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av毛片亚洲_伊人久久大香线蕉成人综合网_一级片黄色视频播放_日韩免费86av网址_亚洲av理论在线电影网_一区二区国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视频_亚洲国产精品久久99人人更爽_精品少妇人妻久久免费

首頁 > 文章中心 > 功能對等理論論文

功能對等理論論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功能對等理論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功能對等理論論文

功能對等理論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 功能對等理論 電影字幕 字幕翻譯 語境與文化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3.032

字幕翻譯,作為一種新興的、特殊的翻譯形式,已經(jīng)成為翻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從翻譯實踐、跨文化交流的角度等方面來看,我們對電影字幕的翻譯進行深層次的探討都顯得尤為重要。字幕翻譯者在這個轉(zhuǎn)化過程中占據(jù)著不容忽視的作用,推動著電影制作者和觀眾雙方的交流。一方面,字幕翻譯者要理解原文的意圖和相關信息,以便達到心理和認知上的共識。另一方面,字幕翻譯者還要考慮到譯語觀眾的認知和接受能力。在這個傳達過程中,字幕翻譯者憑借自身的知識儲備和對語境的認知能力,幫助譯語觀眾通過看字幕以最小的努力最大程度上理解電影的內(nèi)容。字幕翻譯者自身的知識儲備、對語境的認知能力、駕馭兩種語言的能力直接關系到字幕譯本的質(zhì)量。美國的語言學家和理論學家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是西方眾多翻譯理論學中備受推崇的理論之一,是建立在對翻譯實踐與理論研究基礎之上的,是衡量譯本水平、指導翻譯實踐的標準。本文試圖利用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對電影Legally Blonde I字幕漢譯的不同版本中具有代表性的譯例進行分析,指出其在語境 、文化等值等方面翻譯處理上的可取之處及欠缺的地方,并提出更好的翻譯,旨在引起更多學者關注電影字幕翻譯,推動跨文化交流的進程。

到目前為止,Legally Blonde I還未發(fā)行過任何官方的中文字幕,從網(wǎng)上搜索到的資源所配的中文字幕大都是網(wǎng)友們自發(fā)制作的,且版本數(shù)量(2版)有限,翻譯質(zhì)量更是無法令人滿意。鑒于這種情況,本人決定將網(wǎng)上現(xiàn)有翻譯版本進行比較分析,進而給出更考究的譯法,努力找出更好的譯文,讓譯語觀眾得到更清晰的信息。

一、語境意義(contextual meaning),又稱“上下文意義”,指詞語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義——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是給詞的概念意義以某種調(diào)節(jié),從而賦予它以某種聯(lián)立或關聯(lián)涵義。(方夢之,2004:228)

E-C Translation:

The distinction(between the neat people and the sloppy people) is, as always, moral.

原譯文:他們的區(qū)別總是表現(xiàn)在德行上。

改譯文:他們之間的區(qū)別總是表現(xiàn)在精神面貌上。

原譯文取其常用意義,但moral 一詞是多義詞。愛整潔的人或邋遢的人之間的區(qū)別不能說是“道德”問題,主要還是“精神面貌上”或“心理上”的問題。而moral 一詞除了有“德行上的”意義之外,還有其他許多意義。根據(jù)此句內(nèi)容,則改譯的用詞表達了上下文的意義。(郭建中,2010:212)

Legally Blonde I中與語境對等相關的譯例分析

譯例(1)哈佛學位委員會的主任說:Fashion major?

原譯:很熱門的專業(yè)?

分析:這里應從上下文來理解,前面提到了她是“時裝推銷”專業(yè),所以結(jié)合上文來看,這里的fashion后面省略了merchandising,還是指她的“時裝推銷”專業(yè),而不是指“很熱門的專業(yè)”。

譯例(2)Elle被教授趕出教室后,在學校長椅處第一次碰到Emmett, Emmett問她Whose else do you have?

原譯:你還干什么?

分析:這里從字面意思來看,是 “你還有誰的?”或“你還干什么?”而從電影前面出現(xiàn)的故事情節(jié)看,Elle被教授趕出教室,并對這個教授感到有些懊惱,所以Emmett是問她“你還選了哪些老師的課?”而不是問她 “你還干什么?”。這也要從上下文分析才能得出準確的翻譯。因為接下來Elle回答的答案就是她所選的課程。

二、文化意義(cultural meaning), 指語言載體所反映的民族文化和心理素質(zhì)。(方夢之,2004:222)

E-C Translation:

Computer technology may make the car, as we know it, a Smithsonian antique.

譯文:計算機技術在汽車技術上的應用,會使我們今天熟悉的汽車成為史密森博物館里的一件古董。

Smithsonian 是位于美國首都華盛頓國會山前面的一座大型博物館,實際上由16個分館和美術館組成,另外還有一個動物園。一般中國讀者可能不了解。在Smithsonian 后面加上“博物館”一詞,中國讀者就能了解“史密森”乃是該博物館的名稱。(郭建中,2010:214)

Legally Blonde I中與文化對等相關的譯例分析

譯例(1)在電影開始部分某一位女教授的第一堂課上,她介紹到:The law is reason free from passion.

