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av毛片亚洲_伊人久久大香线蕉成人综合网_一级片黄色视频播放_日韩免费86av网址_亚洲av理论在线电影网_一区二区国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视频_亚洲国产精品久久99人人更爽_精品少妇人妻久久免费

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資金形勢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資金形勢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資金形勢

一、資金形勢分析

20世紀90年代初期,我國社會資金總量呈加速增長勢頭,增長率逐年提高,1992年增長21.4%,增長率比上年提高了4.4個百分點;1993年增長率達到37.9%,增長率比上年提高16.5個百分點;1994年增長45.8%,增長率比上年又提高了7.9個百分點,并達到了最高峰。1995、1996年因受1993年宏觀調控的滯后影響,資金增長率分別下降到19.0%、10.3%,但1997年又有所反彈,回升至27.6%。

1998年,盡管已開始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大了財政支出的力度,但社會資金總量仍然出現13.2%的負增長,為歷史所罕見。1999年開始情況有所好轉,但增長速度依然較低,僅為6%。2000年資金增長率回升至15%,2001年略降為14%。目前,我國社會資金總量已邁上了40000億元的新臺階,接近42000億元(參見表1)。

表190年代以來我國社會資金總量表(單位:億元)

說明:按照國家統(tǒng)計局專家1999年提出的簡易測算方法,將“資金總量”界定為:財政支出、金融機構貸款、外匯占款、實際利用外資、股市籌資五大資金支出之和(參見國家統(tǒng)計局統(tǒng)計科學研究所《研究參考資料》1999年第23期)。這里,我們增加了債券籌資一項(包括金融債和企業(yè)債,但不含國債),并將上述六大資金支出重新劃分為:財政性資金(指財政支出)、金融性資金(包括銀行貸款、股票籌資、債券籌資)和外資外匯資金(包括實際利用外資和外匯占款)三大類。有關資料來源及計算方法將在后面的分析中逐一列出。

從資金結構來看,20世紀90年代初期,財政性資金與金融性資金和外資外匯資金的比例大體上為40∶45∶15。到了90年代中期,這一比例大體上改變?yōu)?8∶46∶26,金融性資金比重變化不大,財政性資金的比重下降了10個多百分點,而外資外匯資金的比重上升了10個多百分點。1998年開始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到2001年這一比例變化為45∶37∶18。其中,財政性資金比重上升了18個百分點,金融性資金比重下降了10個百分點,外資外匯資金比重下降了8個百分點(參見表2)。

表290年代以來資金結構變化(單位:%)

資料來源:根據表1計算而得。

(一)財政性資金

過去10年,我國財政支出一直在以2位數的速度增長,1993、1994年達到24%以上的高峰之后,1995年開始逐年下降,原計劃“九五”期間繼續(xù)實行適度從緊的財政政策,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fā)和通貨緊縮的出現,迫使政府轉而采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于是,財政支出的增長速度逐步回升,從1997年的16.3%提高到1999年的22.1%。其后有所回落,2000年回落1.6個百分點,2001年回落1.9個百分點。

從財政性資金占社會資金總量的比重來看,90年代初為40%,后逐漸下降至90年代中期的28%左右,共下降了10多個百分點。1998年以后,由于實行了積極的財政政策,財政資金的比重重新大幅提高,從90年代最低點的26.7%(1997年)提高到2001年的45%,平均每年提高4.6個百分點左右(參見表3)。

表3財政性資金的規(guī)模、比重和增長速度

資料來源:《中國統(tǒng)計摘要》(2002)。

(二)金融性資金

金融性資金的提供主要有3條渠道,一是金融機構貸款,二是證券籌資,三是保險投資。證券籌資又可以進一步劃分為股市籌資和債券籌資兩塊(因國債主要影響財政性資金,故不含在金融性資金中)??紤]到目前保險投資規(guī)模較小,且資料不全,這里暫時忽略不計。

20世紀9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金融性資金的增長速度基本上保持在2位數(只有1996年例外,僅為3%),最高時曾經達到46%(1992年)。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后,連續(xù)2年出現了負增長,2000年大幅反彈至24.4%,但2001年又重新出現了6.5%的負增長。

