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男女同校制開端和意義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1837年,美國中西部俄亥俄州的奧柏林學院首次招收了四名女生,標志著西方傳統(tǒng)大學之門向婦女開放。但是從嚴格意義上而言,高等教育即便是在男女同校的體制下,卻仍然長期實行男女隔離的教育。西方社會男尊女卑的宗教傳統(tǒng)以及當時生物學上的某些謬論的誤導是阻礙西方大學實施男女同校制教育的主導原因,但是隨著西方社會風氣的不斷開化以及其它的經(jīng)濟、政治等因素的作用,女性進入傳統(tǒng)大學和男性接受同等的高等教育的現(xiàn)實條件不斷成熟,歷史的潮流必將還女性包括受教育權(quán)利在內(nèi)的一切平等的社會權(quán)利。
[關鍵詞]女子高等教育;女子教育;教育性別隔離;男女同校
Abstract:In1837,OberlinCollege,Ohio,inthemiddlewestoftheUnitedStates,firstenrolledfourwomenstudents,whichsignpostedtheopeningofthedoor
oftraditionalhighereducationinstitutionstowomen.However,strictlyspeaking,inspiteofthebeginningofcoeducation,thehighereducationspherehadbeenregulatingsexualsegregatededucationalpracticeforalongtime.Women''''sinferiorpositionresultedfromreligioustraditionandthemisleadingofbiologicalbogyintheWesternSocietyarethemainbarrierstocoeducationinhighereducationinstitutions.Thegradualovershadowofthediscriminationagainstwomen
andothereconomicandpoliticalfactorsprovidedarealisticconditionforwomentoentertraditionalhighereducationinstitutionstoreceiveequalhighereducation.Thecurrentinhistoryisboundtoreturnwomeneveryequalsocialright
includingtherightinreceivingeducation.
Keywords:women''''shighereducation;women''''seducation;sexualsegregationineducation;coeducation
作為世界女子高等教育的先驅(qū),美國俄亥俄州的奧柏爾林學院(OberlinCollege)1837年首次招收了四名女生。四年后,其中的三名畢業(yè)并獲得學士學位。這是美國女性第一次與男性一樣接受了大學頒發(fā)的學位,也是西方女子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個里程碑。19世紀末以后,隨著越來越多的綜合性大學向女性開放,男女同校制的高等教育模式不斷擴展。婦女在奧柏爾林學院的成功讓許多女性主義運動的領導者們堅信,男女同校必將在全世界實現(xiàn)。斯通(LucyStone)1856年在婦女權(quán)利大會上發(fā)表過這樣極端的言論:“我們只需稍等時日,哈佛和耶魯大學就會接收女生。當這些大學在等待觀望之時,無數(shù)的女子學院象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預示著公正的大學教育應該給予婦女。然而,這些女子學院是無法滿足時代的需要的,它們最終都會消失的?!保?]斯通的這番預言似乎是錯誤的,因為哈佛和耶魯大學直到一個世紀之后才開始平等地招收女生,而且女子學院在她的演說之后的多年中非但沒有消失,反而更加興旺,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分析,斯通的話也不無道理。雖然哈佛和耶魯之類的大學對男女同校制教育予以堅決反對,但從19世紀末開始,男女同校制高等教育還是成為了西方大學教育的主導形式。不過西方大學男女同校制教育的斗爭歷程確實是一段艱辛的歷史。男性曾經(jīng)是如此偏執(zhí)地堅信女性不能進入大學接受教育,甚至認為女性進入大學領域會破壞他們深愛的大學。
