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賦得古原草送別古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民族文化;素養(yǎng);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09-157-01
古代經典詩文一般均具有高度集中、高度概括、想象豐富、感情熾烈、形象鮮明、意境渾遠、語言凝煉、聲韻和諧、富于節(jié)奏感、具有音樂美等特點。通過引導學生誦讀,能使學生在接受現(xiàn)代文明教育的同時,得到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華的熏陶。詩文中散發(fā)出的濃厚的正義感、報國情、英雄志,深沉的智慧、博大的胸襟,豐富的美感,深沉的愛心,都會對學生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使他們的綜合素質,特別是人格發(fā)育得到良好的浸潤與熏染。為了能夠不斷提高學生的詩文素養(yǎng),除引導學生學好課本中的古詩外,我還做了如下嘗試:
一、學節(jié)選,背全詩
二年級上半學期,學生們從古詩《草》中讀到了白居易所作的千古名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在白居易所造就的壯烈意境中了解了古原草的特性: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它是斬不盡鋤不絕的,只要殘存一點根須,來年會更青更長,很快蔓延原野。學生所學到的是《賦得古原草送別》一詩的前半部分,在教授《草》時,我對此作了簡單地介紹,沒想到在學完古詩的第二天,我班的田博文竟在欣賞古詩的時間里為全班同學吟誦了《賦得古原草送別》全詩,并對字、詞、句的意思作了簡單的解釋。一時間,學生門對該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為了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我便聲情并茂地,將在芳草芊芊的古原迷人景象背景上的送別情景展現(xiàn)在了學生面前。盡管有些學生對詩中某些詞句甚至是全詩的意境不大理解,但我相信,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必將融會貫通,把經典中的智慧發(fā)揮出來,終生受用無窮。處于這種考慮,在以后學習或欣賞到從原詩中節(jié)選出的詩句時,我總是鼓勵學生去讀讀、背背全詩,更深刻全面地了解詩句內涵。
二、設橋梁,導背誦
古詩是民族文化的瑰寶,但由于時過境遷,無論是社會狀況還是人情風俗,都是當今小學生難以理解的。為了能讓學生興致盎然、積極主動地吟誦古詩,我總是切合時宜地將學生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與古詩聯(lián)系起來。
過重陽節(jié)時,我向學生介紹了古人有在重陽節(jié)這天佩帶茱萸登高以避災的習俗。借此機會我推薦學生們讀了一首王維因重陽節(jié)思念家鄉(xiāng)的親人而作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學到了“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這一最能表現(xiàn)客中思鄉(xiāng)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詩人孟郊的《游子吟》,親切而真淳地吟誦了一種普通而偉大的人性美――母愛,因而引起了無數(shù)讀者的共鳴,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詩句樸素自然,親切感人,其中既沒有言語,也沒有眼淚,然而一片愛的純情從這普通常見的場景中充溢而出,撥動了讀者的心弦,催人淚下。母親節(jié),帶著熾烈的情意,我領著學生誦讀了這首詩,在學習古詩的同時使他們知曉:對于春天陽光般厚博的母愛,區(qū)區(qū)小草似的兒女是不能報答萬一的。
除了搭好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與古詩文的橋梁外,建立作品與作品之間的聯(lián)系,對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的欣賞興趣及欣賞能力也極有幫助。
詩人李紳的《古風》深刻揭示了封建社會極端不合理的現(xiàn)實。而杜甫的《自稟趙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及白居易的《輕肥》亦有異曲同工之效。學完《古風》后,不少同學閱讀、賞析、背誦了這兩篇佳作,認清了“勞者不獲,獲者不勞”這一封建社會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
三、巧搭臺,廣激趣
對于學習課本以外的古詩,我從不向學生提出過高要求,幾乎全憑興趣與各自能力。學生學起來心情愉快,沒有壓力,因此都愿意積極參與到我為培養(yǎng)學生的詩文素養(yǎng)而組織的各項活動中來?!靶±蠋熃坦旁姟笔俏野嘀芏?、周四語文早讀的固定欄目。被選出的小老師在教學前一天將自己所要教授的古詩板書于黑板上,第二天早上待同學門都到齊后,他會模仿老師的樣子為同學們解字,解詞,講述詩意。而此時的我則成了一名“助教”,站在一旁,或是補充,或是輕聲指點。小老師在教授的過程中充分發(fā)揮了自己的潛能,而在座的同學則從不同的老師那里學習、欣賞到了不同風格的名篇佳句。
1.根據(jù)拼音和工具書,讀熟10首古詩詞。
2.根據(jù)注釋和其他工具書,大致了解10首古詩詞的意思。
3.背誦古詩詞。
二、交流展示
1.同桌或小組展示背誦成果,可用比賽的方式,也可用考試的方式(比如:看圖吟相應的詩詞)。
2.全班交流10首古詩詞的大意。
教師相機檢查學生對下面句子或詞的理解:
①“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什么意思?“豆”喻誰?“萁”喻誰?
