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團體心理輔導活動方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引言
班級是學校最基本教學和育人單位,班級班風、學風的好壞,凝聚力力、歸屬感的強弱,對學生的健康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實際的班級管理工作中,班主任會經(jīng)常面對在思想、心理及行為等方面出現(xiàn)問題的學生,然而,單純的灌輸式、說理式的教育不但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反而引起學生的反感和不滿。實踐證明,在班級管理中運用團體心理輔導的技術和方法,教育和引導學生,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團體心理輔導的內涵與優(yōu)勢
(一)團體心理輔導的內涵
團體心理輔導是班級管理和建設的有效手段,它是讓團體成員在游戲的過程中“通過團體內人際交互作用,促使個體在交往中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探索自我、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學習新的態(tài)度與行為方式,以獲得良好的適應能力與發(fā)展的助人過程”1,這種寓教于樂的輔導形式頗受學生的喜歡和認可,同時,發(fā)揮了較好的教育、預防、發(fā)展和治療功能,活動效果明顯。江蘇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環(huán)藝123班開展的以班級為單位的團體心理輔導活動,主要包括提高班級凝聚力、促進人際交往、實現(xiàn)自我成長、有效管理情緒四個方面。
(二)團體心理輔導的優(yōu)勢
在班級中運用團體心理輔導,相對于傳統(tǒng)的個別咨詢或集體講座、授課,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第一,團體心理輔導一般都會采取各種趣味游戲活動,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個人更容易被團體的氛圍所感染,指導者與全體成員之間是互相接納、信任的,團體氛圍和諧融洽。其次,團體輔導的對象是全班同學,指導者是班主任,對象穩(wěn)定、過程持續(xù),更易于組織和實施;同時,針對共同存在的問題開展輔導活動,既省時省力,提高效率,也更便于跟蹤和總結,活動實效性明顯提高。
三、團體心理輔導在班級管理中的應用
(一)提高班級凝聚力
為了讓同學們更快的適應學校,適應新的班級,提高班級凝聚力和吸引力,筆者開展以“相聚環(huán)藝123,相親相愛是一家”為主題的輔導班會課。首先,在熱身環(huán)節(jié),通過“互幫互助”按摩操、“大風吹”、“進化論”三個游戲進行把原先嚴肅拘謹?shù)姆諊鷱氐状蚱疲瑢W們進入了歡動、愉悅的團體氛圍。緊接著,通過三輪“尋找有緣人”的游戲,讓同學們互相自我介紹,分享自己的大學心愿和目標,達到增進了解、彼此互相激勵的目的。再通過“馬蘭開花,尋找我家”的游戲,讓同學們體會“孤獨”和“找到家”的感覺,體會被拋棄的孤獨和無奈,被接受的溫暖和感動,引導同學們學會彼此關愛。最后,分組進行“姓名疊羅漢”、“團隊大比拼”的游戲,讓同學們明白齊心協(xié)力、團結協(xié)作的道理。在最后的交流分享環(huán)節(jié),同學們都表示班會課的形式很新穎,玩的很開心,也認識了很多新同學,感受到了班集體的溫馨有愛,收獲很多感悟很深刻。
(二)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班級管理中,關于人際交往的問題表現(xiàn)的愈發(fā)明顯。有拉幫結派的、有小打小鬧的、有“說者無意、聽者有心的”、有交往不自信的、有不懂得人際交往藝術的,針對學生中普遍存在的人際交往困惑,筆者開展了一期以“坦誠接納、有效溝通”為主題的人際關系成長團體心理輔導。首先,學會理解他人。筆者通過組織“橫渡鯊魚河”故事的辯論會,使同學們自己認識到:原來改變他人是極其不容易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每個價值觀形成的背后都有深遠的原因,觀點本身沒有對與錯之分,學會站在他人的視角看問題時才能夠更好的理解他人,在人際交往中同樣如此。其次,學會傾聽與表達。筆者重點進行了“我說你畫”的游戲。使同學們明白到:溝通是一門需要互相表達與傾聽的藝術。如果不會表達,那么其必然無法溝通,不會傾聽就更談不上溝通了。所以在人際交往中要學會傾聽、學會表達。再次,學會坦誠接納。先采用情景模擬,角色扮演的方式使同學們體驗交往中的問題和困惑,再通過溝通五步法的技巧進行溝通模擬,體會二者的差別,認識到溝通需要彼此坦誠、尊重,一些同學活動現(xiàn)場就主動承認錯誤,坦誠表達自己的不足之處,把以前的誤會和矛盾都化解開了。最后進行了“信任之旅”的游戲,讓同學們通過助人與受助的體驗,增強對他人的信任和接納。
(三)實現(xiàn)自我成長
