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av毛片亚洲_伊人久久大香线蕉成人综合网_一级片黄色视频播放_日韩免费86av网址_亚洲av理论在线电影网_一区二区国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视频_亚洲国产精品久久99人人更爽_精品少妇人妻久久免费

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論芝麻白絹病病原菌的生物學特征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論芝麻白絹病病原菌的生物學特征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論芝麻白絹病病原菌的生物學特征

致病性測定依據(jù)Koch法則,將菌株Sr-1的菌核在PDA平板上28℃培養(yǎng)10d,待產(chǎn)菌核。分別用菌餅(直徑5mm)和菌核刺傷、自然無傷接種健康芝麻植株根部[3],即取菌餅和菌核分別貼于根部人工十字劃傷處和自然無傷處,以接種PDA培養(yǎng)基為空白對照,并外加浸有無菌水的棉球保濕,置于自然環(huán)境下培養(yǎng)(25~30℃)。每處理3次重復,共接種15株。3d后觀察發(fā)病情況,并描述癥狀。將發(fā)病的植株帶回實驗室,剪取前沿病部組織,保濕培養(yǎng),誘導菌核產(chǎn)生。然后將菌核用75%酒精處理10s,0.1%升汞消毒3min,無菌水沖洗3次后置于PDA平板上28℃培養(yǎng),獲得再分離菌株,觀察再分離菌株的菌落與菌核形態(tài),并與原接種菌株Sr-1在相同培養(yǎng)條件下進行比較。

病原菌鑒定

形態(tài)學鑒定將菌株Sr-1的菌核接種在PDA平板上,28℃培養(yǎng)3d,觀察菌落形態(tài)。繼續(xù)培養(yǎng)10d后,用數(shù)顯游標卡尺隨機測量100粒成熟菌核的直徑,并記錄菌核形成過程的形狀、大小、色澤等,光學顯微鏡下觀察菌絲形態(tài)。

分子鑒定DNA的提取按以下方法進行:將菌株Sr-1的菌核接種在PDA平板上,28℃下培養(yǎng)3d,用5mm的打孔器在菌落邊緣切取菌餅,移接至100mL馬鈴薯葡萄糖液體培養(yǎng)基(PDB)中,28℃靜止培養(yǎng)5d。將菌絲體用滅菌漏斗(內(nèi)墊3層滅菌擦鏡紙)過濾,去除液體培養(yǎng)基,并用滅菌水沖洗菌絲體2~3次。用SDS法提取菌株Sr-1的基因組DNA:挑取適量菌絲體于滅菌的研缽中,加入適量SDS裂解液[配方:200mmol/LTris-HCl(pH7.5)、25mmol/LEDTA(pH8.0)、250mmol/LNaCl、0.5%SDS]充分研磨(研磨過程盡量不起泡),轉移適量菌絲體研磨液于EP管中,65℃水浴50min,每隔10min上下顛倒數(shù)次;加入5mol/L的醋酸鉀,4℃、12000r/min離心10min,取上清;加入1/2上清體積的Tris飽和酚(北京索萊寶科技有限公司生產(chǎn))振蕩后靜置30~60s,再加入1/2體積的氯仿振蕩,4℃、12000r/min離心10min,取上清,用等體積氯仿重復抽提2次;加入0.6倍體積異丙醇和0.1倍體積的醋酸鈉充分振蕩,放置冰箱-20℃沉淀30min之后,4℃、10000r/min離心10min,棄上清。用75%乙醇清洗沉淀2次,無水乙醇清洗1次,開口放置3~4h。晾干后加入50μL的雙蒸水溶解沉淀,置于-20℃冰箱備用。用真菌核糖體基因內(nèi)轉錄間隔區(qū)(rDNA-ITS)通用引物ITS1(5′-TCCGTAGGTGAACCTGCGG-3′)和ITS4(5′-TCCTCCGCTTATTGATATGC-3′)(由大連寶生物有限公司合成)對菌株Sr-1的基因組DNA進行PCR擴增。PCR反應體系(總體積50μL):ddH2O19μL、ITS1與ITS4各2μL,DNA模板(菌株Sr-1基因組DNA)2μL,2×PCRMasterMix[天根生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生產(chǎn)]25μL。擴增程序為:94℃預變性5min;94℃變性40s;54℃退火40s;72℃延伸45s,32個循環(huán),最后72℃延伸10min。取5μLPCR擴增產(chǎn)物進行1%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以200bpDNALadder(天津博美科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生產(chǎn))作為DNA分子量標準,5V/cm電泳后,用溴化乙錠染色20min,于凝膠成像系統(tǒng)(型號:GelDocXR,美國Bio-Rad公司生產(chǎn))中觀察、記錄電泳結果。委托上海英駿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對擴增的菌株Sr-1的rDNA-ITS片段進行純化和測序后,通過NCBI網(wǎng)站(http://blast.ncbi.nlm.nih.gov/)上的BLAST程序與相關真菌的rDNA-ITS序列進行同源性比較,并用軟件MEGA5.1Beta2構建基于rDNA-ITS序列的系統(tǒng)發(fā)育樹,對菌株Sr-1進行分子鑒定。

