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奧斯維辛沒有新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歐債危機“懸而不決”,歐盟各國紛紛緊縮財政,但德國用“真金白銀”來彌補歷史罪責。德國彌補道義的行為受到普遍贊賞。德國民眾認為這是“對歷史負責的又一證明”,德國猶太人中央委員會主席稱贊其為“對人性實實在在的投資”。
當年《盧森堡條約》簽署時,美、英、法等國控制著德國的外匯支出,德國獲外部貸款的最高額度也受到限制。但即便自身財政吃緊,德國也要堅持道義至上。1954年,德國給以色列的賠款數(shù)額占以當年總收入的1/8、全部投資的1/3;1960年流入以色列的近一半外資來自德國,這對振興以色列經(jīng)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用言語悔恨,用行動救贖。戰(zhàn)后,德國始終對自己不光彩的歷史表示羞愧,為其造成的人間慘劇痛心不已。在洗心革面、反思罪過的同時,德國勇于擔責,賠償受害國,以高標準補償幫助受傷害者有尊嚴地安度晚年。
德國在賠償問題上付出經(jīng)濟代價,但收獲了敬意和掌聲。不久前,英國廣播公司主持發(fā)起了一項民意調查,考評全球16個國家及歐盟的國際形象。結果顯示,德國受歡迎程度高居榜首,形象十分積極。
德國以實際行動妥善處理二戰(zhàn)遺留問題,贏得受害國寬恕,獲得良好外部環(huán)境。道義至上的良知和勇氣,讓德國成為洗去歷史污點的“正常國家”。
(選自《人民日報》2013年6月5日)
【思考探究】
奧斯維辛集中營是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營中最大的一座。由于有上百萬人在這里被德國法西斯殺害,它又被稱為“死亡工廠”。其中2號集中營,是一個“滅絕營”,其主要任務是在毒氣室進行大規(guī)模屠殺,有大約100萬猶太人在此遇害。1945年1月27日,前蘇聯(lián)攻克了奧斯維辛集中營,當時集中營內的幸存者僅有7000多人。為了見證這段歷史,每年有數(shù)十萬來自世界各國的各界人士前往奧斯維辛集中營遺址參觀,憑吊那些被德國納粹分子迫害致死的無辜者。
關鍵詞:求知欲;求異思維;討論習慣;發(fā)散性思維
創(chuàng)造性思維即反映事物本質屬性和內在、外在有機聯(lián)系,具有新穎的廣義模式的一種可以物化的思想心理活動。這是人類智慧最集中表現(xiàn)的思維活動。它使人類突破各種自然極限,在一切領域開創(chuàng)新的局面,以不斷滿足人類精神與物質的需求。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要重視培養(yǎng)探究意識和發(fā)現(xiàn)問題的敏感性。對未知世界始終懷有強烈的興趣和激情,敢于探異求新,走進新的學習領域,嘗試新的方法,追求思維的創(chuàng)新、表達的創(chuàng)新?!辈浑y看出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在當今社會極其重要。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呢?筆者認為要注重以下幾點:
一、培養(yǎng)學生強烈的求知欲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曾精辟地指出:“沒有任何興趣,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圖?!闭Z文作為一門開放的學科,與生活同在,色彩斑斕,生機盎然。按常理說,學生應該十分喜愛。而事實上,不少學生除了應付考試外,大多感到語文索然無味,少讀少寫,甚至不讀少寫,無求知的欲望,這樣我們的課堂教學就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采用在教學中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的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直觀、生動、逼真的畫面,悅耳的音響,對學生來說是陌生的,而恰恰是這些陌生的信息,能給學生以新異感。正是這種新異的刺激,往往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在《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這篇課文的講解中我就為學生展示了關于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圖片,這一視覺上的沖擊讓學生對這篇文章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并產(chǎn)生了“這樣一個人間煉獄為何要說沒有什么新聞”的疑問。
二、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