在實際的工作中,有的同學過分關注自我的感受卻經(jīng)常忽略他人的感受;有的同學對自我毫無認知,不知道自己的價值和目標在哪里,參加社團及選修課程都是隨波逐流;有的同學自我認知存在偏差,稍微遇到些困難和挫折就內疚、不安,缺乏自信,不能正確客觀的評價自我;還有的同學自控力較弱,懶散缺乏自律意識,時不時的犯點錯闖點禍。針對以上問題筆者開展了一期以“探索自我,實現(xiàn)成長”為主題的團體心理輔導活動。首先,學會認識自我。通過重點進行“假如我是……”的游戲,讓同學們學會認清自己,了解自己的性格特點,引發(fā)對自我的思考。并進行了“優(yōu)點連環(huán)炮”游戲,讓同學們感受了一下他人眼中的自己,發(fā)現(xiàn)自我的價值和優(yōu)點,增強自信心。其次,學會探索自我。重點進行了“心理自畫像”活動,讓同學們畫出一個關于自己的場景,一個以前的自己,一個現(xiàn)在的自己,一個未來的自己,通過這個游戲讓同學們回憶過去,思考現(xiàn)在,展望未來,更深入的探索了自己的內在需求。之后進行了“我的選擇”游戲,幫助同學們思考自己的價值觀,并在體驗喪失的過程中學會珍惜和擁有。最后,學會規(guī)劃自我。重點進行了“人生墓志銘”游戲。包括寫出自己人生的最大目標,不同年紀希望取得的成就,對社會、對家庭的貢獻,并進行討論交流。在交流過程中,有的同學會總結自己人生中的遺憾和不足,希望制定更好的計劃并實施,讓人生更加充實豐滿;也有的同學們明白了自己今后的人生方向。
(四)有效管理情緒
生活中難免經(jīng)歷挫折和困境,如考試不過、失戀、競選失敗、人際矛盾等等,有的同學不懂得表達宣泄情緒,往往壓抑,久而久之就消極低沉,抑郁寡歡,嚴重影響了個人的身心健康。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學會宣泄負面情緒,以積極、樂觀、自信的心態(tài)面對學習、生活中的各種壓力和挫折,是每位同學都需要學習的。為此,筆者開展了有關情緒管理的團體心理輔導。首先,學會理解情緒。通過“情緒接龍”的游戲,讓同學們體會各種不同的情緒。其次,學會處理情緒。重點進行了“情景大考驗”游戲,列舉出生活中常見的情緒困惑問題,由各組同學上臺表演,并交流情境中的表演者的情緒如何?再通過“頭腦風暴”的方式讓同學們從他人身上學到了許多處理不良情緒的好方法。再次,學會管理情緒。重點進行情緒表達訓練,讓一名同學表演自己穿衣服并詢問大家意見的情景,三個同學分別進行不同的回應,討論哪種方式更好一些?為什么?由此引發(fā)大家多情緒表達技巧的大討論,最后進行總結,教導大家在情緒表達中要真誠,考慮他人感受,在語言、非語言、面部表情、肢體語言等方面都要有所注意。最后,讓同學們體會深呼吸放松法、想象放松法等緩解自己的緊張、焦慮情緒。
四、團體心理輔導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團體心理輔導對班級建設和管理有著積極的意義,但在實踐中也面臨以下問題。
(一)指導者缺乏專業(yè)培訓
團體心理輔導活動指導者的技術水平、人格魅力對團體心理輔導活動的效果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作為班級管理的班主任,絕大多數(shù)是來自管理人員或專任教師,由于絕大多數(shù)都不是心理學背景出生,許多班主任都不會組織和策劃團體心理輔導活動,缺乏系統(tǒng)、專業(yè)的培訓,再加上教學科研工作的壓力大、任務重,用于創(chuàng)新班級管理的思考和實踐時間就更少了?,F(xiàn)實中,更多的班主任還是采取理論灌輸、批評說教的比較多,學生逆反情緒大,實效性差。
(二)方案設置難度大
團體心理輔導活動一般都有20-50人不等,既要照顧到每個個體,又要顧整個團體,這就要求指導者在活動主題、環(huán)節(jié)設計、游戲內容、語言表達等方面,都要精心策劃和實施。同時,學生中出現(xiàn)的問題既有共性也有個性,學生的思想問題、心理問題、行為問題也錯綜復雜,如何因材施教,達到較好的教育效果,無疑是對指導者的極大挑戰(zhàn)。
(三)活動場地器材不足
團體心理活動不僅需要好的指導者,更需要活動場地、器材設備、游戲道具等硬件設施的支持。需要有專門的團體輔導活動教室,配備可移動的椅子,可播放視頻、音樂的電腦、音箱等,教室內的環(huán)境布置需要寬敞、明亮、干凈和溫馨。同時,每個不同的游戲內容還需要不同的道具和素材。由于經(jīng)費投入的不足,導致硬件設施配置不完善,也影響了團體心理輔導活動的正常開展。
五、團體心理輔導改進的建議
(一)加大經(jīng)費投入
首先,加大對師資培訓經(jīng)費的投入,尤其是輔導員、班主任等一線學生教育工作者,使他們能夠策劃較好的團體輔導活動方案,具備較強的指導能力。其次,增加對活動場地設施的投入,為各系部、各班級、各學生群體順利開展團體輔導活動提供充足的場地和活動空間,購買活動器材。再次,加強對團體心理輔導在學生教育和管理中運用的研究投入,特別是研究出具有推廣價值的團體輔導活動方案,易于操作的評價系統(tǒng)。
(二)在活動過程中注重分享和引導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同學們形成內化的自覺行為。班主任在開展班級團體心理輔導的過程中,要注重多提開放性問題引發(fā)同學們積極思考,鼓勵同學們積極發(fā)言,分享自己的感受。同時,班主任自己也要積極參與到同學們的討論中,充分尊重學生,注重多傾聽、多引導,避免評價和說教,引導同學們自我覺察和學習。
(三)在方案設計上有計劃有目標
團體心理輔導活動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活動方案的設計。在團體心理輔導活動方案設計中,要做到有計劃有目標。有計劃,是指團體心理輔導活動既要注重解決突出的主要問題,又要與當前院系學生工作的重點相結合,將輔導活動分為若干個單元由淺入深逐步推進。有目標,是指盡量做到使用的每個游戲都有意義和價值,同時,要在團體心理輔導結束后進行意見調查和跟蹤反饋,及時進行總結和反思,逐步提升輔導效果。
(四)堅持團體輔導和個別談心相結合
