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中外文學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摘要]針對經(jīng)濟及相關學科文獻出版數(shù)量龐大的現(xiàn)狀,本文利用文獻計量學的方法,對1996—2007年廣西大學政治經(jīng)濟學學科研究生學位論文引文情況進行統(tǒng)計調查與分析討論,試圖通過統(tǒng)計分析掌握經(jīng)濟研究文獻需求及利用的規(guī)律,為館藏經(jīng)濟文獻資源建設提供客觀依據(jù)。
[關鍵詞]碩士學位論文;引文分析;文獻需求
引文分析是運用數(shù)理統(tǒng)計方法對科學文獻的各種引證現(xiàn)象進行分析與評價,以揭示研究對象所具有的特征或它們之間的關系及其規(guī)律性的文獻計量學方法。通過對研究生學位論文引文的統(tǒng)計與分析,可以反映出研究生對文獻的吸收能力和創(chuàng)新水平,掌握其對文獻的需求特點。目前已有一些研究分析博碩士學位論文引文的文章,但是有關經(jīng)濟學科的學位論文引文的研究還未見報道。經(jīng)濟學作為一門歷史悠久的學科在社會科學中占據(jù)重要地位,經(jīng)濟及相關學科文獻出版的數(shù)量龐大,高校中普遍設置有經(jīng)濟專業(yè),研究生招生也很強勢。因而有必要通過引文統(tǒng)計與分析,以一斑窺全貌,了解和掌握經(jīng)濟學科文獻需求及利用的規(guī)律,為館藏經(jīng)濟文獻資源建設提供客觀依據(jù)。
1材料與方法
1996—2007年,由于個人計算機及網(wǎng)絡的普及使圖書館提供服務的方式及讀者對圖書館利用的方式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統(tǒng)計的時間段選取能反映讀者使用文獻的規(guī)律和未來的趨勢。本文調查統(tǒng)計的樣本來源于廣西大學商學院1996—2007年提交給圖書館的政治經(jīng)濟學學科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的印刷文本,選定的論文題名頁上學科一欄皆標識有“政治經(jīng)濟學”。具體統(tǒng)計方法是把每篇論文的題目、年代、引文數(shù)以及每條引文的類型、語種、年代、期刊引文的刊名等列在Excel表中,充分利用方便快捷的辦公自動化工具進行統(tǒng)計分析。一篇學位論文中兩次或兩次以上引用同一文獻,本文按其實際引用的次數(shù)計算,總計收集了139篇論文,總引文量為6323篇。通過引文分析方法從引文量、引文類型、引文語種、引文年代等多角度進行了相關的統(tǒng)計與分析。
2統(tǒng)計結果與分析
一、強化學生自主性學習訓練,鍛煉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
當學生對外國文學作品的閱讀和學習有了一定的積累后,進一步強化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訓練,培養(yǎng)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就顯得尤其必要。在傳統(tǒng)的外國文學教學中,教師要介紹各個時期各個國家的文學發(fā)展歷史以及文學成就、文學思潮,要介紹作家生平、作品背景與情節(jié),再分析人物形象、主題思想、藝術特色等等。介紹的內容可能因教師個人的專長愛好以及當下學術的發(fā)展而有所不同,但有一點沒有發(fā)生多大變化,那就是教師是課堂的主體和中心,學生只是聽眾,只需接受教師傳授的內容即可。這樣學習下去,學生就會變得越來越被動,對外國文學既很難產生感性的認識,也更難運用理論去分析解讀外國文學作品,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是極為不利的。為改變這種現(xiàn)狀,就必須加強學生自主性學習的訓練,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和中心,真正學會學習。自主性學習是指學習主體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對學習內容和學習過程具有自覺的意識和反應的學習方式。為了讓學生適應和掌握這種學習方式,在外國文學教學中,筆者做了以下嘗試。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個組領受一部外國文學經(jīng)典作品進行自主性學習,并對他們的學習提出明確的要求。要求他們仔細研讀,并寫出讀書筆記,把自己閱讀后的真實感受寫出來。然后在講授每部作品時,拿出二十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上講臺講述,把自己的感受講出來與同學分享。