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初三化學課件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化學教學中使用多媒體的優(yōu)勢
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習動機,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提高學習效率。
1 多媒體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渲染氣氛。
多媒體課件綜合了圖像、圖形、動畫、聲音、文本。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表現力,能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fā)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內在動力。例如在初三化學的《緒論》課的教學中,教師單純采用口授的方法來講述學習化學的重要性和意義,學生會感到枯燥,如果能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介紹中外化學科學家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對社會進步的影響,就能引起他們的神秘感及好奇心,從而激起他們的學習欲望。
2 多媒體可以增強學生感知能力,突破重點難點。
人們認識事物的過程遵循從感性到理性、從具體到抽象、從簡單到復雜的認識規(guī)律,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也是一樣。如果我們能利用多媒體課件,采用化小為大、化微觀為宏觀、化虛為實、化遠為近、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具體、化靜為動等方法來表現教學內容,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幫助學生突破學習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順利完成認知目標的實現。
3 輔助化學實驗,增強實驗效果。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但由于時間、觀察條件、器材等因素的限制,很多實驗無法實現或難以觀察,借助多媒體技術,能模擬實驗的過程,彌補常規(guī)實驗的不足,增強實驗的效果。對于有些化學實驗如分子的運動、分子的形成過程等,我們嘗試采用投影儀和實物臺,將所演示實驗現場攝像,并直接投影在熒屏上,學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整個實驗的過程,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也可利用計算機的模擬化小為大、化遠為近、化快為慢,使微觀看不見的變?yōu)榭吹靡姟⒖吹们?,抽象的變?yōu)榫唧w的。
4 多媒體可以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
多媒體具有聲情并茂、視聽結合的特點,不僅增加了課堂教學的知識內容,而且能夠調動學生的各種感覺器官參與教學活動,加快教學進度。教師可以有計劃地將教學內容中的示意圖、表格、例題、習題和內容總結等制成多媒體課件,這樣在教學時,就可以減少了板書、板藏的時間,從而把教學內容講得更加透徹、更加生動活潑。多媒體的使用還可以代替教師的部分講授,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練習和鞏固。這樣既減輕學生的負擔,又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如何在化學教學中合理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
如何在化學教學中用好多媒體進行教學,我認為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 不能用化學課件取代化學實驗。
化學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許多概念和原理都是建立在實驗的基礎上,教學中不能盲目用多媒體等手段去替代化學實驗。在應用多媒體課件的同時要加強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yǎng)。多媒體課件無論做得多么逼真,畢竟只是化學現象的模擬,缺乏真實性、可信性,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瘜W課件只能輔助化學實驗,彌補實驗的不足。
2 多媒體課件的運用必須“適時、適度、適當”。
多媒體課件的應用應根據教學的需要,為教學服務。多媒體并非用得越多越好,要做到需用則用,不用則棄。要根據教學進程,選擇最有利教學的時機,用于最需要的關鍵處,不要為“裝飾”課堂而用課件。通過幾年來的探索實踐,我體會到多媒體教學法不僅適用于化學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的教學(用演示文稿制作),亦可在元素化合物(原子、分子的結構和組成部分適宜用3DMAX制作的3D動畫)和化學計算(用演示文稿或FLASH、AUTHOWARE)的教學過程中采用。
3 選擇多媒體課件應注意將教學性和藝術性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
關鍵詞:初三化學;有效共識;教學設計;課堂實踐
