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李煜的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guān)鍵詞:李煜;后期詞;故國之思;亡國之恨;感傷情懷
中圖分類號:I222.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1580(2014)03―0108―02
李煜是五代詞史上成就最高的詞人,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為數(shù)不多的在諸多藝術(shù)領(lǐng)域都取得突出成就的藝術(shù)天才。《南唐書》說他工書、善畫、精通音律,具有多方面的藝術(shù)才能。他父親李是南唐國主,雖政治才能平庸卻有著極高的藝術(shù)修養(yǎng),詞的造詣在南唐詞壇屈指可數(shù),后人稱他們父子為“南唐二主”。
李煜從少年時起,在文學藝術(shù)領(lǐng)域就表現(xiàn)出了卓越的才華,深得李的賞識。他的大哥太子弘驥很怕這位有才華的弟弟奪走他的儲君之位,對他百般猜忌。為了避禍,李煜在整個青少年時期都不問政治,只是讀書和從事藝術(shù)活動,所填詞作亦流露出歸隱的思想。公元959年,太子弘驥在和叔叔晉王李景遂爭奪皇位時雙雙死去,這一年李煜23歲,受封吳王,兩年后李病故,李煜繼位南唐國主。公元974年,宋太祖趙匡胤派大將曹彬率宋軍渡過長江的采石磯圍攻金陵,李煜肉袒投降,南唐立國39年,最終滅亡了?!吧谏顚m之中,長于婦人之手”的李煜,何曾見過戰(zhàn)亂的殘酷,而今國破家亡又歸為臣虜,留給詞人的是無盡的惆悵和悔恨。南唐亡國后,李煜被押解到汴梁,宋太祖以其屢召不降之故封其為“違命侯”。從此,李煜在汴梁開始了自己屈辱的階下囚生活,“日夕以眼淚洗面”是他這一時期生活的真實寫照。公元978年的7月7日,正值李煜41歲生日,宋太宗趙光義命他的弟弟趙廷美賜牽機藥給李煜,李煜七夕服毒,一代詞人就這樣悲慘地死去了。
李煜由一個帝王到一個囚徒,他的生活、情感都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其詞風也隨之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轉(zhuǎn)變。李煜的詞以他被俘、南唐滅國為界,創(chuàng)作上明顯分為兩個時期。前期他生活在皇宮里,物質(zhì)和愛情都很富足,詞的內(nèi)容也多寫宮廷的享樂,帶有花間詞的遺風。李煜被俘后抒發(fā)國破家亡、感時傷世、宣泄屈辱情感的詞成就最高,這些詞都形成了與前期不同的風格。
李煜在汴梁過了兩年的囚徒生活,這使他的地位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白衣紗帽待罪于明德樓下,聽任兩朝天子對其命運的擺布。他在寫給金陵舊宮人的信中說:“此中日夕只以淚洗面”,“時悔殺了潘佑和李平”,屈辱、悔恨和傷感可想而知。也許此刻,李煜才真正感悟到什么是殘酷的政治、無常的人生。對往昔生活的回顧,對故國江山的眷戀,對過去錯誤的追悔,對人生自由的渴望,詞人把這一切都寫入詞中,使他這一時期的詞具有一種無比感人的藝術(shù)魅力。
先讀《烏夜啼》: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本詞敘寫由“林花紅落引發(fā)的一切有生之物的苦難無常之哀感”。詞人將人生的無限悵恨寄寓在暮春殘景的描繪之中,面對被凄風寒雨晝夜摧殘的杏花紅蕊而感到無可奈何。詞人家亡國破,因而敏感于眼前季節(jié)時序之變化,花之處境亦人之處境,無力護花亦即無力護國之語意雙關(guān)。祖父辛苦開創(chuàng)的南唐基業(yè)毀于己手,回首往事更是寸斷肝腸,這綿綿的愁思和悔恨有如東逝的流水,無窮無盡啊。