從金融性資金占整個社會資金總量的比重來看,到2000年為止的10年時間,這一比重始終保持在較高水平,除實行宏觀調控后的1994年略低于40%以外,其余年份均在40%以上,最高時曾經達到55%(1992年)。但是2001年,金融性資金的比重下降到了37%,比90年代最低點1994年還低2個百分點(參見表4)。

表4金融性資金變化

注:①銀行貸款、債券籌資均為歷年余額的增加額。

②債券籌資=企業(yè)債+金融債(包括政策性金融債)。

資料來源:《中國金融年鑒》歷年,《中國統(tǒng)計摘要》(2002),《中國證券期貨統(tǒng)計年鑒》(2001)。

首先看金融機構貸款。

我國金融機構貸款的增長速度在20世紀90年代中前期幾乎一直以2位數增長(1996年除外,為9.1%)。自1997亞洲金融危機爆發(fā)以后,隨著防范金融風險的工作越抓越緊,金融機構的惜貸現象也越來越嚴重。按照金融機構貸款余額變化的實際數據計算,自1998年連續(xù)3年負增長,2000年金融機構新增貸款規(guī)模下降到1997年的40%左右。但是,這其中未剔除銀行不良貸款因素。

1999年,四大國有商業(yè)銀行及國家開發(fā)銀行共剝離及劃轉不良貸款3500億元,2000年又剝離及劃轉了7395億元。如按照剔除不良貸款剝離因素的可比口徑計算,1999年新增貸款10846億元,比上年負增長6.6%;2000年新增貸款13322億元,比上年正增長22.8%;2001年,金融機構各項貸款累計增加12913億元,比上年下降3.1%(如計入債轉股、待處理抵貸資產增加等因素,共增加13912億元)。

金融機構貸款占整個資金總量的比重(按照可比口徑計算),自90年代以來基本上一直呈階段性下降趨勢。90年代初期,這一比重基本上在43~49%之間;1994~1998年下降到38~40%之間,1999年下降到34%,2000年略為有所反彈,回升至36%,但2001年又下降到31%(參見表5)。

表5金融機構貸款

資料來源:《中國金融年鑒》,《中國金融機構貨幣信貸收支月報》1999、2000、2001。

其次看股市籌資。

我國股市自90年代以來,從無到有,發(fā)展很快,但籌資規(guī)模最大時不過2100億元(2000年)。并且,我國股市的最大特點是發(fā)展速度大起大落。大起時增長速度猶如井噴,常常達到3位數;大落時增長速度一落千丈,為負的2位數。并且,幾乎是連續(xù)2年正增長之后就有一次負增長。股市發(fā)展的不穩(wěn)定性,嚴重影響了股票籌資作用的發(fā)揮,并導致股票籌資占整個社會資金總量的比重最多時不過6%,而大多數年份在4%以下。盡管股票籌資的比重不是很大,但卻

吸引了政府相當大的注意力和整個社會的廣泛關注(參見表6)。

表6股票籌資

資料來源:《中國統(tǒng)計摘要》(2002)。

最后看債券籌資情況。

目前,債券籌資規(guī)模比股票籌資差不多,2001年為1300億元,最多時不過1650億元(1998年)。債券籌資占社會資金總量的比重2001年僅為3.1%,最高時不過6.4%(1995年)。同時,債券籌資的發(fā)展態(tài)勢也和股票籌資的情況大體相同,在1~2年的正增長之后必然有1~2年的負增長。因此,債券市場的大起大落也成為制約債券融資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參見表7)。

表7債券籌資

注:①只包括金融債和企業(yè)債,未包括國債及國家投資債券和國家投資公司債券。

②為抵消兌付因素,債券籌資未采用發(fā)行額,而是采用余額增加額。

資料來源:《中國證券期貨統(tǒng)計年鑒》(2001年)。

(三)外資外匯資金

外資外匯資金規(guī)模2001年為7677億元,最多時達到9229億元(1997年),最少時為933億元(1992年)。從增長速度來看,其基本規(guī)律也是大起大伏,1~2年正增長之后就會出現1年的負增長。外資外匯資金占社會資金總量的比重最高時達33%(1994年),最低時僅為9%(1992年)。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基本上維持在17~18%的水平,但2000年除外,僅為12%,略高于1992年,主要是由于外匯占款一下子減少了500多億元(參見表8)。

