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習語翻譯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而習語是語言的精華。大多數(shù)習語形象生動、言簡意豐,它們如同一面鏡子反映出了中西兩個民族的文化特征。對譯者來說,能熟悉英漢習語所包含的語言特點是極為重要的。同時,在翻譯習語形象時,譯者也必須擁有熟練的翻譯技巧。在不違背譯語語言規(guī)則及不引起聯(lián)想意義誤會的條件下,當譯語和源語所包含的文化內涵相似或相同,譯者就可采用直譯法。在翻譯兩種語言時,文化差異是一個障礙。這一障礙可以通過替換、舍棄、增添形象法等其它翻譯方法來解決。
關鍵詞:習語;文化差異;翻譯;形象
Abstract:Languageisthecarrierofcultureandidiomsarethecreamofalanguage.Mostidiomscarryvividimageswhichbearrichculturemessagessothattheymightbecomparedtooneofthemirrorswhichbestreflectthespecialfeaturesofanationoraculture.It’srathersignificantforEnglishlearnerstodevelopasystematicknowledgeofChineseandEnglishidioms.Meanwhile,agoodcommandoftheskillsforprocessingimagesofidiomsduringtranslationisalsorequired.DifferencesbetweenChinesecultureandEnglishculturebuildupabarrierwhichmaybesmoothedbyavarietyofapproachesoftranslation,suchaschangingordroppingoraddingtheimagesfromthesourcelanguage.
Keywords:idioms;culturedifferences;translation;image
一、引言
習語,英語稱作idiom,源于希臘文中idiom和idiomatikos,原意指“特殊”或“特殊的”。習語是指某民族或某國家之語言或方言(Thelanguageordialectofapeopleorcountry)。[1](P735)習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上來講,習語包括成語(setphrases)、諺語(proverbs)、格言(sayings)、俗語(colloquialions)、典故(allusions)、俚語(slangs)和歇后語(enigmaticfolksimiles)。[2](P98)它們是人們在勞動實踐與認識世界的過程中提煉出來的,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語言中的精華。它們就像一面鏡子,反映出了中西兩個民族的文化特征。從狹義上來講,習語是一種特殊的語言形式,反映了某民族或國家的生活習俗、思維方式及宗教信仰等民族心理因素。習語作為一種獨特的語言表達方式,是一種語言里的某些部分經(jīng)過長期的反復使用而形成的形式固定、比喻深刻的短語,是不容任意而為的、隨意更改的。英漢兩種語言包含著大量形象生動、言簡意豐、妙趣橫生的習語。本文試從廣義的習語概念來談談從形象處理角度看英漢習語的翻譯。習語翻譯的關鍵是保證源語習語中的文化信息被傳遞的有效性,即譯語必須完完整整地體現(xiàn)出源語所包含的形象、喻義、修辭等內涵。這樣不僅可保留源語的比喻形象,而且也保留了民族特點和語言風格,忠實傳達了原文的含義。而翻譯要求譯者不僅要熟悉兩種不同的語言形式,而且也要透徹掌握兩種語言所包含的文化現(xiàn)象,它是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要做到正確且通順地翻譯習語,就必須正確理解其語言與文化現(xiàn)象。習語的翻譯要處理語言和文化的矛盾,不僅要盡可能地保持原文習語的形象,還要盡可能地保持其民族、地域特色,這樣才能達到最佳程度的信息傳遞。習語翻譯得好壞會直接影響到整個譯文的質量。因此,如何處理好習語的翻譯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在構成翻譯對等的諸多方面,文化對等是一項不可或缺的對等,但由于文化差異的存在,源語符號與譯語符號幾乎不可能達到形象意義、字面意義、隱含意義等諸多方面的一一對應。我們在翻譯過程中應根據(jù)具體情況采取相應的翻譯方法處理習語中的喻體形象。本文從形象處理角度方面探討翻譯習語時的形象處理方法。