生物學特性測定

溫度對病原菌生長及菌核形成的影響將菌株Sr-1的菌核接在PDA平板上28℃培養(yǎng)3d后,用內(nèi)徑5mm的打孔器從菌落邊緣切取菌餅,接于PDA培養(yǎng)基平板中央,將PDA平板分別放置于4℃、7℃、10℃、13℃、16℃、19℃、22℃、25℃、28℃、31℃、34℃、37℃、40℃、43℃的系列溫度梯度下培養(yǎng),每處理設3個重復。3d后用十字交叉法測量菌落直徑,并計算3個重復的平均值,平均值減去5mm作為病原菌實際生長的菌落直徑。10d后記錄產(chǎn)生的菌核數(shù)量,并用數(shù)顯游標卡尺(GB/T14899-94,桂林廣陸數(shù)字測控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測量菌核直徑。

方法將菌株Sr-1接于pH為4.0、4.5、5.0、5.5、6.0、6.5、7.0、7.5、8.0、8.5、9.0的100mLPDB液體培養(yǎng)基中[4],28℃下靜止培養(yǎng)5d,真空抽濾去掉培養(yǎng)液,40℃烘干12h后稱菌絲體干重。每處理3次重復。

碳、氮源對病原菌生長及菌核形成的影響基礎培養(yǎng)基配方:磷酸二氫鉀1g、氯化鉀0.5g、硫酸鎂0.5g、硫酸鐵0.01g、瓊脂粉17g、水1000mL。測試不同碳源時,在1000mL基礎培養(yǎng)基中加入2g硝酸鉀作為氮源,再分別加30g不同碳源(葡萄糖、蔗糖、麥芽糖、D-海藻糖、甘露醇、木糖醇、鼠李糖、L-阿拉伯糖、D-果糖、D-山梨糖、D-半乳糖、可溶性淀粉、菊糖);測試不同氮源時,在1000mL基礎培養(yǎng)基中加入20g葡萄糖作為碳源,再分別加入2g不同氮源(甘氨酸、L-組氨酸、脲、L-胱氨酸、DL-丙氨酸、氯化銨、硝酸鈉、磷酸二氫銨)。按1.4.1方法將菌株Sr-1轉接至含有不同碳、氮源的培養(yǎng)基平板中央,28℃下培養(yǎng)3d,用十字交叉法測量菌落直徑,并計算3個重復的平均值,平均值減去5mm作為病原菌實際生長的菌落直徑。10d后統(tǒng)計菌核數(shù)量并測量其直徑,每處理3次重復。天然培養(yǎng)基對病原菌生長及菌核形成的影響供試4種天然培養(yǎng)基分別為PDA、肉汁胨培養(yǎng)基(牛肉膏3g、蛋白胨8g、蔗糖10g、瓊脂16g、自來水1000mL)、玉米粉瓊脂培養(yǎng)基(玉米粉300g、瓊脂16g、自來水1000mL)、燕麥片瓊脂培養(yǎng)基(燕麥片30g、瓊脂16g、自來水1000mL)。供試菌株與測試方法同1.4.3。

