一。

    [ ] 《朱子語類》,卷第一。

    [ ] 朱熹:《楚辭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51頁。

    [ ] 杜石然等:《中國科學技術(shù)史稿》(下),科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106頁。

    [ ] 朱熹:《楚辭集注》,第51頁。

    [ ] 《朱子語類》,卷第二。

    [ ] 《朱子語類》,卷第二。

    [ ] 《晉書?天文志上》。

    [ ] 朱熹:《楚辭集注》,第51頁。

    [ ] 《朱子語類》,卷第二。

    [ ] 《朱子語類》,卷第二。

    [ ] 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shù)史》第4卷,科學出版社1975年版,第547頁。

    [ ] 沈括:《夢溪筆談》卷七《象數(shù)一》。

    [ ] 朱熹:《楚辭集注》,第53頁。

    [ ] 《朱子語類》,卷第二。

    [ ] 樂愛國:《李光地的中西科技觀述評》,載《李光地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 ] 《榕村語錄》卷二十六《理氣》

天文學方面的成就范文第2篇

關(guān)鍵詞:回族 科技貢獻 論述

元代中西交通暢通,中外科技交流也到達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時期。隨中亞、西亞大批穆斯林來華,他們成為了當時中西科技交流的主力軍,并將發(fā)軔于伍麥葉時代,昌盛于阿巴斯時代的科技文化也帶到了中國。

一、回回天文歷算學及其他科學

(一)在天文學領(lǐng)域

1267年,以穆斯林天文學家扎馬魯丁為代表的中國天文學家在北京建立了觀象臺,標志著中國天文領(lǐng)域的研究開始步入正軌。他們將伊斯蘭世界的大批“回回書籍”帶入中國,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回回天文書”?!痘鼗靥煳臅肥且徊枯^完整的波斯星占書,該書內(nèi)容起源于四千多年前兩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的十二星座的占星術(shù)。

此外,以扎馬魯丁為代表回族天文學家還對從西域帶回來的阿拉伯天文儀器加以研究,并在此基礎(chǔ)上創(chuàng)造了許多新的天文儀器,用來觀測晝夜時刻,確定季節(jié)。特別是扎馬魯丁制造的地球儀,填補了中國天文學研究方面的一項空白,否定和改變了中國人一直保持的“天圓地方”的概念,確立的地球的球形說。

(二)在歷算學領(lǐng)域

在歷算學領(lǐng)域,唐代的《九執(zhí)歷》就是來華穆斯林編訂的,即回回歷法,也是唐朝來華的穆斯林對中國歷算的首次貢獻。

到公元961年的宋朝時期,安徽回族馬氏的先祖、天文學家馬依澤應(yīng)宋朝皇帝的邀請編修新歷法。馬依澤熟知日月交食和五星方位的推算并精通阿拉伯的天文星占。預(yù)報日食、月食和為帝王進行星占。 馬依澤將阿拉伯占星術(shù)中黃道十二宮的方位及太陽入宮日期的推算方法引進中國天文學,于963年四月修成《應(yīng)天歷》,是第一次系統(tǒng)地將阿拉伯歷法引進中國的嘗試。

元朝時期曾一度使用金朝的《大明歷》與實際天象多有誤差。扎馬魯丁在至元四年,參照阿拉伯歷法編制了《萬年歷》,元世祖批準頒行,該歷在中國社會通用了14年。

1313年元仁宗皇慶二年,回族各國穆斯林通用阿拉伯太陰歷,即伊斯蘭教歷。明洪武十五年,馬哈麻于洪武十六年譯出《天文書》,馬沙亦黑于洪武十八年譯出《回回歷法》?!痘鼗貧v法》的參用達270余年。

元朝科學家郭守敬編制《授時歷》,就直接參照了回回歷法以及回回人引入的天文歷法資料。20世紀以后,丁子瑜、馬以愚、黃明之、胡繼勒、馬復初、馬堅等回族穆斯林學者又著述了《尋月指南》、《回回歷》、《天方歷源》、《環(huán)宇述要》、《伊斯蘭歷源詳解》、《回歷綱要》等眾多的天文歷法著作的問世,是新的歷史時期回族穆斯林對中國天文歷法史的做出的重大成績。

(三)在數(shù)學領(lǐng)域

隨著回回天文學、歷法的傳入,回回數(shù)學也被回族科學家引入中國,填補了中國數(shù)學領(lǐng)域的空白。郭守敬在《授時歷》歷算中采用了從伊斯蘭世界傳入的數(shù)學知識,特別是弧三角形法(球面三角法)。

阿拉伯數(shù)碼因元初司天臺回回人的使用流行于中國,數(shù)碼及“0”的運用,是中國數(shù)學發(fā)展的一大飛躍,沒有數(shù)碼及“0”計數(shù)法的創(chuàng)建,位值制(十位進制)就不可能出現(xiàn)。若沒有位值制,“就幾乎不可能出現(xiàn)我們現(xiàn)在這個統(tǒng)一化的世界”。

元代傳入的阿拉伯數(shù)學知識還有計算乘法的“格子算”,明代數(shù)學家亦稱該算法為“寫算鋪地錦”。

此外,元秘書監(jiān)中,曾存有回回人所制數(shù)學儀器圓規(guī)。

(四)在地理學領(lǐng)域

元朝扎馬魯丁制造的地球儀具有革命性的意義。這種地球儀是一個木制圓球,七分是水,綠色;三分是土地,白色。球面上畫有江河湖海,并貫穿著橫橫豎豎的經(jīng)緯線。從基本形制看,同現(xiàn)在地球儀比較接近。

扎馬魯丁在至元年二十八年還完成了《大一統(tǒng)志》(755卷)的編修。是元朝官修的地理總志。

二、回回醫(yī)藥學

據(jù)記載,唐代至五代時,中國穆斯林就曾將阿拉伯大醫(yī)學家拉齊所譯古希臘醫(yī)學家蓋倫的醫(yī)著16卷帶回中國。宋代時期,藥學和藥材大量被傳入中國。元朝時期,是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與伊斯蘭醫(yī)學會通交融的黃金時代,中國穆斯林醫(yī)藥大師們譯著了回回醫(yī)理、方法與伊斯蘭醫(yī)學相結(jié)合的一些醫(yī)學著作并始置“回回醫(yī)藥”的機構(gòu)。

晚唐、五代時期,穆斯林李編著《海藥本草》醫(yī)藥學著作。

《回回方》是又一部穆斯林譯著的重要醫(yī)藥學著作。這部著作注重把中國穆斯林的藥理、方法與伊斯蘭醫(yī)學有機融合起來,并注意吸收各種醫(yī)學精華,譯著編篡而成。