②“鳥鳴澗”是什么意思?詩里寫的是什么時候的景色?
③“一片冰心在玉壺”是什么意思?“冰心”“玉壺”象征著什么?“孤”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④“時時舞”“恰恰啼”是怎樣的景象?
⑤“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明是說石灰,實際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⑥《竹石》中贊美的是竹子,哪句話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
⑦“白日”“青春”“妻子”各是什么意思?哪些詞與現(xiàn)代意思不同?帶有“白日”的詩還有哪首?
⑧《已亥雜詩》中表達作者愿望的詩句是哪句?表達了什么愿望?
⑨”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笔鞘裁匆馑??你能舉出與這句詩意思相反的詩句嗎?
⑩《卜算子》一詞中,“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你還能背誦一首《卜算子》嗎?
三、講述關于10首古詩詞的逸聞或故事。
如:曹植的故事,于謙的故事,鄭燮的故事等。
四、有機聯(lián)系,拓展讀《江畔獨步尋花(黃獅塔前江水東)》《春望》
第二板塊
一、根據(jù)10首古詩詞進行超聯(lián)想,分類復習古詩詞
送別詩──
《芙蓉樓送辛漸》《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
聯(lián)想到: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王維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李白
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白居易
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李白
別董大(千里黃云白日曛)高適
……
詠物言志詩──
《石灰吟》《竹石》
聯(lián)想到:
詠鵝(鵝鵝鵝)駱賓王
風(解落三秋葉)李嶠
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賀知章
蜂(不論平地與山尖)羅隱
墨梅(我家洗硯池頭樹)王冕
寫景詩──
《鳥鳴澗》《江畔獨步尋花》
聯(lián)想到:
江南(江南可采蓮)漢樂府
敕勒歌(敕勒川)北朝民歌
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王之渙
春曉(春眠不覺曉)孟浩然
鹿柴(空山不見人)王維
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李白
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李白
早發(fā)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李白
絕句(兩個黃鵬鳴翠柳)杜甫
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李白
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jié))杜甫
絕句(遲日江山麗)杜甫
江畔獨步尋花(黃師塔前江水東)杜甫
江雪(千山鳥飛絕)柳宗元
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張志和
望洞庭(湖光秋月兩相和)劉禹錫
浪淘沙(九曲黃河萬里沙)劉禹錫
憶江南(江南好)白居易
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杜牧
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杜牧
書湖陰先生壁(茅檐長掃凈無苔)王安石
飲湖上初晴后雨(水光瀲滟晴方好)蘇軾
惠崇春江曉景(竹外桃花三兩枝)蘇軾
小池(泉眼無聲惜細流)楊萬里
游園不值(應憐屐齒印蒼苔)葉紹翁
鄉(xiāng)村四月(綠遍山原白滿川)翁卷
首先說說“長亭”。從秦漢時期開始,人們在大路上設長亭,長亭本來是供路上的行人休息的地方,后來人們在送行的時候,常常會在長亭進行最后的告別,長亭送別也就變成了典型的離別場景,以至于后人一提到長亭,馬上就會想到送別,想到很久不見的親人。