結果與分析

病害發(fā)生與癥狀芝麻白絹病主要發(fā)生在芝麻主莖基部及根部。發(fā)病初期植株葉片自下而上漸萎蔫(圖1a),濕度大時在近地表莖基部及根部生白色絹絲狀物,后期由白色菌絲體發(fā)育產(chǎn)生菌核(圖1b),幼苗期顯癥病株一般數(shù)日內(nèi)死亡??v剖病株主莖基部,可見韌皮部凹陷,木質(zhì)部發(fā)生褐變(圖1c),將病根泥土清洗并在室溫下保濕5~7d后產(chǎn)生菜籽大小、先白色后黃色、最后為褐色的菌核。在病組織上產(chǎn)生的菌核多為球形或不規(guī)則形,直徑0.5~1.0mm,內(nèi)部白色。該病在芝麻苗期至開花結果期均可發(fā)生。

病原菌致病性將菌株Sr-1接種芝麻植株后第16d,12株接菌核或菌餅的芝麻植株均發(fā)病,并產(chǎn)生與田間自然發(fā)病植株相似的癥狀,而對照植株均無發(fā)病癥狀。發(fā)病植株根部有放射狀白色菌絲體,后期菌絲集結形成褐色菌核。重新分離得到的菌核與原接種菌株Sr-1的菌核在PDA平板上28℃下培養(yǎng)3d,兩者菌落的形態(tài)和菌核大小基本一致。表明菌株Sr-1對芝麻植株有致病性。

病原菌形態(tài)菌株Sr-1在PDA平板上菌落圓形,菌絲白色絹絲狀,并呈輻射狀向四周擴展,28℃培養(yǎng)3d即可長滿直徑70mm的PDA平板,7d左右菌落表面開始形成白色菌絲團,菌核開始形成,10d后菌核大量形成。菌核先為白色,后漸變黃色,最后變成褐色,內(nèi)部灰白色,球形或不規(guī)則形,表面光滑且有光澤,直徑為0.5~1.2mm。

分子鑒定用通用引物ITS1和ITS4對菌株Sr-1的rDNA-ITS序列進行擴增,經(jīng)1%瓊脂糖凝膠電泳后,顯示約650bp的單一條帶(圖2)。產(chǎn)物經(jīng)純化、測序后,獲得642bp的rDNA-ITS片段(GenBank登記號:JQ982485)。

溫度對病原菌生長及菌核形成的影響表1結果表明,該菌的生長溫度范圍為13~37℃,在31℃下菌落的直徑最大,在22~34℃生長較快,且能產(chǎn)褐色成熟菌核。因此,可將22~34℃視為該菌的適宜生長溫度,31℃為最適生長溫度。低于13℃或高于37℃菌絲停止生長,且低于22℃或高于34℃都不產(chǎn)生成熟菌核。將菌株Sr-1的rDNA-ITS序列與GenBank中已有的相關DNA序列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芝麻白絹病病菌與羅氏阿太菌Atheliarolfsii(無性態(tài):齊整小核菌Sclerotiumrolfsii)有89%~98%的最大相似性。在構建的基于rDNA-ITS序列系統(tǒng)發(fā)育樹(圖3)中,菌株Sr-1與羅氏阿太菌相聚于同一群。結合病原菌的形態(tài)特征、rDNA-ITS同源性及系統(tǒng)發(fā)育樹的分析結果,將菌株Sr-1鑒定為羅氏阿太菌Athelrolfsii(Curzi)C.C.Tu&Kimbr。

不同酸堿度對病原菌生長的影響菌株Sr-1在pH4.0~9.0范圍內(nèi)均可生長,其中在pH6.5~7.0中生長最好,表明弱酸性至中性有利于芝麻白絹病菌生長。由圖4中可以看出,在pH6.5以下的酸性區(qū)域中,菌絲體的生長量隨pH的增大而平緩上升,而在pH7.0以上的堿性區(qū)域中,菌絲體的生長量隨pH增高而下降的幅度相對較大。該結果表明,與酸性環(huán)境比較,堿性環(huán)境不利于該菌生長。