團體輔導有吸引力強、效率高、省時省力的優(yōu)勢,但個別談心仍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只有通過多次的多個的個別談心,才能發(fā)現(xiàn)和總結出共同的問題,進而制定相應的團體輔導方案。另一方面,團體輔導結束后,還需要通過個別談心進行跟蹤和反饋情況,以便總結經(jīng)驗和不足,改善下一次的團體輔導。特別是因種種原因不能全面投入到團體中的同學以及問題特別嚴重的同學,只有通過個別談心談話的方式幫助其進一步處理。
六、結語
關鍵詞: 大學生群體 成長 團體心理輔導 學生工作
高校輔導員所要面對的工作對象是一個有趣而復雜的群體。他們剛剛經(jīng)歷過激烈的高考競爭,第一次離開家庭的呵護獨自走向了社會。大學向他們展示的是一種全新的生活,而他們則需要在處處洋溢著青春飛揚的校園里找到屬于自己的天地。他們有時思維奔逸,豪情萬丈,有時卻沉默寡言,抑郁焦慮。在家長和老師看來,他們還是不諳世事的“大孩子”,而在他們看來,自己儼然已經(jīng)是成熟干練的“小大人”了??傊?這是一個成長中的群體,也許會有許多的青澀和稚嫩,但成長中總是孕育者無限可能的希望和憧憬。
本文所關注的正是這個充滿激情和希望的群體。從文題來看,“成長的群體”意味著大學生群體具有動態(tài)性和發(fā)展性的特點,不同年級的學生在心智發(fā)展程度、社會化水平、人際交往能力等方面的素質都存在諸多的差異,因此我們的工作不應一以概之;“群體的成長”這一概念則啟發(fā)當前的高校輔導員應注意捕捉學生中具有普遍意義的內部需要和心理訴求,從整體角度出發(fā),通過系統(tǒng)的團體活動促進群體內成員的互動和交流,最終幫助他們找到打開心理成熟和積極適應之門的鑰匙。團體心理輔導作為心理咨詢的一種手段,可以在群體特征和干預路徑之間建立合理的聯(lián)結,恰如其分地在“成長的群體”中實現(xiàn)“群體的成長”。
因此,本文將從團體心理輔導的技術理念和操作要義入手,結合大學生群體主要的心理特點和心理需求,初步探討這種咨詢方法在高校學生工作中的切入點、使用原則及運用技巧,希望能夠對實踐領域的心理輔導人員有所啟發(fā)和幫助。
一、在心理與行為層面上把握輔導對象的靜態(tài)和動態(tài)特征(成長的群體)
團體心理輔導(也稱作團體輔導、團體咨詢或集體咨詢)是指在團體情境中針對來訪者所實施的心理幫助與指導。它強調團體內成員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并以特定形式的團體活動為載體,促使成員在觀察和學習的過程中學會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并主動體驗并澄清自我與他人、自我與群體的關系,從而熟練掌握調整和提升與他人關系的社會技能,最終發(fā)展出良好的生活適應能力。從輔導對象的角度出發(fā),團體輔導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是“技術層次”,包括一些基本的操作要求和規(guī)范(這里涉及理論依托、團體焦點的確定、方案的選擇、前后測評估等);第二是“關系層次”,指的是在掌握技術要求的基礎上,組織者和輔導對象之間建立起互信、合作、和諧的關系,在積極的關系圖景中實施并實現(xiàn)活動目標;第三是“成長層次”,組織者和輔導對象淡化或忽略自己的角色,技術不再是主導整個過程的核心要素,取而代之的是在最大限度互信的基礎上所展開的活動主題,雙方在和諧的互動中實現(xiàn)了共同的成長。
從技術層面上來講,團體心理輔導作為系統(tǒng)的輔心理成長方案具有成本低、覆蓋面廣、易于操作等優(yōu)點,因而日益被高校心理咨詢從業(yè)人員所認可和接受,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其技術內涵與操作規(guī)范。但是,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許多教師只是生硬地實施既有的團體活動操作規(guī)程,過分注重技術和程序。對于來參加活動的學生特點鉆研得不夠深入,這些特點包括性別差異、年齡差異、生源的地域差異、家庭背景差異等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方面的因素,同時還包括認知風格、人格特征、情緒情感特征、行為反應特征及同伴關系質量等心理變量方面的因素。如果在實施團體心理輔導的時候忽視了對上述因素的研究和分析,只是簡單地將學生看做是沒有思想和差異的活動客體,那么整個過程就會流于形式,難以實現(xiàn)深入提升心理和行為適應能力的初衷,并且難以突破第一個層次的局限。因此,對于高校心理教師而言,在掌握團體心理輔導技術的基礎上,還應該在了解工作對象方面做足功夫。要捕捉和把握學生的心理特征,既可以借助專業(yè)的心理測評工具量化地加以確定,又可以通過質性的訪談、座談、觀察等方法去深入了解,并在此基礎上對已有的活動方案進行合理的修訂和革新。在深入了解學生的特點以后,才有可能在彼此之間建立起互信、合作與和諧的關系,以此保障活動目標的實現(xiàn)。
