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朱買臣傳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聳高格,清人心神,驚人魂魄。
我聞當今有李白,大獵賦,
鴻猷文嗤長卿,笑子云。
班張所作瑣細不入耳,
未知卿云得在嗤笑限登廬山,
觀瀑布,海風吹不斷,
江月照還空,余愛此兩句;
登天臺,望渤海,云垂大鵬飛,山壓巨鰲背,
斯言亦好在。
至于他作多不拘常律,振擺超騰,既俊且逸。
或醉中操紙,或興來走筆。手下忽然片云飛,
眼前劃見孤峰出。而我有時白日忽欲睡,
睡覺欻然起攘臂。
任生知有君,君也知有任生未?
中間聞道在長安,及余戾止,君已江東訪元丹,
邂逅不得見君面。每常把酒,向東望良久。
見說往年在翰林,胸中矛戟何森森。
新詩傳在宮人口,佳句不離明主心。
身騎天馬多意氣,目送飛鴻對豪貴。
承恩召入凡幾回,待詔歸來仍半醉。
權臣妒盛名,群犬多吠聲。
有敕放君卻歸隱淪處,高歌大笑出關去。
且向東山為外臣,諸侯交迓馳朱輪。
白璧一雙買交者,黃金百鎰相知人。
平生傲岸其志不可測;數(shù)十年為客,
未嘗一日低顏色。八詠樓中坦腹眠,
五侯門下無心憶。
繁花越臺上,細柳吳宮側(cè)。
綠水青山知有君,白云明月偏相識,
養(yǎng)高兼養(yǎng)閑,可望不可攀。
莊周萬物外,范蠡五湖間。
人傳訪道滄海上,丁令王喬每往還。
蓬萊徑是曾到來,方丈豈唯方一丈。
伊余每欲乘興往相尋,江湖擁隔勞寸心。
關鍵詞:典故 解讀 誤讀
中圖分類號:I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705(2012)03-97-102
用典是古典詩歌的特征之一。松浦友久博士認為,中國古典詩歌語匯的繼承性與“語言生活中對故事成語的愛好和輔助詩文寫作的各種學藝百科全書(類書)的盛行”[1]有密切關系。正因為這種繼承性,在傳統(tǒng)注釋學中,對典故的追索成為詩歌注釋的重心。類書就像典故的花名冊,常用典故(以下簡稱常典)中有那些尤為詩家愛用的典故在這些花名冊中煜煜生輝,發(fā)揮“明星”一樣的作用,姑且將其命名為“明星”典故。在進行詩歌文本解讀及注釋中,按照一般人的看法,應是常典易,僻典難,但筆者在閱讀過程中卻發(fā)現(xiàn),有大量的誤注皆跟常典,尤其是常典中那些“明星”典故有關。“明星”典故之所以具有迷惑性和干擾性,跟它們同時為詩家、注家所熟知有關,注家在不自覺中受其影響,雖然在大部分情況下引證“明星”典故的命中率很高,但由于詩歌創(chuàng)作的豐富多樣性,有時就難免張冠李戴,令典故的真正出處陷入迷霧之中,甚至千百年來以訛傳訛,從而妨礙了對詩歌文本的正確解讀。下面試舉例說明。
例一、韓偓《八月六日作》(其一)
日離黃道十年昏,敏手重開造化門。火帝動爐銷劍戟,風師吹雨洗乾坤。
左牽犬馬終難測,右袒簪纓最負恩。丹筆不知誰定罪,莫留遺跡怨神孫。
關于“左牽犬馬終難測”
鄧小軍所作箋證如下:
“左牽”句:用《史記·李斯列傳》:“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論腰斬咸陽市。斯出獄,與其中子俱執(zhí),顧謂其中子曰:‘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庇钟谩端螘肪砹摺吨x靈運傳》錄靈運《山居賦》:“孰如牽犬之路既寡,聽鶴之途何由哉!”(自注:“牽犬,李斯之嘆;聽鶴,陸機領成都眾大敗后,云:思聞華亭鶴唳,不可復得?!保┮郧叵嗬钏贡悔w高所殺,喻唐相崔胤被朱全忠所殺;以李斯臨刑回顧昔日牽犬逐兔之樂,豈知今日殺身之禍,喻崔胤昔日援引朱全忠,豈知后來身死朱全忠之手,是誠難測也?!白鬆咳R誠難測”,與偓天祐三年所作《故都》“地下強魂必噬臍”意同,皆言崔胤臨死必悔恨莫及[1]。
齊濤《韓偓詩集箋注》亦將此句定為李斯典,并引陳寅恪先生按語:“韓公謂朱友恭、氏叔琮等之被朱全忠所誅誠難測?!保?]
