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城市街道意象美學淺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簡述了街道與道路的區(qū)別,對城市街道中能產生意象性的主要元素進行了介紹,并從街道空間、垂直界面、裝飾元素、色彩美學等方面,研究了城市的街道意象美學,從而提升城市街道的可意象性,營造出具有文化內涵的街道景觀。
關鍵詞:城市,街道,意象性,空間美學,色彩
1概述
1.1城市與街道
街道伴隨城市而生,是城市建筑與建筑之間的線性空間。這一點,它是有區(qū)別于道路的。雖然兩者都是行人習慣或潛在的移動通道,均為到達目的地而生,但街道一般指“兩側有房屋的,比較寬闊的道路,通常指開設商店的區(qū)段”,也就是說,街道與人、建筑和環(huán)境空間要素共同構成了城市的走廊。在現(xiàn)代生活中,街道的商業(yè)功能和社會功能日益突出,逐漸成為人們的活動場所,在展現(xiàn)城市文化的同時,也記憶著城市的發(fā)展。
1.2城市街道的可意象性
所謂可意象性,就是更高意義上的可見性與可讀性。城市街道能夠產生意象性的主要有:
1)道路的交通特性,主要是由于城市的交通線的不同影響力。例如蘭州市的南北濱河路、張掖路等,均集中著不同的交通流量,使其具有明顯的意象特征。
2)沿街的特殊用途和活動的集聚地,它們能給觀察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蘭州市天水南路的終點火車站站前廣場,由于此處匯集了熙熙攘攘的人群,人們對此記憶深刻
3)街道自身的空間特性產生的意象性,簡單的來說就是人們可以憑借直覺,或寬或窄來判斷具體的街道。如蘭州市東崗西路盤旋路口處,相對寬闊的街道能使得其成為識別它的一個重要標志。
4)沿街的立面特征,既有建筑的立面,也有植物的界面,都能使街道產生區(qū)別于其他的明顯差異。如慶陽路和雁園路,兩側建筑類型就有所區(qū)別,前者是商業(yè)辦公建筑,后者主要是居民樓,類型的差異帶來的是立面風格的迥異,這對識別街道非常重要。
5)靠近城市中特色的部分增加了街道的意象特征。中山路由于終點是蘭州的形象———中山橋,這種清晰的標志特征物是其他街道所沒有的,視覺上的引人注目使中山路更有意象性。
2城市街道意象美學
2.1空間美學
城市的街道空間是由道路、建筑群、綠化、設施、小品等組成的面的圍合,這種圍合能夠使街道本身具有一定的封閉性,即人行走在街道中,能夠體驗和感受到街道兩側的封閉界面所帶來的整體美感。街道空間的封閉界面能起到邊界和界限的作用,對外,界面空間能形成生動活潑、富含活力、豐富多彩的街道空間;對內,界面空間和其他元素能夠組成人們生活的場所。
2.1.1水平界面
街道空間的水平界面是指由道路、廣場等為主的底界面和以建筑屋頂所構成的天際線即頂界面組成。底界面是人們活動最為頻繁,接觸最為密切的一個界面,也是街道空間序列的開始,其作為空間的過渡,不僅能夠緩解街道空間與建筑空間之間的巨大反差,調整兩者之間的關系,還有助于街道空間與建筑空間的過渡。屋頂素有建筑的“第五立面”之稱,連綿起伏的屋頂構成了街道空間的頂界面,成為城市天際輪廓線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展示城市特色的積極因素。
2.1.2垂直界面
垂直界面主要是由臨街建筑的邊界以及樹木、設施等組成,其中建筑的邊界是街道空間的主要組成部分。人在街道空間中無論是活動行走還是停留,一般情況下都是與垂直界面相對的,因而垂直界面是人們在街道空間中的主要觀賞面;由于其臨街的特殊位置,建筑邊界在圍合建筑空間的同時又形成城市街道的垂直界面,既是建筑空間的外壁,又是城市街道空間的內壁;既屬于某個經濟實體私有,又是城市居民的“集體所有”;既表明了建筑的功能性質,又體現(xiàn)著城市的文化意象。由此可知,由臨街建筑的邊界所形成的垂直界面具有諸多的雙重身份和屬性,它是建筑與街道空間的中介,在建筑加入到街道環(huán)境之中的同時,街道空間也滲透到建筑之中。
2.2裝飾元素