一、早期西方大學性別隔離的原因
到20世紀30年代為止,在婦女進入高等教育領域后的一百年中,各種反對婦女接受大學教育的爭論始終沒有停止過,其中對大學男女同校制的爭論尤為突出。即使是在婦女內(nèi)部,思想的矛盾也一直存在。盡管如此,到20世紀30年代,除個別精英或軍事的高等院校外,先前只對男性開放的西方高等教育機構(gòu)都陸續(xù)對女性開放了。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女性在和男性一起接受大學教育的同時,也經(jīng)歷著由于各方的壓力所致的懷疑和恐懼。從嚴格意義上說,高等教育即便開始實行男女同校,卻仍然長期實行男女隔離的教育。在歐美國家,來自宗教及社會等各方面的輿論均反對婦女進入大學。
1.男尊女卑的宗教傳統(tǒng)
基督教的宗教傳統(tǒng)是阻止西方女子高等教育發(fā)展的一塊重要的絆腳石。在以基督教教義為主導的歐美國家,無論是法律的制定還是社會的生活方式,無不將婦女不公正地擺在屈從的地位。按照神的旨意,婦女的正確位置是在家庭生活中,只有男性才可以參與政治、經(jīng)濟及社會事務。男女分別屬于不同的社會領域,這種觀念也是大學教育男女隔離的主要淵源。在神權(quán)、父權(quán)、男權(quán)的統(tǒng)治之下,女性不得不屈從于所謂的“女性特質(zhì)”的教條,那就是虔誠、服從、純潔及持家[2](P14)。
甚至在美國這樣一個國家,婦女的自由也受制于男權(quán)。作為美國第三任總統(tǒng)杰斐遜(Thomas
Jefferson)的智力顧問的魯索(Jean-JacquesRousseau)也曾發(fā)表過這樣的言論:“對婦女教育的計劃必須和男性關聯(lián)。婦女一輩子的責任是使男人賞心悅目、贏得男人的尊重和愛、培養(yǎng)自己的兒子、照顧自己的丈夫、給他們提供建議和咨詢、使他們的生活快樂。因此,對年輕婦女的教育內(nèi)容應該以上述的責任為出發(fā)點?!保?]雖然各種主客觀的因素迫使男性作為主流的社會非常勉強地接受女子高等教育的觀念,但是,其前提是這種教育僅僅滿足特定的社會需求,而并非婦女應享有的權(quán)利。由于是勉強地接受,因此,不少教育家認定婦女不具備足夠的智力和能力來完成與男性一樣的課程。就算在最早實行男女同校大學教育的美國奧柏爾林學院的女生也只是修讀所謂的“女性課程”,這種課程比男生修讀的課程難度和要求都要低。女子被認為無法完成專門為培養(yǎng)男子邏輯思維能力的一些經(jīng)典課程。她們學習的女性課程主要包括家政學及所謂的“女性科目”(finishingsubjects),例如,縫紉、繪畫、法語及其它一些次要科目等。課程內(nèi)容的不同也導致學校對女生的學業(yè)要求的不同。.生物學的謬論
19世紀中期,人們利用科學特別是生物學來解釋性別差異。英國哲學家、教育家斯賓塞(HerbertSpencer,1820~1903)就極力推崇這種思維方式。他認為,人的身體是一個封閉的生物系統(tǒng),身體某一部位的能量消耗必然會損耗其它部位的能量。他提出“功能專門化”對社會和生物進化是非常關鍵的。所謂“專門化”,也包括男女性別的專門化,即男女各自扮演著不同的同時也是不可改變的角色。因此,男女采用隔離的教育體系,不僅是神的旨意,更是生物學的表現(xiàn)。
