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摩崖石刻書法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內(nèi)容摘要:舟山具有豐富的海洋旅游資源,其獨特的海洋文化旅游資源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墨客前來詠歌潑墨,故摩崖石刻不少。內(nèi)容大都是禮佛宏法或贊美景物,多數(shù)用楷體書寫,端莊雄麗,處處增添了海山景色與佛國情調(diào)。
關(guān)鍵詞:舟山摩崖石刻書法特色
舟山群島由一千多個島嶼組成,是我國唯一的海島型地級市,稱舟山市,全市轄有定海、普陀兩區(qū)與岱山和嵊泗兩縣。群島處于長江、錢塘江、甬江三江入海口的東海之中,風(fēng)光旖旎,氣候宜人,具有豐富的海洋旅游資源,其獨特的海洋文化旅游資源歷來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墨客前來觀光,詠歌潑墨,歷代官紳文士多有題詠,故摩崖石刻不少。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數(shù)普陀山和嵊泗列島。
摩崖石刻,是專指鐫刻于山崖石壁的文字與圖像,它是諸多名山秀水的重要人文景觀之一。舟山的摩崖石刻具有如下特點與重要的藝術(shù)和歷史文化價值。
一、分布廣、歷史悠久
從地域分布來看,首推普陀山摩崖石刻。普陀山是我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全島處處寺院庵堂,以其神奇、神圣、神秘的氣氛,在全國各大風(fēng)景區(qū)中獨具魅力。普陀山四面環(huán)海,自然風(fēng)光幽幻獨特,山石林木、寺塔崖刻、鐘聲濤音給人以無限遐想。普陀山多奇崖怪石,古人形容山中巖石“危石若懸,庋石若舉,墜石若扶,崩石若斧,成形肖像,不一而足”。現(xiàn)存二百多處摩崖石刻遍布全山各處,形成一種別具特色的人文景觀,人們游覽普陀山猶如參觀一座露天書畫作品展覽會。
其次是位于舟山群島北部為我國唯一的國家級列島風(fēng)景名勝區(qū)的嵊泗列島,具有海光山色、古樸壯美,海瀚、礁美、灘佳、石奇、崖險等特點。嵊泗列島不僅有著優(yōu)美的自然景觀,而且人文景觀資源亦十分豐富。歷代文人騷客、英雄豪杰,到此游覽總要揮毫題跋,留下不少摩崖石刻。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分布在黃龍島大岙山嘴的懸崖頂上,枸杞島五里碑峰頂上,以及大洋山、小洋山上。
從內(nèi)容來看,無論普陀山還是嵊泗列島石刻書法的內(nèi)容有記事、寫景、題名,更多的是禮佛弘法,宣揚佛精義,而且贊頌觀音道場。這些摩崖石刻,有的語句精辟、藝術(shù)高超,有的雕刻精細、古樸風(fēng)雅,有的剛勁有力、柔婉美觀,各有鮮明風(fēng)格。
從作者來看,現(xiàn)存的摩崖石刻大多是明清以后的題書,有清代帝王康熙、雍正,有書法大家董其昌等人,還有元代趙孟頫的,也有近代、現(xiàn)代及當(dāng)代名家王震、吳昌碩、康有為、郭沫若、趙樸初、沈鵬等人。其中頗為突出的是與舟山相關(guān)官員如明萬歷總兵侯繼高、清定??偙{理以及浙江海道副使劉翾等人題字。此外,海內(nèi)外諸山名僧字跡亦不少。
二、摩崖石刻書法藝術(shù)的價值
(一)書法字體的特征及其內(nèi)容
摩崖石刻絕大多數(shù)題刻文字均為楷體陰刻包括行楷。無論從鐫刻工藝還是視覺效果來說,山崖摩刻不宜草書,唯有楷書才會產(chǎn)生較佳的視覺效果??瑫怯呻`書經(jīng)過長期發(fā)展演變慢慢退化而成的。從總體看,楷書呈長方形,結(jié)體比隸書緊密,用筆也很豐富細膩??瑫L(fēng)貌端莊、雄壯,能與佛教勝地、山海景色所營造的氣氛諧和,表露了書法上的“妙相莊嚴”。其代表作如下:
(1)“海天佛國”“磐陀石”“白華山”均系明代抗倭名將侯繼高所書?!昂L旆饑鳖}刻于普陀山香云路旁巨石上,每字一米見方,書于明萬歷十六年(1588年),石因題得名,在石上有“云扶石”,石旁有“云海”“別有天地”等摩崖石刻(題者無考)?!芭屯邮蔽挥谄胀由矫丰逦髀矗胺Q普陀山一絕,那里有兩巨石相累如磐,上石呈菱形,高3米,寬7米,體積40多立方米,上寬下窄,頂巔平坦,可容30人。形似滾卵,卻安穩(wěn)如磐;下石高身銳項,將上有托住。兩石頂累處旁空中倚,間隙似可過線,睨之通明,似無著處,險若欲墜,卻穩(wěn)固如磐,萬劫不搖,億載未動,堪稱普陀山一絕,上石鐫侯繼高所書“磐陀石”三字,字徑1米,筆力遒勁、大氣磅礴,被譽為“天下第一石”。旁有“金剛寶石”“大士說法處”“西天”“天下第一石”等摩崖石刻。而“白華山”題刻于正趣亭西側(cè)山腰巨石上。
(2)南天門,位于普陀山南的南山上。它孤懸入海,與普陀山島一水相隔,架有環(huán)龍石橋,相接而通。此地巨石林立,巉巖高聳,中有兩石如門,飛檐起角,中間書有“南天門”三字。其地多摩崖石刻,清康熙年間武將藍理所題“山海大觀”四字,字徑高0.64米,寬0.55米,直書,楷書陰刻??钍稹岸ê?傛?zhèn)左督藍理書”,刻于南天門大觀蓬大門左側(cè)。蒼勁有力,引人注目。
(3)“入三摩地”石刻在普陀山共有兩處:一處在妙莊嚴路口,系明董其昌書刻;另一處在慧濟寺入口處,刻在山石上,為1882年慶華法師臨摹董其昌手跡所刻。明崇禎三年(1630年)陽春,身為禮部尚書的董其昌,揚帆過海,履足普陀山,宿白華庵。他通禪理,善談?wù)?,“吐納終日無俗語”,且“精于品題”,到普陀山后,各寺住持紛趨求書。此時,恰逢庵內(nèi)住持性珠法師籌資修筑的五里長蓮花石板路——妙莊嚴路竣工,董其昌就為其撰寫了千字路碑,贊頌性珠法師功德,并題勒“入三摩地”碑,直書楷體陰刻,植于路口,筆法洗練,蒼勁有力?!叭Φ亍蹦髓笳Z音譯,意指人腦中“消除一切雜念歸心如一”的精神境界。董其昌在普陀山長達三月,書寫的碑銘、橋名、路名和庵名多達十余處。只可惜后人保護不善,至今僅留“入三摩地”“盤陀庵”和“金繩開覺路,寶筏渡迷津”石刻對聯(lián)三處存世。
(4)“心”字石是普陀山最大的摩崖石刻,題刻于西天門下裸露地面的巨巖上,字高5米,寬7米,體大如牛,圍廣百尺,字面可容百人左右,如此巨大的石刻,實為罕見。下有小字:“一片婆心,本自明鏡,四大乾坤,釋子僧寶頭陀手作,經(jīng)理刻石?!鳖}刻年代無從考證。
(5)“聽潮”“望?!鳖}刻于普陀山千步沙北面。這里有兩塊巨石半湮沙中,石上有“聽潮”(字徑高0.86米,寬0.75米)、“望海”(字徑高0.90米,寬0.70米)題刻,均為行楷,氣勢雄闊,用筆流暢,1932年勒(“聽潮”兩字中間嵌有“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小字),系民國初年號稱“白龍山人”的書畫家王震留下的手跡。
(6)“師石”位于普陀山百步沙中部,篆體橫書。巨石懸擱沙中,似一圓臺,臨海擊浪,巍然不動,古人題刻“師石”兩字(題者不詳),意謂石能磨頑鐵,擊怒濤,其精神為人師,以石為師,旁還有近代文人徐伯翹1937年所題詩句。
(7)著名的“山海奇觀”摩崖石刻,位于枸杞島上的第二主峰“五里碑”,一塊9米見方的石碑,碑身正面東壁鐫刻有“山海奇觀”四個遒勁大字,為楷體,分兩行直書,蒼勁有力,氣勢磅礴。此石刻是全市保存最完好的古石刻之一,系明代萬歷庚寅年(1590年)春總兵侯繼高所題。當(dāng)年侯繼高帶兵來枸杞督汛時,為島上奇景所陶醉,揮毫留下“山海奇觀”四個大字和六句碑文。一個奇字道出了舟山海島山海自然風(fēng)光的特色。現(xiàn)在“山海奇觀”已成為市內(nèi)外聞名的歷史古跡。
(8)在黃龍島大岙山嘴的懸崖頂上,有“瀚海風(fēng)情”四個大字。據(jù)記載,此為明朝萬歷年間分守寧紹等處的將軍劉炳文和寧嘉游擊將軍陳夢斗巡海至此時所題。
(二)書法藝術(shù)與周圍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