另外,元代杰出穆斯林醫(yī)學家沙圖穆蘇?薩謙齋不僅傳播回回醫(yī)藥學,還潛心研究中醫(yī),寫出了《瑞竹堂驗方》15卷以及一些中醫(yī)名著?;刈遽t(yī)生忽思慧還將回回醫(yī)藥學與漢、蒙古、女真、維吾爾等民族的醫(yī)藥學和營養(yǎng)學結(jié)合起來,寫出了《飲膳正要》一書。這是集元朝以前中國營養(yǎng)學研究精華而完成的中國第一部飲食衛(wèi)生和營養(yǎng)學方面的專著。

三、回回造炮及其他匠作技術(shù)

(一)回回炮

13世紀時,很多造詣很高的阿拉伯、波斯的工匠科技人員來到中國。至元年七年,帶領(lǐng)研制了一種用機械發(fā)石的炮,名叫“回回炮”?!盎鼗嘏凇崩酶軛U原理將火藥包或石頭拋射出去,射程威力大,用力省,摧毀力很強,彈石可重達75公斤,屬于重型拋石機,達到了當時世界的先進水平。這種炮在攻襄陽、破潭州、圍荊州等大型戰(zhàn)役中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平定南宋的戰(zhàn)斗中做出了巨大貢獻,從而使“回回炮”名揚天下。

(二)火銃

火銃是一種新型火炮,它是中亞、西亞造炮技術(shù)與中國造炮技術(shù)結(jié)合的產(chǎn)物。火銃是在吸收回回炮以及宋代突火槍技術(shù)基礎(chǔ)上研制而成。其原理是利用火藥在金屬管內(nèi)爆炸產(chǎn)生的氣體膨脹壓力,把彈丸發(fā)射出去,和現(xiàn)今槍炮的原理一致。但火銃比回回炮更為先進,殺傷力更大,實戰(zhàn)的功能、與效果以及火藥的制造與應(yīng)用技術(shù)都達到了世界的一流水平,在中國兵器制造史上具有極為重要的歷史地位,對元以后我國兵器的制造具有重要的影響。

(三)鑌鐵刀

鑌鐵的冶煉與鑌鐵武器、器物的制造,是元代回族兵器手工業(yè)又一獨特的貢獻,雖不及回回炮與火銃在軍事上的重要,但鑌鐵冶煉技術(shù)的高超及鑌鐵武器及器物制造的精美,均達到世界的領(lǐng)先水平。

(四)其他匠作技術(shù)

明代,回族礦冶技術(shù)已有很大的改革,礦冶業(yè)也發(fā)展到了一個繁榮的時期,眾多的回族匠人在云南開采冶煉金銀,還出現(xiàn)了珠寶石開采業(yè)。

清朝時期,回族礦冶業(yè)在銀、銅、錫業(yè)方面已有相當大的規(guī)模,居領(lǐng)先地位,還形成了一些回回冶煉村寨?;刈骞そ吃谝钡V方面的成就,有力地促進了近代資本主義經(jīng)濟的發(fā)展。

陶瓷業(yè)是我國的傳統(tǒng)行業(yè),曾在唐宋達到鼎盛時期。明代陶瓷是繼唐宋之后的又一個黃金時代,其表花、霽紅、五彩、斗彩等在當時都是聞名于世的名瓷,其制造工藝達到了陶瓷藝術(shù)之頂點,而回教促成此種上品之力量尤多。

中國回族對祖國在科技方面的貢獻是獨特的,也是多方面的?;刈寮捌湎让褚M異域的文明成果,及時充當了新文明誕生的主力軍,奉獻在各個領(lǐng)域,在與當時西方文明相較之沉寂沒落的學術(shù)領(lǐng)域泛起浪花,推動了中華文明向前大跨步!

參考文獻:

[1]馬明良.簡明伊斯蘭史[M].經(jīng)濟日報出版社,2006.

天文學方面的成就范文第3篇

時代呼喚“射電巨鏡”

宇宙天體除了發(fā)出可見光之外,還發(fā)出多種人眼看不見的輻射,如紅外線、紫外線、X射線、γ射線、無線電波等。早期的天文學家只能在可見光范圍內(nèi)觀測宇宙,但近一二百年來,由于人類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多種可見光之外的輻射,并不斷研制出能夠觀測到這些輻射的特殊的望遠鏡,人類已經(jīng)掌握了在多種“不可見”波段上觀測宇宙的技術(shù),這其中有關(guān)射電波的應(yīng)用是最值得大書特書的。

1931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電器工程師央斯基用天線發(fā)現(xiàn)了一個可能來自銀河系中心的干擾源,這表明宇宙中的天體也是有無線電輻射的。這件事啟發(fā)了另一位名叫格羅特?雷伯的無線電工程師,于是他在自家后院安裝了一個天線,它的主體是一個直徑約9米的拋物面,這就是人類第一架為天文觀測而制造的射電望遠鏡。射電望遠鏡的成像過程比光學望遠鏡復雜,它要不停地記錄接收到的數(shù)據(jù),然后通過對數(shù)據(jù)的處理獲得所觀測天區(qū)的圖像。

射電望遠鏡的誕生為人類探索宇宙奧秘打開了一個新的窗口,人們稱之為“射電窗口”。很快,人們就用射電望遠鏡發(fā)現(xiàn)了大量發(fā)射無線電波的天體,這些天體被統(tǒng)稱為“射電源”。為了研究“射電源”,一門嶄新的學科也應(yīng)運而生,這就是射電天文學。

人們早就意識到,遙遠的宇宙中存在著很多奇特的現(xiàn)象和神秘的天體,僅僅用普通的望遠鏡是根本發(fā)現(xiàn)不了它們的。例如,人們預(yù)言了一種致密的中子星的存在,這種星由擠壓在一起的中子組成,中子星的密度高得驚人,直徑只有幾十千米,質(zhì)量卻比太陽還大。然而多年過去了,人們一直沒有證明這個猜測。直到20世紀60年代,英國人喬林斯?貝爾和她的導師安東尼?休伊什用一臺射電望遠鏡接收到了4個奇怪的脈沖信號。經(jīng)過多方求證,他們終于意識到,那些脈沖信號來自于幾十年前就被預(yù)言到的中子星的能量輻射。由于中子星是恒星爆炸后產(chǎn)生的反作用力壓縮而成的,它們在體積縮小時會高速旋轉(zhuǎn),那些能量輻射不時會在旋轉(zhuǎn)中掃過地球,于是地球上的射電望遠鏡就能接收到脈沖信號了,所以中子星也被稱為脈沖星。

脈沖星的發(fā)現(xiàn)是20世紀60年代射電天文學迅速發(fā)展起來后取得的重大成就,另外幾項重要成就包括發(fā)現(xiàn)了類星體、宇宙大爆炸的微波背景輻射和彌漫于星際空間的星際分子。