原譯:法是從激情中解放出來的。

分析:兩個已有翻譯版本都把這句話譯成了“法是從激情中解放出來的”。而實際上這是亞里士多德的一句名言。The law is reason free from passion應該譯為“法是理智,而不是激情”。之所以誤譯是因為譯者不是很了解這句名言的固定翻譯,這種例子我們在英文電影Forrest Gump中也經(jīng)常見到,如We were like peas and carrots. 豌豆和胡蘿卜丁,一個圓的,一個方的;一個綠的,一個紅的。它們的共同點雖然沒有太大的味道,但都是營養(yǎng)價值很高的食物。故在美國烹飪時常作為主食的點綴,而且它倆都是同時出現(xiàn)的。故引申為形影不離。而如果不理解源語文化,很容易就按照字面意思譯成“他們像豌豆和胡蘿卜一樣”。由此可見,電影字幕翻譯中處處要留心文化的因素。多查閱、多積累是必須要做的功課。

參考文獻

[1]Nida, E. 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2] 郭建中. 翻譯:理論,實踐與教學-郭建中翻譯研究論文選 [H].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10

[3] 李運興.字幕翻譯的策略[J].中國翻譯,2001(7):45.

功能對等理論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功能對等課程大綱英譯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2-0165-02

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變得越來越頻繁。作為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中國不論在政治、經(jīng)濟還是文化上的地位都顯著提升。隨著中國的崛起,中國的文化越來越受到外國人的關注。很多外國學生到中國來學習語言及文化。但我國一些大學的課程大綱只有中文版而沒有英文版。這對一些想來中國留學但中文不好甚至是不懂中文的人來說無疑是重大難題。翻譯大學的課程大綱不僅方便來華留學生。還讓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中國大學的課程大綱,推廣中國教育模式,傳播中國的教育理念。因此,有必要運用恰當?shù)姆g策略和方法進行課程大綱的翻譯。

一、翻譯理論――功能對等理論

20世紀60年代初,奈達在等效原則基礎上提出了功能對等(或稱動態(tài)對等理論)。該理論摒棄了“文本中心論”。強調(diào)以讀者為中心,將讀者感受作為衡量譯文的標準。他認為“翻譯就是在譯語中再造出意義和風格上與源語信息最切近而又自然的對等信息”,并提出“譯文接受者和譯文信息之間的關系應該與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間的關系基本相同”。縱觀奈達功能對等理論的發(fā)展,其核心是:譯文措辭通順自然,內(nèi)容達意傳神,讀者反映相似。(譚載喜。2004)

二、中文課程大綱的原文本分析

課程大綱翻譯目的是為了給學生提供選課方面的指導。同時介紹課程方面的一些基本信息。首先,該文本不像其他研究性文本,使用比較高深、晦澀的詞匯,此文本在用詞上選用通俗、易懂的詞匯,為學生能夠快速理解和選擇提供幫助。其次,由于此文本是對不同專業(yè)的課程內(nèi)容進行介紹,因此用詞上又體現(xiàn)出專業(yè)化特點。最后,為了用最簡潔的方式說清內(nèi)容,該文本大量使用名詞,呈現(xiàn)出名詞化的特點。

(一)詞匯的特點

1.專業(yè)化、簡明化

該文本類型屬于應用型文本,用詞上呈現(xiàn)專業(yè)化、簡明化的特點。

1a: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能夠理解和掌握現(xiàn)代宏觀經(jīng)濟學的最基本概念,了解這一學科的基本構(gòu)架和分析邏輯;能夠運用宏觀經(jīng)濟學原理觀察、分析和解釋現(xiàn)實生活中比較簡單和典型的宏觀經(jīng)濟現(xiàn)象和問題。

2a:本課程由概率論與數(shù)理統(tǒng)計兩部分組成.是經(jīng)濟類各專業(yè)研究生招生考試的重要專業(yè)基礎課。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能夠了解隨機事件的本質(zhì)和概率公理化體系,掌握數(shù)理統(tǒng)計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為經(jīng)濟學專業(yè)后續(xù)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從例句中得知除了宏觀經(jīng)濟學、概率論、數(shù)理統(tǒng)計、概率公理化等專有名詞外,其他詞匯都簡單、易懂。因此,筆者在翻譯整句話之前要明確專有名詞的翻譯,其句子的整體翻譯難度就降低了很多。

2.名詞化

所謂名詞化是指詞性作用的名詞性轉(zhuǎn)換。即把動詞或形容詞轉(zhuǎn)換為名詞也能表達同樣的意思。名詞化既可以起到名詞的作用。也可以表達謂語動詞或形容詞所要表達的內(nèi)容,從而使表達更加客觀。

3a:本課程主要闡述現(xiàn)代管理理論形成與發(fā)展脈絡?;仡櫣芾淼挠媱?、組織、領導、控制四大職能,學習現(xiàn)代管理思想的最新發(fā)展趨勢,包括戰(zhàn)略管理理論、系統(tǒng)管理理論、信息管理理論、企業(yè)再造理論等。

This course gives an introduction of the forming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management theory,and review of the fourfunctions of management:planning,organizing,leadership andcontro1.It also involves the latest trend of modem managementthoughts,as well as theories of strategic management,systemmanagement theory,information management theory,teengi-neering theory of corporation.