二、習語翻譯時的形象處理
(一)、直譯—再現(xiàn)形象
直譯法是指嚴格依照原文的形式并保持原文的風格,指在不違背譯文語言規(guī)范以及不引起聯(lián)想誤會的條件下,在譯文中保留原文習語的比喻形象、民族色彩、地方色彩和語言風格(張培基)[3](P74)。我們在翻譯時既要兼顧形象又要保持原文語義,語義的傳達固然重要,但形象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方面。形象處理得當與否,直接影響到翻譯的水平。從形象處理角度來看,直譯即再現(xiàn)形象直譯法。
在源語和譯語中,當形象和喻義的結合所反映出的文化內涵是相同的,或源語形象所承載的隱含意義容易為譯語讀者所理解接受時,我們可以采用直譯法譯出原文的風格,保留源語的形象,這樣既保留了源語的形象同時也傳達了源語的隱含意義。
英漢習語的完全對應使形象再現(xiàn)成為可能,不少英漢習語無論在意義、形象或風格上都具有相同或相似之處,在翻譯過程中,如果譯語中本身存在著可以與源語相對應的習語時,只要不影響譯文準確傳遞源語的信息,并且行文流暢自然的話,就要采用再現(xiàn)形象直譯法,盡可能地保留源語形象。例如:
例1.原文:《呂氏春秋》:“雍季曰:‘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
譯文:“TheLu’sAnnals”,“Yongjisaid,‘Drainthepondtocatchallthefishtobefoundthere,theywouldbecaught,buttherewon’tbefishnextyear’.”[4](P221)
“竭澤而漁”該成語出自《呂氏春秋》,在《漢英成語英譯詞典》中譯為“drainapondtocatchallthefish”,其實英語中有“killthegoosethatlaysgoldeneggs”的成語,意思和“竭澤而漁”相似。但我們并沒有采用,反而采用了譯文“drainingapondtocatchallthefish”,因為這樣才能給讀者留下了形象生動的源語形象,又能使讀者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例2.原文:他一家在這兒,他的房子地在這兒,他跑?跑了和尚跑不了廟。
譯文:Escape?Buthishouseandpropertycan’tescape.“Themonkmayrunaway,butthetemplecan’trunwithhim”.[5](P226-227)
“跑了和尚跑不了廟”這個習語在《AChinese-EnglishDictionaryofIdioms》中譯為“Themonkmayrunaway,butthetemplecan’trunwithhim”,此習語在該句中,根據(jù)上下文已經(jīng)顯示了喻義,且十分明顯,所以譯文可直譯為“Themonkmayrunaway,butthetemplecan’trunwithhim.”既保留了形象,又極簡單明了。
英漢習語互譯中,相互借用的現(xiàn)象是十分常見的,如果譯語中有早已借入源語的習語且沿用至今,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即可采用再現(xiàn)形象直譯法,既保留了原來習語的形象和隱含意義,又同時也表現(xiàn)出相似的文化特征。例如:
例3.原文:Fromthecontinuedexistenceoftheoldtheory,“aneyeforaneye”condemnedtodeathovernineteenhundredyearsago,butstilldyingveryhardinthisChristianCountry.
譯文:這古老的理論“以眼還眼”一千九百多年前被判處死刑了,但在這個基督教國家里卻死而不僵,仍然存在。[6](P50)
“aneyeforaneye”該習語出自《圣經(jīng)》的《舊約·出埃及記》第二十二章,這個習語已被漢語吸收而成為漢語習語,這是漢語習語少數(shù)的外來語之一。
例4.原文:“ThesecoloniesareconstantandevenincreasingdrainonFrance.Theyareforherthetigerwhichshehasmounted(tousetheChinesephrase),andshecanneithermanagenorgetridof.”