按:鄧注、齊注將“左牽犬馬終難測”定為李斯典,有兩點不合。一是詩意不合,下句“右袒簪纓最負恩”,“負恩”者為“簪纓”,上句“難測”者自應為“犬馬”。二是“左牽”之“左”字在李斯典找不到古典字面。與“右袒”相對的“左牽”,“左”字無疑是一個關鍵字,承負著重要的信息。陳繼龍《韓偓詩注》援引《禮記·曲禮上》“效馬效羊者,右牽之;效犬者,左牽之?!币约班嵭ⅰ叭畤扇?,右手當禁備之?!保?]此說甚是。但陳注又說:“這里的左牽犬馬者,指送玉冊、傳國寶給朱全忠的唐六部大臣,則未確。此六大臣在朱全忠面前均無“嚙噬”能力,故談不上“誠難測”。“左牽犬馬”之“犬馬”當指為統(tǒng)治階級效勞之“犬馬”,而“左牽”則形容其劣性難馴,具有反噬性的特點,此處應指投靠唐朝復又背叛反嚙的朱全忠。
李斯典中雖有“牽犬”字面,但所述為游獵之樂,與此詩語境并不相符,兩位優(yōu)秀學者之所以張冠李戴,原因就在于先入為主,李斯典作為“明星”典故已深印于心,故見到“牽犬”字樣即援以作釋。
例二、陸游《排悶》
四十從軍渭水邊,功名無命氣猶全。白頭爛醉東吳市,自拔長刀割彘肩。
關于“自拔長刀割彘肩”
錢仲聯(lián)《劍南詩稿校注》注曰:(自拔句)“史記卷七項羽配紀:‘樊噲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5]
按:“樊噲”典是借生吃豬肉來表達武將的粗豪驍勇。陸游此詩所寫卻是市上割肉,而非啖肉。正確出處應是《漢書·東方朔傳》:
久之,伏日,詔賜從官肉。大官丞日晏下來,朔獨拔劍割肉,謂其同官曰:“伏日當蚤歸,請受賜?!奔磻讶馊?。[6]
將此二典混淆并非僅錢仲聯(lián)一人,鄭逸梅《掌故小札》中《胡寄塵對新之新見解》篇首云:
亡友胡寄塵讀書多妙悟,往往能道人所未道…又云“白頭爛醉東吳市,自拔長刀割彘肩?!弊允呛迷?,然,劍字無作無聲之例。放翁此語,出于《史記》,《史記》原文雖作劍字,然在此處何妨改為刀字,倘謂必欲從原文,則原文于割字本作切字,放翁已不能自圓其說,自當作長刀為佳,而割字亦比切字為優(yōu)[7]。
盜傳必究
將下列古文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
顏淵、季路侍。子日:“盍各言爾志?”子路日:“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日:“愿無伐善,無施勞?!弊勇啡眨骸霸嘎勛又尽!弊尤眨骸袄险甙仓笥研胖?,少者懷之?!保ā墩撜Z·公冶長》)
答:①顏淵、季路侍奉在孔子身邊。②孔子說:“為什么不說說各人的愿望呢?”③子路說:“愿將車馬和裘衣和朋友共同使用,④把它們用壞了也不遺憾?!雹蓊仠Y說:“愿做到不夸耀自己的好處,⑥不宣揚自己的功勞?!雹咦勇氛f:“希望能聽到您的愿望。”⑧孔子說:“使老人能享受安樂,⑨使朋友能夠信任我,⑩使年輕人能夠懷念我?!?/p>
2.
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惫眨骸吧圃?!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論語·顏淵》)
答:①齊景公向孔子問政。②孔子回答說:“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③齊景公說:“說得好極了!如果君不象君、臣不象臣、父不象父、子不象子,④即使糧食很多,我能吃得著嗎?”