原句中連續(xù)出現(xiàn)四個動詞,即計劃、組織、領導、控制。由于漢語中多使用動詞,而英語習慣于多使用名詞,因此。筆者在翻譯此句話時把原句中的動詞名詞化。這樣更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易于讀者接受。

(二)句法特點

課程大綱是對各門課程做簡單的介紹。為學生選課提供方便,所以該文本多使用并列句和簡單句。

1.并列句

4a:財政學是經(jīng)濟學學科的核心課程。是財政學專業(yè)的主要專業(yè)課之一。是一門研究政府理財或公共理財?shù)恼n程。

2.簡單句

5a:本課程是運用統(tǒng)計數(shù)量分析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緊密結(jié)合社會經(jīng)濟實踐,分析社會經(jīng)濟現(xiàn)象的數(shù)量表現(xiàn)、數(shù)量關系和數(shù)量變化規(guī)律的一門方法論科學。

以上例句結(jié)構(gòu)并不復雜,都是一些簡單句,并列句,一兩句話就能概括、總結(jié)出這門課程的主要內(nèi)容及要達到的要求。

(三)篇章特c

從中文課程大綱的介紹來看。篇幅較長。有的甚至一句話就能概括出課程的內(nèi)容、教學手段及學習完本課程之后要達到的學習效果。在課程大綱的介紹中,大量使用專業(yè)術語以及名詞的使用量較多,都是該類型文本的特點所在。

三、功能對等理論視域下的中文課程大綱英譯翻譯策略

“功能對等理論”認為翻譯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交流與理解,為了使譯文讀者和原文讀者接收到同樣的信息,那在翻譯時可以不必過于拘泥于形式。

(一)課程名稱及詞匯的翻譯

課程名稱是對一門課程的高度概括。當我們看到課程名稱時就應該大概知道該課程所要講述的內(nèi)容及其相關的知識。所以,課程名稱的翻譯是否簡潔、準確,對于目標語讀者來說至關重要。

1.省譯法

在翻譯過程中。為了使譯文讀者得到與原文讀者同樣的信息,筆者采用了省譯的翻譯方法進行翻譯。

例如:“公共管理W”,例如:“產(chǎn)業(yè)經(jīng)濟學”

錯譯:Stud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錯譯:Study ofIndustrial Economic。

改譯:Public Administration。改譯:Industrial Econom-ics。

筆者一開始翻譯時,認為“學”就應該翻譯為“stud-y”,取其學習或研究的意思,但后來考慮到這是課程名稱的翻譯,應符合簡潔、準確的特點,把“學”一詞省譯。改后的翻譯既符合課程名稱簡潔的要求,又很好地再現(xiàn)了原文的信息。

2.意譯法

意譯法(Free translation/Liberal translation)是根據(jù)原文的大意來翻譯,不做逐字逐句的翻譯(區(qū)別于“直譯”)。通常在翻譯句子或詞組(或更大的意群)時使用較多。在忠實原文的情況下擺脫原文的束縛,使譯文更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這也正是奈達“功能對等”理論下所倡導的主要的翻譯方法。

例如:“市場失靈”翻譯為“Market Failure”

例如:“經(jīng)濟轉(zhuǎn)軌”翻譯為“Economic Transition”

若直譯不但不符合翻譯的原則。而且也不易被目的語讀者所接受。采用意譯法后的翻譯讓目的語讀者更直觀地了解課程內(nèi)容。

3.平行文本借鑒法

平行文本用簡單的話說就是與原文內(nèi)容接近的一切譯出語和譯入語相關資料。因此,譯者查閱譯入語的相關平行文本,借鑒其在英語國家的固定用法,實現(xiàn)了源語與譯人語的語義對等。

例如:“古典線性回歸模型”翻譯為“Classical LinearRegression Model”

例如:“高級計量經(jīng)濟學”翻譯為“Advanced Econom-etris”

以上這些翻譯有的就是所使用的教材的名稱。而這些教材有的就是借鑒國外的說法。所以,采用平行文本借鑒的方法進行翻譯使譯文可信度更高。

(二)句子的翻譯

漢語其句子強調(diào)語義,是屬于意合的語言;而英語則重形式和語法結(jié)構(gòu),屬于形合的語言。因此,筆者在奈達“功能對等”理論指導下運用恰當?shù)姆椒ㄟM行翻譯。

1.拆句法

拆句法是把較長且復雜的句子拆譯為幾個較簡單、較短的句子。

6a:國際經(jīng)濟學以國際經(jīng)濟關系為研究對象。包括微觀和宏觀兩部分內(nèi)容。主要講授國際經(jīng)濟基本理論和政策。它的研究目的就是要解釋各個經(jīng)濟社會之間的內(nèi)在機制及其政策含義。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is composed of two parts:one ismicro and the other is macro.making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lations as research object.1t mainly lectures basic theories andpolicie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y.It aims to explain internalmechanism and policy implication among economic society.

這句話用四個逗號來連接。若翻譯成一個長句不僅結(jié)構(gòu)不好把握,也不方便讀者閱讀。為了讓讀者更好地領會原意,筆者把原句拆分成三個小短句來翻譯,拆譯后的句子不僅意義完整更易于讀者接受。

2.轉(zhuǎn)換法

在翻譯時,為了傳達原文的意義,筆者有時會對原句中的詞類、句型進行轉(zhuǎn)換。

7a: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理解和掌握現(xiàn)代宏觀經(jīng)濟學的最基本概念,了解這一學科的基本構(gòu)架和分析邏輯,能夠運用宏觀經(jīng)濟學原理觀察、分析和解釋現(xiàn)實生活中比較簡單和典型的問題。

This course aims to enabl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basic concept of modem macroeconomics.to comprehendthe basic framework and analytic logic of this subject.to-ob-serve,analyze,explain relatively simple and typical problems inour daily life by utilizing macroeconomics theory.