射電天文學的進步把人們的視線引向了宇宙遙遠的邊緣,那里隱藏著更多有關(guān)宇宙起源和演化的關(guān)鍵線索,黑洞、類星體、暗物質(zhì)和暗能量等成了破解宇宙之謎的重大課題。于是,全世界的天文學家都非??释麚碛型Ω訌姶蟮纳潆娡h鏡。人們意識到,誰擁有了這種望遠鏡,誰就更有可能站立在現(xiàn)代物理學和天文學的潮頭,成為破解宇宙之謎的領(lǐng)軍力量,這就是我國科學家為什么要建造一架世界頂級射電巨鏡FAST的原因之所在。

應(yīng)運而生的FAST

FAST借助一個天然的圓形溶巖坑建造,主體是一面巨大的反射鏡,由幾千塊反射面板拼裝而成,其邊框為環(huán)形鋼梁,眾多鋼索依托鋼梁懸垂交錯,構(gòu)成一個球形網(wǎng),用以支撐FAST巨大的反射鏡。這個反射鏡的總面積約25萬平方米,相當于30個足球場的總合。它面向蒼穹,掃描太空,堪稱探索宇宙奧秘的中國“天眼”。

建造FAST是對我國望遠鏡設(shè)計和制造技術(shù)的一次嚴格檢驗,因為FAST要把覆蓋30個足球場的信號聚集在藥片大小的空間里。要實現(xiàn)這樣毫米級的精度,難度是可想而知的。首先,由于熱脹冷縮,鋼結(jié)構(gòu)很容易變形;其次,F(xiàn)AST的天線鍋是一個標準的球形,在工作的時候,它要通過變換形狀以在適當?shù)牡胤叫纬?00米直徑的拋物面,F(xiàn)AST用這種方法轉(zhuǎn)換天線的方向,所以,它必須非常易于操作??茖W家們通過控制近萬根鋼索以實現(xiàn)鏡面的連續(xù)變形,這無疑需要高超的工程技術(shù)予以支持。除此之外,F(xiàn)AST最令人驚嘆的奇跡自然就是它的靈敏度了,它能探測百億光年之外的射電信號,能精確探測宇宙中的物質(zhì)成分,它的每塊反射面上都可進行對焦,它的靈敏度相當于美國阿雷西博望遠鏡的2.25倍,巡天速度是它的10倍。

隨著FAST的正式竣工,它將成為全球最受期待的“觀天巨眼”。那么,這個號稱“天眼”的射電望遠鏡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發(fā)現(xiàn)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還是讓我們回頭看一看與FAST最為相似的單天線射電望遠鏡吧。在FAST誕生以前,它當之無愧地處于望遠鏡家族的“霸主”位置,它就是位于波多黎各島上的美國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

射電巨鏡已有的輝煌

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口徑350米,建成于1963年,它原來的天線是金屬網(wǎng),20世紀70年代初改建成金屬板拼接而成的球面。此后,在80年代和90年代,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也進行過升級,性能得到了提高。

從建成之日起,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就是天文學家們夢想的探索利器,幾千名研究者使用過它,用它研究類星體、脈沖星以及處在宇宙邊緣的其他射電源。1990年,來自波蘭托倫天文學中心的亞歷山大?沃爾茲剛利用因等待維修而閑置下來的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從事了一次相對簡單的巡天觀測,即讓望遠鏡跟隨地球的自轉(zhuǎn)“漫無目的”地搜索天空,看看能不能發(fā)現(xiàn)些什么。不到10天,他就發(fā)現(xiàn)了脈沖星PSR B1257+12。這顆星很特別,脈沖信號時而早一點,時而晚一點,表明它的旁邊可能有天體影響著它。經(jīng)過大量的分析,沃爾茲剛認為,這顆脈沖星的周圍有3顆行星,其中有一顆質(zhì)量只相當于地球質(zhì)量的十五分之一。即使在現(xiàn)在,這顆行星也是人們知道的繞著除太陽之外的另一顆恒星運行的最小的行星。

多數(shù)人都認為脈沖星不會擁有行星,然而沃爾茲剛的發(fā)現(xiàn)否定了這種觀點。這次發(fā)現(xiàn)還首次證明,在太陽系之外的確存在著“系外行星”。事實上,人類在太陽系外發(fā)現(xiàn)的首批行星就是脈沖星PSR B1257+12周圍的這3顆行星。到了1995年,人們才在一顆類似太陽的恒星周圍發(fā)現(xiàn)了系外行星飛馬座51b。

在脈沖星周圍發(fā)現(xiàn)行星,大約只有像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這樣的“超級巨眼”才能做到,在它長達半個世紀的“生涯”里,還完成了很多著名的探索,把射電天文學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例如,1974年美國物理學家約瑟夫?胡頓?泰勒和拉塞爾?艾倫?赫爾斯發(fā)現(xiàn)了一個射電脈沖雙星系統(tǒng)PSR191316。兩位科學家利用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對這個雙星系統(tǒng)進行了上千次觀測,獲得了20年的軌道周期值。他們的觀測結(jié)果與廣義相對論計算的結(jié)果十分相符,從而證實了引力波的存在。1993年,泰勒和赫爾斯雙雙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雷伯的射電望遠鏡

在遼闊的宇宙中尋找智慧生命,這是人們從事了半個世紀的工作,而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也做了非常理想的嘗試,因為射電波以光速傳播,效率高,速度快,是最切實可行的辦法。

那次嘗試是用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向銀河系的武仙座球狀星團M13發(fā)送射電波,內(nèi)容是一連串數(shù)字,它們構(gòu)成了一幅由1和0組成的電碼圖,其含意包括氫、碳、氮、氧、磷等元素的原子序數(shù),人類的DNA構(gòu)造,人體的外形和身高,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等。M13包含幾十萬顆恒星,距地球約2.51萬光年,所以這份“電報”要在宇宙中“旅行”2.5萬多年才能抵達目的地。假若“外星人”收到了這份“電報”并且向我們回復,那么又需要2.5萬多年才能被我們收到。

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能接收從目標反射回來的信號回波,這使它有能力獲得被探測物體的表面圖像,也能探測目標天體上是否有水冰的信息,它用這種方法探測了月球和水星的極區(qū),是一種很巧妙的“找水”途徑。

FAST會為我們帶來什么?

