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元代文學研究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從全球視角重新審視我們的研究
這些年元代文學研究方面,文獻整理有一些成果,研究著作多了。應該說,取得很多成績,隊伍也壯大了。但元代文學研究仍然處于起步階段。應該注意到,我們的整個學術研究處于一個大的轉型期。古代,在中國為中心的地域內是以中國學術為主導的時期。近代,中國是以西方理論為依歸的時期?,F在,應該是重新審視學術研究走過的歷程,以全球視角進行研究的新時期。2011年,中國史學界的研究熱點問題之一是:中國古代歷史發(fā)展道路的重新思考。2011年3月,《光明日報》開辟了“中國路徑”專欄,先后發(fā)表專文論述侯外廬先生、錢穆先生關于中國路徑的探索。2012年7月,《中華讀書報》刊登了清華大學與哥倫比亞大學的跨語際文化研究中心工作坊學術交流會議的文章,提出:反省過去二百年的知識結構,西方的文明等級論、殖民史學理論以政治無意識的方式運作,早已潛移默化,必將影響人們對于過去、現在、未來中國的思考。在這個意義上,發(fā)動對文明論和殖民史學的檢討不僅很必要,而且勢在必行。中國理論界傳統(tǒng)學術思想的影響仍在,西方理論影響更甚。美籍華裔教授余英時說,從20世紀初年學者崇拜西方社會理論開始,“理論上的西方中心論和實踐中的西方典型論構成了中國史研究中的主流意識”,“但牽強的比附則只能在中國史研究上造成混亂與歪曲而已。但這一削足適履的史學風氣由來已久,根深蒂固”(《現代危機與思想人物》,三聯書店,2005,4頁)。在20世紀50年代,西方已出現關于全球視角的著作。英國巴勒克拉夫的論文集《處于變動世界中的史學》于1955年出版,算作“全球史觀”理論的先行者。美國斯塔夫里阿諾斯所著《全球通史》1970-1971年問世,至1999年出版第七版。書中說:中國可以為擁有世界上最古老持久的文明而自豪。中國文明不但是最古老的,也是最獨特的。直到現在,中國文明依然是獨特的、唯一的,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國地理上的封閉性。中國位于歐亞大陸的東端,因巨大的山脈、沙漠和草原而與大陸的其他部分相分隔。中國東臨浩瀚的太平洋,北接冰凍的西伯利亞干草原。(《全球通史——從史前到21世紀》,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這些論點并非這本書首先提出,這里引用只是說明這已是公認的看法。2014年4月,清華國學院出版《全球史中的文化中國》一書。其中有兩位元史專家的文章,劉迎勝的《全球化視角下的古代中國——古代中國與其他文明古國及周邊世界的交流與互動》和姚大力的《多民族背景下的中國邊陲》。世界史界也在探討世界歷史的新寫法。在全球化視角下探討中國自己走過的路徑,是我們應該做的事。但所謂“全球化視角”,并不是說一句話就能做到的,而是一場學術重建的長期工程,需要重新審視過去的研究成果,繼承中國舊傳統(tǒng)的優(yōu)長,兼顧西方新優(yōu)長。不是說大家都要來做同類型的題目,研究者都應該立足自己的研究方向,進而從全球視角重新思考自己的研究工作。
二目前我們的學風已嚴重影響學術的發(fā)展
學術界不少朋友談到學術界和高校存在的問題,也談到學風問題。當前中國學術確實面臨危機的問題:盲目強調與國際接軌;學術壁壘沒有改觀跡象;行政化領導學術;學術商業(yè)化推動;學術腐敗嚴重,道德淪喪;把學術之作看作易事。據報導,全國論文公司的年收入以億計,一篇論文,不過花幾百元,從計算機中搜索有關數據,簡單用些套語編排即可。呂叔湘先生說:“竊以為一切科學工作都是在紛紜中求條理。如果目中無紛紜,只是在二二得四、三三得九上做文章,到頭來有何結果?”有的人卻認為寫文章很容易,計算機打開,中外數據一引,“杰作”就寫好了。引用二手材料,絕不查對,根本驢頭不對馬嘴。讀書只看要引用的那幾句話,不看首尾,妄下批評。陳垣老師說:“考尋史源,有二句金言:毋信人言,人實誑汝?!庇嘤r說:“獻身于學術思想的人永遠是甘于寂寞的工作者。他們必須從熱鬧場中退下來,走進圖書館或實驗室去默默地努力?!保ā段氖穫鹘y(tǒng)與文化重建》,三聯書店,2004,441頁)只有“根據原始史料所透露的內在脈絡,去研究中國史任何時代的任何問題,其結果必然是直接呈現出中國史在某一方面的特殊面貌,因而間接加深我們對于中國文化傳統(tǒng)特色的認識”(《現代危機與思想人物》,5頁)。我到了八十歲,回想做學生時老師的教導,我現在想老老實實按當年老師的教導寫幾篇文章。鐘敬文老師說:“不是寫成文字,發(fā)表了,就是科研成果。是要在所研究范圍內,有進一步說明的問題?!标愒蠋熤v授史源學,要求學生擇名著一二種,逐一追尋其史源,因其考證而考證之,觀其如何發(fā)生問題,如何搜集證據,如何判斷結果,由此練習讀史書的認識能力及方法,并糾正其中的疏漏錯誤,增強自己的科研能力。我選擇蕭啟慶先生的關于儒戶的權威文章,依老師的教導,也寫了一篇關于元代儒戶的文字,發(fā)表在北師大古籍院主辦的《元代文獻與文化研究》第一輯。我又選擇夏承燾先生、葉嘉瑩先生關于王沂孫的大著,寫了一篇關于王沂孫的文字,發(fā)表在《國學研究》第三十三卷。我現在想好好學習,希望有所進步。
三元代文學學會的學術使命
面對元代文學史重建的任務,面對中國學術危機問題,我們籌建元代文學學會,我也想說兩句話,供大家參考:希望不是走江湖黑道,而是本著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提倡嚴謹的學風。大家交流信息,精誠團結,互相尊重,創(chuàng)建一個合作平臺,切實推進元代文學研究。元史界是一個值得學習的對象。他們的理論走在前面,已取得很多成果。元代文學研究與他們比較,相對落后。但他們已有的研究成果,偏重于民族、邊疆、考古發(fā)現等,現在也開始重視中華民族文化研究。我的想法是:我們以當時文化最高水平的地區(qū)為中心,聯系不同地域、族群,研究他們如何在元代文化環(huán)境中互相影響、沖突、交流,促使中華民族文化的發(fā)展。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中國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不只是漢族。漢族本身融入不止一個民族。從古代至現代,中華文化的發(fā)展有一條自己的路徑。我們元代文學研究是這個文化的一部分。我們要加強研究,創(chuàng)造新的成績。
作者:李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