碳、氮源對病原菌生長與菌核形成的影響菌株Sr-1在13種供試碳源培養(yǎng)基上均能生長,但不同碳源對該菌生長及菌核形成的影響程度有明顯差異。在以D-海藻糖和D-山梨糖各自作為唯一碳源并配與硝酸鹽為氮源的生長條件下,培養(yǎng)3d不僅菌落最大(菌落直徑均大于83mm),且培養(yǎng)至第10d形成的菌核數(shù)量最多(表2);其次具有較大菌落生長量且形成菌核的碳源是木糖醇、甘露醇、鼠李糖和D-半乳糖;在以可溶性淀粉、葡萄糖、麥芽糖、蔗糖、L-阿拉伯糖、D-果糖和菊糖作為唯一碳源并配與硝酸鹽為氮源的培養(yǎng)基上菌株Sr-1可不同程度地進行營養(yǎng)生長(菌落直徑46.5~75.5mm),但培養(yǎng)至第10d觀察不到菌核的產(chǎn)生。在不同碳源合成培養(yǎng)基上形成的菌核的平均直徑為0.6~0.8mm。8種供試氮源對菌株Sr-1的營養(yǎng)生長和菌核形成的影響也有明顯差異(表3)。該菌在以L-組氨酸、硝酸鈉、DL-丙氨酸作為唯一氮源并配以葡萄糖為碳源的合成培養(yǎng)基上生長速度最快,培養(yǎng)3d菌落直徑大于51mm,但培養(yǎng)至第10d仍不產(chǎn)生菌核;而在以磷酸二氫銨或氯化銨為氮源的培養(yǎng)基上,雖然培養(yǎng)3d菌落直徑小于50mm,但培養(yǎng)至第10d時可產(chǎn)生菌核。在不同氮源合成培養(yǎng)基上形成的菌核的平均直徑為0.6~0.7mm。

不同天然培養(yǎng)基對病原菌生長及菌核形成的影響菌株Sr-1在4種不同的天然培養(yǎng)基(燕麥、肉汁胨、玉米、PDA)上均可生長且形成菌核,其中在PDA和燕麥培養(yǎng)基上培養(yǎng)3d菌落直徑最大(大于71mm),在PDA上培養(yǎng)至第10d產(chǎn)生的菌核數(shù)量最多(平均284粒/皿),平均菌核直徑最大(1.2mm),而在燕麥培養(yǎng)基上產(chǎn)生的菌核數(shù)量最少(平均15粒/皿)。在玉米培養(yǎng)基上的菌落生長量及形成的菌核數(shù)僅次于PDA,在肉汁胨培養(yǎng)基上形成的菌核數(shù)介于玉米培養(yǎng)基和燕麥培養(yǎng)基之間。這4種天然培養(yǎng)基上形成的菌核的平均直徑為0.9~1.7mm(表4),均大于各種碳、氮源合成培養(yǎng)基上形成的菌核平均直徑(0.6~0.8mm)。

結論與討論

關于芝麻白絹病菌的分子鑒定及生物學特性研究,很少見有文獻報道。但對齊整小核菌(Sclerotiumrolfsii)引起的其他作物白絹病的報道較多。該菌可侵染62科200多種植物[5],如草莓[6]、山楂[3]、花生[7]、辣椒[8]、韭菜[9]、油茶[10]、白術[11]、苜蓿[12]、茉莉[13]、煙草[14]等,在不同地區(qū)引起不同作物的白絹病。根據(jù)柯赫氏法則對芝麻白絹病菌的致病性進行測定,根據(jù)病原菌的形態(tài)特性及rDNA-ITS序列,將供試菌株Sr-1鑒定為羅氏阿太菌Atheliarolfsii(無性態(tài):Sclerotiumrolfsii,異名:Corticiumcentrifugum)。關于芝麻白絹病,國內(nèi)文獻記載臺灣、廣西及湖北有分布[2]。該病在河南及其以北省份未見發(fā)生報道。本次調(diào)查,首次確認河南省有芝麻白絹病的分布,并在國內(nèi)首次用分子技術對該病的病原菌進行鑒定。Atheliarolfsii屬土傳性病原菌,腐生性強。Nalim等[15]從花生田分離獲得25個菌絲親和組(MCG),組內(nèi)的分離株菌絲間有親和性,同一株花生可以分離到1~5個MCG,但一個MCG只能侵染一株植株。該菌適宜生長溫度為22~34℃,并易形成菌核,抵抗不良環(huán)境,隨著溫度的降低其生長的強度也降低,這與田間高溫時白絹病害發(fā)病嚴重的情況相符合。芝麻白絹病菌與韭菜白絹病菌[9]同屬于一個種,因此,生物學具有一些相同之處,如兩者生長的最適溫度均為31℃,其次芝麻白絹病菌在pH4.0~9.0范圍內(nèi)均可生長,韭菜白絹病菌菌絲生長pH范圍為2.0~9.0,這均與前人報道的病菌在pH4.05~8.97范圍可生長基本相符[6]。但由于病原菌寄主的差異,芝麻白絹病菌的最適生長pH值為6.5,這與韭菜白絹病菌生長的最適pH3~4不同。