相對于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F(xiàn)AST顯然可以做更多的事,并且獲得更好的效果,因為它的接收能力更強,靈敏度更高,還使用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創(chuàng)新技術(shù),這使它的綜合性能得以大幅提高。

FAST會在探索脈沖星方面大顯身手。自20世紀60年代貝爾和休伊什發(fā)現(xiàn)了脈沖星后,人們迄今已發(fā)現(xiàn)了2000余顆脈沖星,然而這些脈沖星都存在于銀河系之內(nèi),銀河系之外的其他星系是否也有脈沖星?它們又有什么特別的地方?這是人們非常想知道的,而FAST的強大功能完全能滿足人們的這個愿望,因為它有能力在“河外星系”中發(fā)現(xiàn)脈沖星。FAST能在一年時間里發(fā)現(xiàn)數(shù)千顆脈沖星,它將建立一個脈沖星計時陣,參與未來的脈沖星自主導航和引力波探測。

FAST將觀測宇宙中的中性氫。中性氫是一種氣體,會發(fā)射波長為21厘米的電波。早在20世紀中葉,科學家就曾利用中性氫探索了銀河系的形狀,他們用射電望遠鏡觀測銀河系中的21厘米電波,從而更詳細地了解了銀河系的結(jié)構(gòu)和形狀,銀河系旋渦結(jié)構(gòu)的若干細節(jié)就是用這種方法得到的。而FAST將瞄準更加遙遠的宇宙深處,從而揭秘星系和宇宙演化的奧秘。

FAST是人們研究類星體之謎的利器。類星體是一種奇怪的射電源,此前研究認為,多數(shù)類星體是一種非常活躍的早期星系,被稱為活動星系,它們離我們非常遙遠,且擁有一個非常明亮的核。這個不可思議的核是怎么來的呢?原來,在活動星系中隱藏著一個高速旋轉(zhuǎn)的“超大質(zhì)量黑洞”,正是這個黑洞的巨大引力“點燃”了活動星系中的密集物質(zhì),從而使活動星系的核變得極為明亮,乃至于離我們非常遙遠也能被望遠鏡觀測到。研究類星體是人們了解星系和宇宙演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然而人們至今對它們的了解還非常不足,所以FAST對類星體的觀測將非常值得期待。

FAST將成為甚長基線干涉測量網(wǎng)的主導力量。甚長基線干涉測量是一種用于射電天文學中的天文干涉測量方法,它用多個天文望遠鏡同時觀測一個天體,模擬一個大小相當于望遠鏡之間最大間距的巨型望遠鏡的觀測效果。使用這種方法,F(xiàn)AST將發(fā)揮重要作用,從而幫助天文學家們獲得天體的超精細結(jié)構(gòu)。

FAST還將作為高靈敏度雷達對空間目標,包括衛(wèi)星、空間碎片等進行監(jiān)視和成像。 美國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

天文學方面的成就范文第4篇

張衡的成就,遠不止發(fā)明了地動儀、渾天儀這些大眾熟知的儀器。在成為科學家和發(fā)明家之前,他是個杰出的文學家,而他的文學成就和在文學發(fā)展史上的地位,雖不及他的科學成就那樣影響深遠,卻也貢獻巨大、不容忽視。甚至有評論稱:“張衡是漢賦發(fā)展史上承前啟后、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要作家?!贝送?,他在七言詩的發(fā)展史上也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張衡十五六歲時,文賦寫作水平就已經(jīng)很高,有希望被推薦到太學跟從“五經(jīng)博士”學習。但張衡覺得太學里的學習方法太過拘謹、學問講解的過于繁瑣,于是,他決定放棄進入太學學習。17歲時,他賣了一部分房屋作為旅費,開始了四處游學。游學的成果是――“通五經(jīng)、貫六藝”。

在自然科學上,張衡善于打破陳規(guī)、發(fā)明創(chuàng)造,而在文學上,他則善于學習、借鑒、繼承和開拓。他的一生創(chuàng)作了很多文學價值非常高的作品,如結(jié)構(gòu)嚴謹精密、被稱為漢賦精品的《二京賦》;細致描寫家鄉(xiāng)的歷史、山川、民俗,具有很高歷史價值的《南都賦》;開啟抒情小賦創(chuàng)作時代的《歸田賦》;被廣為傳頌,對七言詩發(fā)展有極大影響的《四愁詩》等。另外,還有《思玄賦》《舞賦》《七辯》《應(yīng)間》等作品。

《二京賦》是張衡的代表作,也可以算作他的成名作。從十九歲時起草,至三十歲時潤色完成,張衡用了十年的時間?!抖┵x》包括《西京賦》《東京賦》兩篇。二京,指西京長安與東京洛陽。在作品中,張衡馳騁想象、體物抒情,描寫了西京長安的奢華無度和東京洛陽的儉約重禮,文章辭藻華美、內(nèi)容豐富、技巧高超,不僅全面、生動地描述了東漢的發(fā)展狀況、民俗風情,更將政治諷諫融入其中,仗義執(zhí)言、痛斥腐朽昏庸?!抖┵x》集社會描述、意境想象、政治諷諫、歷史反思、感情抒發(fā)于一體,洋洋灑灑,蔚為大觀。有評論稱,張衡的《二京賦》與班固的《兩都賦》相比,更為宏大、細致、有特色,是漢賦長篇的極致?!抖┵x》更改變了辭賦專一阿諛頌德的陋習,開一代新風,后被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tǒng)收入《昭明文選》。郭沫若說他的《二京賦》在漢代文學中有著優(yōu)越的地位,而禰衡在《吊張衡文》中則稱他“下筆繡辭,揚手文飛”。

倍受矚目的科學貢獻

除了文學藝術(shù)外,張衡在天文學、地震學、機械技術(shù)、數(shù)學等方面均有卓越貢獻,他的偉大發(fā)明和科學著作對我國的科學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靈憲》:《靈憲》是張衡集多年的實踐與理論研究寫成的一部天文巨著,也是世界天文史上的不朽名作。該書全面闡述了天地的生成、宇宙的演化、天地的結(jié)構(gòu)、日月星辰的本質(zhì)及其運動等諸多重大課題,將我國古代的天文學水平提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階段,使我國當時的天文學研究居世界領(lǐng)先水平,并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漏水轉(zhuǎn)渾天儀 :漏水轉(zhuǎn)渾天儀是世界上有明確歷史記載的第一架用水力發(fā)動的天文儀器。利用一個直徑四尺(約1.2米)多的銅球,球上刻有二十八宿、中外星官以及黃赤道、南北極、二十四節(jié)氣、恒顯圈、恒隱圈等,成一渾象;再用一套轉(zhuǎn)動機械,把渾象和漏壺結(jié)合起來。以漏壺流水控制渾象,使它與天球同步轉(zhuǎn)動,以顯示星空的周日視運動,如恒星的出沒和中天等。這也是世界上第一臺自動演示恒星和太陽周日運行的儀器。

候風地動儀: 候風地動儀是中國古代偵測地震的儀器,也是世界最早的地震儀,由張衡于漢順帝永建七年(132年)發(fā)明,但已失傳,據(jù)陳毀于東漢戰(zhàn)火?,F(xiàn)存的候風地動儀,是由各國考古學家根據(jù)古書記載與現(xiàn)代科學知識所復原的模型。

候風地動儀用精銅制成,直徑2.7米,其外形像一個大型酒樽。地動儀里面有精巧的結(jié)構(gòu),主要為中間的都柱(相當于一種倒立型的震擺)和它周圍的八道(裝置在擺的周圍的8組機械裝置)。在樽的外面相應(yīng)地設(shè)置八條口含小銅珠的龍,每個龍頭下面都有一只蟾蜍張口向上。如果發(fā)生較強的地震,都柱因受到震動而失去平衡,這樣就會觸動八道中的一道,使相應(yīng)的龍口張開,小銅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知道地震發(fā)生的時間和方向。