表8外資外匯占款

分別來看。首先,外匯占款增加額2001年達到3565億元,僅次于90年代的最高值3889億元(1997年),而此前1年(2000年)則是負的501億元,為90年代以來最低值。2000年外匯占款減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剝離中國銀行的不良資產所造成的,因此屬暫時因素。但從長期看,外匯占款的增長速度也是起落相間,1~2年為正增長之后就有1年為負增長。(參見表9)。

表9外匯占款

資料來源:《中國統(tǒng)計摘要》(2002)。

其次看實際利用外資的情況。自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實際利用外資一直保持在每年4000億元以上,最高時曾經一度達到5340億元(1997年)。從增長速度來看,總的趨勢是逐漸趨緩。1993年至1998年期間,我國實際利用外資在社會資金總量中所占比重多數時間基本上穩(wěn)定在15.5~18%之間,1999年以來下降到13%。

2001年,我國實際利用外資所占比重下降到了10%以下(為1992年以來首次),但是這一數據未包括對外借款,因此含有部分不可比因素。而外商直接投資金額達到469億美元,增長15%(參見表10)。

表10實際利用外資

注:2001年數未包括對外借款。

資料來源:《中國統(tǒng)計摘要》(2002)。

二、有關資金問題的討論

討論一:資金究竟是偏緊還是偏松?

目前,有關我國資金形勢存在著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目前資金形勢依然偏緊,大多數企業(yè)感到資金緊張,因此主張進一步下調利率,放松銀根。

而另外一種觀點則認為,目前國內資金供給相對充裕,甚至出現了資金“相對過剩”的局面。其依據是,自1990至1999年的10年間,除1993年和1995年兩年國內投資大于國內儲蓄以外,10年來累計儲蓄大于投資達10178.4億元。目前,我國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貸款為現存差且逐年擴大,截至2001年底已達3.6萬多億元。國家外匯儲備至2001年底也已達到2122億美元。并據此得出結論,“資金短缺已不再是國民經濟運行中的突出問題”。(見:《國內資金“相對過剩”與利用外資》一文,載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政研室,《調研與參考》,2002年第6期)。

如何判斷我國當前資金形勢的松緊關系到我國今后一個時期宏觀經濟政策的取向,因而是一個帶根本性的問題,有必要做進一步的分析。

如前所述,90年代以來,我國社會資金總量增長速度呈現出先升后降再反彈的波浪式發(fā)展態(tài)勢。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后,我國資金增長進入了低谷時期,甚至一度達到負增長13.2%的歷史最低水平。但從趨勢上看,1998年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以后情況逐年有所好轉,1999年資金增長率回升至6%,2000、2001年上升到14~15%,因此,從縱向來看總體上是在朝緩和的方向發(fā)展的。雖然離歷史最高水平還相差較大距離,但這一水平據認為是經濟回歸正常狀態(tài)后比較適宜的(參見:《從資金角度看經濟增長回升》,彭志龍,載國家統(tǒng)計局統(tǒng)計科學研究所《研究參考資料》,2001年第44期)。

從橫向上看,首先,資金的增長速度與投資增長速度之比,1992年曾經達到1∶2,1993年宏觀調控之后逐年上升至1997年的1∶0.32。亞洲金融危機爆發(fā)后的1998年,盡管資金增長率出現了負增長,但投資增長率依然維持著正增長,從而使這一比例一度出現了-1∶1的特殊情況。此后3年,資金增長率恢復正增長,資金與投資的增長速度之比大體維持在1∶0.75左右。從目前來看,二者比例明顯高于90年代初期,與加強宏觀調控以后的1994、1995年差不多。

其次,再看資金增長率與經濟增長率加通貨膨脹率之比,90年代中期以前,這一比例大體上在1∶0.74~0.96之間,說明資金增長率高于經濟增長率與通貨膨脹率之和;90年代中期下降到1∶1.45和1∶1.74,資金增長率大大低于經濟增長率加通貨膨脹率之和;1998年一度出現特殊情況以后,1999年恢復到1∶0.93,目前在1∶0.56左右的水平,資金增長率高于經濟增長率與通貨膨脹率之和將近1倍(參見表11),因而說明資金總量不再偏緊。