次讀《浪淘沙》: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詞人將苦澀凄涼滲入到簾外的殘春景象,痛苦的囚徒生活和夢境的片刻歡娛,又折射出詞人思念故國的感傷情緒,只有在夢境中,詞人才會忘記自己是個階下之囚,才會貪戀那片刻的歡娛。淚眼登樓,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詞人朝思暮想的故國,如今已如流水落花般隨春而去,今昔生活的境遇,真有如天上人間的輪回。詞人在夢與現(xiàn)實的對照中,理出了血淚浸透的情絲,感嘆那逝去的人生經(jīng)歷。
再讀《相見歡》: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凄涼的秋夜,詞人愁緒難遣,獨自默默登樓。那隨風飄落的梧桐葉和頭上那彎新月,又勾起詞人多少愁苦與悲傷。“無言”,揭示了詞人內(nèi)心深處隱藏的多少不能與人傾吐的孤寂與悔恨,“鎖”字又寫出了環(huán)境的死寂,此種意象與“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形成鮮明的對照。面對此景,這位昔日的南唐國主心中又涌動著怎樣的離愁別緒,是追憶“笙簫吹斷水云閑,重按霓裳歌遍徹”的富貴榮華,還是痛悔“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的生離死別。這諸多的愁恨哽咽于詞人的心頭難以排遣,有如那裹縛全身“剪不斷,理還亂”的亂絲,不可超脫、不可回味啊。
李煜雖身為臣虜,但心靈是高貴的。當高貴的心靈一再受到傷害、侮辱甚或摧殘時,他不再掩飾了,選擇用他那顆特有的詩心來抗爭,任故國之思和亡國之恨奔涌其間。
如《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首詞寫于李煜被俘后的第三年,宋人王在他的《默記》卷上載:“后主在賜第,因七夕命故妓作樂,聲聞于外,太宗聞之大怒,又傳‘小樓昨夜又東風’及‘一江春水向東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禍云?!笨梢娺@首詞是李煜被宋太宗毒殺的一個借口,亦是一位絕代詞人的絕命之詞。全詞通篇以問答的形式,描繪出詞人悲恨相續(xù)的心理過程。春花秋月是人生中難得的良辰美景,本應令人欣喜,但對日夕以淚洗面的囚徒來說,已了無意趣。越是良辰美景,越能誘發(fā)他對痛苦往事的回憶,越是回憶往事,越會帶給他無窮無盡的精神折磨?!昂螘r了”三字雖問得離奇,卻表明了詞人對生命決絕的心態(tài)。接著他從囚徒的狹小天地聯(lián)想到故國,“不堪回首”便是滴血之語。如果說未能守業(yè)的無奈已令他難堪的話,最令他屈辱的是,歸降以后自己的妻子小周后被宋太宗封為鄭國夫人,隨例朝謁,常被強留宮中,飽受太宗,數(shù)日方被遣回。小周后回到家中,“必大泣罵后主,聲聞于外”。李煜殘破的心靈再次受到重創(chuàng),這種記憶愈刻骨銘心,悔恨就愈撕心裂肺。當屈辱在詞人的內(nèi)心積淀到無以復加時,他用筆墨和著淚血,凝成了“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悲愴千古的不朽之歌。
以水喻愁,并非始于李煜,唐詩中已有過嘗試,如李頎的“請量東海水,看取淺深愁”,劉禹錫的“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等。但李煜潑在水里的愁最令后人心靈震顫,何者?詞人觸景生情,一任故國之思和亡國屈辱之恨,如江水般涌泄,從春花秋月到小樓東風,從雕欄玉砌到朱顏改變,幾乎每一個字都浸透了詞人孤獨絕望泣血之心,反映了人類悲憫的共同情感。還是王國維的解讀最精?。骸昂笾髦~,真所謂以血書者也。”
李煜的詞,真實地反映了他一生的生活和情感經(jīng)歷,尤其是他后期抒寫故國之思、亡國之恨的作品,充滿了感傷主義情懷和悲劇色彩。詞人以寫實筆法,恢復自己被扭曲了的人性和尊嚴,歷歷悲歡,字字血淚,是詞人被俘后屈辱生活的真實畫卷。李煜詞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人生愁苦和悔恨,不僅是一種個人的情緒和感觸,更是用血淚書寫成的不朽的生命篇章。正因為它反映了對人生毀滅的普遍深沉的挽歌式情調(diào)和悲劇性精神,具有悲憫的深刻普遍性,才得以在歷代讀者的心中產(chǎn)生巨大的共鳴。
[參考文獻]
[1]陸游.南唐書?后主本紀[J].明嘉靖四十三年抄本.