譯文:這些殖民地對法國來說是一個長久的愈來愈重的負擔,用中國的成語來說便是騎虎難下,法國騎在他們身上就是騎在虎背上,她即管不住也甩不脫。[7](P206)
“thetigerwhichshehasmounted”是“Hewhoridesatigerisafraidtodismount”的變體。原文已經(jīng)指明該英語習語源于漢語習語“騎虎難下”,其實“騎虎難下”早已輸入英語,成為英語詞匯中極少數(shù)來自漢語的外來語之一,而且也較常用,至少有下面的兩本書里有記載,即
“Hewhoridesatigerandfindithardtogetoff.”[8](P343)
Ridingonatiger–unabletogetdown.(Met)[9](P161)
因此譯者在翻譯中,根據(jù)上下文意思直接將其還原成漢語習語“騎虎難下”。
(二)、意譯法—替換、舍棄、增添形象
所謂意譯法是指不保留源語的形式和修辭,而只傳遞源語意思的翻譯法。有些習語,由于語言結構和文化背景的緣故,直譯可能無法準確傳遞源語的文化內涵,而且在譯語中找不到合適的同義詞替代,或者使用同義詞易將譯語的文化色彩強加入源語文化中去,這時,為了填補語言之間的詞匯、語義和文化空缺,譯者就應采用意譯。從形象處理的角度來看,意譯可以分為三類:即替換形象意譯法、舍棄形象意譯法和增添形象意譯法。
1.替換形象意譯法
能夠完整地傳達源語的語義,又完整地保留源語的形象是最為理想的譯文,也是譯者所希求的。但是,有些習語是無法同時具備上述的兩個條件,如果無法在譯語中再現(xiàn)源語形象,我們可以根據(jù)上下文的意思,采取符合譯語表達方式,并且能夠為譯語讀者所熟悉的形象替換源語的形象,這樣,即使譯語不能保留源語的形象,但仍然可以借助于譯語中相對應的形象,使譯語對譯語讀者所產(chǎn)生的效果相同或相近。形象替換又可分為完全替換形象和部分替換形象,因此,在翻譯過程中,我們可以根據(jù)具體的情況去決定完全或部分更改源語的形象。
1.1完全替換形象
例5.原文:“Letanother’sshipwreckbeyourseamark.”[10](P148)
譯文:前車之覆,后車之鑒。
英國四面臨海,航海業(yè)較為發(fā)達,有關航海文化源遠流長,因此所產(chǎn)生的許多習語都帶著濃厚的地域色彩。而漢族人以陸地為生,對漢語讀者來說,若把上述習語譯為“讓別人的船只碎片作為你的船標”,則會使?jié)h語讀者完全誤解英語習語的隱含意義,更不用說體現(xiàn)形象,因此把它意譯為“前車之覆,后車之鑒”,把英語形象“船”替換成“車”,漢語讀者不僅完全理解英語習語所隱含的意義,形象也躍然紙上。
例6.原文:狗改不了吃屎
譯文:Afoxmayturngray,butneverkind.
由于中西文化差異,中西方人的心理狀態(tài)不同,對狗也就產(chǎn)生了不同的看法,西方人對狗有好感,認為它們是忠實可靠的朋友,而在漢民族人的心目中對狗含有厭惡鄙視的感情色彩,因此,在翻譯“狗改不了吃屎”時不宜保留“狗”的形象,而將其替換為“狐貍”的形象即“afoxmayturngray,butneverkind”,因為在西方文化中,“狐貍”的形象與漢文化中“狗”的形象具有相似的隱含意義,所以在翻譯此習語時,將其意譯為“afoxmayturngray,butneverkind”。
1.2部分替換形象
除了上述的形象完全替換,在翻譯過程中也會碰到只須替換部分形象的習語。如:
例7.原文:“‘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咱們謀到人,靠菩薩的保佑,有些機會,也未可知?!?/p>
譯文:“Manproposes,heavendisposes”.Workoutaplan,trusttoBuddha,andsomethingmaycomeofitforallyouknow.[11](P47)
英國人信奉基督教,“上帝主宰一切”,因而相對應的習語應為“Manproposes,Goddisposes”。但佛教對漢人的影響較大,且文中提到的菩薩(Buddha)是佛教用語,而原文“Goddisposes”卻是基督教用語,譯文如不改變會造成矛盾,所以譯文在借用英語習語的同時稍作修改,將其譯為“Manproposes,heavendisposes”。既保留了源語形象,又沒有違背文化語境的內涵。
例8.原文:“Idon’tknowhowyoufindanythinginyourdesk.Poly.It’slikelookingforaneedleinahaystack.”
譯文:我不知道你是怎樣在你的桌子上找東西,真好象是在大海撈針。[12](P271)
與漢語習語“大海撈針”對應的英語習語是“l(fā)ookforaneedleinahaystack(在草堆里找針)”,這對習語語義相近,然而形象卻有所不同。譯者將“大海撈針”譯為“l(fā)ookforaneedleinahaystack”,在翻譯過程中將漢語習語“大?!钡男蜗筇鎿Q了英語習語“草堆”的形象,使譯文的表達更符合英語讀者的習慣。
2.舍棄形象意譯法
在習語的翻譯過程中,還會遇到一些喻體形象既無法在譯語中再現(xiàn)也無法在譯語中找到形象與之進行替換時,對于這類習語的形象,唯一的辦法便是舍棄它們的形象,我們可以根據(jù)上下文的意思,用簡潔生動的語言傳譯出原習語的喻義。例如:
例9.原文:“賽翁失馬,安知禍福?”