表11資金增長率與投資增長率、經濟增長率、通貨膨脹率比較(單位:%)

注:投資增長率——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經濟增長率——指GDP增長率;通貨膨脹率——指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資料來源:(1)資金增長率由表1計算而得;

(2)其他數據:《中國統(tǒng)計年鑒》及《中國統(tǒng)計摘要》2002。

但是,為什么一些企業(yè)在資金總量已不再偏緊的形勢下會感到資金緊張呢?我們認為,這主要是由于資金結構上的原因造成的。

首先,近年來一個明顯的趨勢是資金在向大企業(yè)集中,一些大型國有企業(yè)、上市公司和IT通信企業(yè)在相當程度上存在著資金“相對過剩”、甚至“有錢不知道怎么花”的尷尬局面。與此同時,感到資金緊張的是廣大的中小企業(yè),而資金緊張又主要表現在“貸款難”上。

據有關部門2001年對中小企業(yè)的調查統(tǒng)計,有76.1%的企業(yè)認為資金比較緊張,68%的企業(yè)

認為資金短缺是影響企業(yè)發(fā)展的主要因素。中小企業(yè)由于自有資金比較少,因此主要依靠外部融資。在外部融資中,由于直接融資機會較少,因此只能主要依靠銀行貸款。據調查,銀行貸款占中小企業(yè)外部融資的80%,而79.3%的企業(yè)又是通過五大國有商業(yè)銀行獲得貸款的。因此,當國有商業(yè)銀行貸款增速和比重呈下降趨勢時,中小企業(yè)“貸款難”的問題就顯得更加突出。據上述調查,2001年有55%的中小企業(yè)認為獲得貸款的難度在增加,30.5%認為貸款難度變化不大,二者相加高達85.5%(《我國中小企業(yè)發(fā)展的現狀、特點與問題——中小企業(yè)發(fā)展問題研究(上)》,載國家統(tǒng)計局統(tǒng)計科學研究所《研究參考資料》2001年第142期)。

另據人民銀行2002年上半年對5000戶工業(yè)企業(yè)的調查顯示,這種狀況今年以來有所變化。大型企業(yè)短期借款進入第二季度以后增速逐月下降,比上季度回落3.5個百分點;中型企業(yè)第二季度增速比上季度回落1.4個百分點,但各月增速仍然保持在8~9%之間;小型企業(yè)增速明顯上升,比上季度提高了4.6個百分點(參見表12)。希望這種趨勢帶有普遍性并能夠繼續(xù)保持下去。

表125000戶企業(yè)銀行借款變動表(%,同比增長)

資料來源: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簡報》,2002年第15期。

其次,如前所述,近年來始終保持較快增長的主要是財政性資金,外資外匯資金增長起伏較大,而金融性資金1998年以來多數年份是負增長或低增長態(tài)勢。財政性資金的快速增長,導致其在資金總量中的比重也在逐步上升,2001年已經達到90年代以來的最高水平(45%)。然而能夠從財政性資金以及國債項目建設中直接受益的主要是國有大型企業(yè),而廣大的中小企業(yè)則與之無緣。此外,還有一部分資金是通過外匯占款形式投放出去的,這部分資金也只與那些外貿出口企業(yè)有著直接關系。因此,與國債建設項目和外貿出口無關的廣大中小企業(yè)自然感到資金緊張,而銀行貸款增長緩慢又與企業(yè)的“貸款難”是一致的。

表131997年以來各項資金的增長速度(%)

討論二:積極的財政政策為何要“淡出”?