最早對男女同校教育的強烈抨擊來自醫(yī)學界,當時引起了很大的社會反響。1873年,曾在哈佛大學醫(yī)學院工作過的愛德華•克拉克(EdwardH.Clark)出版了《教育中的性別:給女孩的一個公正機會》一書。他在書中陳述了自己對婦女教育的看法?;凇吧飳W決定論”的觀點,愛德華•克拉克得出了自己的荒謬結(jié)論:由于婦女的大腦先天發(fā)育不足,而且無法像男性一樣承受大學教育帶來的對大腦活動的刺激和壓力,因此,婦女教育的方式不應該與男性相同。更嚴重的是,他將緊張的大腦活動和潛在的生理組織紊亂聯(lián)系在一起。據(jù)此,愛德華•克拉克提出:男女隔離的大學教育體制是完全必須的。他強烈反對男女同校的大學教育,將它視為“冒犯神和人性的罪行”[2](P17)。愛德華•克拉克的書在社會上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成為了婦女教育反對者引經(jīng)據(jù)典的依據(jù)。在大學校園、婦女俱樂部、醫(yī)學院里,到處都能聽到由此書所引發(fā)的有關婦女教育的爭辯。雖然到1873年時,美國密執(zhí)安大學已經(jīng)實行男女同校教育三年了,但該校園中幾乎人人都在閱讀《教育中的性別:給女孩一個公正機會》,此書曾在該校一天之內(nèi)售出200本。在威斯康星大學,該校原來就反對男女同校教育,于是校董會就借此書來消除校內(nèi)支持婦女教育的聲勢。生物學謬論在很多西方國家嚴重地阻礙了婦女順利地進入大學接受平等教育。在德國,針對婦女是否應該進入大學學習的爭論的一個主要焦點是婦女天生的智力和能力。在傳統(tǒng)的偽科學理論中,婦女的腦容量要比男性的少。直到解剖學的應用將科學事實公布于眾,這一謬論才得以破滅[5](P2)。
二、西方大學性別隔離制度的打破
1837年,美國俄亥俄州的奧柏爾林學院第一次招收了四名女生,標志著傳統(tǒng)大學之門向婦女開放。但這僅僅是一種形式上的男女同校教育,在具體的課程教學和方法上,該校還是實行男女隔離的做法,例如,專門針對女生采用“女子課程”。從女生形式上進入傳統(tǒng)大學校門到真正的男女同校教育,經(jīng)過了將近20年的漫長道路。美國的男女同校大學教育的顯著進步是從南北戰(zhàn)爭開始的。戰(zhàn)爭使越來越多的婦女面臨著自立的壓力。到1872年,有97所大學和學院開始招收女生。然而,這些院校在教育質(zhì)量和目的方面有著很大的差異,并且多數(shù)都比只招男生的大學遜色。但應該看到,這些院校對促進男女接受平等教育作出了前所未有的貢獻。
在美國,一方面,隨著城市化的不斷推進,尤其在東部地區(qū),中產(chǎn)階級不斷崛起。城市化將大量的男性勞動力吸引到城市之中,工業(yè)和城市的發(fā)展也對勞動力的文化修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在深受基督教傳統(tǒng)影響的國家中,公民能看懂《圣經(jīng)》也是一種基本的社會需要。于是,大學教育在東部及中西部地區(qū)迅速發(fā)展,即使在相對保守的南部,大學數(shù)量也在不斷增加。城市化進程和大學教育的擴展實際上都為婦女進入大學領域創(chuàng)造了可能性。在美國的不同地區(qū),男女同校大學教育的發(fā)展呈現(xiàn)出不同的發(fā)展軌跡。在東部,象哈佛、耶魯大學等只供男性學習的大學一直態(tài)度十分堅決地將女性擋在校門之外。婦女只能在隸屬于這些大學但實際上是靠外界捐贈,并采用完全不同教學方式的女子學院中接受大學教育。雖然這樣的局面使得男女同校大學教育的進程緩慢,但在夾縫中求生存成為了東部地區(qū)男女同校大學教育發(fā)展的特點。在中西部地區(qū),巨大的財政壓力迫使男女同校大學教育成為了一種主流。由于南北戰(zhàn)爭和保守的傳統(tǒng),南部地區(qū)的大學教育自身發(fā)展就很緩慢,因此,男女隔離的大學教育持續(xù)了很長的時間。從男女同校大學教育的發(fā)展來看,得克薩斯州立大學及一些黑人就讀的大學最早采用了男女同校教育,而在受保守勢力影響最大的弗吉尼亞州,州政府資助的弗吉尼亞大學直到1870年才開始男女同校教育。對早期的女性主義者來說,男女同校大學教育是一種人權(quán)的體現(xiàn)。然而,從某種程度而言,賦予婦女這種權(quán)利僅僅是因為男女分?;ㄙM太高。因此,最早實施男女同校教育的大學往往都是迫于經(jīng)濟的壓力。