普陀山面積僅12.5平方千米,四面環(huán)海,山上任何一個寺廟皆可聽到海濤聲。夜靜之時,陣陣濤聲,伴人入睡;日出之時,金光普照,海景與廟宇交相輝映;真可謂海天佛國。這些傍海觀音寺廟的設(shè)計和建造,是舟山觀音信仰者的一種獨特海洋文化創(chuàng)造,普陀山的摩崖石刻,突現(xiàn)普陀山觀音道場的海洋氣息。如位于香云路著名的“海天佛國”石刻,這四個字高度概括了普陀勝景的特色,后人以此作為普陀山的代名詞,多念作“海天佛國普陀山”。又如“山海大觀”“聽潮”“望?!钡仁?,倍添普陀山觀音信仰文化的海洋文化特色。
嵊泗列島,島礁散布,深居,遠遠望去,列島若星星點綴于夜空一般,故人稱“一分島礁九九?!薄:S驈V闊,時而海濤揚波,時而寧靜如鏡,島影稀疏,臨此方覺“海闊天空”之真意,加上列島,山崖峻險,峰亦疊翠,故嵊泗列島兼?zhèn)淞松胶V畡倬?。有時風(fēng)和日麗,波光粼粼;有時駭浪驚濤,懾人心魄;時而云霧迷漫,宛若仙境;時而晨曦斜暉,金光萬丈。摩崖石刻多處,有點景之功,如“山海奇觀”“瀚海風(fēng)情”“倚劍”“海闊天空”“鯤鵬化處”“萬頃碧波”等。
綜觀普陀山和嵊泗的摩崖石刻書法的內(nèi)容,均以其深邃的精義,收畫龍點睛、提示醒腦之效,起破題、警世的作用。其間亦無不流露出書家心中的意象,它吸納山川之氣、萬象之美于心而吐露于筆端,與建筑布局、造型、結(jié)構(gòu)等具有種種相通的美學(xué)內(nèi)蘊。這種見于筆端而凝聚于山石上的靈氣,自然與周圍山色景物相融,從而為山川增添秀色。更能突出海天浩渺、山勢磅礴之氣象,又十分清幽。
三、摩崖石刻藝術(shù)特色
(一)字體特征
摩崖的石質(zhì)材料是天然的,它與碑石的平滑光潔恰成鮮明對照。摩崖書是比碑刻更趨雄強的一種類型,石面坑洼不平使線條不得不盡量開張以求清晰無誤,故又導(dǎo)致了摩崖書法那種特定的線條遒勁跌宕的風(fēng)格特征,它很少取精警內(nèi)斂的態(tài)勢,卻更熱衷于向四外擴張。普陀山以及嵊泗列島的摩崖石刻書體點畫圓整,端莊秀麗,一撇一捺顯得靜中有動,飄然欲仙。其雄強渾厚,端莊凝重,沉穩(wěn)而嚴整,結(jié)構(gòu)寬博,意態(tài)渾成,線條豐滿而極富于彈性,而且向外伸展,是一種地道的擴張型空間。用筆上很講究提按頓挫的起伏與律動,在楷書的整飭中融入了明顯的運動意識。其字體方正,氣度恢宏,行筆緩滯,富有厚重之力感,摩崖石刻是以氣制勝,寫出了天風(fēng)怒濤的壯觀。
(二)宗教色彩
宗教信仰者十分注重通過環(huán)境的營造形成特定的宗教氛圍。舟山群島觀音信仰者充分發(fā)揮海島自然環(huán)境優(yōu)勢,把海島自然環(huán)境與主尊觀音菩薩寺院、摩崖石刻和諧相融。它們大多或臨海而建,在潮水拍岸聲中誦經(jīng)禮拜;或依山瞰海而筑,在眺海觀潮中禮念救度。如“聽潮”“望?!钡仁?,大海成為其宏闊的背景,海浪激石之聲不絕于耳,潮音諧和其課誦之禮佛。又如西天門“心”字石刻,傳說是觀音菩薩講“心經(jīng)”的地方。“心”字旁還有“一片婆心,本自明鏡,四大乾坤”。還有南天門景區(qū)的“到此方知”“澹寧所居”石刻等:到此方知,普陀洛迦有澹寧所居;澹寧所居,是否看破紅塵?看破紅塵,真正認識了宇宙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一切社會關(guān)系的變遷,這個時候,心是否如磐陀石一般,寧靜沉寂?
總之,普陀山、嵊泗摩崖石刻具有很高的觀賞和藝術(shù)價值,這些作品為人們提供了歷史、地理、宗教、文化、書法、雕刻等方面的知識,許多石刻還富有美麗動人的傳說故事,具有歷史和現(xiàn)實的意義,作為一種歷史文化,它們與海島風(fēng)光相映生輝,流芳千古。
參考文獻:
[1]普陀山佛教協(xié)會編.普陀洛迦山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柳和勇.舟山群島海洋文化論.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7.
[3]陳振濂.書法學(xué)綜論[J].浙江:浙江美術(shù)學(xué)院出版社,1992.6.
[4]鄭曉華.中國書法藝術(shù)的歷史與審美[G].北京: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