關于積極的財政政策,目前的共識之一是早晚要退出,而退出的原因無非有兩種可能:一個是主動的,另一個是被動的。所謂主動因素,就是當經濟的自主增長能力有了較大的提高,能夠替代財政政策在經濟增長中起主導作用的情況下,政府就可以主動地逐步減小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力度,直至完全退出對經濟活動的干預。而被動因素,就是當財政赤字或國債規(guī)模突破警戒線,財政風險增大到一定程度時,迫使積極的財政政策不得不退出。

從主動因素看,目前我國經濟的自主增長能力正在逐步提高。有關這方面的分析,最近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已有報告予以闡述,因此不再贅述(參見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報告擇要》2002年第37號),這里主要分析一下被動因素。

制約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因素主要有兩個:一是財政赤字;二是國債規(guī)模。

通過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我國財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從1997年的0.78%迅速上升到2000年的2.79%,增加了2個百分點,水平已十分接近3%的國際警戒線。2001年,因財政收入增幅較大(達到22.2%,比上年高出5.2個百分點),財政支出增幅回落(為18.2%,比上年回落1.9個百分點)等原因,財政赤字比重有所回落,降到了2.58%。但由于連年加強稅收征管力度,國內稅收已增長乏力,再加上關稅下調等原因,2002年第一季度開始財政收入增幅已出現趨緩跡象,今后一個時期的財政收入增長態(tài)勢也不容樂觀。受財政收入增速趨緩、財政支出增大的影響,預計今年財政赤字占GDP的比重有可能達到3%左右(參見表14)。

表14財政赤字及其占GDP比重

資料來源:《中國統(tǒng)計摘要》(2002)。

多數專家認為,觀察國債規(guī)模大小主要看3個指標,即:國債依存度、國債償債率和國債負擔率。

首先看國債依存度,即國債發(fā)行收入占財政支出的比重。1995年我國的國債依存度達到22.1%,超過國際公認的警戒線(15~20%的上限)2個多百分點。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之前的1997年達到26%,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以后更上升到了1998年的35%以上,超出警戒線15個百分點;后兩年下降到30%左右,亦超過警戒線10個百分點。2001年重新回到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之前1997年的水平(26%)。

從中央財政的角度看,國債依存度的警戒線為25~30%,而我國亦大大超過這一水平。1994年超過警戒線1倍以上,達到64.8%。1998年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中央財政的國債依存度竟超過了100%,達到了122%的最高水平。此后雖逐年回落,但亦高達80%以上(參見表15)。

表15國債依存度

資料來源:《中國證券期貨統(tǒng)計年鑒》(2001)、《中國人民銀行年報》(2001)、《中國統(tǒng)計摘要》(2002)。

其次看償債率(=當年債務還本付息額/當年財政收入),國際公認的警戒線為10%。國債償債率主要看中央財政本級收入。我國國債償債率1995年為90年代以來最低,達12.6%,剛過警戒線;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的1998年最高,達45.9%,超過警戒線3倍半(參見表16)。

表16我國的國債償債率

資料來源:《中國統(tǒng)計摘要2002》。

最后看國債負擔率,即國債余額占GDP的比重,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的1998年比上年提高了2.4個百分點,達到9.9%,1999年又比上年提高了2.9個百分點,達到12.8%;2001年進一步上升到16.3%,遠低于60%的安全線水平。在觀察國債的所有指標中,只有這一指標從表面上看似乎在安全線以內。

關于國債依存度嚴重超標,而國債負擔率又遠低于安全線的矛盾現象,有專家指出,我國國債平均期限偏短、使國債余額規(guī)模累積率相應偏低,是其原因之一。但更主要的原因是,由于發(fā)達國家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一般較高,通常在40~50%之間,而我國預算內財力集中程度較低、國家財政預算內收入占GDP比重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即使預算內和預算外收入加起來也不超過20%,因此國債余額占GDP的比重亦不應超過20%,而我國目前已比較接近這一水平。

進而言之,如果再加上外債,則我國的總債務余額占GDP的比重自1990年(19.59%)至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之前的1996年(20.76%)就已經徘徊在20%的臨界水平,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以后,則超過這一水平并逐年提高,2001年達到31%(參見表17)。

表17國債負擔率

注:總收入=預算內收入+預算外收入;總債務=國債+外債(按照當年匯率換算)。

料來源:《中國債券期貨統(tǒng)計年鑒》(2001),《中國人民銀行年報》(2001),《中國統(tǒng)計年鑒》(1995),《中國統(tǒng)計摘要》(2001)、(2002)。

綜上所述,今后一個時期,在繼續(xù)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時,有必要對財政風險進行有效控制,并選擇適當的時機及時退出。