[2]葉嘉瑩.靈溪詞說[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3]龍袞.江南錄[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0.
一、意象選擇與情感表達之間的順承關(guān)系
王國維《人間詞話•刪稿》中說到“: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1(]4257)這句話是說,詩詞中的景物描寫實際上包含了作者自己的情感,物象因此而成為意象。所以意象既是現(xiàn)實生活的寫照,又是詩人情感的載體。后主近四十首詞中較常用到的意象是“花”、“月”“、夢”等。不同詞中的意象選擇與情感表達之間的模式不盡相同。同一意象在不同的表述下會傳達出不同的情感。在李煜詞中,或者以歡樂明朗的意象表達內(nèi)心的喜悅歡快之情,或者以悲涼的意象來表現(xiàn)內(nèi)心的離愁別緒和苦悶凄涼。
(一)以歡樂明快的意象來表達內(nèi)心的喜悅歡快之情李煜時常選用明朗的意象來表現(xiàn)內(nèi)心的喜悅歡快之情,這歡愉之情大體上是來自奢華的享樂,男歡女愛。此種模式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意象有“月”、“花”、“夢”等。李煜在位時宋太祖趙匡胤已經(jīng)建立大宋王朝,南唐國勢雖然已經(jīng)衰落,但還能夠偏安一隅,所以他能在委曲求全中度過十幾年奢侈豪華、醉生夢死的生活。這一時期后主詞中的意象多是幽靜閑適,歡樂明快的。如《浣溪紗》:紅日已高三丈透,金爐次第添香獸,紅錦地衣隨步皺。佳人舞點金釵溜,酒惡時拈花蕊嗅,別殿遙聞簫鼓奏。[2(]753)詞中描寫了一場宴會的情景,太陽已經(jīng)升高,光芒透過帷帳照進宮殿內(nèi)。宮女已經(jīng)開始了又一天的工作,在往金爐里添香料,宮女們來來回回、忙忙碌碌,垂到地上的宮裙已經(jīng)有了褶皺。雖然已是第二天上午時分,但歡樂的歌舞仍然還在繼續(xù),歡樂的人喝醉了酒之后腦袋有些眩暈,就走出宮殿,把清香的花兒放在鼻子下來醒酒。這樣奢華歡樂的宴會,就連別處的宮殿里也能聽到這里的鑼鼓喧天了。此時李煜詞中的“紅日”、“花”意象,透露出后主前期的一種如日中天,繁花似錦的生活狀態(tài),從而也可以體會到李后主在這種生活中的歡樂。再如他的《玉樓春》,也是一首描述宮中游樂情景的詞:晚妝初了明肌雪,春殿嬪娥魚貫列。笙簫吹斷水云間,重按霓裳歌遍徹。臨風誰更飄香屑?醉拍闌干情味切。歸時休照燭花紅,待放馬啼清夜月。[2(]759)美麗的宮娥,悠揚的音樂,曼妙的舞蹈,這些因素都讓好享樂的李后主感到心滿意足。也正因后主此時心滿意足,眼中的“月”才會顯得如此親切。而且對“清月”的追求和欣賞,也使得后主對游樂的追求提高了一個層次。
(二)以悲哀意象來表達悲悶愁苦的心境無論前期還是后期,李煜都有一些抒發(fā)愁苦之情的詞。前期詞中所賦之愁,往往是借愁人思婦來寫自己的愁悶。這類詞通常以別出心裁的描寫來表達愁思之情,感人至深。如《搗練子》:深院靜,小庭空,斷續(xù)寒砧斷續(xù)風。無奈夜長人不寐,數(shù)聲和月到簾櫳。[2](752)詞人以“空”、“靜”二字來寫庭院,就已經(jīng)顯出人心的寂寞凄涼?!霸隆北臼乔屐o和團圓的象征,但這個時候卻與枯燥乏味而且讓人心煩的搗氈聲攪和在一起,平添了無盡的孤寂,表現(xiàn)出女子思念遠去的征人時孤苦的情景。整首詞表面上看好像沒有寫到愁情,但一個“月”意象不僅寄托了思婦對征人的思念和對團圓的渴望,同時也把思婦內(nèi)心的空曠與寂寥映照出來了。到了南唐國力急劇衰微的時侯,后主詞中已有“悲”、“恨”之意。