另外,大學生群體最大的獨特之處還在于其具有“動態(tài)性”和“發(fā)展性”的特點。因此,我們不但要研究學生的基本心理和行為特點,而且要注意捕捉他們在四年大學生涯中的心理發(fā)展和變化規(guī)律。因為對于這樣一個成長中的群體而言,上面提到的諸多因素處在不斷變化和發(fā)展的狀態(tài)中,這種變化可能體現(xiàn)在不同年級學生之間的差異上,也可能體現(xiàn)在同一年級學生在不同情境中的差異上。比如,在團體心理輔導中,我們面對的總是由多名學生組成的活動小組,而個體在單獨狀態(tài)和處在群體中的時候,其心理和行為反應傾向都是存在差異的。變化總是在不知不覺中悄無聲息地進行著,活動組織者要善于捕捉這種變化,將靜態(tài)層面上對其基本心理行為特征的了解和動態(tài)層面上對其發(fā)展和變化規(guī)律的了解結合起來,由此才可以有的放矢地與他們構建合理、高效的溝通渠道和交往模式,最終達成互信、合作與和諧的關系。這樣的關系可以在系統(tǒng)的團體輔導活動中穩(wěn)定地發(fā)揮作用,使得咨詢過程突破單一技術取向的局限,為實現(xiàn)干預目標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二、構建共同參與和共同成長的輔導模式(群體的成長)
團體心理輔導的一個重要目標是“促進團體成員健康人格的積極成長”,這里的“成長”是個人發(fā)展過程中的一種積極狀態(tài),但它并不是發(fā)展的靜態(tài)終點,也不會脫離群體中其他成員而獨立完成。在大學生這個聯(lián)系緊密、交往頻繁的群體中,這一點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團體心理輔導強調“成長”,它是人們在互動過程中所收獲的發(fā)展成果,而這種收獲同時造就了群體中其他成員的成長,兩者之間應該是互為因果的關系。因此,團體輔導活動的組織者在完成第二個層次(構建互信、合作與和諧的關系)的基礎上,還要向第三個層次的活動目標邁進,通過構建共同參與和共同成長的輔導模式實現(xiàn)群體所有成員共享的“成長”。
在這個過程中,咨詢師要扮演的角色微妙而復雜,一方面要引導和監(jiān)控活動的進程,充當領導者的角色,另一方面還需要淡化咨詢師的身份特征,和所有的成員一起參與到活動中去,并真正去尋找與體驗成長的樂趣和愉悅。這一點非常重要,所有人積極參與是活動目標得以實現(xiàn)的重要前提。團體輔導一定要體現(xiàn)群體活動的特點,要在群體互動的過程中將每一個成員的智慧和思想、困惑與缺失整合到一起,形成整體的合力,借助群體社會化過程中群體文化對個體的巨大影響力,在此基礎上不斷地修正業(yè)已形成的群體共識,合理運用群體的推力,促使個體在其中積極地探索個人成長中的諸要素,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并主動體驗并澄清自我與他人、自我與群體的關系”。另外,對于活動方案和臨場自由度的把握也是一個難點,咨詢師一方面要對整個活動的主旨和目標時刻保持清晰的認識,在問題和主題導向的思路指導下開展活動,另一方面還要將活動的主線“隱藏”于活動形式之中,避免由于說教痕跡過于明顯而影響干預活動的外部效度。
大學生團體心理輔導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辟了新的思路,今后還需要不斷加強這種咨詢技術與大學心理輔導的有機結合。希望本文在群體互動和群體成長的視角上所做的討論能夠對相關實踐工作有所啟發(fā)和幫助。
參考文獻:
[1]樊富珉.團體咨詢的理論與實踐[M].清華大學出版社,1996.
【關鍵詞】 認知行為; 團體輔導; 大學生; 情緒管理
近年來,在高校頻發(fā)各類大學生傷人和自傷事件,起因多是由于情緒對照不良而引發(fā)的應激沖動行為。但長期以來,國內各高校對于大學生生氣情緒管理問題的研究和干預普遍不足,并未將其列入心理健康教育核心內容?,F(xiàn)今教育管理部門所規(guī)劃的心理輔導任務,僅就目前高校發(fā)生暴力事件進行補救,而在預防環(huán)節(jié)上明顯不足。究其原因一是忽視大學生心理個性的塑造,二是過多關注了補救性教育的研究。高校大學生生氣情緒管理的提出,正適應了當前大學生心理狀態(tài)不穩(wěn)定的現(xiàn)狀,亦符合了高校培養(yǎng)合格人才的教育理念,是完備心理健康教育模塊的重要內容。對于大學生情緒管理能力推進,應本著適應學生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的原則,科學制定符合大學生心理文化的學習方案,使其逐漸成為高校正規(guī)心理教育中的一個所屬分支,為更好的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發(fā)揮積極的推進作用。
認知行為取向互動團體輔導(Cognitive-Behavioral Interactive Group Therapy,CBIGT)可以定義為是一種將認知理論、社會學習理論和行為理論有機結合的對生氣情緒起到有效降低的技術策略,并融合系統(tǒng)化心理干預技術的輔導取向[1]。目前該技術在國內大學生群體中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應用。團體輔導作為一種手段已經(jīng)逐漸應用于高校學生學習、生活、工作等方面所遇到的各種心理健康問題[2]。對于大學生的自殺、自殘、他殺等極端行為亦有良好的趨化作用[3-5]。目前國外的一些研究結果亦證明了它的顯著效果和現(xiàn)實意義[6-7],認知行為取向的生氣情緒管理團體方案對團員情緒管理有明顯的改善效果,自我化的管理手段、系統(tǒng)處理情緒問題、認知行為互動的有效結合等一系列的方式與方法,成就了一套有效的情緒管理方案,并經(jīng)過多年的實踐與發(fā)展,已然成為一套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合理化的團體輔導措施。本次實驗,通過認知行為取向團體訓練對于減少和對照大學生生氣情緒的發(fā)生起到顯著的干預效果,包括情境生氣、特質生氣、生氣表達和非理性信念等技術指標上的改善。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某綜合性大學在校本科學生為研究對象。選取標準為自我認定情緒管理不善,易沖動,并自愿接受團體輔導有強烈的改變愿望的個體。通過使用大學生情境-特質生氣表達量表的測評及與學生的一對一面談,最終確定42名大學生被試,并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21名,試驗組成員參與團體訓練,對照組成員不參與團體訓練;兩組成員在年齡、性別、專業(yè)、前測指標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來參加面試的大學生均接受前測、后測和追蹤測量。參與本研究的成員信息見表1。