3.①子貢問政。②子日:“足食,足:兵,③民信之矣?!雹茏迂暼眨骸氨夭坏靡讯?,于斯三者,何先?”⑤日:“去兵?!弊迂暼眨骸氨夭坏靡讯?。于斯二者,何先?”⑥日:“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
答:子貢向孔子請教治理國家的辦法。孔子說,只要有充足的糧食,充足的軍備以及人民的信任就可以了。子貢問,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項,三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孔子說:去掉軍備。子貢又問,如果追不得已還要去掉一項,兩項中去掉哪一項?孔子說,去掉糧食。自古人都難逃一死,但如果沒有人民的信任,什么都談不上了。
4.①孟子謂戴不勝日:“子欲子之王之善與?我明告子。②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齊看也,③則使齊人傅諸?使楚人傅諸?”日:“使齊人傅之。”④日:“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⑤引而置之莊岳之間數(shù)年,雖日撻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⑥子謂‘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手王所。⑦在于王所者,長幼卑尊皆薛居州也,⑧王誰與為不善?⑨在王所者,長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誰與為善?⑩一薛居州,獨如宋王何?”(《孟子·滕文公下》)
答:①孟子對宋國大夫戴不勝說:“你想要你的君王學好嗎?我明白地告訴您:②這里有位楚國的官員,想要他的兒子學會說齊國話,③那么,是找齊國人來教他呢?還是找楚國人來教他I呢?”戴不勝答道:“找齊國人來教?!雹埽献樱┱f:“一個齊國人來教他,卻有許多楚國人在干擾他,縱使每天鞭撻他,逼他說齊國話,也是做不到的;⑤假若帶領他到齊國城市、農(nóng)村走走,把他放在那樣語言環(huán)境之中,再住上幾年,即使每天鞭撻他,逼他{兌楚國,也是做不到的,(因為他天天聽到的是齊國話。)⑥你說薛居州是個好人,要他住在王宮中。⑦如果在王宮中年齡大的小的、地位低的高的,都是薛居州這樣的好人,⑧那王會同誰干出壞事來呢?⑨如果在王宮中年齡大的小的、地位低的高的,都不是薛居州這樣的好人,那王又同誰干出好事來呢?⑩一個薛居州能把宋王怎么樣呢?”
5.
桓公讀書于堂上。輪扁斫輪于堂下,釋椎鑿而上,問桓公日:“敢問,公之所讀者何言邪?”公日:“圣人之言也?!比眨骸笆ト嗽诤??”公日:“已死矣?!比眨骸叭粍t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日:“寡人讀書,輪人安得議乎?有說則可,無說則死?!陛啽馊眨骸俺家惨猿贾掠^之。斫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應于心,口不能言,有數(shù)存焉于其間。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輪。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死矣,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莊子·天道》)
答:①桓公在堂上讀書,輪扁在堂下制作車輪,②扁輪放下錐子和鑿子,走到堂上,向桓公問道:“請問,公所讀的書中都是誰說的話呀?”③桓公回答說:“是圣人說的話?!庇謫枺骸笆ト爽F(xiàn)在活著嗎?”桓公回答說:“已經(jīng)死了?!雹茌啽庹f:“既然如此,那么你所讀的書,不過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罷了!”⑤桓公說:“我在讀書,你一個制作車輪的工匠怎么可以妄發(fā)議論呢!能夠說出道理就可以放過你,說不出道理,我就要把你殺死?!雹掭啽庹f:“我是拿我所做的事情看出這個道理的。⑦砍削車輪,動作慢了車輪做得就不牢固,動作快了就砍不進去,⑧不慢不快,手上的做法和心里的想法完全吻合,嘴里卻說不出來,技藝就表現(xiàn)在這里。⑨這種技藝,我無法讓我的兒子了解,我的兒子也無法從我這里接受這種技藝。⑩因此,我雖然是七十歲的老人了,還要做這種制作車輪的工作。@古時的人和他的那種無法傳授的東西,都已經(jīng)死去了。既然如此,那么你所讀的書不過是古人的糟粕罷了!”
6.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一心之奠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禮記·學記》)
答:①學生有四種過失,老師必定要知道。②一般人在學習的時候,有的過失在于貪多,有的過失在于求少,③有的過失在于看得太容易,有的過失在于半途而廢。④這四種過失,思想情況是不同的;⑤要了解不同的思想情況,這以后才能去補救他們的過失。⑥所謂教育,就是要發(fā)展學生好的地方,補救他們的過失。⑦善于歌唱的人,能使人繼承他的動聽的歌聲;善于教學的人,能使人繼承他的遠大的志向。
7.