漢語結(jié)構(gòu)較松散,英語結(jié)構(gòu)較緊湊。在句中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是一介詞結(jié)構(gòu)。主語應是“學生”。但考慮到這是課程大綱,應以課程為中心,所以筆者把做狀語的介詞結(jié)構(gòu)和主語部分進行轉(zhuǎn)換,這樣既符合英語表達習慣又傳達了原意。

功能對等理論論文范文第3篇

一、科技論文的寫作和翻譯的關系 科技英語論文的翻譯和寫作是密不可分的,我們只有了解英語科技論文的寫作特點,我們才能更加準確的翻譯。同時只有了解了科技英語的翻譯特點和難點,我們才能更好地運用到科技英語的論文寫作中去。翻譯學既要看到語言之間的相似性,又要看到他們之間的非相相似性。因此,我們只有了解了這些相似性和非相似性才能更好的進行科技英語的翻譯與寫作的工作。 二、Nida的翻譯理論 翻譯涉及兩種語言和兩種文化的互動與交流。不同的語言和文化的觀點決定了所持翻譯理論的觀點。 Nida認為一種語言能夠表達的事物,那么另一種語言也可以表達。除了形式是信息的必要元素外。根據(jù)Nida的理論,從本質(zhì)上來說,不同的語言在所表訴內(nèi)容上是沒有什么區(qū)別的,不同的地方是在于各種語言的表達形式是有區(qū)別的。我們在翻譯的時候,不能把每一種語言的語言特點強加到另一種語言的身上。例如構(gòu)詞,短語順序的排列和語篇結(jié)構(gòu)等等。我們不能把一種語言中的正式的結(jié)構(gòu)強加到另一種而又缺乏這一特點語言的身上。 因為所有的語言在形式上是不同的,在翻譯的過程中為了保持內(nèi)容的一致,變換形式是不可避免的。根據(jù)Nida的觀點,一個忠實原文的翻譯并不是原語言和目標語言之間詞和語法結(jié)構(gòu)之間的配對而是從新構(gòu)造作者所表達的含義并且強調(diào)在翻譯過程中意義分析的重要性。 在翻譯圣經(jīng)的過程中,Nida 意識到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因為Nida發(fā)現(xiàn)在翻譯過程中最嚴重的錯誤不是詞匯用的不準確,而是錯誤的文化假設。 他解釋到語言反映文化,提供了接觸文化的機會,在很多方面構(gòu)成了文化的模型。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事實上,它是任何一種文化展現(xiàn)出來的最為復雜的習慣單元。 總之,Nida對于文化和語言的觀點影響著他的翻譯理論。 Nida的翻譯理論是基于語義學,信息理論,人類語和喬姆斯基轉(zhuǎn)換生成語法等理論發(fā)展起來的。 Nida的翻譯理論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當代的一系列理論,他樂于接受新的理論,這對于他的翻譯理論研究提供了方向和指導。 Nida的翻譯理論在中國,被翻譯成奈達的等值倫,奈達的等效論或是功能對等論。在Nida的理論中,“對等”并不是指完全相同。90年代Nida反復強調(diào)在翻譯的過程中實現(xiàn)完全意義上的對等是不可能的。根據(jù)他的觀點,翻譯并不是完全的相同而是在目標語言中達到與原語言“最自然”“最接近”的“對等”。很明顯,在Nida的翻譯理論中,“對等”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指盡可能最大限度接近原語言。 “能動對等理論”是Nida翻譯理論的核心概念。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Nida用“功能對等”代替了“能動對等”,強調(diào)了其理論的功能性。功能對等又進一步分為兩個層面:一個是最大限度層面,另一個是最小層面。最小層面被定義為翻譯文本的讀者應該能夠理解它到這一程度,也就是他們能夠構(gòu)想出原文本讀者是怎樣能夠理解和欣賞這個文本的。而后者被描述為翻譯文本的讀者必須以原文本讀者同樣的方式應該能夠理解和欣賞它。 功能對等論的最高層面是理想并且很難達到(除了一些規(guī)則性文本,而這些文本沒有任何的美學價值)。而這個最小層面是實際而又真實的任何低于這個層面的翻譯都是不可接受的。一個完美的翻譯應該是出于兩者之間。 Nida的翻譯理論非常重視讀者的反映,強調(diào)了讀者的重要性。 Nida借用了轉(zhuǎn)換生成語法的一些術語,例如(“轉(zhuǎn)換”和“深層結(jié)構(gòu)”)但是他的翻譯模型是不同于喬姆斯基的模型。 A

B

X

Y (Nida’ Translation Model) A和B分別代表原語言和目標語言,X,Y分別代表原語言和目標語言的核心層面。在這個翻譯模型中,翻譯者首先應該分析原語言的表層結(jié)構(gòu),然后再把原語言的信息翻譯成核心層面目標語言。最后,翻譯者把核心層面的信息重新構(gòu)建了表層結(jié)構(gòu),這是Nida三步的翻譯模型。“核心”的這一概念是關于語義結(jié)構(gòu),因此Nida 翻譯理論中核心結(jié)構(gòu)是有別于喬姆斯基的轉(zhuǎn)換生成語法的。當表層結(jié)構(gòu)向后轉(zhuǎn)換生成為潛在的核心結(jié)構(gòu),那是一種解釋的形式, “用同一種語言換一種方式來表達同樣的事情”。