1.2 研究工具
1.2.1 情境-特質生氣表達量表 研究者依據(jù)高校的教育特點以及大學生的語言習慣,逐條修正了STAXI(Satate-Trait Anger Expression Scale)量表。該量表包括情境生氣、特質生氣、生氣表達3個分量表。通過內部一致性Cronbach Alph系數(shù)分析度量表的信度。經(jīng)過修訂后的系數(shù)值分別為:情境生氣、特質生氣、生氣表達分量表分別為0.86、0.78、0.81,總量表的系數(shù)為0.82。
1.2.2 非理性信念量表 參照楊清艷等[8]編制的非理性信念量表(Irrational Beliefs Scale,IBS)。其研究內容以患者組和正常人作為研究對象,主要分4個層面內容:絕對化要求、糟糕至極、低挫折耐受和概括化評論。情緒障礙是當代大學生中最易出現(xiàn)的心理問題,焦慮、抑郁、情緒控制障礙等負性情緒與非理性信念的關系密切,這一結論已經(jīng)被大量研究所證實[9]。
1.2.3 團體錄音 在征得所有試驗成員同意后,使用專業(yè)的錄音筆,對在團體訓練過程中的所有有聲文字進行聲音記錄。在團體輔導結束后由專人負責將其轉化為書面稿件,用以記錄和分析每個團隊成員在團體實踐過程中的改變。
1.2.4 團體回饋表 由團體訓練小組成員自行編制,在每次團體活動結束后回收,內容主要包括團體會序、團體活動、團體內容以及活動有感和愿望等團體活動信息。
1.2.5 形成自我量化報告 用于測量被試生氣狀況的自我測評報告。報告以優(yōu)化大學生情緒管理作為目標,通過團體訓練和參團人員的具體情況擬定了情緒對照、生氣管理、減壓學習能力等3個方面的內容,采用Likert 7點量表進行自我量化。其中的數(shù)字“1”代表為負性的不符合,數(shù)字“7”表示為正性的最符合。
1.2.6 自我質性報告 通過團體心理輔導,成員填寫開放性問卷調查,由課題組進行總結、分析和梳理,并結合團體錄音、團體觀察記錄表、團體回饋表等信息,分析團體成員生氣狀態(tài)下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最終精簡為兩個維度的基本信息:生氣情緒管理行為的正向改變、認知行為精神學習的改變。
1.3 CBIGT方案
1.3.1 帶領者 (1)主要帶領者:在該研究中擔任多重角色。負責團體訓練的前期準備、活動方案的設計、各種量表的形成,活動的組織實施,全局性的保證團體訓練整體的順利進行。(2)協(xié)同帶領者:是團體訓練項目中的協(xié)助者。伴隨各類活動項目的進展,負責收集團體成員的反饋信息與建設性意見,整理分析各類量化表格,協(xié)助主要帶領者完成團體訓練活動。
1.3.2 團體活動方案 通過文獻分析及現(xiàn)狀調查[10-12],以認知行為互動團體輔導為框架,融入Novaco的生氣對照模式與自我管理技巧,設計該項團體輔導方案。試驗組通過4期共8次的認知行為取向的生氣情緒管理團體輔導,每次活動時間為120 min。見表2。
1.4 團體心理輔導的效果評估 該項研究的評估效果主要包括3個方面:團體成員在接受訓練干預前和后的問卷測試評分(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團隊成員的自我量化報告、以及組員的自我質性報告。研究過程包括三個時間點:前測,輔導項目進行前,對面試人員進行情境-特質生氣表達量表的自測,自我量化報告的形成;后測,輔導項目結束后,團體成員進行情境-特質生氣表達量表自測,形成自我量化報告和自我質性報告;追蹤測量,在團體輔導結束后六周,團體成員繼續(xù)填寫評估問卷及自我量化報告。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3.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和方差分析,以P
2 結果
2.1 問卷結果分析
2.1.1 試驗組前后測情境-特質生氣表達量表結果比較 試驗組中情境生氣、特質生氣、生氣表達和非理性信念4個維度的后測值與前測值比較顯著降低(P
2.1.2 兩組情境-特質生氣表達量表的結果比較 兩組前測中情境生氣等4個維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后測和追蹤測試中,試驗組4個維度的測評結果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