我們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以新課標所提出的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為目標,以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思維為切入點,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識圈,從一點向四面八方想開去,并通過知識、觀念的重新組合,尋找更新更多的設想、答案或方法,積極培養(yǎng)生的發(fā)散性思維。
如,在《項羽之死》的教學中,筆者設計了“項羽之死是天命還是人為”的探究性問題,并給出了歷史名人對項羽的評價作為參考,讓學生自己發(fā)散思維,暢所欲言。學生表現(xiàn)出了積極探索的創(chuàng)造性。
三、培養(yǎng)學生的求異思維
筆者在教學中常常會對學生說:“老師想聽到不同的聲音。”“誰有更新鮮的想法?”并以此來引導學生進行更好的求異思維。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求異思維沖破習慣的思維定勢,沿著不同的思維方向去思考,探索新的遠景、途徑、假設,尋求多樣性答案,另辟蹊徑,得到“柳暗花明”。同時筆者認為教師應讓學生懂得“盡信書,不如無書”,讓學生大膽質疑,疑是學習的開始,有疑問才會去探索。學生的思維往往是從疑問開始的。而因勢利導、巧妙置疑是求異思維的問路之石。
四、培養(yǎng)學生討論的習慣,觸發(fā)創(chuàng)新思維
學會合作是時代對人的基本要求。課堂上小組討論的形式能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表現(xiàn)自我和欣賞他人的機會,有利于學生學會人際交往,優(yōu)勢互補,觸發(fā)創(chuàng)新思維。在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學不再是“一根粉筆,一張嘴”的模式,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相信學生的能力,減少對課堂的控制,把課堂真正交給學生,鼓勵學生之間的交流,讓學生從被動的學習中解救出來,在交流與碰撞中觸發(fā)創(chuàng)新思維。
高中語文探究式教學應朝向以下目標努力:
一、創(chuàng)設合理情境,激發(fā)探究欲望——探究的前奏
合理的教學情景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啟發(fā)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產(chǎn)生探究欲望。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巧用懸念、故事啟發(fā)、音樂引導等方法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對教學的內容感興趣,產(chǎn)生學習的熱情,主動參與到探究中來。
如學習《詩經(jīng)》里的“賦”和“興”的手法時,學生會感到困難。教師可以用學生們耳熟能詳?shù)母枨ぐl(fā)學生的探究興趣。講到“賦”時,教師可以播放歌曲《小芳》,讓學生體會歌詞:“村里有個姑娘叫小芳,長得美麗又善良,一雙美麗的大眼睛,辮子粗又長……”。因為大多數(shù)同學喜歡流行歌曲,對這首歌曲很熟悉。教師此時引導學生思考:“歌詞開頭運用的什么描法表現(xiàn)這位姑娘的美麗?”學生就很可能產(chǎn)生躍躍欲試的欲望。最后學生就很自然地發(fā)現(xiàn)這種從多方面來描寫同一對象的方法就是所講的“賦”。講到“興”時,可以引入《纖夫的愛》“天不刮風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陽,妹不開口妹不說話妹心怎么想……”。因為這是一首表現(xiàn)男女美好愛情的歌曲,本身對十七八歲的學生就有一定的吸引力。教師讓學生思考:“歌詞開頭為什么描寫天氣,這與愛情好像風馬牛不相及?”學生一定會很好奇的,想一探究竟。最后學生不僅會明白“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這種手法就是“興”,對這種思考的過程更會記憶深刻,知識的遷移就可能實現(xiàn)。這告訴我們提出問題固然重要,殊不知引起探究興趣比提出問題本身更重要。
二、搭建認知橋梁,促進問題解決——探究的佳境
在教學中,有些文章對學生而言難以理解。教師應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設計一些探究內容,讓學生容易展開探究。還有些文章發(fā)生的時間距學生生活的時間比較遠,學生不了解當時的情況,理解文章的內容與情感就很難,這需要教師多給學生提供一些有關文章的背景,讓學生更好地融入到情境中。