功能對等理論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功能對等 政治語言 英譯策略 啟示

基金項目:六盤水師范學院校級課題“政治性語言的翻譯問題研究――以的幾次重要講話為例 ”(Lpssy201212)的階段性成果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在政治領域也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中國有必要向全世界介紹、宣傳中國的政治方針、政策。因此政治性語言的翻譯變得越來越重要。但政治性語言具有特定的政治內(nèi)涵和內(nèi)在邏輯構(gòu)成,其翻譯不同于一般的自然語言之翻譯。中西思維方式的差異為中國政治性話語的翻譯增加了難度。如何運用不同的翻譯策略,使得源語符合目的語的表達習慣,使譯文能準確傳達原文的精神與內(nèi)涵,使原文讀者和目的語讀者產(chǎn)生共鳴,這是翻譯理論與實踐中的重要課題。本文擬采用奈達的功能對等翻譯理論來探索政治性語言翻譯技巧的嘗試。

一、奈達的功能對等翻譯理論及其啟示

美國著名翻譯家奈達的核心翻譯體系是“功能對等”理論。“這種翻譯理論的動態(tài)特征取決于兩種關系的比較,即目的語接受者同目的語文本之間的關系應與源語接受者同源語文本之間的關系大致對等?!保芜_,1984)強調(diào)把譯文讀者反映與原文讀者反映進行對照,看二者是否達到最大限度的對等?!皩Φ取笔侵付呒骖?,原文與原文讀者、譯文與譯文讀者兼顧,使譯文讀者達到與原文讀者一樣的理解和欣賞原文的程度,以讀者反映為重點,以最貼切、最自然的對等再現(xiàn)原文內(nèi)容。奈達的翻譯理論體現(xiàn)了以讀者的反映作為翻譯的最高標準,并認為翻譯過程包括譯文讀者對原文的理解與評價,更注重翻譯的意義與風格的對等。

奈達的功能對等翻譯理論為政治性語言翻譯提供了全新的理論指導。的確,政治性語言的翻譯有其獨特性,不能死譯、硬譯或生搬硬套。為了準確地再現(xiàn)源語政治、文化和消除語言、文字差異,譯者采取功能對等而不是形式對等能更好地翻譯出源語語言特點,從而達到更高層次的動態(tài)對等。

二、政治性語言翻譯之中西思維差異

英漢民族思維的差異首先體現(xiàn)為中西傳統(tǒng)哲學思維的差異:漢語思維是以主客體統(tǒng)一為基礎的,即漢語主體意識比較強烈;而西方哲學思維是以主客體對立為出發(fā)點,也就是英語客體意識相對比較強。由此會產(chǎn)生其他差異。例如,漢語多用主動句,而英語則多用被動句。另外,漢語是直觀思維,注重意合(parataxis),使讀者和聽者只在乎句子的意義及其之間的關系。此種思維方式容易輕視形式,“拋棄一切不必要的附屬成分,只留下純粹的思想”(O.Jespersen,1954)。王力也認為“中國語法是軟的,富于彈性”(王力,1984)。直接表達現(xiàn)實和思維過程,體現(xiàn)悟性的相似。英漢民族思維的差異,還可以通過英漢句子的不同結(jié)構(gòu)反映出來。但語言差異絕不僅僅是一個表層結(jié)構(gòu)問題,它牽扯到文化所衍生的喜聞樂見的表現(xiàn)法,更牽扯到一個民族的歷史、析學觀所衍生的思維方式和思維風格( 劉宓慶,1996)。而英語則運用形合法((hypotaxis ),采用嚴格的形態(tài)、詞法規(guī)則,主謂必須協(xié)調(diào)一致。邏輯論證必須借助概念、判斷和推理等思維形式和各種思維方法,在理性推演中認識事物的性質(zhì)和聯(lián)系,對思維對象進行間接的、概括的加工,因而呈現(xiàn)抽象性特征(連淑能,2002)。

中西思維不同,直接影響語言的表達。思維直接支配語言,弄清它們的依存關系,能在語言與思維之間自如翻譯。當然,中西文化差異會導致文化空缺現(xiàn)象,在漢英翻譯時可能沒有一對一的翻譯,在目的語中很難找到相對應的詞語。不過,在全球化背景下,現(xiàn)代系統(tǒng)思維、現(xiàn)代科學模糊思維,中西思維逐步趨向交叉、合流與融合。

三、政治性語言文字與意義的差異

德里達曾認為意義不在語言之內(nèi),而在語言之先,語言本身無足輕重,不過是表達意義的一種工具。文字降格為媒介的媒介,永遠游蕩在意義的(德里達,1974)。語言是建構(gòu)意義的一種生產(chǎn)模式,它跨越文字的疆界,打破強加于文字之上的條條框框的束縛,從而揭去文本的表層,給文字一個更為自由和廣闊的天地。在翻譯時用文字還原本源的意義,巴爾胡達羅夫從話語語言學角度,指出翻譯是“把一種語言的言語產(chǎn)物在保持內(nèi)容方面也就是意義不變的情況下改變?yōu)榱硪环N語言的言語產(chǎn)物過程”(巴爾胡達羅夫,1985)。

翻譯就是翻譯意義,不能脫離詞語意義的運用,要實現(xiàn)對原語意義的全面表達,就要把握語言文字背后所隱藏的豐富文化內(nèi)涵。在翻譯中得把握文本的整體性、動態(tài)性特征。消除語言文字對翻譯的束縛,特別是漢英譯時政治性語言文字表面所隱藏的中國文化、政治背景。例如,如果不了解中國政治,就會把“精神文明”翻譯成“spiritual civilization”。在中國政治文化中,“精神”指一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而這里的“spirit”含有濃厚的宗教意味,與中國的政治文化相去甚遠?!癳thical and cultural”則是理想的翻譯。同樣,“文明”如果用“civilization”,有明顯的“未開化”的意義,用“progress”最恰當。其實,翻譯就是一種跨文化交際,對于政治性語言的翻譯,更要把政治中所蘊含的政治信息完整地翻譯出來,避免讀者曲解原意,以便更好地宣傳中國的政治文化,讓世界更了解中國。