每個小組在談自己研讀作品的感受時,可以結合音頻、視頻和課堂劇片段表演等多種形式進行,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鍛煉了自己的口頭表達、做課件和表演等多種實踐能力。學生對這種自主性學習訓練興致很高,興趣很濃,學習效果也很好。教學中還可組織學生進行深入討論,教師對學生的感受和討論的觀點進行修正、補充和完善,深化學生對作品的理性認識。根據(jù)學生的讀后感撰寫情況,教師還可以從中挑選出一些有研究價值的感受,引導學生提煉出中心觀點,并對觀點展開論證。在論證時,可引用相關的參考文獻來豐富、充實自己的論據(jù),加強論證的力度,由此就可形成一篇正式、規(guī)范的學術論文。參考文獻可以指導學生到中國知網(wǎng)期刊資源庫去查找相關作品的研究文章。比如2009級的蔡芳芳同學讀了希臘神話故事與傳說后,對其中的愛情故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很想寫出自己的讀后感受,但一下子又找不到切入點。筆者引導她從希臘神話中愛情故事的愛情模式入手展開論述,從神話中的各種愛情故事中找出不同的愛情形態(tài),挖掘其特點,總結其規(guī)律,得出結論,就能寫成一篇很有價值的好文章。在寫作過程中還指導她查閱一些相關的參考文獻,對自己的觀點進行補充和完善。后來她以《古希臘神話與傳說中的愛情模式探析》寫出了一篇不錯的論文,為她畢業(yè)論文的撰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是實現(xiàn)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較為有效的途徑。由此,學完一部作品后,學生就會真正感覺到學有所得,學生的讀、說、寫等實踐能力也能得到很好的鍛煉和提高。
二、注重比較意識的啟發(fā),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
為了更好地消除學生對外國文學的陌生感和隔閡感,在外國文學教學中有意識地展開一些中外文學的比較,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中外文學的一些本質性差異,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西方文化和我們中國文化是有質的差異的?!拔鞣轿幕脑搭^是古希臘羅馬文化和中世紀的基督教文化。理性的哲學思考和虔誠的宗教信仰是西方文化的兩大特色。”理性的哲學思考帶給西方人對人自身的認識,突出表現(xiàn)在肉體和精神的二元論認識上。這種二元論也是西方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集中體現(xiàn)。虔誠的宗教信仰帶給西方人對人自身更深刻的認識就是人性惡。在基督教中,人是有原罪的,人經(jīng)不起外在的各種各樣的誘惑,因而會走上犯罪的道路。人類的祖先亞當與夏娃就是經(jīng)不起誘惑而偷吃了智慧果,被上帝逐出天堂的。人自己又無法讓自己脫離這個受欲望引誘的苦海,只有靠至善至美的上帝才能得到拯救,所以人應該不斷向上帝懺悔,才能獲得上帝的救贖。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就是要不斷地悔罪、行善和做功,到最后末日審判時,人的靈魂才能重新進入天堂。西方文學就是在這種文化背景中產生與發(fā)展起來的。所以西方文學對人的描寫,對人性善與惡的挖掘與探討特別用心,也特別深刻。西方的作家們對人的審視更多是從人性惡的角度出發(fā)的,揭露人性的丑陋,批判人性的罪惡,抨擊不合理的人類社會對人性的壓制和摧殘,成為他們作品思想的主流。也正因為如此,外國文學作品大多流露出對人類的前途和命運充滿悲觀失望乃至絕望的感傷情調,給人一種壓抑感和沉重感。中國文學產生與發(fā)展的文化背景有三種。一種是儒家的禮教文化。它倡導人倫教化,要求人們要遵守禮儀規(guī)范,服從等級秩序;第二種是道家的逍遙文化。主張“齊物我”、“去人欲”,宣揚“無為而為”,“安享天命”;第三種是外來的佛教文化。主張萬事皆空,要求人們樂善好施,看破風塵、脫離苦海。這三種文化中儒家文化是正統(tǒng),占據(jù)著主導地位,其余兩種文化傳統(tǒng)是次統(tǒng),起著輔助性的作用。儒家文化主要倡導人性善,認為只要不斷地用禮樂、人倫規(guī)范和等級秩序去教化人們、引導人們,人們就可以成為恭順善良的仁人君子。在這一主流文化背景中產生的中國文學秉承了對人的認識這一傳統(tǒng)。作家們在作品中對人的描寫,充滿正能量,盡可能地表現(xiàn)出人性善與美的一面,揭示出人類社會充滿正義和陽光的一面,讓我們對人類的命運和前途盡可能多地充滿信心和希望。了解和掌握了這一本質的差別,我們就可以更好地進入外國文學的藝術天地,去發(fā)現(xiàn)外國文學所具有的獨特的藝術魅力,也可以更好地領會我們中國文學的精神實質,從中發(fā)現(xiàn)中外文學各自的長處和不足之處。這對幫助學生學好外國文學,同時幫助他們提高對中國文學的認識,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拔膶W是人學?!边@在中外文學家的眼里都是一個不爭的共識。中外文學中對人的認識的差異性,有助于我們更深入全面地認識我們人類自身,認識我們自身人性中的善與惡,及其給我們人類自身帶來的好與壞的不同的命運。西方文學對人性中的惡的深刻揭露和批判,有助于我們看清人自身隱藏得很深的那個陰暗的本質,從而幫助我們看清現(xiàn)實社會中人的表象背后的真實面目。中國文學對人性善的弘揚與謳歌,有助于我們相信人生前途是美好的,并且確信光明終將戰(zhàn)勝黑暗,從而幫助我們樹立起對幸福美好生活向往和憧憬的信心和勇氣。