關于積極的財政政策如何退出,目前共識之二是,無論主動退出還是被動退出,都應當采取“淡出”的形式,即提早準備、逐步退出。但是,對于如何定義“淡出”卻有著不同的理解。

一種觀點認為,積極的財政政策“淡出”,就是要逐年減少財政赤字和國債的發(fā)行規(guī)模,只是減少的力度不要一下子太大,因而稱之為“淡出”。

另一種觀點認為,只要作為分子的國債發(fā)行規(guī)模不變,而作為分母的GDP每年在逐步增大,則國債發(fā)行對于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事實上就是在逐步減小,因此可以視為積極的財政政策已經在“淡出”。

從前面的分析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如果將財政性資金占整個社會資金總量的比重逐步降下來,我們也可以視之為“淡出”。而財政性資金比重的下降,一方面可以通過降低財政支出的增長速度來實現,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提高金融性資金和外資外匯占款資金的增長速度、增大后兩者的比重來實現。

討論三:積極的財政政策淡出時的配套政策選擇是什么?

1.增大金融機構貸款

目前,世界經濟形勢總體狀況尚未好轉,世界跨國投資規(guī)??傮w呈下降趨勢,2001年,跨國直接投資為7600億美元,比上年下降近42%,是10年來首次下降,下降幅度為30年來最大。據聯合國貿發(fā)會議最新預測,2002年跨國直接投資預計達到5000億美元,繼續(xù)呈下降態(tài)勢;另一方面,隨著我國加入WTO,因看好中國投資環(huán)境改善的預期所帶來的外商投資高潮也將逐漸隨之過去。因此,盡管今年以來外商直接投資增長勢頭良好,但今后一個時期,我們恐怕難以過度期待外資外匯占款資金有較大幅度的增長。

在這種形勢下,為了確保積極的財政政策淡出的同時,社會資金總量能夠有較大幅度增長,我們就必須想方設法提高金融性資金的增長速度,加大金融性資金在整個社會資金總量中所占比重。而增加金融性資金首先是增加金融機構貸款,因為金融機構貸款在金融性資金中,乃至整個社會資金總量中所占比重最大,影響也最大。

前幾年,我國出現了存款和貸款均向國有商業(yè)銀行集中的傾向,而國有商業(yè)銀行的貸款又主要貸給了國有企業(yè)。近年來情況有所變化,主要表現在貸款方面,國有商業(yè)銀行貸款的比重逐年略有下降,從1998年的62%下降到2001年的57.6%,3年共下降了4.4個百分點,平均每年下降1個半百分點。與此同時,股份制商業(yè)銀行所占比重逐年有所提高,從1997年的5.2%上升到2001年的10.2%,4年上升了5個百分點,平均每年上升1個多百分點。此外,城市商業(yè)銀行4年上升了2個百分點,從1997年的2%上升到2001年的4%,翻了一番;農村信用社也上升了近1個百分點(參見表18)。

從今后一個時期看,隨著加入WTO,在外資銀行的壓力下,國有商業(yè)銀行將不得不加大改革的力度,并將工作重心暫時轉移到重組、改制方面,因而“惜貸”現象在銀行大規(guī)模重組完成以前將有可能更加嚴重。

因此,要想在國有商業(yè)銀行進行改革重組時增大整個金融機構的新增貸款規(guī)模,辦法之一就是繼續(xù)大力發(fā)展股份制商業(yè)銀行等其他金融機構,加大其貸款力度,提高其貸款比重。

表18金融機構貸款結構(%)

注:表中數據為貸款余額所占比重。

資料來源:《中國金融統(tǒng)計》(1979~1999)、《中國金融年鑒》(2001)。

2.大力發(fā)展債券市場

自1993年下半年開始整頓金融秩序以來,我國的債券市場發(fā)展一直很不穩(wěn)定,除國債不斷增發(fā)以外,金融債和企業(yè)債均發(fā)展緩慢甚至呈收縮狀態(tài)。首先,金融債自1996年以后主要以政策性金融債券為主,其他金融債券逐漸減少,直至停發(fā)。到2001年,金融債余額為8534.5億元。