四、奈達的功能對等翻譯理論對英譯政治性語言的借鑒

奈達的功能對等即動態(tài)對等翻譯理論要求內(nèi)容信息上的對等,同時達到讀者反映上的對等,從而指導譯者必須精益求精。在政治性語言的翻譯中可以直接移植奈達的功能對等翻譯策略并遵循其原則。依據(jù)中西思維方式的不同以及政治性語言文字和意義的差異性,實行以目的語和目的語讀者為導向,以功能對等理論為依托的翻譯策略,創(chuàng)造出政治性語言的翻譯策略,共同破解政治性語言翻譯的難題。

原文就是一句話,從形式上看,該段邏輯結(jié)構(gòu)比較松散,如果按照漢語的邏輯行文,意義會模糊。而英文用了介詞短語連接,主次分明,使句子結(jié)構(gòu)中隱含的邏輯關系和語義關系顯現(xiàn)出來,符合目的語讀者的習慣,準確傳達了漢語的意義。

綜上所述,就政治性語言的翻譯而言,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傳遞政治語的意義,讓世界更了解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因此,要很好地翻譯好政治性語言,得了解中西思維的差別和政治性語言文字和意義的差異,然后把奈達的功能對等翻譯理論運用到政治性語言的翻譯中,處理好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詞匯,厘清中英文句子邏輯關系。這從理論上講是合理的,在實踐中也是可行的,因為政治性語言翻譯的實質(zhì)就是源語文化信息、政治立場和觀點的保留與再現(xiàn),實現(xiàn)其信息準確傳遞的功能。

參考文獻

[1] (蘇聯(lián))巴爾胡達羅夫.語言與翻譯[M].蔡毅,編譯.北京:中

國對外翻譯出版社,1985:8.

[2] (法)德里達.論文字學[J].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4:6.

[3] (英)Otto Jespersen.Language:Its Nature,Development and Or-

igin[M].London:George Allen&Unwin,1954:57.

[4] 連淑能.論中西思維方式[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2):45.

[5] (美)奈達金堤.論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1984:53.

[6] (美)Nida?E?A,Taber,Charles 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

tion Press,2004:172.

[7] 劉宓慶.漢英對比研究的理論問題:上、下[A]//英漢語言文

化對比研究[C].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32-41.

功能對等理論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文學翻譯的形式,文學翻譯的內(nèi)容,動態(tài)對等,假象等值

 

1.引言

歷代翻譯家從古至今,從西方到中國都強調(diào)翻譯要忠實于原文內(nèi)容,“在必要和條件皆備的情況下,盡全力去實現(xiàn)‘神形皆似’,做到內(nèi)容和形式的統(tǒng)一。”(黃德新,1996)。然而,正如Vemeer所指出的那樣,譯者的聲言與他的實際翻譯并不總是一致的。(1994:3)。問及譯者,他會告訴你:他忠實的是原作的內(nèi)容,得“意”而忘形,忽略了形式;從傅雷的“從效果而論,翻譯應當像臨畫一樣,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到奈達的“翻譯就是翻譯意義”(translating means translating meaning)、“要保留原文的信息內(nèi)容,形式就必須要加以改變”(Nida & Taber,1969:5)。畢業(yè)論文,文學翻譯的形式。譯者在實際翻譯過程中,不自覺地認為形式與內(nèi)容可分,且內(nèi)容是唯一重要的因素,至于原文的形式不必看得太重一遇到“陌生的”或保留難度較大的形式時,他們便毫不猶豫地用“歸化”的方式,犧牲形式,只保留內(nèi)容。這就是為什么大部分的外國文學翻譯都失去了在原語的美感和詩意,反而是象林紓那樣的“亂譯”吸引了大批的讀者。

文學之所以成其為文學,是因為它具有審美或詩學的功能。這是文學區(qū)別于其他語言產(chǎn)品的一個很重要的標志。詩學語言的目的決定了在這一語言形態(tài)中語言媒介的作用并不僅僅是傳遞信息的手段,它本身就是文學或藝術審美的目的。(王東風,2001:5)

2.奈達的動態(tài)對等理論

從信息論的觀點出發(fā),奈達將翻譯定義為:“從語義到文體在譯語中用最近似的自然對等值再現(xiàn)原語的信息”(Nida and taber,1969:12)。雖然在翻譯時譯者應盡力使內(nèi)容與形式,“神”與“形”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但總有兩者的矛盾無法滿意解決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下,奈達及其他許多翻譯學家都主張,形式應讓位于內(nèi)容。奈達在闡明翻譯的性質(zhì)時,為譯者提出了解決這些矛盾的指導原則,指明了在這些矛盾中應該優(yōu)先考慮的因素:

1)上下文等同優(yōu)先于詞匯等同;

2)動態(tài)對等優(yōu)先于形式對應;

3)語言的口頭形式優(yōu)先于書面形式;

4)聽眾及讀者通用、接受的形式優(yōu)先于傳統(tǒng)的享有威望的形式。

在動態(tài)對等與形式對等之間,奈達強調(diào)動態(tài)對等,也就是從接受者的角度(而不是從譯文形式的角度)來看翻譯。即:譯文接受者對譯文的反應要基本等同于原文接受者對原文的反應。

從奈達的動態(tài)對等和四條指導原則可以看出:

①奈達把信息論的觀點用于翻譯;“翻譯是指接受語復制原語的信息的最近似的自然等值。畢業(yè)論文,文學翻譯的形式。”(Nida and Taber,1969:12)從信息論的角度來看,把翻譯與信息論相比較,對于象科技文章等以信息傳遞為目的的題材還是合適的,但對于以審美、詩學為主要功能的文學翻譯來講是非常不當?shù)?,甚至是有誤導作用的。信息語言與詩學語言的差別主國就在于各自的交際目的不同。Cameron認為,詩學語言和非詩學的區(qū)別并不在于語言運用本身,而在于運用語言的目的。詩學語言的目的決定了在這一語言形態(tài)中語言媒介的作用并不僅僅是傳遞信息的手段,它本身就是文學或藝術審美的目的。俄國形式主義理論家和文體學家認為,在詩學語言中,語言媒介或語言形式本身就是文學的目的,正是由于語言形式的“文學性”(literariness)決定了文學存在的價值。因此,信息論用于文學是十分不合適的,是具有很大的理論誤導作用。奈達所說的“最切近”是指譯文要最切近于原文詞句的信息內(nèi)容;“要保留原文的信息內(nèi)容,形式就必須加以改變”。文學的形式是否與原文忠實就這樣被忽略了。例如:

1.He made you for a highway to my bed;But I ,a maid, die maiden-widowed.(W.Shakespeare: Romeo and Juliet,3,3,134-135)

譯文一:他要借著你做牽引相思的橋梁,可是我卻要做一個獨守空閣的怨女而死去。(朱生豪)

譯文二:他本要借你做捷徑,登上我的床;可憐我這處女,活守寡到死是處女。(方平)

朱生豪對這兩行莎劇的翻譯,一直受到譯評家的贊許。主要是考慮到中國傳統(tǒng)的“性忌諱”,朱氏采取從另才子佳人戲里信手取來的辦法,將“上我的床”(to my bed)譯成“相思”,將“活守寡,到死是處女”(diemaiden-widowed)譯成“做一個獨守空閣的怨女而死去”。這樣一改動,原文所表達的本是熱戀中的西歐少女渴望與已秘密舉行過婚禮的情人,在肉體上也和諧地結(jié)為一體,以完成靈與肉的愛,卻被朱譯改換成精神上的“相思”,與原作的意境相距有多遠!方平的新出的詩體譯本,采取了嚴格的保留原作形式的譯法,既體現(xiàn)了對莎劇藝術形式的最大尊重,又不折不扣地傳達了原作的“神味”。(孫致禮,2002:1)

②奈達把讀者反應看作是評判譯文質(zhì)量的標準。認為如果接受語(receptor language)讀者讀了譯文后的反應與源語 (sourcelanguage) 讀者讀了原文的反應相同,翻譯就是好的翻譯。這樣,就把讀者反應擺到了翻譯仲裁的地位。奈達強調(diào):讓讀者透徹的理解是生死攸關的事(complete intelligibility is a matter of life and death)(Nida,1974:1)。畢業(yè)論文,文學翻譯的形式。與非文學翻譯不同,文學翻譯首要考慮的不是如何使讀者透徹的理解以獲取原文的信息,而是如何用形象的語言,藝術的創(chuàng)造,再現(xiàn)原文的空白與不確定因素。文學翻譯的功能不僅僅在于傳遞原文信息的多少,更重要的是通過形象、藝術的語言,譯出原作者的藝術風格,傳達原文的藝術意境,給讀者美的享受。如果文學翻譯僅僅致力于使譯文讀者透徹的理解原文的信息,而忽視了文學的審美功能,讀者從譯文那里就得不到審美享受,這與文學翻譯的目的是背道而馳的。

3.從譯家思想上要樹立盡量傳達原作的形式

行動受到思想的指導。畢業(yè)論文,文學翻譯的形式。在這里譯家和作家之間有種值得沉思的意識沖突:作家的意識取向是詩學取向的;而譯家是有信息取向。畢業(yè)論文,文學翻譯的形式。(王東風,2001:9) 文學家所追求的除了一部分信息內(nèi)容外,還主要設法把讀者的注意力吸引到語言表達方式本身上來。文學的一個不同于其他文體的特點就是文學性的創(chuàng)造。與作家的選擇取向不同,譯家的選擇多傾向于信息的傳遞,對原文的詩學價值往往重視不夠。在文學翻譯中,強調(diào)忠實于內(nèi)容而忽略形式的現(xiàn)象已是存在于譯家的理論和實踐中。畢業(yè)論文,文學翻譯的形式。例如:

I had had no communication by letter, or message with the outer world. Schoolrules, school duties, school habits and notions, andvoices, and faces, and phrases, and costumes, andpreferences and antipathies: such as what I knew of existence.(Charlotte Brontё, Jane Eyre. Chap. 10: 117)

譯文1。我和外面的世界不通信息。學校的規(guī)章,學校的職責,學校的習慣,還有見解,聲音,習語,服裝,偏愛,惡感;對于生活,我就知道這一些。(祝慶英譯:81)

譯文2。我和外界既沒有書信往來,也從不通消息。學校的規(guī)定,學校的職責,學校的習慣和看法,以及它的各種聲音、面孔、用語、服飾、偏愛和惡感,我所知道的生活就只是這一些。(吳鈞燮譯:107)

譯文3。我和外面的世界既沒有書信往來,也從不通消息。學校的規(guī)定,學校的職責,學校的習慣和見解,還有那聲音、那面孔、那用語、那服飾和那好惡:這一切就是我所知道的生活。(王東風譯,2001,5)