推進男女同校大學教育的原因十分復雜,其中另一個主要的原因是對女教師的不斷需求。普通教育的日益增長再加上提供給男性的就業(yè)機會不斷增大,女教師的需求隨之顯現(xiàn)。在尋求廉價勞動的同時,人們也要求政府制定法規(guī)以確保未來女教師能接受到相應的教育。此外,宗教復興運動刺激了對傳教士的需求。從19世紀30年代開始,各種女子學院以及向女性開放的其它學院抓住了這個契機,注意培養(yǎng)女學生,以使她們勝任這兩種社會角色。雖然婦女可以繼續(xù)接受中學后教育,并且在工作中體現(xiàn)她們的智力和職業(yè)價值,但必須看到,上述的兩種社會角色僅僅在有限的范圍內(nèi)拓展了女性的社會領域,換言之,婦女仍然保留著屈從的基督教徒及子女養(yǎng)育者的身份。從20世紀開始,專業(yè)化成為了一種潮流。專業(yè)化要求更高的專業(yè)訓練和教育,大學教育自然地承擔了這一職責。隨著越來越多的研究生院成立,社會地位較高的工作不再由家庭出身、世襲制度決定,而教育程度開始起主要決定作用。這促使大學內(nèi)部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隨著課程設置的改革及選修制的實行,女生的教育權(quán)利逐步得以保證,然而這些變化卻引起了社會對大學和學院女權(quán)化的恐慌。男女同校大學教育就是在這樣一種進步與徘徊中逐步發(fā)展起來的。
三、西方各國大學男女同校制進程
雖然許多早期女子學院已經(jīng)為婦女提供了完全的大學教育,但是,實施男女同校制教育的院校都拒絕讓婦女修讀文科課程。因此,在嚴格意義上,這類院校所提供的教育并非真正的大學教育。進入傳統(tǒng)大學學習的女生經(jīng)常遭到男同學的嘲笑,在校園中隨處張貼著帶有諷刺挖苦意味的漫畫,學校的雜志和報紙上也會刊登懷有惡意的文章以打壓在校的女生。雖然在同一個大學和學院接受教育,但婦女被隔離在學校的幾乎所有重要組織和活動之外,包括俱樂部、食堂、樂團、榮譽社團等。除了男生對女生態(tài)度充滿敵意,學校教職人員也經(jīng)常忽視女學生的存在,老師在課內(nèi)經(jīng)常拒絕回答女學生的問題或者干脆禁止她們參與討論。很多時候,甚至連校方的政策中也完全忽視女性或者將女性排除在外。作為針對這種情況的回應,女生效仿社會中女性主義者的做法,在校園中建立起一種獨特的女性文化。她們創(chuàng)建各種辯論社,發(fā)展女性文學,編寫女性雜志和報紙,并且在學校的刊物上另辟“女性專版”,同時在校內(nèi)建立女性聯(lián)誼會。這些女性組織和活動在女生擺脫大學生活中性別不公的斗爭中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西方各國大學在實現(xiàn)男女同校制的進程中經(jīng)歷不盡相同,各自表現(xiàn)出了許多不同的問題:
1.美國
女生在傳統(tǒng)大學中的出現(xiàn),引發(fā)了大學課程的變革。在美國,尤其是在《莫里爾法案》頒布之后的最初幾年,大學課程中就加入了兩門女性課程。男女同校教育及對教師的需求促使許多大學創(chuàng)建了師范部,設立了家政課程。其中,衣阿華州立大學早在1871年就建立了此類課程。家政學在女子教育上的作用具有兩面性,但是,許多教育界人士支持女性接受一定的、實用的家政訓練。在大學中選修家政學的人數(shù)不斷上升,充分說明該學科在學生中的受歡迎程度。女生在獲得家政學的學位后,仍然可以在社會各個行業(yè)中找到穩(wěn)定的職業(yè)。這一現(xiàn)象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以前尤其普遍。然而,應該看到,家政學系的存在,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婦女在其它學科學術上的進步。因為很多在其它學科已經(jīng)取得了高學歷的婦女,在大學謀職時往往就會被安排在家政系。據(jù)統(tǒng)計,到1911年時,美國60%的男女同校大學中的女教授都屬于家政學系。教師培訓和家政學這兩個領域吸收了19世紀絕大多數(shù)美國大學的在校女生。1900年時,在男女同校的美國大學中,共有6.1萬名女生,其中4.3萬名屬教育系,2000名屬家政系。直到1900年以后,這一狀況才發(fā)生改變,女生及大學女教師開始尋求其它感興趣的課程。隨著越來越多的婦女積極參與進步教育運動,新的課程需求日漸顯現(xiàn),例如,兒童心理學、婚姻和家庭問題研究、社會工作及慈善事業(yè)研究等。