在懷念被宋太祖趙匡胤扣押的七弟從善時,他做了《清平樂》:別來春半,觸目愁腸斷。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燕來音訊無憑,路遙歸夢難成。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2](747)詞中春天已經(jīng)過去了大半,原本嬌艷的鮮花已經(jīng)開始大量飄落,詞人是用凌亂的落花暗示心中失落與悲苦的情緒。梅花紛紛落在身上,怎么都拂不干凈,就像詞人心中的煩愁一樣揮之不去。此時的“花”已經(jīng)不再是歡樂時明艷的鮮花,而是“落花”,是詞人心中失落與悲苦的象征。七弟從善被扣押不能返回南唐,所以此時后主心中有對兄弟的思念,再加上對人生和國家前途的焦慮,各種憂愁融和在一起,就像春天破土而出的小草一樣,綿綿不絕。亡國之后的李煜,從萬人之上的帝王淪為階下囚“,歸為臣虜”后的李后主過的是“此中日夕只以淚洗面”的生活。此時他的內(nèi)心,時時刻刻都在經(jīng)受著痛苦的折磨,也時時刻刻都在想念自己親手葬送的故國。可是無論此時如何悔恨,南唐國都已經(jīng)滅亡,自己都已經(jīng)成了宋朝的俘虜,以往所有的幸福和快樂,風光無限的江山都不再屬于他,他的幸福和江山只有在夢里才能得以再見,李后主也只有在那繁華的夢中才能得到一些安慰。于是亡國之后他的詞多是悲涼之音,直抒悲情的詞有《浪淘沙》:簾外雨潺潺,春意將闌。羅衾不暖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獨自莫憑欄,無限關(guān)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歸去也,天上人間。[2](765)“殘春”、“冷雨”這兩種意象本身就象征著無盡的寒冷和凄涼,詞人又以“夢”這一意象進一步抒發(fā)自己心中的痛苦?!皦衾锊恢硎强?,一晌貪歡?!眽衾镒约夯氐焦蕠?,過的依然是風花雪月、紙醉金迷的生活。“一晌貪歡”過后又是凄涼的處境,夢與現(xiàn)實之間的落差巨大。詞的結(jié)尾以“流水”“、落花”、“春去”來進一步暗喻自身厄運的步步緊逼“,流水”是最無情的事物,永不停歇,這一意象暗示人生歡樂的一去不歸?!奥浠ā笔橇钊藗膮s又無法挽留的事物,這一意象表現(xiàn)出詞人對人生快樂逝去的無奈。用流水和落花來形容春天即逝的景象,暗示人生歡樂就像即將逝去的春天一樣無法挽留,對已經(jīng)是俘虜?shù)睦铎蟻碚f,剩下的日子都是痛苦的煎熬。在李煜的俘虜生活中曾經(jīng)有過一次改變的可能,滅亡南唐的宋太祖趙匡胤離世后,由太祖之弟宋太宗繼位。史書記載宋太宗趙光義是一個飽讀詩書的皇帝,因此他無疑應該比宋太祖更能欣賞李煜的才能。但事實上,雖然宋太宗趙光義故意顯示自己的寬大,實際上卻十分陰險毒辣,他不僅沒有給李煜的生活帶來一點改善,而且還對他施加了更加殘酷的精神打擊,從而將這個亡國之君進一步推向了屈辱的深淵。面對這無法忍受的痛苦和恥辱,無奈懦弱的李后主只能在詞中書寫他無盡的悲苦。他在《烏夜啼》中寫到: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常恨朝來寒重晚來風。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2(]750)第一句就是凋謝的林花,“林花”應該是非常多而且濃密的花林。大片的林花是春天最有生命力的事物,紅是春天最有活力的顏色。整片花林突然之間全部凋謝,這種情景給人以強烈的震撼,震撼過后又令人哀痛不已。