人有福則富貴至,富貴至則衣食美,衣食美則驕心生,驕心生則行邪僻而動棄理,行邪僻則身死天,動棄理則無成功。夫內(nèi)有死天之難,而外無成功之名者,大禍也。而禍本生于有福,故日:“福兮禍之所伏”。(《韓非子·解老》)
答:①人有福,富貴就來到;富貴來到,衣食就美好;衣食美好,驕心就產(chǎn)生;驕心產(chǎn)生,就會行為邪僻而舉動悖理。②行為邪僻,自身就會早死;③舉動悖理,就不會成就事業(yè)。④內(nèi)有早死的災難而外無成功的名聲,也就成了大禍。而禍根源于有福。⑤所以說:“福啊,是禍所潛伏的地方?!?/p>
8.
楊子過于宋東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惡者貴,美者賤。楊子問其故,逆旅之父答日:“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惡者自惡,吾不知其惡也?!睏钭又^弟子日:“行賢而去自賢之心,焉往而不美。”(《韓非子。說林上》)
答:①楊朱路過宋國東邊的旅店。②店主有兩個妾,其中丑的地位高,③漂亮的地位低。④楊朱問店主緣由,旅店的主人回答說:“⑤長得漂亮的自以為漂亮,我不覺得她漂亮;⑥長得丑的自以為丑,我不覺得她丑?!睏钪鞂λ牡茏诱f:⑦“做了好事,要去掉自以為好事的想法,⑧到哪兒能不受到贊美呢?”
9.陳靈公與孔寧儀行父通于夏姬皆衷其辛日服以戲于朝泄冶諫日公卿宣民無效焉且聞不令君其納之公日吾能改矣公告二子二子請殺之公弗禁遂殺泄冶
注:1.陳靈公、孔寧、儀行父、夏姬:人物的名稱。辛日服:內(nèi)衣。
答:①陳靈公與孔寧、儀行父都同夏姬,②他們都貼身穿著夏姬的內(nèi)衣在朝廷上嬉戲。③泄冶勸諫靈公說:“國君和大臣宣揚,④百姓沒有好的榜樣了。⑤而且自己的聲譽也不好,⑥您還是把夏姬的內(nèi)衣收起來吧?!雹哽`公說:“我能改的?!雹囔`公把泄冶勸諫的話告訴了孔寧、儀行父,孔寧、儀行父請求殺了泄冶。⑨靈公也不禁止,于是他們就殺了泄冶。
10.
一、愛情的見證:林沖之休書
林沖休妻出現(xiàn)在《水滸傳》的第八回:
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為因身犯重罪,斷配滄州,去后存亡不保,有妻張氏年少,情愿立此休書,任從改嫁,永無爭執(zhí)。委是自行情愿,即非相逼。恐后無憑,立此文約為照。年月日。
這是林沖臨行前主動寫給張氏的休書,我們結合第八回的有關情節(jié)予以詳細分析。
首先,張氏嫁事林沖三載,“不曾生半個兒女”,按“七出”之首條(“無子,出。”),林沖休張氏不會遭致半點誹謗?!啊敵惺驴?,篚而無實,無實則無以祭,謂不能奉祭祀也。……婦不能奉祭祀,則當離絕矣,是夫婦之無終者也’。實,子息之隱喻也?!盵1]再看張氏是否符合“三不去”原則:“有所取,無所歸,不去;與更三年喪,不去;前貧賤,后富貴,不去”。(《大戴禮記?本命篇》)張氏父親健在,被休后有家可歸;林父生前曾做過提轄,想必林家的生活也不會過度貧窮,因此張氏與林沖先貧賤后富貴基本上也是說不通的;至于張氏是否“與更三年喪”,小說沒有交代。退而言之,即使林沖礙于禮制無法休妻,那么以他八十萬禁軍教頭的地位,娶一小妾以延子嗣應該不難,而林沖卻從未萌發(fā)此意,這一點自現(xiàn)于林沖對岳父的深情陳述中,“自蒙泰山錯愛,將令愛嫁事小人,已至三載,不曾有半點差池。雖不曾生半個兒女,未曾面紅耳赤,半點相爭”。