[摘要]1837年,美國中西部俄亥俄州的奧柏林學院首次招收了四名女生,標志著西方傳統(tǒng)大學之門向婦女開放。但是從嚴格意義上而言,高等教育即便是在男女同校的體制下,卻仍然長期實行男女隔離的教育。西方社會男尊女卑的宗教傳統(tǒng)以及當時生物學上的某些謬論的誤導是阻礙西方大學實施男女同校制教育的主導原因,但是隨著西方社會風氣的不斷開化以及其它的經(jīng)濟、政治等因素的作用,女性進入傳統(tǒng)大學和男性接受同等的高等教育的現(xiàn)實條件不斷成熟,歷史的潮流必將還女性包括受教育權(quán)利在內(nèi)的一切平等的社會權(quán)利。
[關鍵詞]女子高等教育;女子教育;教育性別隔離;男女同校
Abstract:In1837,OberlinCollege,Ohio,inthemiddlewestoftheUnitedStates,firstenrolledfourwomenstudents,whichsignpostedtheopeningofthedoor
oftraditionalhighereducationinstitutionstowomen.However,strictlyspeaking,inspiteofthebeginningofcoeducation,thehighereducationspherehadbeenregulatingsexualsegregatededucationalpracticeforalongtime.Women''''sinferiorpositionresultedfromreligioustraditionandthemisleadingofbiologicalbogyintheWesternSocietyarethemainbarrierstocoeducationinhighereducationinstitutions.Thegradualovershadowofthediscriminationagainstwomen
andothereconomicandpoliticalfactorsprovidedarealisticconditionforwomentoentertraditionalhighereducationinstitutionstoreceiveequalhighereducation.Thecurrentinhistoryisboundtoreturnwomeneveryequalsocialright
includingtherightinreceivingeducation.
Keywords:women''''shighereducation;women''''seducation;sexualsegregationineducation;coeducation
作為世界女子高等教育的先驅(qū),美國俄亥俄州的奧柏爾林學院(OberlinCollege)1837年首次招收了四名女生。四年后,其中的三名畢業(yè)并獲得學士學位。這是美國女性第一次與男性一樣接受了大學頒發(fā)的學位,也是西方女子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個里程碑。19世紀末以后,隨著越來越多的綜合性大學向女性開放,男女同校制的高等教育模式不斷擴展。婦女在奧柏爾林學院的成功讓許多女性主義運動的領導者們堅信,男女同校必將在全世界實現(xiàn)。斯通(LucyStone)1856年在婦女權(quán)利大會上發(fā)表過這樣極端的言論:“我們只需稍等時日,哈佛和耶魯大學就會接收女生。當這些大學在等待觀望之時,無數(shù)的女子學院象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預示著公正的大學教育應該給予婦女。然而,這些女子學院是無法滿足時代的需要的,它們最終都會消失的?!保?]斯通的這番預言似乎是錯誤的,因為哈佛和耶魯大學直到一個世紀之后才開始平等地招收女生,而且女子學院在她的演說之后的多年中非但沒有消失,反而更加興旺,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分析,斯通的話也不無道理。雖然哈佛和耶魯之類的大學對男女同校制教育予以堅決反對,但從19世紀末開始,男女同校制高等教育還是成為了西方大學教育的主導形式。不過西方大學男女同校制教育的斗爭歷程確實是一段艱辛的歷史。男性曾經(jīng)是如此偏執(zhí)地堅信女性不能進入大學接受教育,甚至認為女性進入大學領域會破壞他們深愛的大學。