李后主沒有把哀痛局限在林花上,就像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的那樣“:后主儼然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3](9),他由林花擴展到整個世界,一切有生命的事物都是這樣,世上的事情和人生也都是這樣。在他眼中,曾經(jīng)的歌舞升平,紙醉金迷樣的生活還有浪漫的愛戀都像林花一樣,匆匆凋謝了。其實在這“林花”的意象中,也寄托了后主深深的亡國之痛,但他也并沒有將這哀痛只局限在自己身上,所以在最后寫出了人生在世的一條至理明言———“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這不只是在說他自己,也是在說別人,只要人活在世界上,那人生的愁與恨就永遠不可能泯滅。后主用自己的血淚寫出了一首千古流傳的人生悲歌。
二、意象選擇與情感表達之間的反襯對比關(guān)系在李煜詞的創(chuàng)作中有一種不可忽視的現(xiàn)象,那就是他善于將有著巨大反差的事物和情感統(tǒng)一在一首詞中,使其極為和諧地成為一個不可分裂的整體。這又可分為兩種截然相反的模式,即以歡樂明朗的意象來表達悲愁苦悶的感情和以昏暗的意象來表達歡樂愉悅的感情,前者在李煜詞中所占的比重較大。
若把后主詞風以人作喻,降宋前是無憂少年,降宋后便是一夜白頭的老翁。降宋前,頗有花間詞的風格,綺麗旖旎,率真恣意,內(nèi)容多為宮闈與閨房之趣,以及對自然的觀感思索,降宋后,詞風變得哀郁深沉,境界格局有所升華,悲切疏朗,對往事、自然的追憶與傷懷,也化為對亡國和浮世的復雜深思。
降宋前,那句有名的“奴為出來難,教君恣意憐”,將小周后私會后的心理通過換位揣摩刻畫得入木三分,此外,春殿嬪娥、佳人金釵、拈花嗅蕊、似雪明肌、清曲櫻桃、霓裳笙歌、紗窗醉夢、爛嚼紅茸等描寫也極盡香闈之樂;降宋后,最負盛名的《虞美人》、《浪淘沙》、《長相思》等,將亡國之痛寄寓于世事無常之中,朱閣綺戶無眠相對,玉殿樓影空照秦淮,離恨春水皆不過一夢浮生??杀睦詈笾鳎诼洳钪写髲卮笪?,盛景難再,只能胭脂化淚,遺憾貪歡,悲涼負疚。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關(guān)鍵詞:李煜詞思想藝術(shù)特征
南唐后主李煜(公元937——978年)是一個失敗的君王,同時又是一個成功的詞人,他親手葬送了自己的王國,同時又成功地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赫赫之名。在其42年短暫的一生中,雖留下的詞作為數(shù)不多,但逾千年以來卻受到人們的高度贊譽,有詞中南面王、詞中之帝等美譽。李煜的至情至性和所經(jīng)歷的人生滄桑巨變,使得其詞作尤其是后期詞作多追懷往事,充滿了痛入骨髓的家愁國恨,亡國之痛哀哀欲絕,滴滴血淚,正是“亡國之音哀以思”極為貼切的體現(xiàn)。
一、李煜詞作是“亡國之音哀以思”的極佳注解
(一)歷代“有才”亡國之君的文學創(chuàng)作
歷史上的亡國之君,如果從藝術(shù)才華上劃分,可分為無才的與有才的兩種,前者如亡國后樂不思蜀的扶不起的劉阿斗,聽到有人餓死就驚詫“何不食肉糜”的皇帝司馬衷,荒胡作非為的齊東昏侯蕭寶卷等;后者如陳后主陳叔寶,隋煬帝楊廣,南唐后主李煜,宋徽宗趙佶等。若按詩才排隊,陳后主陳叔寶在皇帝中大概算得上名列前茅,就其藝術(shù)技巧而言,其詩文的確語言流暢清麗,描寫生動傳神,還是相當不錯,對于詩歌的發(fā)展,也有一定的貢獻;但就其內(nèi)容而言,則多為艷冶輕薄之作,格調(diào)不高。隋煬帝楊廣的詩文在中國文學、詩歌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而他們在文學上的造詣均無法與李煜相比,因為他們?nèi)鄙僖活w真正詩人的心靈。正是這顆真正詩人的赤子之心,使亡國的悲劇終于成就了詞人李煜,讓他在痛苦的煎熬中提煉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等千古名句,讓他“歡樂時有歡樂的歌唱,悲痛時詞句中帶著絲絲血痕”。