譯文:ALossmayturnouttobeagain.
“‘賽翁失馬’是一個典故成語?!痘茨献印分杏幸粋€寓言:塞上老翁失馬,人們來吊慰,老翁說‘安知非?!?。那匹馬帶了一匹駿馬回來,人們來道賀,老翁說:‘安知非禍’。老翁的兒子騎這匹駿馬,卻從馬上摔下來受了傷,人們來安慰他,老翁又說‘安知非?!?。后來胡兵入侵,塞上的壯丁都起來作戰(zhàn),大部分的人戰(zhàn)死了,只有老翁的兒子獨因腿瘸未參加。后人多引此寓言作為禍福難定的例證。”[13](P144)西方人不了解此習語所產(chǎn)生的歷史文化背景,如果保留形象將其直譯為:“Whentheoldmanonthefrontierlostmare,whocouldhaveguesseditwasablessingindisguise?”英語讀者將一頭霧水,甚至于誤解了該習語的真正內涵,即“因禍得?!?,反之,如果我們把它的源語形象舍棄掉,意譯為ALossmayturnouttobeagain.英語讀者對它的隱含意義就一目了然了。
例10.原文:“HomelessistheinnercitieshasbecomearealGordianknot”
譯文:市區(qū)里無家可歸的流浪漢已經(jīng)成為一個棘手的問題。[14](P162)
Gordianknot源自于古希臘傳說。公元四年前,小亞細亞的弗瑞吉亞(Phrygia,AsiaMinor)有個農(nóng)民叫Gordius,由于得到了神的幫助而成為國王。他把拉車的一對牛貢獻給主神丘比特,用繩子打了個死結把牛系在橫桿上。這個結誰也打不開,后來神預言誰把這個結打開,誰就可以稱王亞洲。公元前3世紀,亞歷山大大帝來到此地聽到這話,拔出身上的佩劍,斬斷了此結。由此Gordianknot便用來指“難以解決的問題”。這一源語形象無法在漢語中找到與這相對應的形象替代,用形象省略,意譯為“棘手的問題”,直接點明喻義,一目了然。
3.增添形象意譯法
英漢習語多數(shù)含有喻體形象,但也有一部分不含喻體形象的,為了使譯語在表達上更為貼切,或為了使譯語更符合譯語讀者的心理需求,原來沒有形象的習語可以根據(jù)表達需要適當增添貼切、鮮明的形象;源語雖有形象,內涵意義體現(xiàn)不明的也可以增添形象。例如:
例11.原文:Whohasnevertastedbitterknowsnotwhatissweet
譯文:不嘗黃蓮苦,怎知蜂蜜甜。
將此習語意譯為“不嘗黃蓮苦,怎知蜂蜜甜”。雖然增添了形象,但譯語不僅忠實傳達了原語的隱含義,而且更符合漢語讀者的文化心態(tài),使?jié)h語讀者達到與英語讀者基本一致的接受效果。
例12.原文: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譯文:Itiseasytofindasticktobeatadog.[15](P47)
從上面這個例子,我們若將此習語譯為“Ifyouwanttodeclarehimguilty,youneedn’tworrythatyoucan’tfindpretexts?!本惋@得結構松散無力且冗長,同原習語相比較,原習語雖沒有形象,但它結構緊湊且頗具古典韻味,因此,譯者在翻譯此習語時選用了英語習語“Itiseasytofindasticktobeatadog”。
總而言之,形象轉換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尤其在成語、諺語、格言和典故等習語的翻譯中,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形象轉換恰當與否會直接影響到翻譯的效果。
三.英漢習語互譯的誤區(qū)
(一)、望文生義
由于中西文化差異的存在,有時英漢兩個習語表面上完全相同或十分相似,但實際上是毫不相干的兩個習語。譯者稍有不慎,就會走進誤區(qū)。如“Lookout”就是這樣,“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在美國學習的外國學生坐在窗前看書。她聽見有人喊Lookout?。ó斝模。┧詾槿思艺f“往外看”呢,就把頭伸到窗外去看。上面掉下一塊板子,差點砸著她。她又生氣,又害怕,往上一看,見一個人在修屋頂。那個人說:Didn’tyouhearmecall‘lookout?’(你沒有聽見我喊‘Lookout’嗎?)她回答說:Yes,andthat’swhatIdid.(聽見了,所以我才向外看呢。)[16](P189)“Lookout!”是個習語其本意是“當心”而不是“往外看”。當碰到此類習語時,應仔細查看字典,切不可望文生義,類似的習語還有如:“eatone’swords”盡管字面上和“食言”完全一樣,意義卻有所不同,它指“toadmitthatwhatyousaidwaswrong.”[17](P241);而“食言”指的是“說了話不算數(shù),行動違反了自己的諾言”,因此并不對應。它相當于英語中的另一習語“backonone’swords”。再如“child’splay”極易被誤譯為“兒戲”,如“視同兒戲”便有人誤以為是“treataschild’splay”(應為treatastrifle),其實,“child’splay”的意思是“somethingthatisveryeasytodo(容易做的事)?!盵18](P233)