文章編號:1008-0546(2014)04-0058-03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自2007年開始,在毛東海副校長的帶領下,我校開展了課堂“有效教學”的校本研修活動。通過5年努力,化學教研組形成了化學課堂有效教學的“四點共識”(下稱“有效共識”),對課堂實踐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研究成果榮獲“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第四屆學校教育科研成果一等獎”。我作為一名初中化學教師,始終熱衷于本課題活動,并積極用“四點共識”指導初三化學課堂,教學效果令人滿意。本文結合初三化學教學,談談筆者對“四點共識”的理解和做法。
一、初三化學適合運用“有效共識”指導課堂實踐
化學課堂有效教學的“四點共識”:目標恰當,形成合力;線索清晰,結構合理;抓住問題,突出重點;體現環(huán)節(jié),精煉方法[1]。運用“四點共識”指導初三化學課堂,需要強調以下幾點認識。
1. 教學目標,異中有同
“目標恰當,形成合力”,是對于設計教學目標的要求,如何做到“恰當”兩字,關鍵是要準確定位目標。無論是初中化學還是高中化學,教學目標的設計都是依據《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從認知、動作技能、情感三個領域,學生發(fā)展、學科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三者的需要出發(fā),整合成“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及“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目標維度展開。因為是相同學科,所以教學目標在設計的要求上存在著很多相似之處,例如都會對學生的科學探究意識和能力提出明確要求。
由于初三、高中是學生學習和發(fā)展的不同階段,教學設計在內容和要求上又存在差異,例如氧化劑、還原劑這個知識點,學習水平上,初中只要求達到A(即:知道、初步學會的程度),而高中則要達到B(即:理解、學會的程度);學習內容上,初中只要從得氧、失氧角度判斷氧化劑、還原劑;而高中則要根據化合價升降或電子轉移來判斷氧化劑、還原劑。
2. 教學方法,強化引導
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為實現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要求,在教學活動中所采取的行為方式的總稱。初高中化學課堂可使用的教學方法類型基本相同,但各有側重。初高中的學生在認知基礎、思維深度、靈活度及知識儲量上都存在差異,初中教學方法更側重于講授法、直觀演示法等,教師需要通過敘述、描述、推論、實驗等傳遞信息,引導學生分析和認識問題,在整個過程中非常強調教師的引導作用,教學流程也要求更具體、細致。而高中教學方法,則可以更多運用探究法、發(fā)現法等自主學習方法,因為高中學生已經建立了基本的知識基礎和自主意識,形成了相對高級的探究能力。
3. 問題設計,淺顯明了
有效問題是指教師在課堂中提出的,對落實本堂課的教學目標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和價值的問題。無論在初中化學課堂還是高中,要保證一堂課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就必須保證問題設計的有效性,因此“抓住問題,突出重點”這點有效共識同樣適用于初中化學教學。只是需要注意,相對于高中學生,初三學生的學習能力相對較弱,因此設計的問題要更加突出“表述簡單、淺顯明了,結構合理、指向明確”,便于學生理解并抓住重點,同時還要注意問題的坡度性,要逐步增加難度,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達到探究解決問題的效果。
4. 線索結構,突出感性
有效教學的“四點共識”中指出,“線索清晰、結構合理是有效教學的重要保證”。一堂課的推進,需要線索的引領,而結構是線索的展開,有了清晰的線索、合理的結構才能保證一堂課有效地達成目標。初中化學的教學設計,同樣需要設計線索和結構,但具體實踐時需要關注初三學生的知識基礎和思維特點,設計線索時要更傾向于感性和生動。例如,同樣上“物質的性質”,高中教學提煉的線索一般是“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用途”層層遞進的教學發(fā)展關系;而初中更適合“用途——性質——用途”這樣的線索,一方面以使用價值為學習導向,能引發(fā)學生的好奇和思考,同時又符合初中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有利于強化“性質決定用途”的學科內涵,使學生感悟化學來源于生活并運用于生活的科學發(fā)展觀。
5. 環(huán)節(jié)方法,重在體驗
合理的環(huán)節(jié)能使教學過程變得更為簡潔和高效;方法的總結能幫助學生從感受方法到運用方法的飛躍。因此“體現環(huán)節(jié),精煉方法”這一點共識,同樣適合運用于初中化學的教學設計。針對初中學生,在設計環(huán)節(jié)方法時,要更注意學生的參與和體驗,增加操作性,以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主觀能動性;同時設計的環(huán)節(jié)要盡量簡潔、明了,便于學生在學習體驗中抓住學習重點,提高學習效果。
二、“過氧化氫制氧氣”一課中運用“有效共識”的研究實踐
1. 目標系統(tǒng)的設計
“氣體的制備”這一塊內容,《中學化學課程標準》中的學習水平為B級,其中有關氧氣的實驗室制取,學習要求是:能理解并根據反應物的狀態(tài)和實驗條件來選用不同的實驗裝置。在設計《過氧化氫制氧氣》一課教學目標時,需要謹遵課程標準,深研教材,立足學生基礎,定位重點目標,并努力形成目標之間的合力關系。