如學習《沁園春·長沙》上闋時,需要通過領悟意象來感受詩人的情感。這對于學生來講很困難。教師可以通過字詞比較順利達成教學目標。如讓學生體會“鷹擊長空,魚翔淺底”所表達的豪情時,教師可以設計問題:“把‘擊’改成‘飛’,把‘翔’改成‘游’,詩句的表達效果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學生很快就能感受到“飛”極為普通,它僅僅是對雄鷹飛翔的姿態(tài)進行了客觀的描繪。而“擊”卻體現(xiàn)了一種力量之美,把雄鷹的矯健身姿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同樣,“游”極為平常,它僅僅是對魚在水中的姿態(tài)進行了客觀的描繪。而“翔”卻體現(xiàn)了一種自由輕快之美,把水中的魚兒像鳥一樣自由輕快的身姿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此時學生就很順利體會到詩人的豪情和對自由的渴望。這個探究點是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設計的,詞語的比較很容易,學生在沒有任何負擔的情況下就理解了“鷹”和“魚”這兩個意象的特點和這兩個意象所表達的感情。
再如學習《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時,需要學生感受德國納粹、日本法西斯的罪惡。但因為歷史離我們已經(jīng)比較遙遠,學生對奧斯維辛集中營根本就不了解,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一些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歷史資料等,讓學生有一個感性的了解,然后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探究:“文中對參觀者的行為、神態(tài)的客觀性描寫反映他們內心怎樣的感受?”文中有這樣一句話:“還有一些參觀者注視著毒氣室和焚尸爐,開頭,他們表情茫然,因為他們不曉得這是干什么使的?!痹谔峁┫鄳谋尘皥D片后,學生比較容易明白這表現(xiàn)的是參觀者內心的恐懼。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探究設計,學生可以較快獲得成功,教學目標也在不期而然中達成,看似“無心插柳”,實則心思深刻。
三、精選探究點,逐層設問題——探究的
在教學中,教師要整體把握教學內容,準確選取探究點,層層深入地設計問題,組織學生探究,這樣可以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意識,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如學習《我與地壇》第一部分時,教師要讓學生體會作者在遭受厄運時對生命意義的思考,這個目標也是教學的重難點。因為學生大多是十五六歲,他們對生命的價值根本談不上深透的理解,再加上他們成長大多是一帆風順的,對史鐵生非同尋常的心境更難理解。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內容選取這樣幾個問題作為探究點:(1)史鐵生眼中的地壇是怎樣的?(2)地壇中的史鐵生心態(tài)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3)地壇與史鐵生的“宿命”是怎樣的?(4)當作者的心態(tài)發(fā)生變化后他在地壇獲得了怎樣的感悟?第一個問題側重于感受地壇之美,第二個問題側重于對作者情感的理解,第三個問題側重于探究人與景的關系,第四個問題則側重于體會人生的價值。這些問題由淺入深,有感性到理性讓學生逐漸走向目標核心,在不經(jīng)意中領悟作者的寫作意圖,收獲成功。由此可見,好的探究點應該圍繞課文內容的核心,層層推進。
四、展示探究成果,贊美學生閃光點——探究的余音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包容學生真實的體驗,給學生更多的贊美、鼓勵,讓學生把自己的觀點和分析充分展示出來,而不是簡單地概括學生應該得出的結論。教師不是粗暴地扼殺學生的思想,而是要努力從每一位學生的探究成果中發(fā)現(xiàn)思維的火花,讓學生的思想星火燎原。
優(yōu)秀的語文課堂導入設計應該符合以下特點:
第一,視野開闊,高屋建瓴 身為語文教師,我們都深諳一個道理:語文教師只有深度熟悉文本,深度熟悉自己的學生,語文導入才能接地氣,才能蜿蜒伸展精神路徑。一位老師在《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的前言設計中采用最能體現(xiàn)奧斯維辛集中營慘絕人寰的圖片和一組組數(shù)字構成了一個個潰爛的嘲笑,反諷著那個深陷詭異悖論漩渦的焦慮世界。濃重的黑白色照片和黑白文字資料彌漫著否定和追問,如死亡時代的黑白默片,留給人心靈的震撼卻獲得了永生的藝術感染力。這樣就把文本要表達的情志浸入學生的血液,嵌入他們的人格結構,文本的思想張力就凸顯出來了。
當眾多的導入模式一并涌來,我們語文的“華山”之路在哪里?我們借助語文要傳達的心理平衡、社會平衡、國家平衡、人類平衡和宇宙平衡,怎樣轉化為一種深層的人類整體使命感?史懷澤說:“由于感受到對文化信念所負的責任,我們的目光就超越了民族和國家而達到了全人類……僅僅基于對精神力量的依賴,我們?yōu)槲磥淼奈幕祟愰_辟著道路,這實在是我們這個艱難的時代所能有的慰藉?!碑敶Z文的回歸,越來越倚重各式精神表達。蘊涵人類精神標尺的導入將為學生樹立起一種向上的尺度。學生心靈的萃升,理當成為語文靈魂的回聲!