(二)歷代學者對李煜“亡國之音哀以思”品評
作為人君的李煜和作為詞人的李煜,其帝王生涯的得失成敗和藝術(shù)生命的歷程也一直成為人們頗有爭議的話題。歷代學者從各自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對李煜其人及其作品進行了很多深入細致的審視和研究,對后主詞都有較高的評價。周之琦在《詞評》中稱贊李煜詞為“天籟”,清沈謙《填詞雜說》將李煜與李白、李清照并稱“詞家三李”,譚獻《復堂詞話》稱李煜詞“足當太白詩篇”……這些,都可以看出古今詞學家對后主詞的評價,其中不乏溢美贊賞之辭。
《禮記•樂記》:“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币馑际菄覍⑼?,人民困苦,因此音樂也多表現(xiàn)為哀思的曲調(diào)。李清照引《禮記•樂記》語評論李璟、李煜詞說:“語雖奇甚,所謂亡國之音哀以思也!”。筆者認為,這的確不無道理。孱弱衰微的南唐國,面臨周、宋的強勢威脅,一直有著深刻的亡國之患、亡國之憂,亡國的悲聲一直籠罩著李璟、李煜兩代帝王,使得李璟李煜詞彌漫著的濃濃的“亡國之音”,加之李煜獨特的至性和率真,使得他情不自禁地以血淚悲慨凝成的真摯情感,來抒寫他豐富而復雜的內(nèi)心世界。正因如此,詞學大家王國維先生才會對后主詞發(fā)出這樣的感嘆:“尼采謂一切文學,余愛以血書者。后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笨梢姡秃蟠鷮W者對李煜詞作思想內(nèi)容的品評,李清照和王國維最為貼切地道出了李煜詞作哀思的特點。
二、李煜詞作“哀以思”的原因
(一)國君使命與詩人天性的尖銳矛盾
南唐作為江南弱國,李煜作為南唐國主,若按“有道君王”的使命行事,本應摒棄孱弱多愁的性格,攻于政事和軍事,方能興國。然而李煜天生性格多愁善感,兒女情長,加之自幼便生活在一個藝術(shù)氣氛濃厚的環(huán)境之中,使得他酷愛詩詞。父親李璟“多才藝,好讀書,善騎射”,兩個弟弟(韓王從善與吉王從謙)富于文藝修養(yǎng),兩位夫人(大小周后)精于音律歌舞。在這樣的藝術(shù)氛圍里,李煜更是工書、善畫、知音律、精鑒賞,博通眾藝,造詣甚高。藝術(shù)才華與詩人氣質(zhì)相結(jié)合,他不斷思索著人生的困惑和解脫的途徑,更使他的詞具有超出一般歌詞之上的詩的特質(zhì)。李煜是一個矛盾的綜合體,弱國君王的使命要求他勤于政事、崇尚武功,然而天生的性格和成長的經(jīng)歷卻使其耽于歌舞、酷愛詩詞,這樣的矛盾,最終便使他成為了一個多愁善感的天才詞人。
(二)亡國前后人生境遇的巨大變化
亡國前,李煜過的是醉生夢死的小皇帝生活。這樣的生活環(huán)境,對于他前期的作品有很大的影響。公元975年,南唐為宋所滅,李煜肉袒出降,淪為階下囚;976年又不得不白衣紗帽待罪于明德樓下,被封為違命侯;在汴京過了兩年多的俘虜生活,處境非常凄苦,精神備受煎熬,發(fā)之于詞,表現(xiàn)出家國之痛和傷今憶昔之情,這在宋朝統(tǒng)治者的眼里,覺得是一種叛逆,因此就遭了宋太宗的毒手。他后期的生活環(huán)境,較之前期的宮廷生活自然是天壤之別。由一個享樂的一國之君淪落為求生不得的階下囚的巨大變化,使李煜對政治、對人生有了深一層的體會與領(lǐng)悟,將家國身世、亡國之痛都融入了詞作里,亡國之恨油然而生。