(1)知識與技能:①知道用過氧化氫和二氧化錳制取氧氣的原理;②學會用過氧化氫和二氧化錳制取并收集氧氣;③通過對實驗室制取氧氣裝置的比較,學會實驗室制取氣體裝置的選擇方法
(2)過程與方法:①通過對過氧化氫制取氧氣原理的探究,初步認識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②在實驗室制取氧氣裝置的探討中,初步具有選擇、加工信息和運用信息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①在對反應原理和實驗裝置的探究中,感悟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和尊重事實的科學態(tài)度。
知識與技能是重點目標,三維目標之間的合力情況可用下圖表示(直線箭頭表示“支持”,虛線箭頭表示“影響”):
2. 線索結構的設計
“過氧化氫制氧氣”一課中有兩條線索。其一是內容線索:由過氧化氫制氧氣的實驗原理、過氧化氫制氧氣的發(fā)生裝置、過氧化氫制氧氣的收集裝置、實驗室制取氣體的裝置選擇四部分組成。其二是方法線索,這堂課是實驗室制氧氣的第二課時(第一課時是“氯酸鉀制氧氣”),可以通過“比較兩套制氧裝置的不同特點”,使學生掌握實驗室制取氣體針對“發(fā)生裝置”的選擇依據,感悟比較分析的學習方法。兩條線索縱向運行,并進深入,構成這節(jié)課的縱向結構。
“縱向結構”由四個“核心問題”構成, 從四個“核心問題”中再設計“相關問題”,從而形成課堂的“橫向結構”。
3. 有效問題的設計
為了落實教學目標,這堂課設計了四個核心問題:過氧化氫能否用于實驗室制氧?如何確定過氧化氫制氧的發(fā)生裝置?如何確定過氧化氫制氧的收集裝置?實驗室制取氣體的裝置選擇依據是什么?這幾個核心問題設計時,不僅考慮到“有效問題”設計的五個特點:內容上突出教學重點,布局上優(yōu)化教學結構,預案上體現思維探究,策略上引導自主成功,總結上提煉思想方法;而且還考慮了初中學生的思維特點及認知能力。例如,第一個核心問題,教師給出相關知識信息,學生進行分析研究,這樣不僅復習了上節(jié)課的內容,且訓練了學生加工信息的能力;再如第二個核心問題,沒有采用“過氧化氫制氧的發(fā)生裝置是怎樣的?”這樣的提問方式,而是通過比較研究的方式提問“過氧化氫制氧的發(fā)生裝置與氯酸鉀制氧裝置是否相同”,問題的落腳點更加細化、明了,不僅貼近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使提出問題更有效,而且融入了一種方法內涵,從而增值了課堂效益。
同時,根據教學需要在“核心問題”的下面,又設計了若干“相關問題”,不僅形成課堂合理的“橫向結構”,而且起到分散難點、激發(fā)思維、有序探究、逐個擊破的教學效果。針對“核心問題1”設計了2個“相關問題”:“制備過氧化氫需要什么條件?過氧化氫制氧的反應原理是什么?”;針對“核心問題2”設計了3個“相關問題”:“過氧化氫制氧的發(fā)生裝置與氯酸鉀制氧的發(fā)生裝置是否相同?過氧化氫制氧的發(fā)生裝置需要哪些實驗儀器?組裝發(fā)生裝置時需注意哪些問題?”;針對“核心問題3”設計了2個“相關問題”:“過氧化氫制氧的收集裝置與氯酸鉀制氧的收集裝置是否相同?選擇收集裝置的依據是什么?”;“核心問題4”無需設置“相關問題”。
4. 環(huán)節(jié)方法的設計
本堂課的教學難點是學會實驗室制取氣體裝置的選擇方法,為了解決這個難點,需要通過比較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兩套發(fā)生裝置,引導學生尋找裝置的異同點,并探究得出“發(fā)生裝置由反應物的狀態(tài)和反應的條件共同決定”的結論。最后,教師要幫助學生歸納氣體發(fā)生裝置的類型:固固加熱型、固液不加熱型,并強化記憶方法。整堂課采用“引導—探究”主體教學環(huán)節(jié):
其中對“點撥/探究”環(huán)節(jié)的的點撥作如下的細化:“問題1過氧化氫能否用于實驗室制氧?”設計“提供信息討論演示實驗總結”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問題2過氧化氫制氧的發(fā)生裝置能否選擇氯酸鉀制氧的這套?”設計“討論歸納實驗板書”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問題3過氧化氫制氧的收集裝置與氯酸鉀制氧的收集裝置是否相同?”設計“討論歸納板書”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問題4如何根據反應原理選擇制取裝置?”設計“分析歸納小結”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初三學生正處于從感性思維向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轉變的過渡時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還不足,所以在設計環(huán)節(jié)時充分注意這點,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借助實驗、裝置、ppt等手段,先幫助學生建立感性認識,再逐步上升到感性思維向邏輯思維的發(fā)展過程,為學生分析問題創(chuàng)設基礎。
三、 運用“有效共識”指導初三化學課堂的幾點體會
在初中化學課堂運用“有效教學”,大大提高了課堂的效率,讓學生不僅在40分鐘時間內掌握知識技能,同時感悟化學的思想和方法,即準確地完成教學目標,又讓學生充分動起來,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堅信,“有效共識”不僅適用于高中化學教學,同樣適用于初中化學教學,對此我將繼續(xù)探索和實踐,為“有效共識”在初三化學課堂的進一步應用積累更多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