“晚風拂柳笛聲殘”這一句中包含了“折柳”和“吹笛”兩件事,其實這兩件事之間有很深的聯(lián)系。先說折柳,離別跟柳扯上關系,那是很早以前的事了。上古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曾經記錄過這樣一個離別的故事。據(jù)說周懿王的時候周朝弱小,鄰國都很強大,常常侵略周朝疆域。正好當時一個叫獫狁(Xiǎn yǔn)的北方國家入侵,有個年輕人為了保衛(wèi)祖國,從軍出征,隨軍一整年都沒能得到家里人的一點消息,對抗獫狁的戰(zhàn)事正激烈,他也沒有辦法回家去,年輕人只好強忍對家人的滿腔思念,繼續(xù)報效祖國。等到終于打敗了獫狁,這個年輕人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回憶起,當時他出發(fā)的時候,家鄉(xiāng)的垂柳正隨著春風輕柔地飛舞,好像依依不舍似的,不停地拂過他的肩膀?!拔粑彝樱瑮盍酪?。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痹娭羞@樣一個細節(jié),不知道感動了后世多少人,又因為“柳”和“留”讀音相近,后來的人就習慣于在送別的時候折一枝柳條送給對方,來表達自己依依惜別的心情。
為什么說吹笛和折柳有關系呢?那是因為古代的笛曲里,有一首叫做《折楊柳》的,表現(xiàn)的就是折柳送別的場景。想象一下吧,身處異鄉(xiāng)的時候,突然聽到笛聲,吹得還正好是送別時的場景,怎么能不讓人回憶起自己的離別,從而懷念故鄉(xiāng)呢?這樣的故事很多,清朝人張維屏在《國朝詩人征略》中記載,清朝人許虬離開家鄉(xiāng),到北方去居住了很長時間,長到他在北方生的兒子都已經十來歲了,有一天父子倆突然聽到了《折楊柳》的笛聲,他十來歲的兒子因為從來沒有聽過,就問他這是什么曲子,這使得他突然意識到,原來自己離開家鄉(xiāng)已經十來年了,以至于兒子從來都沒有聽過故鄉(xiāng)的曲調,于是他悲從中來,痛哭失聲。
“一觚濁酒盡余歡”說的是送別飲酒的事。即使風塵仆仆,在大路邊上送別,古人也要帶著酒壺和小菜喝兩杯,喝酒的目的,用王維的話來說就是:“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边@是王維送朋友到西部邊塞做官時寫下的詩。古人遠行不易,很可能離別之后就再也沒有機會見面了,所以要鄭重地喝酒餞行。
【博聞館】
有關送別的古詩
送別是件大事,怎么能少了詩歌?歷史上數(shù)得出來的很多名作都是送別詩,比如我們小時候就學過的唐朝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笨戳俗詈笠痪洳虐l(fā)現(xiàn),這也是首送別詩。
還有一首著名的詩大家也都知道,就是唐朝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在前文中提到過,全文是:“渭城朝雨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币驗樵傧蛭鞒隽岁栮P,就沒有老朋友可以一起飲酒了,想到這樣的情形,當然得多喝幾杯。
也有豪放派的送別,比如唐朝高適的這首《別董大》:“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彼f,別愁走遠了沒有人了解你,因為你這樣的名人,全天下誰不知道。
《再別康橋》抒發(fā)了詩人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浸透了詩人無限眷戀的情感。詩中的云彩、金柳、柔波、青草、星輝、沉默等意象的選擇獨具特色,既傳統(tǒng)又有創(chuàng)新,營造了一種唯美的離別氛圍。
在詩歌的第二節(jié),詩人寫道“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詩人把柳樹比作夕陽中的新娘,形象逼真地寫出了夕陽下的柳樹的美好姿態(tài),也寫出了詩人對康橋濃烈而溫柔的愛。在這里,詩人選取“柳”意象并不是偶然的,這是中國古詩中的傳統(tǒng)意象,被賦予了“離別”的特定含義?!对?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北闶鞘孔浠貞洰敵蹼x家時,庭院、村落細柳飄飛的景象:當征人與親人都沉浸在離別之中時,路邊的楊柳似乎也變得善解人意起來,那隨風搖曳婀娜多姿的柔枝,仿佛正張開溫情的翅膀,想再與征人握手或擁抱,希望他能再多停留一會,楊柳依依正寓含征人不忍與親友分別的依戀之情。自此,這一含有依戀、留別內涵的“楊柳”意象,遂成為后代文學作品中描寫親友離別時常用的專有名詞。