瑞輪(讀míng)莢:瑞輪莢即古代的活動日歷,是張衡模仿神話中一種奇樹──莢的特征制造而成的計時器。主要是在一個立軸上裝15個撥板,依次分別作用于15個莢,按著應(yīng)有的時刻升落,利用水力運動,從每月初一起,每天轉(zhuǎn)出一片木葉,15日后每天再轉(zhuǎn)入一片,到月落為止,循環(huán)旋轉(zhuǎn)開合,從而獲得類似活動日歷的效用。

指南車:指南車主要利用機械原理和齒輪的傳動作用,由一輛雙輪獨轅車組成。車箱內(nèi)用一種能自動離合的齒輪系統(tǒng),車箱外殼上層置一木刻仙人,無論車子朝哪個方向轉(zhuǎn)動,木人伸出的臂都指向南方。張衡關(guān)于齒輪系統(tǒng)的應(yīng)用和相對運動的原理,被西方學者贊為“是一切控制論機械的祖先”。

記里鼓車:記里鼓車是用以計算里程的機械。據(jù)《古今注》記載:“記里車,車為二層,皆有木人,行一里下層擊鼓,行十里上層擊鐲”。“記里鼓車”和“指南車”的制造方法相同,所利用的差速齒輪原理,早于西方1800多年。

候風儀:候風儀又叫相風銅鳥,是氣象學中預(yù)測風力風向的儀器。即在空曠的地上立一根5丈高的長竿,竿上裝一只可以轉(zhuǎn)動的銅鳥。人們可以根據(jù)銅鳥隨風轉(zhuǎn)動的方向,知道是什么風向。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風向計。它與西方的候風雞類似,但西方的候風雞到12世紀才始見于記載,要比張衡的候風銅鳥晚了1000多年。

并不如意的為官生涯

張衡對于為官并沒有太大熱情,屢次受邀、屢次拒絕,期間更幾次辭官。

公元100年,張衡應(yīng)南陽太守鮑德之請作主簿,掌管文書工作。8年后鮑德調(diào)任京師,張衡即辭官居家。

公元111年,張衡因在天文、陰陽、歷算等方面的名聲引起皇帝注意,被征召進京,拜為郎中。

公元114年,張衡遷尚書郎。次年,遷太史令。以后曾調(diào)任他職,5年后復為太史令??傆嬊昂笕未寺氝_14年之久,張衡許多重大的科學研究工作都是在這一階段里完成的。

公元133年,升為侍中。不久受到宦官排擠中傷,于公元136年調(diào)到京外,任河間王劉政的相。期間嚴整法紀,打擊豪強。

天文學方面的成就范文第5篇

相當長一段時期,儒學被誤解為科學(指自然科學)的對立面,至少與科學無關(guān)。其實這是一個誤解。中國古代曾有過居于世界領(lǐng)先地位的科學技術(shù),正如英國著名的中國科技史家李約瑟所言,古代的中國人在科學技術(shù)的許多重要方面“走在那些創(chuàng)造出著名的‘希臘奇跡’的傳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擁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財富的阿拉伯人并駕齊驅(qū),并在公元三世紀到十三世紀之間保持一個西方所望塵莫及的科學知識水平”,中國的科學發(fā)現(xiàn)和技術(shù)發(fā)明曾經(jīng)“遠遠超過同時代的歐洲,特別是在十五世紀之前更是如此”[ ]。曾居于世界領(lǐng)先地位的中國古代科技是在以儒家文化為主流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背景中萌芽并發(fā)展起來的,儒家文化對于中國古代科技的發(fā)展不可能不起著重要的作用。假如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的儒家文化是一種與相科技對立的文化,那么在這樣的背景下,又怎么可能會有高度發(fā)展的科技?反言之,在一個科技高度發(fā)展的社會中,與科技相對立的文化又如何能夠成為主流文化?

一.

關(guān)于“儒家”,《漢書藝文志》作了較為全面的概述和界定:“儒家者流,……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經(jīng)之中,留意于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為高”。從這段總括性的論述中可以看出,原創(chuàng)儒家有三個主要的特點,這就是:求道、為學、致用。

首先,儒家重視求道,“于道最為高”。從《論語》中可以看出,孔子一生致力于求道。《論語學而》說:“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薄墩撜Z衛(wèi)靈公》說:“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論語里仁》說:“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憋@然,求道是孔子一生的追求??鬃拥摹暗馈?,主要講的是為人處世之道。孔子說:“君子道者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又說:“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論語公冶長》)但最重要的是“忠恕之道”,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保ā墩撜Z里仁》)

孔子之道,為思孟學派以及后來的《易傳》所發(fā)揮,從而形成了儒家的“天人合一”之道?!吨杏埂吩唬骸拔ㄌ煜轮琳\,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并且認為,“仲尼祖述堯舜,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辟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孟子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保ā睹献颖M心上》)《易傳》曰:“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保ā吨芤浊难浴罚┎⑶颐鞔_提出天道、地道與人道統(tǒng)一的 “三才之道”(《周易系辭下傳》)。

正因為儒家講的“道”是人道與天道的統(tǒng)一,是“天人合一”之道,所以,儒家又重視“天”,重視研究天地自然,從而形成了儒家的自然觀,主要包括:思孟學派的陰陽五行自然觀、荀子的氣論自然觀和《易傳》的陰陽八卦自然觀,充分表明儒學融合自然之道。雖然從現(xiàn)代科學的角度看,儒家的這些自然觀并不能算作是科學,但是在中國古代,陰陽五行自然觀、氣論自然觀以及陰陽八卦自然觀一直是古代科技的思想基礎(chǔ),是中國古代科技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次,儒家重視為學,“游文于六經(jīng)之中”??鬃幼鳛榻逃?,要求自己和學生有廣博的知識。《論語雍也》說:“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孔子講“博學”,主張“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論語述而》),具有知識論傾向;不僅要求學習社會文化,學習倫理道德方面的知識,而且也包括學習自然方面的知識,從而使學生成為“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論語述而》)的君子。這里的“游于藝”,就是學習“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shù),其中的“數(shù)”實際上包括了古代的數(shù)學知識。而且,孔子還要求學生“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思孟學派和荀子的著作以及《易傳》等也廣泛涉獵自然知識。

正因為儒家重學,也重視自然知識,包容科技,先秦儒家自孔子開始就十分重視對于古代科技著作的研究。他們所整理、研究以及撰寫的著作中,《夏小正》、《禹貢》、《月令》等都是當時重要的科技著作,《詩經(jīng)》、《堯典》、《周禮》等也都包含了豐富的科技知識。先秦儒家把科技知識包容于儒學之中,而這些科技著作以及科技知識事實上成為后世儒家學習和研究科技的知識基礎(chǔ)。