語文教師曾經(jīng)一度成為了語文知識日益專業(yè)化的傳播者,憑借學科文憑敲開了以教養(yǎng)公眾為目的的語文大門,薈萃了各色文化去取悅學生。語文需要傳的道,即天地之道、社會良心、社會公平和世界和平等,卻被日漸趨利化。高中語文教師的“道義良心”作用正在逐漸減弱,而“娛樂消遣”的味道則愈益明顯。高中語文教師應該成為“擁有自由精神的終身‘牛虻’”。
高中語文課堂的導入應該體現(xiàn)民族文化之道?!叭A夏”至少從先秦思想家孟子開始,就是一個文化概念,而不是西方近現(xiàn)代民族國家的血緣概念。它比以血緣為基礎的民族更具有包容性,這恐怕也是中國歷史上能吸收、同化很多狹義上的民族的基礎,通過這種柔性的文化擴張來達到大同。帶有深度民族文化參照的導入將脫離那種忘了祖宗又食洋不化的尷尬境地,自信地回到我們語文文化的根上。王蒙說,在中國傳統(tǒng)語境中,儒家、道家都認為人本性是善良的。如果“這個‘善’好好發(fā)展,會成為好的道德,這就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核世界上很多地方說法不一樣的地方。”他還說,像歐美國家重視競爭,主張優(yōu)勝劣汰、適者生存,提倡冒險精神,但“中國諸子百家卻都主張控制競爭,倡導謙虛謹慎?!?/p>
第二,應該體現(xiàn)語文學科的詩意特點 對于一個民族的精神和國民人格養(yǎng)成而言,對于學生個體的成長和事功而言,本民族的詩意文化滲透至關重要。我校李紅梅老師代表重慶七中為上海建平中學上了一堂優(yōu)質的展示課《聲聲慢》。她采用了這段詩意的語言導入:“沈園又是清秋,曾記否,酥手醉握,淚灑紅袖,只是‘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平添幾多愁;沈園又是清秋,曾記否,執(zhí)子之手,笑吟春秋,皆嘆‘當時只道是尋?!蛛y再回首;沈園又是清秋,曾記否,獨倚斜陽,望水東流,惟愿‘春叢認取雙棲蝶’,不辭頻登樓。同學們,七中亦在深秋,金黃色的銀杏樹葉鋪就的校園,旖旎如喀拉斯湖畔迷人的風景,相信你揉進眼里藏在心里的關于秋的呢喃一定很多,站在秋天的田野里,讓我們走進清照的世界和她一同呼吸那段無淚書愁的時光。”語文學科突出的特點就是詩意。語文的本色是詩意,語文的活力、靈魂和生命是詩意,語文的最高境界也是詩意。李老師的詩意導入必然對學生的文化感染有漸侵的效果。
第三,應該納入人間煙火,即能和學生的實際感受接軌 我們熟知的賈寶玉的原形是一塊石頭,通靈之后來到人間。這塊玉在充滿污泥濁水的人間,經(jīng)歷一番滄桑,有兩種可能:一是被濁水同化而變成泥,落入泥濁世界;二是被淚水凈化而再度通靈提升為“心”?;诖?,就需要進行一些自覺或不自覺的文化背景鋪墊,讓學生能在一定程度上感知和感悟。某位老師上的作文案例課《緣事析理見微知著》前言導入采用三張圖片,一張展示的是動物皮紋的部分,一張展示的一片秋天里漸紅的楓葉,一張是字跡娟秀的手書,分別讓學生判斷出是哪種動物,哪個季節(jié),書寫者的性別。這樣很自然就通過三個詞語“窺斑見豹”、“一葉知秋”和“字如其人”過渡到可以用以小見大、見微知著思維的方法來寫作。這種前言設計有很強的科學指導意義。這種開場白在學生嘰嘰喳喳地發(fā)表意見的同時,也為學生為課堂營造了科學氛圍?!翱茖W是寓于文化語境中的,科學文化本身是一種教育力量,它構成了文化環(huán)境,文化氛圍,對呼吸于其中的人產(chǎn)生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边@樣的前言導入避免了直接植入的陌生和痛苦,保護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探索勇氣,讓他們在探尋未知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和歡樂。
關鍵詞: 語文教學 有效性 提高策略
新課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是當前語文界的熱門話題和關注焦點。隨著高中語文新課改的深入,語文課堂教學正在悄然發(fā)生變化,但在具體實踐中,知識有效遷移不夠、效率低下、時間利用率不高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要使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從根本上走出效率低下的陰影,就必須實施有效的課堂教學策略,以教師有效的“教”帶動學生高效的“學”。
一、教學設計要精巧