甚至到了唐代,還發(fā)展成為一種“折柳贈別”的習俗,“柳”因與“留”諧音,所以,親人、朋友離別常攀折楊柳,以“折柳”來表達祈求吉祥平安、生命常在、早歸故里的情感和愿望,通過攀折楊柳來抒發(fā)離別之痛,訴相思之苦,道平安之情,已經成為一種時尚。這樣的例子在古詩中比比皆是,如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通過夜中聽《折楊柳》曲,抒發(fā)了對故園的思念之情;李白《憶秦娥》“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其中的灞橋柳色是年年送別的見證人;無名氏的《眼兒媚》“楊柳絲絲弄輕柔,煙柳織成愁”寫出了離別的輕愁;而柳永的“楊柳岸,曉風殘月”更是千古傷別名句……可見,在古詩中,“柳”是書寫離愁別緒必不可少的“背景”或“道具”。
《再別康橋》中的“金柳”就承襲了這一傳統(tǒng)意象的含義,巧妙地傳達了詩人對康橋的惜別之情。但詩人又有創(chuàng)造,一個“金”字把夕陽照耀著柳樹所形成的特有色彩傳神地表達了出來,這就抹去了傳統(tǒng)離別中的凄涼意味,而給全詩涂上了一層溫暖的色調,溫潤感人。
接著,詩人寫到了第二個意象“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情愿做一條水草”中的青荇,即一種水草,“青草”這一意象在古詩中也和離愁別緒緊密相連的。綿延無際的青草,如扯不斷的情絲,寄托了詩人綿延無盡的思念和離愁。古詩中就有“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的句子。秦觀《八六子》“倚危亭,恨如春草,萋萋盡還生?!卑拙右住顿x得古原草送別》“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倍际怯们嗖輰戨x情的句子。青草之一望無際,象征離愁之綿綿而遠;青草之細碎濃密,象征離愁之盤曲郁結;青草之隨處而生,象征離愁之浩渺無垠;崔顥《黃鶴樓》“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里繁盛無邊的萋萋芳草,更讓遠在異鄉(xiāng)的游子充滿思鄉(xiāng)之情。
在本詩中,詩人選用水草意象好似隨手拈來,既符合寫作時的具體語境,但在不經意間,又暗含了“青草”這一意象的離別意義,真可謂是妙手偶得,令人驚嘆。不僅如此,水草的輕柔也為全詩籠上了一層柔美的意境。
在下一節(jié),詩人說“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边@與柳永“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的情感表達一脈相承,在悄悄、默默中蘊含著幾許不舍和依戀。
其實,通觀全篇,承載著詩人情感的康河本身也正暗含了古典詩歌中水意象的特點。水的輕柔深渺、連綿不斷,恰如離愁揮之不去,古詩中此類詩句比比皆是如,“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歐陽修《踏莎行》);“水流無限似儂愁”(劉禹錫《竹枝詞》);“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水流無限,離情無限,一條康河,滿載詩人的柔情和別情,恰到好處的表達了詩人對康橋的留戀。
當各類綜藝節(jié)目層出不窮,各種小鮮肉小花旦霸屏時,一檔由央視主辦的《中國詩詞大會》節(jié)目如一股清流,以其“有筋骨、有詩意、有溫度”的內容積累了大量人氣。來自復旦附中的選手武亦姝更是“圈粉”無數(shù),向我們詮釋了“滿腹詩書氣自華”的意義。然而,該校語文教研組組長卻對當代學生在古詩文方面的學習表示擔憂,他坦言武亦姝只是個例。事實上,現(xiàn)在有不少家長不理解為什么要讓孩子背誦大量理解起來有難度的古詩文。那么,作為學生的你,有沒有興趣學習、背誦古詩文?能不能分享一下你學習古詩文的體會?在你看來,背誦古詩文的意義是什么呢?
古詩詞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智慧結晶。背誦古詩詞,可以提高一個人的文學素養(yǎng),使自己更有內涵。兒時讀過的東西,多是一知半解,囫圇吞棗,那時對古詩詞的體驗,是淺顯的韻律美。隨著年齡的增長,那些常在嘴邊吟誦的古詩詞卻倏然明朗了。春天,看到芳草初生,突然明白什么是“淺草才能沒馬蹄”,讀懂了“春風吹又生”。夏天,在蓮花池邊納涼,看風乍起,池中荷葉翻起層層碧波,知道了什么是“接天蓮葉無窮碧”。秋天,天高云淡,涼風瑟瑟,滿地落葉,理解了什么是“萬里寒空一雁歸”。冬天,寒風凜冽,萬物蕭瑟,雪揚揚灑灑地下起來,知道了什么是“雪亂舞,半梅花半飄柳絮”。
所以,背誦古詩詞吧!它會給予我們更多的幫助,它會讓我們在成長的道路上看到更多的美,欣賞到更多的風景!