其次,林沖被刺配滄州禍由妻起,按情由可要求張氏守節(jié),但他卻出人意料地寫下一紙休書。北宋末,雖有程頤“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的叫囂,但因尚未形成一條無形的制度,所以婦女改嫁頗為容易。就拿程氏兄弟來說吧,程顥之子亡故,其妻王氏改嫁章氏;程頤在外甥女婿去世后,做主讓甥女另適他人?!端疂G傳》中,潘巧云、段氏三娘也是再婚之角色。如此看來,林沖寫休書的初衷確實是怕自己此去“存亡不?!倍虢o“青春年少”的張氏一條出路。有人說,這是林沖借發(fā)配之機棄妻。錯哉!小說第二十回寫到,林沖在梁山站穩(wěn)腳跟后立即派人回鄉(xiāng)迎妻。
恩格斯曾經(jīng)指出過近代愛情的三個基本特點:一是平等互愛;二是愛情重于生命;三是愛情與婚姻一起成為性道德的標準。林沖與張氏在生活中互敬互愛,林沖不娶妾不宿體現(xiàn)了他對妻子從性到情的忠誠,張氏一再怒斥高衙內(nèi)也顯示了她對丈夫無比忠貞的愛戀。林沖被刺配滄州,本可以用張氏換取自由,但他卻寧愿披枷帶鎖踏上漫漫苦程,張氏握有林沖的休書,仍守節(jié)待夫,不惜以生命為代價。其間的情感內(nèi)涵不是“義夫節(jié)婦”四個字所能概括的。
古人云:“娶妻取德,娶妾取色”。恩格斯也說:“古代所僅有的那一點夫婦之愛,并不是主觀的愛女子,而是客觀的義務;不是婚姻的基礎,而是婚姻的附加物。”[2]可是林沖的一紙休書卻很好地見證了夫妻之間生死不渝的愛情。林沖不失為一個英雄氣和兒女情均長的男子漢。
二、婚姻的休止:王慶之休書
王慶是開封府的一個副排軍,平日里“賭的是錢兒,宿的是兒,吃的是酒兒”。其妻牛氏潑辣中不失賢慧,豁達間透出幾分幽默。小說第102回寫到:
那婦人罵到:“浪弟子,鳥歪貨,你閑常時,只歡喜使腿牽拳,今日弄出來了?!蹦菋D人自覺這句話說錯,將紗衫袖兒掩著口笑。……那婦人又將王慶打了個耳刮子道:“鳥怪物,你又想了那里去?”當下婦人扶王慶到床上睡了,敲了一碟核桃肉,旋了壺熱酒,遞于王慶吃了。
“那婦人”即牛氏,她對王慶的稟性了解至深,一方面,她恨夫不成鋼;另一方面,王慶雖蠻橫,但“平時是愛妻子,孝丈人的”,因此她仍克盡為妻之責。王慶因染指蔡攸未過門的兒媳嬌秀(童貫之女,楊戩之外孫女)而被發(fā)配陜州。牛父在王慶臨行前,用三十兩銀子買得了王慶的一紙休書(見《水滸傳》102回)。
首先,在購買休書的過程中,牛氏始終沒有露面。由牛氏平時對王慶的不滿,“郎當怪物,卻終日在外面,不顧家里”,可以想見她對丈夫此次因好色而引禍上身的憤恨。加之牛父的補充:“你調(diào)戲了別人家女兒,卻不耽誤了自己的妻子,再加上又無一男半女、田地家產(chǎn)可以守你!”我們進而可以推知,和王慶離婚,牛氏也欣然同意的,這一點還可以從小說中找到佐證,“王慶向鄰居人家借了斧鑿,打開門戶,到里面看時,凡老婆身上穿著的,頭上插戴的,都將去了”。如果牛氏反對離婚,她完全可以學《華陽國志》中的張氏女“斷發(fā)割耳”以示守節(jié)之志。這樣看來,與其說是王慶休妻,還不如說是牛氏休夫。
其次,牛父用30兩銀子買休書是必然的手段?!澳峭鯌c從小惡逆,生身父母也再不來觸犯他的”,如果牛父硬要王慶寫休書,以王慶的“逆性”是不會接受的。牛父正是瞅準了王慶“平日會花費”的特點,很順利地用30兩銀子換回了女兒的自由,避免了不必要的矛盾沖突。這有點兒類似《救風塵》中趙盼兒賺取周舍休書之場景。不過,王慶和周舍最大的區(qū)別在于王慶善待牛氏而周舍虐待宋引章,平心而論,如果王慶不尋花問柳,他絕對是一個好丈夫。因此,周舍兩頭落空大快人心,而王慶得30兩銀子也是他該有的補償。
三、“犯”、“避”之中露端倪