“有效教學”理論認為,衡量課堂有效性的標準就是“學生成長”。教學效益的獲得不在于教師而在于學生,這是進行語文課堂教學設計時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要使學生有積極參與、探究的意愿,教師就要研究學生,了解學生最感興趣的是什么,最想表現(xiàn)的是什么,從而創(chuàng)設最易使他們袒露心靈、張揚個性的情境。只有教師精心設計教學,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師生形成和諧的“互動”關系,才能達到新課程理念倡導的師生、生生之間平等的“對話合作”。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老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chǎn)生情緒高昂的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tài),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chǎn)生冷漠的態(tài)度,而給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因此,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心中有“人”,準確把握文本特點,科學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走進學生心靈,巧妙設計教學,激發(fā)學生參與、探究意識,創(chuàng)建動態(tài)課堂,這樣不僅能在較短時間內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而且能讓學生在積極參與中培養(yǎng)情感與態(tài)度。上海特級教師黃玉峰老師對《老王》突發(fā)奇想的“設計”,達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他上《老王》時,對這篇有特色的文章感到困惑,由于在燈下苦思冥想了一晚上,許是受了涼,第二天早上,他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失聲了,還沒有想好說什么呢,居然說不出話來了,面對昨夜寫的文字,他心中閃過一個大膽的念頭。“也許,文字本身就可以打動人心,可以把我自己的感受寫下來,讓學生去讀?!秉S玉峰老師上了一堂無聲的課,沒想到,那堂課后來在學生中產(chǎn)生了強烈反響。后來,全國中語會在紹興進行語文教學研討,請他上課,他決定上《老王》,雖聲音已恢復正常,但他還是決定繼續(xù)“失聲”。為了強化效果,他給課件配上了沉郁的落葉背景,再加上滄桑凄楚的音樂《蘇武牧羊》,給了到紹興聽課的師生一個意外“驚喜”,給他們留下了深刻印象。筆者在教《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時,也從“結合課文內容和自己的理解,給課題‘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加標點符號,并談為什么加上這個標點符號”這一點設計落筆,將全文串聯(lián)起來,不僅學生感到新穎,更在于這樣設計有效達到了教學目標:緊扣文本,對學生理解文本內容起到了歸納和提升作用;訓練學生思維,對文章主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體現(xiàn)了課堂預設與動態(tài)生成的相輔相成,使課堂呈現(xiàn)出靈動活潑的狀態(tài)。
二、教法選用要得法
語文教育教學固然沒有定法,但語文教育教學必須得法。有效教學既是提升語文教師工作效益、強化過程評價的教育教學觀念,又是語文教師應該追求的目標。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語文教師在一段時間的語文教育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fā)展。語文教育教學有無效益,并不是指語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是否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因此,要能隨著教學內容的變化,教學對象的變化,靈活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有時,可同時使用多種教學方法。如誦讀法、討論法、提問法,等等,既不排斥接受式,更注重小組合作、自主探究,只要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有利于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和運用,都是好的教學方法。葉圣陶先生說:“教亦多術矣,運用在乎人,熟善熟寡效,貴能驗諸身?!