一、早期西方大學性別隔離的原因
到20世紀30年代為止,在婦女進入高等教育領域后的一百年中,各種反對婦女接受大學教育的爭論始終沒有停止過,其中對大學男女同校制的爭論尤為突出。即使是在婦女內(nèi)部,思想的矛盾也一直存在。盡管如此,到20世紀30年代,除個別精英或軍事的高等院校外,先前只對男性開放的西方高等教育機構(gòu)都陸續(xù)對女性開放了。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女性在和男性一起接受大學教育的同時,也經(jīng)歷著由于各方的壓力所致的懷疑和恐懼。從嚴格意義上說,高等教育即便開始實行男女同校,卻仍然長期實行男女隔離的教育。在歐美國家,來自宗教及社會等各方面的輿論均反對婦女進入大學。
1.男尊女卑的宗教傳統(tǒng)
基督教的宗教傳統(tǒng)是阻止西方女子高等教育發(fā)展的一塊重要的絆腳石。在以基督教教義為主導的歐美國家,無論是法律的制定還是社會的生活方式,無不將婦女不公正地擺在屈從的地位。按照神的旨意,婦女的正確位置是在家庭生活中,只有男性才可以參與政治、經(jīng)濟及社會事務。男女分別屬于不同的社會領域,這種觀念也是大學教育男女隔離的主要淵源。在神權(quán)、父權(quán)、男權(quán)的統(tǒng)治之下,女性不得不屈從于所謂的“女性特質(zhì)”的教條,那就是虔誠、服從、純潔及持家[2](P14)。
甚至在美國這樣一個國家,婦女的自由也受制于男權(quán)。作為美國第三任總統(tǒng)杰斐遜(Thomas
Jefferson)的智力顧問的魯索(Jean-JacquesRousseau)也曾發(fā)表過這樣的言論:“對婦女教育的計劃必須和男性關聯(lián)。婦女一輩子的責任是使男人賞心悅目、贏得男人的尊重和愛、培養(yǎng)自己的兒子、照顧自己的丈夫、給他們提供建議和咨詢、使他們的生活快樂。因此,對年輕婦女的教育內(nèi)容應該以上述的責任為出發(fā)點。”[3]雖然各種主客觀的因素迫使男性作為主流的社會非常勉強地接受女子高等教育的觀念,但是,其前提是這種教育僅僅滿足特定的社會需求,而并非婦女應享有的權(quán)利。由于是勉強地接受,因此,不少教育家認定婦女不具備足夠的智力和能力來完成與男性一樣的課程。就算在最早實行男女同校大學教育的美國奧柏爾林學院的女生也只是修讀所謂的“女性課程”,這種課程比男生修讀的課程難度和要求都要低。女子被認為無法完成專門為培養(yǎng)男子邏輯思維能力的一些經(jīng)典課程。她們學習的女性課程主要包括家政學及所謂的“女性科目”(finishingsubjects),例如,縫紉、繪畫、法語及其它一些次要科目等。課程內(nèi)容的不同也導致學校對女生的學業(yè)要求的不同。2.生物學的謬論
19世紀中期,人們利用科學特別是生物學來解釋性別差異。英國哲學家、教育家斯賓塞(HerbertSpencer,1820~1903)就極力推崇這種思維方式。他認為,人的身體是一個封閉的生物系統(tǒng),身體某一部位的能量消耗必然會損耗其它部位的能量。他提出“功能專門化”對社會和生物進化是非常關鍵的。所謂“專門化”,也包括男女性別的專門化,即男女各自扮演著不同的同時也是不可改變的角色。因此,男女采用隔離的教育體系,不僅是神的旨意,更是生物學的表現(xiàn)。