(三)佛教思想的深刻熏陶和浸潤
江南自古就有信佛之風,杜牧有詩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南唐自中主始,就與佛教結(jié)緣,流風所及,李煜也未能免,他不僅是一個忠實的佛教信徒,甚而至于佞佛到狂惑程度,不僅耗費財力,而且荒逸國政。作為一名“篤信浮屠”、“事佛甚謹”的虔誠佛教信徒,李煜不自覺中將佛教教義貫徹到其創(chuàng)作中去,無論是前期縈繞于色空虛妄意念下那風花雪月,還是后期籠罩在悲苦懺悔思想下那孤寂茍存,悲天憫人情節(jié)里的傾情詞作都悟透禪機,于法眼宗風吹拂下,形成了貫穿詞作中獨特的人生感悟。
三、李煜詞作“哀以思”的表現(xiàn)
如上文所述,李煜因其獨特的個性、身世和所遭逢的人生經(jīng)歷以及所受佛教思想的熏陶和浸潤,使其具有藝術(shù)家特質(zhì)的敏感心靈蒙上了一層濃重的感傷色彩,其文人獨特的悲苦情態(tài)、憂患意識、自我否定意識被激活,滲透到文學創(chuàng)作中,便體現(xiàn)為“亡國之音哀以思”的特點,具體而言,又表現(xiàn)在悲苦與憂患和懺悔與痛悼兩個方面。
(一)李煜詞中的悲苦與憂患
后主詞中所體現(xiàn)的悲苦與憂患的主題,讓千百年來的人們?yōu)橹畡尤?。然而眾多學者在研究李詞時,總是斷然以南唐亡國為界,將其分為前后兩個時期來評述。大多認為李煜前期詞主要寫其宮廷生活的奢侈糜爛,后期詞則主要表現(xiàn)了對國破家亡的憂傷與無奈,藝術(shù)價值也有了較大提升。但仔細研讀,李煜詞中,無論是前期詞還是后期詞都貫穿了一種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獨特的悲苦和憂患意識。
亡國前,李煜為貴為一國之主,詞作中描寫富麗的宮廷生活和浪漫的男女情事的的確相對較多,這一類詞仍未脫柔靡之風,呈現(xiàn)出花間詞人的氣息。但衰微的國勢卻為李煜蒙上了一層揮之不去的陰影,在尋歡作樂之余,自然會隱隱感到自己前途的不測,形之于詞,便有一些傷感之作。如:
別來春半,觸目愁腸斷,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清平樂》)
這首詞是李煜憶念他弟弟從善入宋不歸所作。詞中即景生情,先寫落花紛紛,人立其中,寫出斷腸的原因。下片寫別來無信無夢,后又通過一生動比喻,說出無限離恨。從題材看,還是屬于傳統(tǒng)的傷離念別,但從“拂了一身還滿”的落花,卻可感到李煜心情之沉重,其實“恰似春草”的離恨昭示的,又豈只是離愁別緒呢,李煜分明看到的是眼前這種美好的生活也正在更行更遠了,而這種生活的消逝,也就預示了他必然的沒落命運。
因此,縱觀李煜亡國前的作品,無論是即位前的強求解脫,還是即位后的故作享樂,他心中的那種愁苦卻是一以貫之的。很多詞作中表現(xiàn)了對人生的憂患,對時光流逝的感傷,只不過限于生活圈子的狹小及思想的局限,相比亡國后,這個時期的作品表達“哀以思”還不是境界特別深刻。
亡國后,由于生活的巨變,李煜感傷情調(diào)詞作數(shù)量明顯增多,表達方式也發(fā)生了較大改變,并相對直觀外顯,不再隱諱。如: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這是他入宋后所作?!按夯ㄇ镌潞螘r了”,怕見春花秋月,因為怕想起過去的美好生活。表面上不想再想起以往的生活,但其實暗地里反映出李煜對舊時生活的無限眷戀。“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雕欄玉砌”是指南唐精美的宮苑建筑、玉宇瓊樓。南唐雖然滅亡,但宮殿應還在,只是人的朱顏已改,引起了作者無限的感慨,真可謂是美景還在,故人已改。由此可見作者對當日美好的生活的眷戀和深深的懷舊情緒,這首詞也是李煜“哀思”詞的杰出代表。