2.2 自我量化報告 試驗組中情緒對照、減壓學習能力和生氣管理,與前測結果相比明顯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2.3 自我質性報告 由組員不定式的開放問題組成,問卷于團體訓練結束后下發(fā),并要求團隊成員在1周之內填寫完整并統(tǒng)一上交。問題經(jīng)過輔導團隊成員編碼后總結歸納為:(1)生氣情緒管理行為的正向改變。21名訓練成員中認知上的改變有18名,占85.7%;應對方式上的改變有17名,占81.0%。團隊成員提高了對于生氣情緒的認知能力以及處理事件發(fā)生與生氣情緒反應之間的變化關系。(2)認知行為精神學習的改變。能夠成為自己的治療者從開始的3名,增加到9名;能夠具體的應用認知行為技巧的人數(shù)從開始的1人增加到13名。
3 討論
大學生處于認知發(fā)展、調整的成熟階段[13],對于突然發(fā)生的狀況及緊急情況大多處理缺少應有的鎮(zhèn)定情緒及合適的處理技巧。往往對于生氣情緒無法有效化解,亦或壓力情緒管理不當[14],甚至表現(xiàn)出因控制偏差而導致的不良后果。在國內對于大學生情緒控制的研究發(fā)展尚淺,基本處于初級階段,許多研究手段和干預措施還需進一步完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研究認知行為取向的團體訓練在大學生生氣情緒管理中的輔導效果,為進一步在高校開展大學生生氣情緒管理學習與應用提供一定的技術參考[15]。
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在前測中情境生氣、特質生氣、生氣表達、非理性信念均沒有顯著差異(P>0.05)。在實施了生氣情緒管理的團體化訓練之后,大學生情境生氣、特質生氣等4個維度與前測值相比,后測值均明顯降低(P
綜上所述,認知行為取向團體輔導對于提高大學生情緒管理水平有顯著效果,它可以有效提高大學生情緒對照、減壓學習、生氣管理的能力,對于大學生情緒控制有顯著的改善效果。團體訓練中學習的輔導技巧,能夠讓個體應用于學習、生活、工作等多方面?zhèn)€人問題的處理中,在未來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大環(huán)境下,期待著這項技術能成為提高大學生個人心理健康水平和促進校園和諧文明發(fā)展的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 Davis.A cognitive-behavioral model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1,17(6):187-195.
[2]李麗.團體輔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J].未來與發(fā)展,2013,8(1):85-87.
[3]梁瑛楠,楊麗珠.大學生自殺意念的流行病學特征[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19(8):1010-1012.
[4]鄭小方,陳華蓮.積極心理團體輔導對自殺意念大學生的干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1):64-66.
[5]郭文斌,張劍,馮小瑜,等.大學生自殺意念及其影響因素的現(xiàn)況調研[J].廣西醫(yī)科大學學報,2011,28(1):150-153.
[6] Duo Chen,Zhang J M,Shen L L,et al.Interner Addic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ocial Anxiety of College Students[J].Chinese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2009,17(5):151-152.
[7] Gni S,Wu X C.A study on the intervening effect of a cognitive-behavioral interactive group therapy on academic burnout of college students[J].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9,17(5):512-514.
[8]楊清艷,李占江,姜長青,等.非理性信念量表的初步編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7,15(6):562-568.
[9] Solomon A,Arnow B A,Gotlib I H,et al.Individualized measurement of irrational beliefs in remitted depressive[J].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3,59(4):439-455.
[10]樊富珉.團體心理咨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
[11]邢秀茶,曹雪梅.大學生人際交往團體心理輔導的實效研究[J].心理科學,2003,26(6):1142-1143.
[12]段鑫星,趙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162-163.
[13] Rose S D.青少年團體治療-認知行為互動取向[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1-2.
[14]魏鵬程.大學生壓力管理團體輔導的設計與實施[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3,33(5):167-169.