研究表明芝麻白絹病菌能廣泛利用碳氮源,但對不同碳氮源的利用有較大差異。在13種測試碳源中,最大菌落與最小菌落平均直徑的差異高達41.5mm;8種測試氮源中,最大菌落與最小菌落平均直徑相差11.0mm,說明不同碳源對該菌生長的影響明顯大于氮源。姚圣海等[16]報道了堿性肥料(尿素、碳酸氫銨、碳酸鉀)和中性肥料(硝酸鈣、硝酸鉀)能抑制菌核的萌發(fā)。Gubitz等[17]和Sachslehner等[18~20]的研究發(fā)現(xiàn),花生白絹病菌能夠分泌一些分子量大(40~60kDa)、在酸性條件下性質(zhì)穩(wěn)定的酶類,如甘露糖甘酶、甘露聚糖酶等,從而使得白絹病菌能夠很好地利用碳源,促進其生長。因此,不同酸堿度的肥料的施用對芝麻白絹病發(fā)生的影響值得進一步探討。本次共測試了13種碳源及8種氮源對芝麻白絹病菌生長及菌核形成的影響。在13種碳源中,有7種(可溶性淀粉、蔗糖、葡萄糖、麥芽糖、L-阿拉伯糖和菊糖)在與硝酸鹽作為氮源的組配條件下,芝麻白絹病菌雖然能生長,但不形成菌核;然而,在氮源測試中,病原菌在銨鹽與葡萄糖的組合條件下仍可以產(chǎn)生菌核。該結果表明:芝麻白絹病菌的營養(yǎng)生長(vegetativegrowth)階段與菌核形成(sclerotialformation)階段對碳氮源組合有著不同要求;在不同氮源中,銨鹽屬速效氮源,比硝酸鹽及其他有機氮更易被該菌用于菌核形成所需的蛋白質(zhì)。在碳氮源測試中所用的培養(yǎng)基均為成分明確的合成培養(yǎng)基。芝麻白絹病菌在合成培養(yǎng)基上產(chǎn)生的菌核平均數(shù)量均低于40粒/皿,且菌核的平均直徑均小于0.9mm。而在4種天然培養(yǎng)基中除了燕麥培養(yǎng)基的菌核數(shù)量較少之外,其它3種(肉汁胨、玉米、PDA)的菌核數(shù)均遠多于合成培養(yǎng)基,且天然培養(yǎng)上形成的菌核的平均直徑均大于0.9mm。該結果表明,營養(yǎng)全面、充足的天然培養(yǎng)基有利于芝麻白絹病菌形成更多、更大的菌核。

作者:王雅黃思良何朋朋牛小瑞黎起秦單位:.廣西大學農(nóng)學院南陽師范學院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文檔上傳者
泉州市| 龙口市| 项城市| 静乐县| 南乐县| 洛扎县| 措勤县| 博湖县| 承德市| 安图县| 密山市| 福安市| 大田县| 灵石县| 彰武县| 锡林郭勒盟| 佛坪县| 乐至县| 南部县| 东莞市| 慈利县| 阳新县| 长岛县| 临沂市| 泰顺县| 冕宁县| 泉州市| 陇南市| 海口市| 亳州市| 安新县| 白朗县| 乌拉特后旗| 靖安县| 呼伦贝尔市| 阿瓦提县| 南江县| 台东市| 广州市| 巴林右旗| 红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