《水滸傳》作者善用“犯避法”,這兩封休書的設置亦是此法的分身再現(xiàn)?!笆枪市形姆悄鼙苤y,實能犯之難也。譬諸奕棋者,非救劫之難,實留劫之難。將欲避之,必先犯之。”[4]兩封休書都是丈夫?qū)懺诒话l(fā)配之際,都是丈夫與女方父親商議的結果。妻子沒有插入其中。某一反復出現(xiàn)的社會現(xiàn)象背后往往隱藏著那個時代的某些本質(zhì)特征。
(1)兩封休書都是丈夫所寫,揭示了封建社會男子在婚姻中不可動搖的主體地位。封建時代,男女地位嚴重失衡,夫乾妻坤,“夫有出妻之理,妻無棄夫之條”(宋《清明集》)。姜尚之妻、買臣之婦被視為中國婚姻史上主動離夫的光輝例證,但她們也只能請求丈夫休棄自己,從根本上說還是夫休妻?!端疂G傳》書寫于理學揚眉之際,正是丈夫地位得到了空前拔高與鞏固的時代,因此,不管林沖與王慶的人品孰高孰低,作者都必須同時賦予兩人休妻之權(這與林沖婚姻中平等的夫妻之愛無關)?;蛘哒f,這是《水滸傳》的作者于無意識中維護著男性作為家長的集體意識。
(2)丈夫與岳丈商議離婚之事既透露出封建社會女性的失語情狀,同時也指示著女子離婚的正當途徑。林沖、王慶之妻們在離婚的過程中,都充當了“隱形人”,林沖一廂情愿休妻,張氏雖不同意但沒有說話的權利,由其父張教頭代言心聲,張氏的到來恰好或者說是只能在林沖寫罷休書之后。牛氏雖有離夫之心,也僅可由牛父出面贖買休書。這是封建時代女子離婚的正當手段,亦即男人和男人的對決?!霸诩覐母?,適人從夫”,女子從出生到嫁人再至被休,只不過是被管轄權在父親與丈夫之間的循環(huán)轉(zhuǎn)讓而已。
(3)圍繞兩封休書,我們也欣喜地發(fā)現(xiàn),張、牛兩氏父女之間都有著一種默契,即父親都理解女兒,設身處地為女兒著想。張父一再請求林沖看在往日的情份上不要休自己的女兒,而當林沖決意休妻后,張父又毅然承諾要替林沖照顧好家眷專候他歸來,這恰是其女兒的愿望,張氏聞訊趕來后的哭訴及其以后的行為即為明證。而牛父為女兒打抱不平、誘逼王慶寫休書的言行中也自然流露出對女兒的憐愛。以前的文學作品描繪了很多女方家人面對被休之女時的舉動,《詩經(jīng)?氓》:“兄弟不知,其笑矣”;《孔雀東南飛》:“入門上家堂,進退無顏儀。阿母大拊掌……阿母大悲摧”,他們或嘲笑,或為家庭因此蒙羞而悲哀,但鮮有同情理解被休之女者,她們成了林幸謙教授在《荒野中的女體》里所說的娘家的“第三者”。于此,《水滸傳》作者對離婚女子與娘家人之間親情的自然展示就顯得尤為可貴。而最讓人感動的莫過于張教頭,自女兒死后,憂傷不堪,不久亦“染患身故”。
兩封休書的不同之處在于:林沖“委是自行情愿”寫休書,而王慶是被迫擬之;林沖的休書形同虛設,王慶的休書卻是夫妻關系的休止符。兩相對照,林沖、王慶人格的高下即見分曉。當然,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對比中反思了愛情與婚姻的關系。林沖主動休妻,妻卻視休書如空文,仍然用生命捍衛(wèi)婚姻;王慶被迫休妻,妻旋即一去不回頭。張氏之所以不愿承認休書,就是緣于難舍與林沖的深情;而牛氏席卷財產(chǎn)一走了之乃因為王慶不僅從未給過她愛情,反而還送給她當頭一棒(因男女關系被發(fā)配)。兩封休書昭示著一個人生哲理:愛情是婚姻的凝固劑。
四、夫妻與君臣同構