一、科研引領提升德育效果
在開展團體心理活動的同時,我校成功申報了廣州市中小學德育研究“十二五”規(guī)劃2014年度課題――《團體心理活動在中職生良好心理素質培養(yǎng)中的應用研究》,并由馮穗心校長擔任課題主持人。本研究是運用心理測驗,分析和對比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心理素質狀況和心理健康狀況在團體心理活動實施前后的水平及變化情況,驗證和探討團體心理活動對培養(yǎng)中職生良好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性及具體效用。通過應用實踐探索和形成系統(tǒng)性團體心理活動的開展和實施方案,為我校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教育教學活動提供依據(jù)和參考。同時,希望以科研為引領提升德育效果。
二、團體心理活動豐富德育載體
團體心理活動是由團體心理輔導衍生出來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種形式。它面對全體學生,針對他們所具有的共性問題開展,以班級為單位、以教室為主要場所、以活動為主要導向,通過豐富的團體活動,借助整個團體的動力及團體成員之間的相互作用,促進團體成員更深的自我探索、自我領悟及自我完善的歷程。在彼此尊重、安全、輕松、開放的氛圍下,團體成員放下個人的心理防衛(wèi),充分投入團體活動中,在體驗和領悟中致力于每個成員的內在成長。主要圍繞人際溝通能力、合作能力、情緒調節(jié)能力、責任感、自信心、意志力、進取心、抗挫能力、積極樂觀、注意力和思維等十種心理素質來設計和開展團體心理活動。
在團體心理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我們首先成立活動方案設計小組負責方案設計,然后集體討論共同構建活動內容和方案?;顒有问街饕杏螒?、頭腦風暴、角色扮演、視頻觀賞等。每次團體心理活動主要包括導入、活動體驗、活動討論分享、活動總結、活動結束等環(huán)節(jié)。其中活動討論分享是每次活動的重點,包括個體分享、小組內分享、班級分享?;顒芋w驗完成后,各小組組員在老師的問題引導下進行組內討論分享,然后再由小組代表把小組討論結果在全班進行分享和討論。
團體心理活動注重學生在活動中的體驗、分享和感悟,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引導,有別于一對一的個體心理輔導,它不僅是一種有效的心理輔導,更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活動,為我校德育工作的開展提供了一種新的范式,在以往的社團活動、主題班會、紀律教育等形式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了德育教育的載體。
三、活動分享助學生明事理
學生的分享從一開始的只言片語到慢慢能夠結合自己的學習生活,講出自己的感悟和看法,還有的學生能聯(lián)系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提出問題引發(fā)大家的討論和思考。比如在責任的體驗活動完成后,電器班的同學就目前學校的日常生活中哪些是負責任的行為,而哪些是不負責任的行為展開了激烈的討論,班長站到講臺上分享自己的感受時問全班同學:“大家覺得我負責任嗎?”班上馬上就有同學回應說:“不負責任?!卑嚅L接著問“哪些方面呢?”回應的同學接著說:“你作業(yè)做好不給我抄”。班長接著說:“嗯,因為我覺得給你抄作業(yè)是對你不負責任的表現(xiàn),大家覺得呢?”這時全班同學給與了熱烈的掌聲。
關鍵詞: 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教學改革
一、“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的理論依據(jù)和目標
心理學與思想政治教育在研究內容上相互交叉。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xiàn)象及其規(guī)律的科學,心理現(xiàn)象主要包括心理過程與個性兩方面的內容。其中個性又包括氣質、性格、能力組成的個性心理特征和理想信念、世界觀、動機、需要等組成的個性意識傾向性兩個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對象主要是個體的政治認識、政治立場、思想品德。因此,在研究對象上,心理學與思想政治教育有著密切的關系,二者都包含理想、信念、品德、意志等共同因素??梢哉f,思想政治工作就是通過人的思維而改變人的認識、個人觀點、個性傾向性中的世界觀、價值觀、態(tài)度、信念等內容,進而提高人們的認識水平,形成對客觀事物的正確認識,培養(yǎng)人們良好的個性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征,以順利完成各項任務的活動。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大學生提供正確認識世界的武器和培養(yǎng)正確的人生目標,為避免心理問題的出現(xiàn)奠定堅實的基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則是幫助大學生提高心理素質,開發(fā)他們的潛能,培養(yǎng)他們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其人格的健全發(fā)展。盡管二者的內容各有側重,但目的是一致的,即塑造一個完整的人。因此要讓學生從心理上理解和接受思想道德修養(yǎng)的理論品質和內容的深刻、長遠的意義,對于他們自身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起重要的作用,促進他們自覺達到思想的升華。實現(xiàn)“雙育”內容的結合,既可增強思想道德教育的內容的針對性,避免言語的說教,又能使學生的心理朝著健康的方向發(fā)展,形成健康的人格。
二、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的內容中穿插心理健康教育
只有充分發(fā)揮德育系統(tǒng)中各個要素的作用,才能發(fā)揮最佳德育功能。通過對各章節(jié)課堂教學的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會以潛移默化的形式影響積淀于學生心理結構之中,從而促進學生樹立道德意識、法律觀念?!盎A”課的內容著重培養(yǎng)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以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法制觀,同時對大學生作為一個一般的人在學習、交往、戀愛、擇業(yè)等日常生活中所碰到的問題給予關注。在這個基礎上,可以吸取心理健康教育中與此相關的有益成分,滲透到課堂教學內容中。因此,在授課各章節(jié)中還穿插了許多相關內容。例如,在第三章第三節(jié)講到“協(xié)調個人與他人的關系”時,展開講述大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困擾較多的人際交往問題的心理應對專題;在第六章第二節(jié)和第三節(jié)中談到“擇業(yè)與戀愛”時,引入了就業(yè)和情感的心理調節(jié)專題;在第八章講到“犯罪”時,講述涉及犯罪的心理和人格專題。
三、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教學方法上引入“團體心理輔導”教學模式