(河南信陽七中 張可心)
詩詞是古老的中華文化的載體,是五千年燦爛文化的見證。低吟淺誦一句“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一幅畫卷似在眼前展開,只見李詩仙長須飄飄立于舟上,耳邊充盈著熱烈的踏歌聲……品讀詩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可以聯(lián)想到一個朝代的輝煌與衰落。中華興衰史,透過詩人的喜怒哀樂表現(xiàn)出來。一樁樁歷史事件,深藏在古詩詞中。通過古詩詞,我們可以鑒古知今,反思過去,開創(chuàng)未來??梢哉f,古詩文,是中華文明中最偉大、最簡練的史料集。
(河南信陽七中 張婧如)
(以上兩個片段均由董志崇老師組稿)
我們?yōu)楹我暤迷娫~歌賦、琴棋書畫?意義何在?……為何?在我看來,為心。飽讀詩書可以讓人有氣質,有一種長遠的思索。讀詩,我們可能并不會成為武亦姝,但起碼,能讓我們在看到夕陽西下,孤雁飛過時,脫口吟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不是說“瞧,那只鳥飛得真高”。讀詩并不是為了參加什么比賽,獲得什么大獎,也不是為了在賓客面前背誦一段,展示一番。讀詩,是為了提高自身修養(yǎng),尋求一份心靈的安穩(wěn),心靈的慰藉。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茍且,還有詩詞和遠方的田野。我們不求每個人都成為武亦姝、王亦姝……但我們應該學習古詩詞,因為詩詞早已存在于我們的血液當中,流淌千年,仍為人所傳誦。我純粹地愛著這些古詩詞,不為任何利益。為何習古詩詞?為心,詩詞歌賦的意義何在?祖先流傳千年的東西,乃文化之精粹,必須傳承!
(江蘇揚州中學教育集團樹人學校 鄭姝h(huán))
從三歲起,我就與古詩文結下了不解之緣。大人時不時教我背一些簡單易懂的古詩文,《登鸛雀樓》《詠鵝》《賦得古原草送別》《憫農》……這些詩歌都是在那時牢固地嵌入我腦海中的。在稚氣的誦讀中,我感受到了中國古詩文的魅力,收獲了最初的感動。尤其是古詩文優(yōu)美動聽的節(jié)奏和韻律,更讓我陶醉。及至上了小學、初中,我學習古詩文的興趣更加濃厚了。從古詩文中,我體驗到古人豐富多彩的生活和情感世界,認識到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還從中了解到古詩文中所反映的光怪陸離的大千世界。尤其是通過這些古詩文的誦讀、學習,我可以跨越時空,和那些品德高尚的先賢交流思想,共品文學,從而提升自己的境界,艋靈魂,提高修養(yǎng)。有了豐富的積累,我還可以在寫作中將古詩文信手拈來,旁征博引,提高作文的文化品位。
(甘肅隴西縣鎮(zhèn)南學校 莫靚雯)
詩詞對于我們學生來說,并不陌生,尤其是試卷上的古詩文,只要撞見它,我心中總會泛起一言難盡的辛酸。撇開考試不談,詩詞其實是一件很美的東西,之所以用“件”這個量詞,是因為詩詞給人的感覺就像一件件古物,浸潤著歷史的厚重氣息,特別有質感。
有時它是一支金步搖,在美人的款款步履中搖曳生姿;有時它是一枚圓潤的玉i,凝結了“夕夕都成i”的月色;有時它是劃破長天的羽翎箭,多了幾分江湖意氣;有時它干脆就變成了鮮衣怒馬的少年或巧笑倩兮的佳人,款款向你走來……
坐在現(xiàn)代化的教室里讀古詩詞,常讓我感到恍恍惚惚。那是另一個時代涌起的海嘯山崩,穿越時空抵達我的心頭,震撼著我的靈魂。有時它也會以一種細水長流的姿態(tài),鐫刻在國人的心底。讀時滿頰生香,令人悲喜交加。它蘊含著古人的思緒與精魂。我愛詩,五言七律,半分清遠,半分靈動;我愛詞,小令長調,一尺華麗,三寸憂傷。在與詩詞為伴中,我領略了中華風骨,看遍了浮世清歡。
(江蘇南通劉橋中學 高奕陸 組稿老師:丁 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