再次,儒家重致用??鬃又厝说?、重學問,最后又落實到致用上。在為政方面,孔子講“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論語為政》),講道德教化;同時也講“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論語堯曰》),講利民。這一思想后來被孟子發(fā)展成為“仁政”。孟子認為,施行仁政,首先要“制民之產(chǎn)”。他說:“明君制民之產(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qū)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保ā睹献恿夯萃跎稀罚┮蚨l(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要“不違農(nóng)時”;“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孟子梁惠王上》)。在儒家看來,講“仁政”,就要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當然也就離不開發(fā)展農(nóng)業(yè)科技。

儒家講民本,最終又要落實到發(fā)展農(nóng)業(yè),發(fā)展農(nóng)業(yè)科技;與發(fā)展農(nóng)業(yè)相關(guān),又要研究天文學、地理學以及數(shù)學等等。這表明儒家本身具有發(fā)展科技的內(nèi)在要求,儒家文化與科技密切相關(guān)。在中國古代科技體系中,農(nóng)業(yè)科技以及與之相關(guān)的實用科學發(fā)展較快,其原因概在于此。

二.

原創(chuàng)儒家具有的求道、為學、致用的特點,使得儒學融合科學于一體。而且,后世儒家在發(fā)展儒學的過程中,大體上繼承了這個重要的傳統(tǒng),只是在各個時期,儒家的側(cè)重點有所不同。從儒學發(fā)展史看,歷代都有儒家學者研究自然、研究科技,對中國古代科技的發(fā)展做出直接的貢獻。

漢代儒家確立了儒家的經(jīng)學傳統(tǒng),較多地發(fā)揮儒家為學包括研究科技知識的特點。漢代經(jīng)學家在整理和研究儒家經(jīng)典時,把包含有古代科技知識的儒家著作也確立為經(jīng)典。按照中國古代數(shù)學、天文學、地理學、醫(yī)藥學和農(nóng)學五大學科的分類,《周易》等著作中包含有某些數(shù)學知識,《詩經(jīng)》、《尚書堯典》、《大戴禮記夏小正》、《禮記月令》以及《春秋》等著作中包含有某些天文學的知識,《尚書禹貢》、《周禮夏官司馬職方》等著作中包含有某些地理學知識,《周易》、《禮記月令》等著作中包含了與醫(yī)學有關(guān)的知識,《詩經(jīng)》、《大戴禮記夏小正》、《禮記月令》等著作中包含有農(nóng)學知識。尤其是,漢代經(jīng)學家還把春秋時期的技術(shù)著作《考工記》補入《周禮》,列為儒家經(jīng)典。漢代儒家在整理和研究儒家經(jīng)典的過程中,對其中的科技知識進行注釋和發(fā)揮,實際上也是一種科學研究。

漢代儒學包容科學,不僅表現(xiàn)為漢儒所確立的儒家經(jīng)典中包含古代科技著作和科技知識,而且,漢代有不少儒家直接參與科學研究,甚至成為那個時代的科學家。漢代儒家普遍對天文歷法感興趣,并有所研究,這不僅有其政治方面的原因,也與儒家講“天人合一”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李約瑟說:“天文和歷法一直是‘正統(tǒng)’的儒家之學?!盵 ]筆者以為,至少在漢代可以這么說。在漢代儒家中,對天文學頗有研究的,至少有揚雄、桓譚、劉歆、賈逵等。揚雄對天文學很有興趣,主張渾天說,并提出“難蓋天八事”?;缸T對天文學也頗有研究,在宇宙結(jié)構(gòu)問題上,反對蓋天說,主張渾天說。揚雄和桓譚對于渾天說取代蓋天說的地位起到重要的作用。后來的儒家學者劉歆修《三統(tǒng)歷》,被認為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一部完整的天文學著作”,“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歷的雛形”。[ ]賈逵在天文學上頗有造詣,他所參與修訂的東漢四分歷比以往各家歷法有顯著的進步。

宋學確立了儒家的道學傳統(tǒng),較多地發(fā)揮了儒家求道包括求自然之道的特點。宋學家在當時中國古代科技發(fā)展至高峰的背景下,大都深入學習和研究當時的科技。邵雍、張載、二程以及朱熹都對自然現(xiàn)象有過研究。

朱熹的“理”一開始就具有科學的內(nèi)涵,它既是形而上的“太極”,又是具體事物包括自然事物的規(guī)律,因而也包括了自然規(guī)律在內(nèi);所以,朱熹理學既是心性之學,又是自然學。這正是對原創(chuàng)儒學“天人合一”的發(fā)展。此外,朱熹對于儒家“格物致知”的詮釋,使之包含了格自然之物的內(nèi)涵,賦予了科學的意義。朱熹說:“天地中間,上是天,下是地,中間有許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獸,此皆形而下之器也。然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個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所謂格物,便是要就這形而下之器,窮得那形而上之道理而已?!保ā吨熳诱Z類》卷六十二)“上而無極、太極,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蟲之微,亦各有理。一書不讀,則闕了一書道理;一事不窮,則闕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則闕了一物道理。須著逐一件與他理會過?!保ā吨熳诱Z類》卷十五)可見,在朱熹廣泛的格物中,也包括格自然之物。朱熹非常強調(diào)研究自然現(xiàn)象,把握自然之理。他說:“雖草木亦有理存焉。一草一木,豈不可以格。如麻、麥、稻、粱,甚時種,甚時收,地之肥,地之蹺,厚薄不同,此宜植某物,亦皆有理?!保ā吨熳诱Z類》卷十八)“歷象之學自是一家,若欲窮理,亦不可以不講?!保ā吨煳墓募肪砹洞鹪鵁o疑》)“小道不是異端。小道亦是道理,只是小。如農(nóng)圃、醫(yī)卜、百工之類,卻有道理在?!保ā吨熳诱Z類》卷四十九)更為重要的是,朱熹還運用“理”的概念直接研究自然、研究科學,在天文學領(lǐng)域取得重要的成就。他提出了以“氣”為起點的宇宙演化學說,提出了地以“氣”懸空于宇宙之中的宇宙結(jié)構(gòu)學說以及天有九重和天體運行軌道的思想,在中國天文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價值。[ ]

明清之際,西方科學傳入中國。明清時期尤其是明清之際的儒家,較多地發(fā)揮了儒家經(jīng)世致用的傳統(tǒng)。他們或者以“格物致知”的名義融合科學、研究科學,或者打著“西學中源”的旗號學習西方科學,會通中西。清代的儒學即使在最后轉(zhuǎn)變成為專注于考據(jù)訓詁的經(jīng)學,也依然以特殊的方式研究科學。當時的儒家對于西方科學雖有不同態(tài)度,但總體上持積極吸納的態(tài)度,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古代科技的近代化。