最早對男女同校教育的強烈抨擊來自醫(yī)學界,當時引起了很大的社會反響。1873年,曾在哈佛大學醫(yī)學院工作過的愛德華•克拉克(EdwardH.Clark)出版了《教育中的性別:給女孩的一個公正機會》一書。他在書中陳述了自己對婦女教育的看法。基于“生物學決定論”的觀點,愛德華•克拉克得出了自己的荒謬結(jié)論:由于婦女的大腦先天發(fā)育不足,而且無法像男性一樣承受大學教育帶來的對大腦活動的刺激和壓力,因此,婦女教育的方式不應該與男性相同。更嚴重的是,他將緊張的大腦活動和潛在的生理組織紊亂聯(lián)系在一起。據(jù)此,愛德華•克拉克提出:男女隔離的大學教育體制是完全必須的。他強烈反對男女同校的大學教育,將它視為“冒犯神和人性的罪行”[2](P17)。愛德華•克拉克的書在社會上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成為了婦女教育反對者引經(jīng)據(jù)典的依據(jù)。在大學校園、婦女俱樂部、醫(yī)學院里,到處都能聽到由此書所引發(fā)的有關婦女教育的爭辯。雖然到1873年時,美國密執(zhí)安大學已經(jīng)實行男女同校教育三年了,但該校園中幾乎人人都在閱讀《教育中的性別:給女孩一個公正機會》,此書曾在該校一天之內(nèi)售出200本。在威斯康星大學,該校原來就反對男女同校教育,于是校董會就借此書來消除校內(nèi)支持婦女教育的聲勢。生物學謬論在很多西方國家嚴重地阻礙了婦女順利地進入大學接受平等教育。在德國,針對婦女是否應該進入大學學習的爭論的一個主要焦點是婦女天生的智力和能力。在傳統(tǒng)的偽科學理論中,婦女的腦容量要比男性的少。直到解剖學的應用將科學事實公布于眾,這一謬論才得以破滅[5](P2)。
二、西方大學性別隔離制度的打破
1837年,美國俄亥俄州的奧柏爾林學院第一次招收了四名女生,標志著傳統(tǒng)大學之門向婦女開放。但這僅僅是一種形式上的男女同校教育,在具體的課程教學和方法上,該校還是實行男女隔離的做法,例如,專門針對女生采用“女子課程”。從女生形式上進入傳統(tǒng)大學校門到真正的男女同校教育,經(jīng)過了將近20年的漫長道路。美國的男女同校大學教育的顯著進步是從南北戰(zhàn)爭開始的。戰(zhàn)爭使越來越多的婦女面臨著自立的壓力。到1872年,有97所大學和學院開始招收女生。然而,這些院校在教育質(zhì)量和目的方面有著很大的差異,并且多數(shù)都比只招男生的大學遜色。但應該看到,這些院校對促進男女接受平等教育作出了前所未有的貢獻。
在美國,一方面,隨著城市化的不斷推進,尤其在東部地區(qū),中產(chǎn)階級不斷崛起。城市化將大量的男性勞動力吸引到城市之中,工業(yè)和城市的發(fā)展也對勞動力的文化修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在深受基督教傳統(tǒng)影響的國家中,公民能看懂《圣經(jīng)》也是一種基本的社會需要。于是,大學教育在東部及中西部地區(qū)迅速發(fā)展,即使在相對保守的南部,大學數(shù)量也在不斷增加。城市化進程和大學教育的擴展實際上都為婦女進入大學領域創(chuàng)造了可能性。在美國的不同地區(qū),男女同校大學教育的發(fā)展呈現(xiàn)出不同的發(fā)展軌跡。在東部,象哈佛、耶魯大學等只供男性學習的大學一直態(tài)度十分堅決地將女性擋在校門之外。婦女只能在隸屬于這些大學但實際上是靠外界捐贈,并采用完全不同教學方式的女子學院中接受大學教育。雖然這樣的局面使得男女同校大學教育的進程緩慢,但在夾縫中求生存成為了東部地區(qū)男女同校大學教育發(fā)展的特點。在中西部地區(qū),巨大的財政壓力迫使男女同校大學教育成為了一種主流。由于南北戰(zhàn)爭和保守的傳統(tǒng),南部地區(qū)的大學教育自身發(fā)展就很緩慢,因此,男女隔離的大學教育持續(xù)了很長的時間。從男女同校大學教育的發(fā)展來看,得克薩斯州立大學及一些黑人就讀的大學最早采用了男女同校教育,而在受保守勢力影響最大的弗吉尼亞州,州政府資助的弗吉尼亞大學直到1870年才開始男女同校教育。對早期的女性主義者來說,男女同校大學教育是一種人權(quán)的體現(xiàn)。然而,從某種程度而言,賦予婦女這種權(quán)利僅僅是因為男女分?;ㄙM太高。因此,最早實施男女同校教育的大學往往都是迫于經(jīng)濟的壓力。