此例中一個顯著的形式特征就是school和and的重復。作者選擇它的目的在于宣泄一種感情,重復的school充分表現(xiàn)簡。愛對好以前生活和工作過的地方的一種厭煩的情緒,而連續(xù)出現(xiàn)的and則使人感到所列舉的事物沒完沒了,讓人回想起她小時候在那里遭受的苦難,引起強烈的共鳴。在譯文1和2中,兩個譯本都將school的重復體現(xiàn)出來,而將連詞and棄之不譯,顯然譯者是認為連詞重復不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而譯文3較好體現(xiàn)了原文中and重復的情感聯(lián)想和詩學意圖,用其它的重復手段來實現(xiàn)同樣的效果。對于幾位著名的翻譯家來說,之所以沒有注意到這些形式上的變化,完全不是對原文理解和漢語表達的能力問題,而是他們在思想意識上有一種信息取向,只是重視了信息的傳遞,內(nèi)容的忠實,而忽視了文章形式的傳遞。

4.避免假象等值(deceptive equivalence)

“假象等值”可定義為“譯文與原文所指相同,但文學價值或文學意義卻相去較遠”。(2002,1:申丹)在語言形式這一層次上,許多譯作雖然在原作意義實現(xiàn)了動態(tài)對等或功能對等,在形式并沒有達到理想的傳達。在文學翻譯中,傳統(tǒng)上人們不僅關注所指相同這一層次,而且也關注譯文的美學效果。但這種關注容易停留在印象性的文學順達,優(yōu)雅這一層次上,不注重從語言形式與主題意義的關系入手來探討問題。在文學翻譯時,譯者往往將對等建立在“可意譯的物質(zhì)內(nèi)容”(paraphrasable material content)這一層次上(Bassnett-McGuire,1993)。在詩歌翻譯中,倘若譯者僅注重傳遞原詩的內(nèi)容,而不注重傳遞原詩的美學效果,人們不會將譯文視為與原文等值。但在翻譯小說,尤其是現(xiàn)實主義小說時,人們往往忽略語言形式本身的文學意義,將是否傳遞了同樣的內(nèi)容作為判讀等值的標準,而這樣的“等值”往往是假象等值。

孫致禮指出:長期以來,中國有許多人是不大重視原文語言形式的傳譯的。在此,我們認為,對于原文中有感染力的形象語言和句法結(jié)構(gòu)的問題,譯者最好采取異化譯法,將之移植到譯文中,既能為譯文增添文采,又能給漢語帶來新的表現(xiàn)法。如Unless you’ve an ace up your sleeve ,weare dished一句,有人譯成“除非你有錦囊妙計,否則我們是輸定了”,常被當作范例推薦給初學者。顯然,這一譯法存在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英語的have an ace up one’ssleeve 是西方玩牌賭博時早藏袖中的“王牌”,而“錦囊妙計”則是中國古代宮廷爭斗或疆場戰(zhàn)時封在“錦囊”中的神妙計策,彼此有著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內(nèi)涵,因而能引起不同的聯(lián)想,如果用來互譯,勢必給讀者帶來錯覺。因此,這句話還是采取異化譯法為好:“除非你手中藏有王牌,否則我們是輸定了”。

5.結(jié)語

對奈達的理論,動態(tài)對等和功能對等所提示的形式和內(nèi)容的關系以及對文化差異的處理,在多大程度上能適用于圣經(jīng)之外的翻譯,是個很有趣的課題。動態(tài)對等理論的實質(zhì)是調(diào)整譯文以使不同的讀者能夠完全地理解。過分強調(diào)“讀者中心論”,對作品過分歸化,雖然有等于克服語言轉(zhuǎn)換上的死譯現(xiàn)象,在文學翻譯中這種重內(nèi)容,輕形式的現(xiàn)象,損害了文學的形式美。在文學家眼里,形式并不是內(nèi)容可有可無的附屬品,而是文學內(nèi)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學性賴以生成的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講,形式改變了,內(nèi)容了就改變了。這在我們引介外國文學作品和向國外輸出中國的文學作品的工作中,應當說是成功與否的關鍵。

參考文獻

[1]Eugene A.Nida.language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Lefevere, Andre.Transltion, Rewriting and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 London:and New York: Routlede, 1992.

[3]申丹.論文學文體學在翻譯學科建設中的重要性[J].中國翻譯,2002,(1)

[4]王守元.英語文體學要略.山東大學出版社,2000.

[5]廖七一.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探索[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

[6]孫致禮.中國的文學翻譯:從歸化趨向異化[J].中國翻譯,2002,(1)

[7]張柏然、許鈞.譯學論集[M].譯林出版社,1997

[8]王東風.譯家與作家的意識沖突:文學翻譯中的一個值得沉思的現(xiàn)象[J].中國翻譯,2001,(5)

德清县| 怀远县| 茶陵县| 逊克县| 砀山县| 青河县| 拜泉县| 循化| 岗巴县| 晴隆县| 石泉县| 林西县| 霞浦县| 洪雅县| 昌乐县| 桑日县| 阿荣旗| 阳谷县| 大同县| 静安区| 禹州市| 合山市| 广灵县| 岐山县| 平度市| 德州市| 涟源市| 双鸭山市| 长汀县| 南通市| 临桂县| 凯里市| 板桥市| 赤峰市| 古蔺县| 宁乡县| 门源| 紫阳县| 陆良县| 沙河市| 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