三、總結
在這些差異性的比較中,有利于學生重新認識和反思中外文學的本質和規(guī)律,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新型思維方式。比如對英雄的認識,中國文學中的英雄充分地揭示了英雄身上的可貴品質,堅強勇敢、行俠仗義、不怕犧牲、樂于奉獻等等,但很難看到英雄的自私自利和為情欲所困的不足,如大禹、后羿、岳飛等,而像曹操那樣的形象就被稱之為奸雄而不認可為英雄;但在西方文學中的英雄,既有英雄的氣概,也有常人的私利和情欲,像阿基琉斯、伊阿宋,愷撒和亞歷山大大帝等等。通過這一比較,學生就會對中國文學和西方文學中不同的英雄觀產生新的認識和看法,從而對英雄形象有一個較全面的認識與把握,提高對英雄的鑒別力,并能對英雄形象做出全新的詮釋和評判。
一、培養(yǎng)目標
本專業(yè)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掌握音樂教育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學研究能力的高素質的音樂教育工作者。
二、培養(yǎng)規(guī)格
(一)領會和掌握馬克思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的基本觀點、基本方法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熱愛教育事業(y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社會責任感。
(二)系統(tǒng)掌握從事學校音樂教育所必備的音樂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yǎng)、較強的藝術表現(xiàn)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能夠勝任學校音樂課堂教學、指導課外藝術活動、參與校園文化環(huán)境建設,并為終身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三)熟悉國家有關教育的法規(guī)和方針政策,樹立以人的全面發(fā)展為根本目的的教育觀,正確認識和把握學校音樂課程的性質、價值和目標,學會運用符合音樂教育規(guī)律的教學方法和科學的教學評估原則、方法,具有音樂教育教學研究的基本能力。
論文關鍵詞:體育院校藏書建設藏書體系專業(yè)特色
論文摘要:體育院校圖書館是學校的文獻情報中心,它的一切工作必須為教學和科研服務,圖書館的藏書是提供服務的物質基礎,做好藏書建設工作至關重要。
體育院校的圖書館是學校的文獻情報中心,是為教學和科研服務的學術機構。圖書館工作是學校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圖書館的藏書是開展各項業(yè)務工作的物質基礎,沒有一定數(shù)量和質量的藏書就不能保證教學、訓練和科研工作的順利進行。體育院校圖書館藏書建設是個重要問題?,F(xiàn)結合我院圖書館藏書情況,談談我們的看法。
1我院圖書館藏書現(xiàn)狀分析
我院人藏的文獻資料主要有期刊和圖書兩大部分。包括:中外文現(xiàn)刊、中外文過刊和中外文圖書。截止到1990年底,我館館藏書刊的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我館是體育專業(yè)圖書館,其藏書體系應具有休育專業(yè)特色。在外文書刊這部分文獻中,我館只收藏休育專業(yè)及體育相關學科的書刊,因而體育專業(yè)書刊所占的比例平均達到80%以上。
一、文學理論對英美文學教學產生借鑒作用的原因
(一)高校教學大綱規(guī)定英美文學教學應該讓學生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因此,文學理論本身就是英美文學課的教學內容。
(二)文學理論與文學教學關系緊密,文學理論對各個時期的文學作品和思潮做出了積極的回應和總結,特別是20世紀西方的文學理論發(fā)展迅猛,更迭紛繁,影響深遠,使文學研究具有了泛理論化的傾向。因此,教師在講解文學史、文學作品以及介紹當今文學發(fā)展動態(tài)時必然要涉及到文學理論。另外,文學課教師與文學理論接觸頻繁,也容易從中獲得啟示。