仔細研讀后主前后期詞作,并非如原有研究所描述的那樣,南唐滅亡以前,他過著無憂無慮奢侈豪華的生活,南唐滅亡后,其思想品位才得到升華,寫出了大量較有思想性的詩篇。其實,在其短短的四十二載人生生涯中,悲苦,憂患始終伴隨著他,在他心中滿是揮之不去的無奈與惆悵,他即便是在安穩(wěn)的宮廷生活中,也時時在其詞作中表現(xiàn)出了他慣有的空寥和寂寞。
(二)李煜詞中的懺悔與痛悼
懺悔與痛悼主要體現(xiàn)在李煜后期詞作中。從詞作題材看,李煜前期詞作涉及題材較為狹窄,主要反映宮廷生活與男女情愛。亡國后,李煜由小皇帝淪為囚徒,亡國的深痛和往事的追憶,“日夕只以眼淚洗面”的屈辱生活,使其在詞作中處處表現(xiàn)出對國破家亡深深的懺悔和痛悼思想。如上文提過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這首詞,后主感懷故國,追憶往事,發(fā)出了“不堪回首”的嗟嘆,都體現(xiàn)了對于故國亡滅的懺悔與痛悼。再如: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ā独颂陨沉?#8226;簾外雨潺潺》)
這首詞以非常沉郁、凄婉的筆調(diào)抒寫了詞人在一個暮春時節(jié)五更天夢醒時悲哀凄楚的心情。雨聲驚夢,曉寒襲人,夢里片時的歡聚,醒后更覺身寄異鄉(xiāng)的冷落,想到家山萬里,如同流水落花,一去不復返,今昔相比,已是天上人間成永訣了,詞意極是悲苦、慘然。
南唐在其手中轉(zhuǎn)眼灰飛湮滅,南唐百姓也隨之慘遭踐踏蹂躪。于是,對國滅家破的痛悼,對南唐百姓背負的罪惡感以及曾枉殺大臣的悔恨再次滲透到他的內(nèi)心世界,他悔恨交加又無回天之力,自然在詞作中流露出無恨的懺悔和痛悼。李煜用他的詞,向世人展示了他那深層的苦難,然而在這深層的苦難之中,飽含了一種極為濃厚的悲劇氛圍和懺悔意識。他用自己的血淚之作,對自己的靈魂進行了深深的懺悔。這一點,在中國的古代文化中是很少見的。
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亡國后苦痛生活的深刻體驗成就了李煜詞的藝術(shù),李煜以極其高超的技巧深刻的表現(xiàn)出那最普通又是最抽象的離愁別恨,寫盡了難以說清的家國之痛,人生變幻莫測給人帶來的深沉哀愁,引起后代人強烈的共鳴,給人以美的藝術(shù)享受。濃濃的亡國之憂、亡國之痛,如泣如訴的哀與思,也使得他的許多詞作成為了傳誦千古的經(jīng)典絕唱。
參考文獻:
[1]杜鵑.佛教與李煜詞.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1.(01).
[2]顏莉莉.薄命君王絕代詞──李煜詞“情境”之淺論.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01(01).
[3]黃云峰.沖破藩籬.詞象更新——論李煜后期詞作.時代文學.2008.(11).
2、九折成醫(yī):幾次斷臂,就能知道醫(yī)治斷臂的方法。后比喻對某事閱歷多,富有經(jīng)驗,成為內(nèi)行。也指高明的醫(yī)道。只有多次失敗才會成功。
3、飽經(jīng)風霜:比喻艱難困苦。形容經(jīng)歷過長期的艱難困苦的生活和斗爭。
4、飽經(jīng)世故:指閱歷多,積累了豐富的處世經(jīng)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