明清之際的儒家學者黃宗羲撰寫了不少科學著作,其中天文學、數(shù)學類著作“有《授時歷故》一卷,《大統(tǒng)歷推法》一卷,《授時歷法假如》一卷,《西歷假如》、《回歷假如》各一卷外,尚有《氣運算法》、《勾股圖說》、《開方命算》、《測圓要義》諸書共若干卷”[ ];地學類著作有《今水經(jīng)》、《四明山志》、《臺宕紀游》、《匡廬游錄》等;還有《律呂新義》及其它科學著作。清初儒家學者李光地對天文歷算有特殊的愛好,與當時的天文學家、數(shù)學家梅文鼎交往甚密。在與梅文鼎的交往過程中,李光地對天文學也作了深入的研究,其天文歷法類著作主要有:《歷象要義》、《歷象合要》、《歷象本要》等,主編《御定星歷考原》、《御定月令輯要》等;還有論文《記太初歷》、《記四分歷》、《記渾儀》、《算法》、《歷法》、《西歷》等。清代考據(jù)學大師戴震“凡天文、歷算、推步之法,測望之方,宮室衣服之制,鳥獸、蟲魚、草木之名狀,音和、聲限古今之殊,山川、疆域、州鎮(zhèn)、郡縣相沿改革之由,少廣旁要之率,鐘實、管律之術(shù),靡不悉心討索?!盵 ]并且撰寫了大量的科技著作,其中有天文歷法類著作:《原象》、《續(xù)天文略》、《迎日推策記》、《九道八行說》、《周禮太史正歲年解》、《周髀北極璿璣四游解》、《記夏小正星象》、《歷問》、《古歷考》等;數(shù)學類著作:《勾股割圜記》、《策算》等;地學類著作:《水地記》、《直隸河渠書》、《汾州府志》等;技術(shù)類著作:《蠃旋車記》、《自轉(zhuǎn)車記》、《釋車》、《考工記圖》等。清代著名的漢學家焦循是與汪萊、李銳齊名的重要數(shù)學家。[ ]《疇人傳》“續(xù)編”說:“尚之(李銳)在嘉慶間,與汪君孝嬰(汪萊)、焦君里堂(焦循)齊名,時人目為談天三友?!盵 ]焦循的數(shù)學著作有:《加減乘除釋》、《天元一釋》、《釋弧》、《釋輪》、《釋橢》、《開方通釋》等。此外,焦循還有《禹貢鄭注釋》、《毛詩地理釋》、《毛詩鳥獸草木蟲魚釋》、《李翁醫(yī)記》等科學類著作。

縱觀儒學發(fā)展的歷史可以看出,歷代都有儒家學者研究自然、研究科技,并撰寫科技著作,把科學與儒學融合在一起。

三.

儒學融合科學,然而在儒學體系中,科學只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并不占據(jù)主導地位。雖然儒家也需要研究天地自然,但是,這種研究本身并不是目的,而只是儒家最終把握“形而上之道”的手段。對于儒家來說,科學既不是可有可無,也不是最為重要。儒家既不反對科學,也不將科學擺在首要的位置上。尤其是當科學與儒學發(fā)生矛盾時,當需要對科學與儒學的重要性作出比較和權(quán)衡時,科學往往處在次于儒學的地位。

正因為如此,儒家對于科學的態(tài)度往往會受到今天推崇科學的人們的誤解。甚至李約瑟也認為,“在整個中國歷史上,儒家反對對自然進行科學的探索,并反對對技術(shù)作科學的解釋和推廣?!盵 ]并以孔子反對樊遲學稼加以說明。其實,孔子反對“樊遲學稼”是否可以用來證明儒家反對科技,則需要作進一步的分析。

據(jù)《論語子路》記載: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nóng)?!闭垖W為圃。曰∶“吾不如老圃?!狈t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然而,孔子反對樊遲學稼,只是因為在孔子看來,義的價值要高于利,道德的價值要高于實際的技能;只是就義與利、道德與實際技能相比較而言的;并不是不要利,不要實際技能,而是不要只講利,只講技能。因此,孔子反對樊遲學稼并不存在反對科技、鄙視科技的問題。

從古代科技尤其是古代農(nóng)業(yè)科技的發(fā)展看,孔子反對樊遲學稼實際上并沒有產(chǎn)生多少負面的影響。北魏時期的重要農(nóng)學家賈思勰撰重要的農(nóng)學著作《齊民要術(shù)》,其中說道:“樊遲請學稼,孔子答曰:‘吾不如老農(nóng)?!粍t圣賢之智,猶有所未達,而況于凡庸者乎?”[ ]按照賈思勰的理解,孔子因自以為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上不如老農(nóng),所以才無法教授樊遲學稼;而且,連孔子都不如老農(nóng),那么凡庸者就更是如此,所以應(yīng)當學習農(nóng)業(yè)科技。唐代重要的農(nóng)學家陸龜蒙著《耒耜經(jīng)》,其在“序”中說:“孔子謂:‘吾不如老農(nóng)’,信也。因書為《耒耜經(jīng)》以備遺忘,且無愧于食?!盵 ]陸龜蒙認為,孔子說自己不如老農(nóng),這是實話,所以應(yīng)當要研究農(nóng)學。宋代重要的農(nóng)學家陳旉著《農(nóng)書》,有洪興祖作“后序”,其中引陳旉所說:“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nóng)。’先圣之言,吾志也;樊遲之學,吾事也;是或一道也?!盵 ]顯然,孔子反對樊遲學稼實際上并沒有成為古代農(nóng)學家研究農(nóng)業(yè)科技的障礙。無論對農(nóng)學家們的解釋作如何評價,無論他們的解釋在今天的一些人看來是多么的“不符合”邏輯,但至少可以肯定,他們沒有把孔子反對樊遲學稼與他們研究農(nóng)業(yè)科技對立起來,也就是說,孔子反對樊遲學稼實際上并沒有對古代農(nóng)業(yè)科技的發(fā)展帶來多大的負面影響。

朱熹也曾說過:“格物之論,伊川意雖謂眼前無非是物,然其格之也亦須有緩急先后之序,豈遽以為存心于一草木器用之間而忽然懸悟也哉!且如今為此學而不窮天理、明人倫、講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木一器用之間,此是何學問!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炊沙而欲其成飯也?!保ā吨煳墓募肪砣拧洞痍慅R仲》)如果僅從字面上理解,這段文字只是講研究自然當在“窮天理、明人倫、講圣言、通世故”之后,不可“兀然存心于一草木一器用之間”,并沒有反對研究自然之意。但是,他用“炊沙而欲其成飯”之詞,似有輕視科學之嫌。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據(jù)當今學者陳來先生所著《朱子書信編年考證》,朱熹的此段文字寫成于“丙戌冬”(1166年,朱熹36歲),[ ]當為朱熹早期言論,在他后來的著述中,類似的言論幾乎不復出現(xiàn)。