(三)目前國內已有研究者在這方面做了一些嘗試,比如應用讀者反應、建構主義和倫理學、心理學等理論來指導文學教學。在國外,英美新批評奠基者瑞恰茲在劍橋大學任教時曾做過一個經(jīng)典的實驗,他選擇不同的詩但隱去了作者的姓名讓學生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學生傾向于高度評價蹩腳的詩,而對好詩視而不見。于是他寫了《實用主義批評》一書,用“細讀法”的理論來指導文學教學。正是由于文學理論的系統(tǒng)性和與文學教學的緊密關系,將其應用于指導文學教學,可以事半功倍地完成英美文學的教學目標。
二、文學理論與英美文學教學環(huán)節(jié)設置
目前,我國中原地區(qū)部分高校的英美文學課程中,文學理論的借鑒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幫助分析英美文學教學的各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里。首先,作為文學教學的兩大主體,教師和學生應該從心理學和美學的認識高度主動在課前排除干擾文學教學和學習的雜念。文學欣賞是不帶功利目的的審美過程。美的特點在于不涉及利害和欲念,需要長時間的凝視、欣賞和體驗。教師必須在課前排斥自身以及學生的功利思想,以一種積極的審美態(tài)度來欣賞文學作品,使師生在課堂上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和感悟達到一種物我兩忘的和諧狀態(tài),這是文學課的最高境界。其次,文學作品的分析應該成為英美文學課堂教學的中心。以往的英美文學教學大多是按文學史、作家生平、作品概述以及寫作風格和技巧的介紹等順序進行的。這樣,學生對作家的作品只能是囫圇吞棗,缺乏感性認識。以強調文本為中心的形式主義、新批評和結構主義等文學理論以及比較文學的視角,可以幫助教師走出上述教學方式的誤區(qū),樹立以文學作品分析為中心的教學思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對部分文本的“細讀”也可以幫助他們比較直觀地領悟到整部作品的主要特色。中原地區(qū)高校的文學課培養(yǎng)目標主要在于提高對原著理解和欣賞水平,因此英美文學課必須堅持以文學作品的分析為中心。第三,在教學中穿插結構主義文論,對于強調文學作品教學中心地位也具有很好的借鑒作用。教師在分析文學作品時應該將其基本的結構介紹給學生,比如,文學作品中有很多地方都表達了作者對藝術的看法: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最后表達了藝術永恒的觀念;柯勒律治的《忽必列汗》表達了重新建立的樂園是藝術的樂園的愿望;雪萊的《西風頌》抒發(fā)了作者要用藝術的力量喚醒沉睡的大眾的決心;濟慈的《希臘古翁頌》表明了作者“美就是真、真就是美”的藝術觀。再如“童心論”是中國明代“公安派”前驅李贄所倡導,他說“童心者真心也”,“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边@里真心就是赤子之心、真情實感,是衡量一切文學作品真假高低的唯一標準。作家除了要具有深邃的思想和敏銳的洞察力外,更重要的是要永葆一顆童心,堅持一種文學的真實,這是藝術常青的最根本原因。許多著名作家在其作品中都表現(xiàn)了他們或作品人物的一顆“未泯的童心”。比如,布萊克在《天真之歌》的《羔羊》一篇中就透過孩子天真的視角真實地揭示了宇宙中的和諧統(tǒng)一;狄更斯更是描寫童心的大師。比如在《遠大前程》第一章,逃犯麥格維奇見到匹普便把他頭朝下倒拎起來,慢慢地抖落口袋里的一片面包;他還威脅匹普給他帶來銼子和吃的,并不能透露半點風聲,不然就有另外一個人會把小孩的心和肝吃掉。又如《傲慢與偏見》第58章中,伊麗莎白和達西進行了傾心的交談,消除了彼此的誤會,言談舉止都表明了雙方已經(jīng)改正了性格的缺陷。當最后伊麗莎白聽完達西解釋賓利如何謙虛誠摯,大事都需要他幫助作決定時,她又忍不住想挖苦他的這位朋友幾句,但她還是控制住了自己,因為達西的改變才剛剛開始,還需要一段時間適應,現(xiàn)在給他開玩笑為時尚早,以后有的是時間和機會,這樣,伊麗莎白天真可愛的女性形象便躍然紙上了。此外,文學理論還可以幫助教師以科學的方法進行文學作品分析。比較文學的理論在文學教學中除了可以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外,更重要的是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比較意識和開放意識。教師要注意區(qū)分比較的文學和文學的比較,兼而用之。比較的文學主要是指跨文化、跨學科的文學比較;文學的比較是指文學研究使用的比較方法。教師在英美文學教學中應該加強中外文學和文化的比較,了解中外文化的深層次差異;在文學課使用比較的方法可以加深對所學作品的理解。比如《遠大前程》與《阿拉比》通過比較可知:兩者都是主人公為實現(xiàn)人生愿望的一次行動,一場夢和一次旅行,結局都是行動的失敗和夢的破滅,不同之處在于前者是人生之旅,后者更多的是精神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