(二)、逐字硬譯
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經(jīng),雖然同一思想內容在兩種語言中都有意義相近的表達法,但由于雙方運用的形象和比喻不同,譯成漢語時,在語氣上會有所不同,在內容上也會有所差異。例如:
“Loveme,lovemydog.”想要和我做朋友,就必須把我的朋友當作你的朋友。在漢語中與之相對應的是“愛屋及烏”,即:喜歡某人以至于連他屋檐上的烏鴉也喜歡。雖然二者概念相近,但由于采用不同的形象,比喻不同,以致整句話的意思略有差異。從文化角度來看,英國人喜歡狗,常用狗來比喻人,毫無鄙視之意。而在漢語中卻用了烏鴉這一形象,喻含人的缺點和毛病,稍帶點兒貶低的味道。由此可見,文化差異有時可能導致兩種語言的不完全等值。
(三)、變異形式
有些習語常常以縮略形式出現(xiàn),類似于漢語的歇后語,我們在翻譯時,應該把整個習語的意思翻譯出來。如:“Jackofalltradesandmasterofnone”(雜而不精的人)可縮略為“Jackofalltrades”。如果照縮略形式翻譯的話,那就相當于漢語的“多面手”,這樣就與原義大相徑庭了。再如“It’snousecryingoverspiltmilk”(后悔無益)可縮略為“Tocryoverspiltmilk”,含義不變。譯者必須首先熟悉這些習語并注意其簡化現(xiàn)象,才能為英語簡化習語的漢譯條件做準備。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習語不僅是語言的精華,而且也是語言的縮影,是語言特征的集中反映;語言是文化的反映,承載著豐厚的文化內涵,并受到文化制約。一旦語言進入交際,便存在著對文化內涵的理解和表達能力。這就要求譯者不僅要有雙語能力,而且還要有深厚的文化知識,對兩種語言的民族心理意識、文化過程的形成等有一定的了解。通過上述的分析比較及對以上英漢習語翻譯處理方法的探討,使人們對英漢習語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進一步認識到習語翻譯中形象處理得當與否是習語翻譯成功與否的關鍵,既涉及到兩種語言的表達形式,更涉及到兩種文化背景,特別是譯語讀者的生活習俗、思維方式及宗教信仰等民族心理因素,所以文化差異是習語翻譯中的一大障礙。因此,在實際翻譯過程中,為了使譯文和原文達到最大限度的等值,譯者在翻譯英漢習語時應根據(jù)具體情況采用適當?shù)男蜗筇幚矸椒?,既要照顧到原文的形式或風格,又要考慮到譯文的可操作性;既要忠實于原著,保持它的外國味,又要符合本國文字的要求,使譯文更加流暢、通順。
參考文獻:
[1]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M].第四版增補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P735
[2]江峰,丁麗軍.實用翻譯[M].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05.P98
[3]劉海靜,胡天恩.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及翻譯[J].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第24卷(4):P74
[4]漢語成語英譯詞典[M].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1998.P221
[5]陳文伯.英漢成語對比與翻譯[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P226-227
[6]同[5]:P50
[7]同[5]:P206
[8]同[4]:P343
[9]漢英雙解成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社,1998.P161
[10]蔣磊.英漢習語文化觀照與對比[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P148
[11]同[5]:P47
[12]劍橋國際英語成語詞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P271
[13]同[5]:P144
[14]同[12]:P162
[15]宋志平.王其正.翻譯理論與技巧(下卷)[M].成都.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7.P47
[16]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P189
[17]朗文中階英語詞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P241
[18]同[1]:P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