一般來說,具有裝飾性的街道比視覺單調的街道更具有意象特征。建筑物沿街道兩側排列,彼此在形體之間也存在著映照與回應,而裝飾就是其連接的中介,它的存在使得街道具有協(xié)調統(tǒng)一性,更富有趣味性。街道的裝飾主要表現(xiàn)在沿街建筑的外立面上,它以不同的材質、色彩、造型體現(xiàn)建筑的形象與風格,同時又是城市精神和文脈的集中表現(xiàn)。從視距與空間感知的角度來講,人們對街道最初的感受是建筑的造型。即觀察者與建筑之間距離過遠(視點距離在300m~600m之間),無法觀察到建筑的個體色彩和質感特征,對象整體形象和面貌較弱,這時候建筑的造型能夠直接對觀察者形成沖擊,而建筑的造型一般體現(xiàn)在其比例和尺度上。
2.3色彩美學
色彩也是城市街道裝飾的一個重要因素,它能夠帶給人最直接的視覺印象。城市街道色彩是指城市的街道空間中各種視覺事物所具有的色彩,包括建筑、綠地、道路鋪裝、指示牌、廣告牌、河流等城市的內在人文景觀和外在的自然景觀。無論是水平界面還是垂直界面,其都能延伸到人們的活動空間,影響人們的視覺感受進而達到情感共鳴。
2.3.1建筑色彩
建筑是城市街道的重要組成元素,也是可意象的部分。建筑色彩的處理是否得當,直接決定了建筑的個性和表現(xiàn)力。單體建筑色彩設計主要包括墻體、地面、入口、門窗、屋頂、細部等幾部分,在設計時就要考慮這幾個部分之間的色彩關系。
2.3.2植物與建筑之間的關系
植物綠化與建筑之間的關系主要體現(xiàn)在相互協(xié)調和相互映襯。通常來說,建筑與周圍的植物綠化能夠形成圖底關系,以綠化作為前景色即“底”,而建筑作為對象,即“圖”,這種圖底關系的形成更有利于人們對美的感受;同時,由于植物綠化,能使街道中兩個無關聯(lián)的元素在視覺上聯(lián)系起來,從而增強街道的連續(xù)性;除此之外,植物本身造型柔和,它與建筑等這類僵硬的元素相結合,能夠起到柔化的作用。
2.3.3植物自身的配置美學
城市街道植物在配置中,注重主從關系,首先要選擇主調樹種,形成街道的風景主體;其次在小空間營造中,要重視統(tǒng)一與對比的關系,即選擇造型獨特、形體高大的植物作為主景,而低矮灌木作為背景,使得整體構圖關系不顯重復。值得注意的是,植物的配置必須要考慮季相關系,植物的顏色隨季節(jié)變化而變化,故而在造景中要恰當配置不同的植物和花卉,以達到四季有景的效果,進而帶給人們變化的、多樣的視覺感受。
3結語
每個城市都有各自不同的歷史背景、不同的地形和氣候、不同的居民生活觀念、不同的日常生活習慣,在街道的整體形象建設時應該充分體現(xiàn)城市的這種個性,突出城市自身的形象特征,使建設風格與城市個性和諧交融,進而提升城市街道的可意象性,以求營造出具有高度可識別性、具有豐富文化內涵與歷史特色的城市街道景觀。
參考文獻:
[1][美]凱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平,何曉軍,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2][日]蘆原義信.街道美學[M].尹培桐,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
[3]邊穎.建筑外立面設計[M].第2版.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2.
[4]溫文瑞.城市街道景觀中的色彩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碩士論文,2010.
[5]侯雙慶.城市街道景觀美學的研究與分析[D].天津:河北工業(yè)大學碩士論文,2010.
[6]黃超.城市街道景觀設計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碩士論文,2009.
[7]姚曉軍.城市街道的視覺特征研究[D].青島:青島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11.
作者:李婧 單位:蘭州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