推進男女同校大學教育的原因十分復雜,其中另一個主要的原因是對女教師的不斷需求。普通教育的日益增長再加上提供給男性的就業(yè)機會不斷增大,女教師的需求隨之顯現(xiàn)。在尋求廉價勞動的同時,人們也要求政府制定法規(guī)以確保未來女教師能接受到相應的教育。此外,宗教復興運動刺激了對傳教士的需求。從19世紀30年代開始,各種女子學院以及向女性開放的其它學院抓住了這個契機,注意培養(yǎng)女學生,以使她們勝任這兩種社會角色。雖然婦女可以繼續(xù)接受中學后教育,并且在工作中體現(xiàn)她們的智力和職業(yè)價值,但必須看到,上述的兩種社會角色僅僅在有限的范圍內(nèi)拓展了女性的社會領域,換言之,婦女仍然保留著屈從的基督教徒及子女養(yǎng)育者的身份。從20世紀開始,專業(yè)化成為了一種潮流。專業(yè)化要求更高的專業(yè)訓練和教育,大學教育自然地承擔了這一職責。隨著越來越多的研究生院成立,社會地位較高的工作不再由家庭出身、世襲制度決定,而教育程度開始起主要決定作用。這促使大學內(nèi)部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隨著課程設置的改革及選修制的實行,女生的教育權(quán)利逐步得以保證,然而這些變化卻引起了社會對大學和學院女權(quán)化的恐慌。男女同校大學教育就是在這樣一種進步與徘徊中逐步發(fā)展起來的。
三、西方各國大學男女同校制進程
雖然許多早期女子學院已經(jīng)為婦女提供了完全的大學教育,但是,實施男女同校制教育的院校都拒絕讓婦女修讀文科課程。因此,在嚴格意義上,這類院校所提供的教育并非真正的大學教育。進入傳統(tǒng)大學學習的女生經(jīng)常遭到男同學的嘲笑,在校園中隨處張貼著帶有諷刺挖苦意味的漫畫,學校的雜志和報紙上也會刊登懷有惡意的文章以打壓在校的女生。雖然在同一個大學和學院接受教育,但婦女被隔離在學校的幾乎所有重要組織和活動之外,包括俱樂部、食堂、樂團、榮譽社團等。除了男生對女生態(tài)度充滿敵意,學校教職人員也經(jīng)常忽視女學生的存在,老師在課內(nèi)經(jīng)常拒絕回答女學生的問題或者干脆禁止她們參與討論。很多時候,甚至連校方的政策中也完全忽視女性或者將女性排除在外。作為針對這種情況的回應,女生效仿社會中女性主義者的做法,在校園中建立起一種獨特的女性文化。她們創(chuàng)建各種辯論社,發(fā)展女性文學,編寫女性雜志和報紙,并且在學校的刊物上另辟“女性專版”,同時在校內(nèi)建立女性聯(lián)誼會。這些女性組織和活動在女生擺脫大學生活中性別不公的斗爭中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西方各國大學在實現(xiàn)男女同校制的進程中經(jīng)歷不盡相同,各自表現(xiàn)出了許多不同的問題:
1.美國
女生在傳統(tǒng)大學中的出現(xiàn),引發(fā)了大學課程的變革。在美國,尤其是在《莫里爾法案》頒布之后的最初幾年,大學課程中就加入了兩門女性課程。男女同校教育及對教師的需求促使許多大學創(chuàng)建了師范部,設立了家政課程。其中,衣阿華州立大學早在1871年就建立了此類課程。家政學在女子教育上的作用具有兩面性,但是,許多教育界人士支持女性接受一定的、實用的家政訓練。在大學中選修家政學的人數(shù)不斷上升,充分說明該學科在學生中的受歡迎程度。女生在獲得家政學的學位后,仍然可以在社會各個行業(yè)中找到穩(wěn)定的職業(yè)。這一現(xiàn)象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以前尤其普遍。然而,應該看到,家政學系的存在,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婦女在其它學科學術上的進步。因為很多在其它學科已經(jīng)取得了高學歷的婦女,在大學謀職時往往就會被安排在家政系。據(jù)統(tǒng)計,到1911年時,美國60%的男女同校大學中的女教授都屬于家政學系。教師培訓和家政學這兩個領域吸收了19世紀絕大多數(shù)美國大學的在校女生。1900年時,在男女同校的美國大學中,共有6.1萬名女生,其中4.3萬名屬教育系,2000名屬家政系。直到1900年以后,這一狀況才發(fā)生改變,女生及大學女教師開始尋求其它感興趣的課程。隨著越來越多的婦女積極參與進步教育運動,新的課程需求日漸顯現(xiàn),例如,兒童心理學、婚姻和家庭問題研究、社會工作及慈善事業(yè)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