朱熹于47歲(1177年)寫成的《論語集注》對孔子所言“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進行注釋時說:“游者,玩物適情之謂。藝,則禮樂之文,射、御、書、數(shù)之法,皆至理所寓,而日用之不可闕者也?!保ā墩撜Z集注述而》)后據(jù)周謨“己亥(1179年,朱熹49歲)以后所聞”,朱熹曾經(jīng)在比較“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四者的輕重時說:“‘游于藝’一句,比上三句稍輕,然不可大段輕說。如上蔡云‘有之不害為小人,無之不害為君子’,則是太輕了。古人于禮、樂、射、御、書、數(shù)等事,皆至理之所寓。游乎此,則心無所放,而日用之間本末具舉,而內(nèi)外交相養(yǎng)矣?!保ā吨熳诱Z類》卷三十四)從朱熹此時對于程門弟子謝良佐的批評可以看出,朱熹認為儒家的“六藝”“皆至理之所寓”,絕不是可有可無。

另據(jù)陳淳“庚戌(1190年,朱熹60歲)、己未(1199年,朱熹69歲)所聞”,朱熹晚年明確指出:“小道不是異端。小道亦是道理,只是小。如農(nóng)圃、醫(yī)卜、百工之類,卻有道理在。只一向上面求道理,便不通了。”(《朱子語類》卷四十九)可見,朱熹晚年對于學習農(nóng)圃醫(yī)卜之類的“小道”明確持肯定態(tài)度。

從朱熹對待研究自然、學習“六藝”的態(tài)度變化可以看出,朱熹同樣也是重視“小道”、重視“六藝”的,根本沒有反對、鄙視之意,只是有先后、緩急之別而已。

由此可見,儒家視科技為“小道”,這只是與儒家形而上之“大道”相比較而言的,只是大小的“小”。與此相類似,有關(guān)“玩物喪志”、“雕蟲小技”之類的說法,也都只是表明儒家視道德更重于科技。應(yīng)當說,儒家并不反對學習科技知識,而只是反對輕視道德一味地沉迷于科技之中。

至于“奇技巧”的說法,應(yīng)屬另外一類?!捌婕记伞钡恼f法出自《禮記王制》。其中說:“作聲、異服、奇技、奇器以疑眾,殺?!薄渡袝┦摹芬灿小白髌婕记梢詯倠D人”的說法。其實,這里的“奇技”、“奇器”或“奇技巧”是有所指的,主要是指無益于國計民生的、蠱惑人心或只是取悅于人的技法,并不是指所有的科技。當然,不排除有些科技的東西被歷史上的某些儒家學者視作“奇技巧”,但是,同樣也有一些儒家學者反對把科技視作“奇技巧”。明清之際,重要的儒家學者李光地明確反對把西方人的科技視作“奇技巧”。他說:“西洋人不可謂之奇技巧,蓋皆有用之物,如儀器、佩觽、自鳴鐘之類?!兑捉?jīng)》自庖犧沒,神農(nóng)作;神農(nóng)沒,堯舜作,張大其詞,卻說及作舟車、耒耜、杵臼、弧矢之類,可見工之利用極大。《周官》一本《考工記》,全說車?!盵 ]因此,籠統(tǒng)地說儒家視科技為“奇技巧”是不符合事實的。

所謂儒家“重道輕藝”之說,如果就比較和權(quán)衡“道”與“技藝”孰重孰輕而言,儒家的確如此;但如果以此認為儒家輕視“技藝”,顯然是一種誤解。與這種誤解相類似,儒家還被說成是“重義輕利”。其實儒家講“重義輕利”是有特定含義的??鬃又v“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論語里仁》),講“因民之所利而利之”,顯然,儒家并不是不講“利”,而是要在義與利發(fā)生沖突時“重義輕利”。同樣,孔子講“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漢代的揚雄講“通天、地、人曰儒;通天、地而不通人曰技”[ ];朱熹講科技“亦是道理”;充分表明儒家并不輕視“技藝”,而是包容著“技藝”。因此,無論是“重義輕利”,還是“重道輕藝”,其中的“輕” 都并非指輕視之“輕”,更多的是在對二者進行比較權(quán)衡時的輕重之“輕”,是相對而言的。

從總體上看,儒家講求道、為學、致用都要求研究自然,都離不開學習和研究科技、運用科技,因此,儒學融科學于一體,具有科學的內(nèi)涵;與此同時,研究自然、學習和研究科技只是儒家把握“形而上之道”的一種手段,只是相對次要的方面;所以,在儒學中,科技只是“小道”,必須服從于儒家的“大道”。正因為儒學具有科學的內(nèi)涵,包含有研究自然、學習和研究科技的要求,儒家自一開始就把研究自然、學習和研究科技當作建立和發(fā)展儒學體系所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無論是先秦儒家還是漢代經(jīng)學家、宋學家,乃至明清之際的儒家,他們中的許多人都曾在一定程度上以不同方式研究過古代科技。這一切都表明儒家與古代科技并非對立。

參考文獻

[1] 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shù)史(第一卷)總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1975.3.

[2] 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shù)史(第四卷)天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75.2.

[3] 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第三冊)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1430.

[4] 樂愛國.朱熹:一位被遺忘的天文學家[J].東南學術(shù).2002,(6).

[5] 全祖望.鮚埼亭集(卷十一)梨洲先生神道碑文[M].續(xù)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 洪榜.戴震文集戴先生行狀[M].北京:中華書局,1980.

[7] 錢寶琮.中國數(shù)學史[M].北京:科學出版社,1964.286.

[8] 阮元.疇人傳(卷五十)李銳[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55.

[9] 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shù)史(第二卷)科學思想史[M].北京:科學出版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8.

[10] 賈思勰.齊民要術(shù)序[M].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灣:臺灣商務(wù)印書館,中華民國75年.

[11] 陸龜蒙.甫里集(卷十九)耒耜經(jīng)[M].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12] 陳旉.農(nóng)書洪興祖后序[M].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13] 陳來.朱子書信編年考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38.

相關(guān)期刊更多

天文研究與技術(shù)

CSCD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國科學院

天文愛好者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nèi)

中國科學技術(shù)協(xié)會

中國國家天文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nèi)

中國科學院

沾化县| 兴城市| 咸宁市| 金川县| 泌阳县| 东丰县| 垦利县| 长沙市| 七台河市| 永宁县| 西青区| 新宾| 德昌县| 固始县| 河南省| 张北县| 凤翔县| 凤山县| 辉县市| 西充县| 合阳县| 临泽县| 靖远县| 娄烦县| 张家川| 渭源县| 蒙山县| 岳阳县| 张北县| 深圳市| 杨浦区| 侯马市| 汕尾市| 嘉祥县| 宜川县| 德清县| 永城市| 察雅县| 鸡西市| 瑞金市| 德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