庇绕涫莻鹘y(tǒng)語文教學方法,是語文教學的一筆寶貴財富,只要依據(jù)現(xiàn)代語文教學理念,取其精華,棄其不足,吸納語文傳統(tǒng)教法的先進因子,也能實現(xiàn)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特級教師黃玉峰老師用滿堂問的方法講《阿Q正傳》,逐字逐句講解《世間最美的墳墓》,“隨”心而教《隨園記》,同樣達到了語文課堂教學的高境界。吟誦作為讀的重要形式,葉圣陶先生曾精辟地指出:“吟誦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薄耙髟伒臅r候,對于究討所得的不僅理智地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和理法化而為讀者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學習語文學科,必須達到這種境界,才會終身受用不盡?!惫P者在上《大堰河――我的保姆》時,上課伊始,用濮存昕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朗誦音頻,低緩的音樂,飽含深情的誦讀,深深地感染著每一位學生,正是他的誦讀帶領學生走近了詩人,走近了詩人的情感世界,體會到了那份思念的情感,感受著對大堰河的贊美。到后面的積極引導,整篇課文如行云流水,取得了教學實效。在上《失街亭》時,以辯導學,讓大家勸諫諸葛亮不斬馬謖,要求勸諫時,一要以理服人,二要注意人物身份,這樣不僅形式靈活多樣,而且教學扎實有效。
三、教材文本要整合
隨著普通高中新課程的不斷推進,教材的使用呈現(xiàn)出與舊課程不同的理念,這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用教材教”理念的提倡,意在提醒教師,要立足“一切為了學生”的出發(fā)點,依據(jù)普通高中新課程標準,根據(jù)“教”和“學”的實際,靈活處理教材。當然,“用教材教”關鍵是“用”,而不是否定和拋棄教材另搞一套。必須明確,無論是現(xiàn)在還是將來,教材依然是最基礎、最核心的課程資源,是進行“教”與“學”的主要依據(jù)。所以,教師應當充分理解教材的設計理念,深度把握其內容要質,真正領會其精神要義,大膽整合、智慧取舍,使教材所潛藏的資源得到深入挖掘和充分展現(xiàn)?!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實驗)》對“積累?整合”的要求是“能圍繞所選擇的目標加強語文積累,在積累的過程中,注重梳理。根據(jù)自己的特點,揚長補短,逐步形成富有個性的語文學習方式……通過對語文知識、能力、學習方法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方面要素的融匯整合,切實提高語文素養(yǎng)”。通過高中語文新課程實驗的教學,深感矛盾重重,困惑多多。正如一位語文教師所說:“教材的必修模塊與選修模塊比例關系失調,時間安排不妥;內容交叉重復,功能作用不明;學習形式陳舊,學習方法呆板;必修教學問題依舊,選修教學失誤頻頻?!笨梢哉f普通高中語文新教材考驗著一線教師,按部就班,沒有可能;困守待援,時不我待。怎樣突出重圍?“變”字當頭,唯有教師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編排的精神實質,突破必修與選修的藩籬,模糊課內與課外的界限,依據(jù)實際教學的需要,充分有效地整合教材,才能真正駕馭教材,駕馭教學。從具體教學實踐來看,整合確實可以加大課堂容量,提高學習效率。當然整合教材要靈活處理,注意單篇文本內容的整合,不同文本材料的整合,必修選修教材的整合,以及課內課外內容的整合。如上古典詩詞鑒賞課時,以“興廢由人事,盛衰豈無憑?”為主題,對謝的《入朝曲》,文天祥《金陵驛》,劉禹錫的《石頭城》、《臺城》、《金陵懷古》,許渾的《金陵懷古》,以及韋莊的《臺城》等進行整合教學。通過學習,既讓學生探究“興廢由人事,盛衰豈無憑”的道理,提高自己的思想認識,又讓學生掌握懷古詩的幾種情況,或慨嘆人世滄桑,或探究盛衰之理,或表達失意情懷,或生發(fā)國勢衰微之“黍離之悲”。如“復旦附中2016屆菁英計劃張掖中學實踐自帶課程”,以張掖為原點拓展至西域,從《史記》、《漢書》等史書和小說中選取相關內容,按“正史中的西域:人、地、事”和“小說中的西域:人、地、事”專題進行整合教學,這樣的教學大大增加了課堂容量,與單篇教學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比起來,當然可以使“學生的語文知識、能力、學習方法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方面要素融匯整合,切實提高語文素養(yǎng)”。
四、課內課外要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