其次,與此同時,企業(yè)債的發(fā)行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呈日益萎縮局面。1991~2000年,我國累計發(fā)行企業(yè)債券共計2545億元。發(fā)行高峰是1992年,達到684億元,其后逐漸萎縮,到2000年降到83億元。目前,企業(yè)債余額僅為1008.6億元(參見表19)。

表19企業(yè)債發(fā)行情況(億元)

資料來源:《中國證券期貨統(tǒng)計年鑒》(2001)。

在多數發(fā)達的市場經濟國家和亞洲新興工業(yè)化國家或地區(qū),債券市場的規(guī)模通常要超過股票市場的規(guī)模,利用債券融資的企業(yè)也要比利用股票融資的企業(yè)多得多。

1993年股票發(fā)行籌資與企業(yè)債發(fā)行籌資的比例,美國是1∶3.4,德國是1∶5.2,日本是1∶11.3,在主要發(fā)達國家中英國是個例外,為1∶0.1。在亞洲四小龍里,韓國最低,為1∶86.1;香港其次,為1∶11.3,臺灣是1∶1,只有新加坡是股票發(fā)行籌資大于企業(yè)債,比例為1∶0.2。上述8個國家和地區(qū),平均為1∶15.1。

而我國,這一比例自1993年以來,除1995年最低為1∶9.5以外,其他年份均在1∶3.1以下,并且基本上呈逐漸上升趨勢,到2001年時為1∶0.2,8年平均為1∶2.6(參見表20)。

表20國內外股票與企業(yè)債籌資比例

注:各國(地區(qū))貨幣單位——美國:億美元;英國:百萬英鎊;德國:百萬馬克;日本:10億日元;香港:百萬港元;韓國:百萬韓元;臺灣:億新臺幣;新加坡:百萬新加坡元。

資料來源:《我國的金融制度》,日本銀行金融研究所,1995年;《亞洲的證券市場-證券市場的制度與特征》,日本大和總研,2000年。

企業(yè)債的規(guī)模過小,既不利于企業(yè)的發(fā)展,也不利于債券市場的發(fā)展。與股票融資相比,企業(yè)債由于存在償還的壓力,因此對企業(yè)的治理結構和經營透明度的要求更高;與銀行貸款相比,企業(yè)債發(fā)行規(guī)模最高可達數十億、甚至上百億元,償還年限最長可達30年,因此,其融資規(guī)模更大,期限更長,成本也更低,因而有利于企業(yè)進行長期大規(guī)模投資。

我國企業(yè)債規(guī)模過小,同時也說明市場潛力很大,只要我們能夠加強和完善企業(yè)的治理結構,發(fā)展和培育企業(yè)信用評級機構,企業(yè)債市場就會進入一個大發(fā)展時期。

最后,90年代中期整頓金融秩序以來,我國地方債的發(fā)行已陷入停滯狀態(tài),目前幾乎處于空白狀態(tài)。與國債項目相比,發(fā)行地方債進行項目建設雖然不利于在更大范圍內尋找較好的項目,但是因積極的財政政策已實行多年,國債項目已難以尋找到更好的項目,因此相比之下,地方債在這方面的劣勢并不顯突出。反之,發(fā)行地方債與國債相比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由于其決策鏈條較之國債項目要短,因此在理論上

講,項目選擇的效率應當比較高,項目選擇的準確率也應當比較高;同時,如果能夠切實加強地方人大對地方財政的監(jiān)督,則其監(jiān)督成本也會相應比較低。此外,對于中央政府而言,還可以起到分散中央財政風險的作用。因此,發(fā)行地方債不失為積極的財政政策實現淡出時的一種替代政策選擇.

吉隆县| 苏尼特右旗| 怀安县| 喀喇沁旗| 井冈山市| 旬阳县| 新沂市| 会昌县| 临江市| 木兰县| 平山县| 布尔津县| 古蔺县| 吐鲁番市| 焉耆| 丰都县| 鄂温| 城口县| 佳木斯市| 温宿县| 方正县| 香格里拉县| 贵阳市| 镇沅| 宁德市| 呼图壁县| 浪卡子县| 海淀区| 邻水| 呼和浩特市| 新津县| 闸北区| 凤台县| 桓仁| 凯里市| 图木舒克市| 大英县| 广丰县| 富平县| 贺州市| 鸡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