“團體心理輔導”是借助于團體討論與活動這種形式,模擬社會生活的情景,通過團體人際交互作用促進個體在交往中觀察、學習和體驗,進而實現(xiàn)認識自我、探索自我、接納自我,調整、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學習新的處事態(tài)度與行為方式,更好地適應生活、培養(yǎng)健康人格的實踐過程。利用“團體心理輔導”的技巧和方法引入“基礎”課的討論實踐教學中,首先課前知其所需,制定活動方案;開展“團體心理輔導”實踐教學活動之前,通過問卷調查、小組座談、個別訪談的方式,弄清學生所思、所想、所需。分析其關注的話題、希望解決的心理困惑、期望,從而了解共性問題,以及對德育實踐活動的興趣等。其次,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實踐教學的要求,制訂周密的“團體心理輔導”實踐活動方案,包括活動的主題、內容、方式、組織、實施、目的,等等;再次,課中圍繞主題,組織開展活動;最后,注重課后反饋,不斷總結經(jīng)驗。開展“團體心理輔導”實踐活動的目標,就是要促進學生個人的成長和身心健康水平以及各種素質的提高。那么,其評估的重心應落在學生自身經(jīng)驗的變化,包括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上。因此每一次“團體心理輔導”實踐活動完成之后,要及時讓學生談感受及體驗,寫心得體會,以此了解他們對實踐活動的看法,或是通過問卷調查、測試、觀察等方式方法對活動效果加以評估。現(xiàn)就幾堂《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中應用“團體心理輔導”教學模式的實踐教學課具體方法介紹如下:
1.在緒論“珍惜大學生活、開拓新的境界”第一節(jié)“適應人生新階段”教學中,我們確定主題為“走近你、我、他”的團體心理輔導課教學,主要是為了幫助新生相識、相知,建立友情和協(xié)作理念,提高獨立性和自主性,積極面對現(xiàn)實,盡早適應大學生活。針對這一主題,采取8―10人的小組活動,如“相互握手問候”、“名字串串燒”、“優(yōu)點大曝光”、“戴高帽”等,使學生在一個新環(huán)境中學會彼此欣賞、接納,從中感受集體的溫暖和同學間的友善,更快認識自己、認識他人,在一個輕松的氣氛中盡快適應新環(huán)境。
2.在緒論“珍惜大學生活、開拓新的境界”第二節(jié)“樹立新的學習理念”教學中確立主題為“學會學習”的團體心理輔導課教學,該主題實踐教學主要是為了幫助新生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方法,增強應對挫折和壓力的能力,建立自信,以樂觀的心態(tài)面對各種學習問題。針對這一主題,采取小組交流討論的方式,探討“學習方法之我見”,運用“頭腦風暴法”收集同學們提高學習效率的方法,增強自信的建議、經(jīng)驗,通過集思廣益,鼓勵每一位學生努力提出解決問題的各種方法,達到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的效果。
3.在第三章“領悟人生真諦、創(chuàng)造人生價值”第三節(jié)“科學對待人生環(huán)境”中確立主題為“重塑人際之網(wǎng)”的團體心理輔導課教學,主要是為了幫助新生學會和改善人際交往的態(tài)度和方法,掌握人際交往的技巧,在新的環(huán)境中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使自己在和諧的氛圍中健康成長。針對這一主題,設計了實施人際關系團體訓練活動。如“無家可歸”,使學生體會孤獨的心境;“心有千千結”,使學生體驗通過團體協(xié)作打開“死結”后的舒心暢意;“信任之旅”(盲行)通過扮演盲人和拐杖兩種角色,使學生體驗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尊重;“同舟共濟”使學生感悟團隊的凝聚力,明白團結互助是戰(zhàn)勝一切困難的精神支柱。通過這些人際關系互動活動,使學生感受到人際關系對個人成長的重要性。
4.在第三章“領悟人生真諦、創(chuàng)造人生價值”第二節(jié)價值觀的教學中確立“價值觀大拍賣”主題的團體心理輔導課教學,目的是為了幫助大學生對自己的價值觀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培養(yǎng)正確價值觀。針對這一主題,采取小組活動,通過每人發(fā)一份工作價值觀拍賣表格,分小組拍賣討論,讓學生根據(jù)價值觀大拍賣結果認識、分析、討論自己和小組同學的價值觀,了解別人的價值觀、反思自己的價值觀,然后確定自己正確的價值觀。此外,就不同的主題內容,還舉辦了心理拓展訓練和心理游戲等活動,豐富了學生的實踐活動內容。
四、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教學中引入個體心理咨詢案例
在改革和創(chuàng)新該門課程教學的實踐中大膽引入了案例教學法,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案例教學的目的就是激發(fā)興趣,讓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展示的案例和案例所揭示的真理感到驚奇甚至震驚。但教師在課堂上引入案例并不是講故事,其目的是為學生提供擬真的情景,使他們能就現(xiàn)實中的問題與所學的學科知識相結合,進行判斷和決策。因此選用有代表性、針對性、時代性并且能揭示矛盾、反映問題的較為典型的案例是案例教學成功的關鍵。有的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產(chǎn)生一些問題,或聯(lián)想到自身存在的一些困惑,課后與教師預約,向教師傾訴內心的苦悶,希望教師給予指點和幫助;還有的學生在遇到困難后,會給教師寫張紙條,表達自己遇到的問題,向心理咨詢教師傾訴,尋求幫助。因此在學校個體咨詢中有許多案例是學生中典型的事件,便于學生抓住本質和共性的東西,具有極強的參考價值和借鑒作用。由于學校個體咨詢中案例具有客觀真實、應用目的性強和典型意義的特點,這就決定了這些案例不是事物原型的簡單重復,而是源于實踐的一個提煉產(chǎn)物。經(jīng)過藝術加工,其更能突出地反映客觀存在,且能符合教學規(guī)律,便于教師對教學進行設計,引導學生對其進行探索。教師把個體咨詢所了解的信息,作有價值的記錄和保留,對學生存在的帶有特殊性的問題,教師通過案例教學可起到疏通和緩解的作用,讓學生帶著煩惱和困惑來,揣著輕松和希望歸,這樣便于教師把握學生的思想及現(xiàn)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以提高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參考文獻:
[1]張耀燦,鄭永廷,劉書林.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劉賢札.高效適德教育的困境與策略[J].當代教育論壇,2005,(10).
[3]王斌,劉風林.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導論[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
[4]楊作新.強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思考與對策研究[J].高教探索,1999,(2).
[5]向世陵.中國哲學智慧[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