在中國文學中,用夫妻類比君臣是一個古老的意象。屈原以夫婦相棄比興楚王對自己的態(tài)度;《毛詩序》作者用《詩經(jīng)》中的棄婦詩直接圖解君臣關系;唐詩宋詞中臣子作閨音以寄托失意之感慨的篇章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拔覀儾槐伢@異,這象征并非突然,在我國古代,臣子的地位與妻妾相同”(游國恩《夢辭女性中心說》)。方玉潤也說:“男女情與君臣義原本相通”。但是,在以抒情為主的詩詞中,妻(臣)只能采取迂回手法,用滿紙的哀怨折射出對方的寡情無義。小說偏于敘事,雖然在涉及君王時有褒飾之嫌,但作者可以通過細致客觀地描述夫妻狀況來呈現(xiàn)較為真實的君臣關系。下面,我將從這個角度出發(fā)對林沖、王慶的休書做進一步的闡釋。
林沖與張氏好比是仁君與忠臣。義夫忍痛休賢妻,賢妻誓死為夫守節(jié),仁君危難之際欲保全忠臣,忠臣忠心不移舍生取義;林沖被發(fā)配,昭示了仁君命運多蹇;張氏懸梁自盡,反映了忠臣寧為知己者死也不愿茍活于世的壯舉。王慶與牛氏可比興昏君與諫臣。王慶人品不好,昏君只知口體之欲;牛氏百般勸解均無效果只有棄夫而去,直臣苦諫昏君收效甚微可以另擇明主亦或歸隱山林。這是中國封建社會臣子常走的兩條路。換個角度,我們也可以透過君臣關系反觀這兩封休書。君臣之間,君是完全主動的,他操縱著臣的命運,林沖、王慶作為丈夫,牢牢把握著休書寫作權;臣,臣服于君,即使有意見也只能暗消于心中,張氏被林沖休掉,嚎啕大哭亦無法更改;當然,如果君暴虐之至,臣為了天下蒼生可以借助得力之人起而反之,王慶不知悔改,牛氏難以接受,讓老父出頭替自己爭得了棄夫之權。
《水滸》中不乏直接表現(xiàn)君臣關系的地方,如阮氏兄弟的漁歌:“酷吏臟官都殺盡,忠心報答趙官家”,皇帝是賢明的,只是暫為小人蒙蔽以致逼走忠臣。我認為這是作者的敷衍之詞,要想真實地了解宋元時期的君臣關系(《水滸傳》作者更多地是在反思宋元歷史),兩封休書中有最真實的答案。林沖遭陷其實是在昭告這是個仁君落難的時代,“冠屨倒施,大賢處下,不肖處上。馴致夷狄處上,中原處下”。[3]王慶實則是宋元皇帝的縮影,宋江等人最初的被逼造反猶如牛氏被迫曲道棄夫,但少了牛氏去時的決然與徹底。因此,他們最終像張氏一樣走上了死路。不過,相對于宋江一干人過度執(zhí)著的愚忠之亡,張氏回報林沖真情的死,就有了重于泰山的味道。
最后,從牛氏“被”休我們也可以看出妻與臣的些許差別?;杈裏o道,賢能之臣取而代之乃屬常理,而為婦者只能一味伏于夫。因此,《水滸傳》中的李逵可以數(shù)次高呼“晁蓋哥哥作大宋皇帝,宋江哥哥作小皇帝”,但牛氏卻不可挺身休夫。
五、小結
據(jù)先生考證,“林沖在宣和遺事里是押送‘花石綱’的十二制使之一;但在龔圣與的三十六人贊里卻沒有他的名字,元曲里也不提起他,大概元朝的水滸故事不見得把他當作重要人物。《水滸傳》卻極力描寫林沖……”[4]而王慶、田虎之事也是《水滸傳》作者續(xù)寫的結果。可見,兩封休書是作者有意對比著虛構的。通過對這兩封休書的解讀,我們既為林沖夫妻的愛情和兩對父女的親情所折服,同時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封建時代婦女生存的艱難。
參考文獻:
[1]潘富恩.徐余慶.《程顥程頤理學思想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8.1。
[2]轉(zhuǎn)引自:黃仕忠.《婚變.道德與文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7。
[3]朱一玄. 劉毓忱.《水滸傳資料匯編》(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4.1。
[4].《中國章回小說考證》(M)上海:上海書店印行197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