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唐代詩人王維的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五言古詩就像是古詩圍坐在五言的餐桌邊,有時候是六七個人,有時候是十二三個人。大家聚在一起,說文解字,喝酒吃肉。李白在《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這首五言古詩中寫道:“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敝v了幾句話,人家肯留宿了,還拿出美酒款待。看來沒什么吃的,除了酒。所以不一會兒斗酒之最的李白就醉了。酒仙趕了一天的路,風塵仆仆,辦不到餐風飲露,肚子怎么不餓!
而在李白的另一首《月下獨酌》里,就只能光給李白喝酒,別說是肉,就是蘿卜干也不能給他吃。朋友也不要去看他,讓他孤身一人在花下,只有一壺酒,如此方與朋友親近。這個時候還以菜佐酒,則太俗了。月光素盤,李白用月光下酒,情不自禁吃得太飽,為了幫助消化,就載歌載舞了。《月下獨酌》是一個詩人的吃,吃得有聲有色個性鮮明,盡管無肉,也不會大醉。所以說,李白的詩瀟灑飄逸,只見酒,不見下酒菜。
而在杜甫那里,菜比酒重要,所以說杜甫是位現(xiàn)實主義大師。浪漫主義的酒,現(xiàn)實主義的肉。李酒杜肉,但杜甫常常沒有肉吃,一如孔子。肉是大葷,在古代,韭菜叫小葷,杜甫吃不到大葷吃小葷,就在他的五言古詩《贈衛(wèi)八處士》中我們可以看到杜甫吃小葷時的“驚呼熱中腸”:漠漠的夜雨里,從院里剪一把韭菜來炒著吃,盡管寒酸,但意境多美。“夜雨剪春韭”,這是美食的千古名句,杜甫是唐代頭一名美食家?!耙慌e累十觴,十觴亦不醉”,杜甫的酒量比李白小多了,因有了“夜雨剪春韭”這一份美食的心境,也就得到超常的發(fā)揮。
王維呢,這位詩人好像一喝酒,就會跑到露天,熱愛山水的本性暴露無遺。王維不是“置酒長安道”,就是“下馬飲君酒”,有點“吃里扒外”。也正靠著這點“吃里扒外”,安史之亂后才逃出了懲罰。最窮的詩人是孟浩然,又饞酒,所以只得常常登高,“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jié)”,就是為了看有沒有人送酒來。最靜的詩人是韋應物,“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這靜得有人情味,有酒同喝,有福同享,悄聲細語,溫暖人心。與“安得廣廈千萬間”不分上下,只是度數(shù)不同。一個是燒刀子,一個是陳年花雕。
七言古詩像張長條餐桌,來喝酒吃肉的人多了一些。最知足的是韓愈,“床鋪拂席置羹飯,疏糲亦足飽我饑?!蓖酥疅o力擒虎,就退之賞景,山紅澗碧,不改其樂?!吧郊t澗碧紛爛漫”,爛漫的青春呵,韓愈像吃青春飯的。白居易不但租到了便宜的房子,還能出入皇宮禁院,《長恨歌》就是他見到的流動的華宴。唐代詩人中,白居易的筆寫得出富貴氣,“玉樓宴罷醉和春”,這類句子,李賀、賈島是寫不出的。因為他們沒有這方面的飲食經(jīng)驗。
論文摘要:古詩是我國悠久詩文化的一朵奇葩,是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部分。學習古詩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還能夠使學生學到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師在古詩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對學生進行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使學生從小就具有愛國主義情感,懂情懂意,并樹立正確的、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其中最精華的部分是詩。在我國,詩從《詩經(jīng)》始,可以說是歷史悠久。詩人各朝各代各時期都有很多,尤其是出現(xiàn)了很多著名的詩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詩作的內(nèi)容也包羅萬象,題材不拘一格,特別令人稱道的是其高超的技巧,一詞一句都經(jīng)過千錘百煉。在悠久的詩文化中,古詩是一朵奇葩,它意境優(yōu)美,含義雋永,語言形象,韻律和諧,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F(xiàn)代教育應特別注重古詩教學,意在加強對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
古詩教學從小學開始,學生學習古詩不僅可以提高自己的審美,還可以從中學習到中華民族優(yōu)良的傳統(tǒng)文化。因此,教師必須要重視小學古詩教學。那么,對于蘊涵著優(yōu)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古詩,教師在教學中應從哪些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呢?
一、加強對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教育
愛國主義情感是中華民族團結(jié)和發(fā)展的不竭動力,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學校德育的首要任務就是教育學生具有愛國主義情感。因此,教師在古詩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情感教育。具體可從以下幾點著手:
(一)教育學生熱愛祖國
歷朝歷代都有好多愛國詩人,他們的很多詩篇都飽含著深深的愛國之情,如南宋詩人陸游、抗金名將岳飛、愛國主義詩文文天祥等。唐代詩人杜甫一生愛國憂民,他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中寫道:“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這首詩描述了詩人聽聞收復河南河北后喜極而泣的心情,形象地表達了詩人關心國家、人民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王昌齡在《出塞》一詩中寫道:“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體現(xiàn)了詩人保家衛(wèi)國的愛國主義情感。這樣的詩人和詩作還有很多。在教學時,教師要使學生在理解詩句意思的基礎上深入體會詩人的愛國主義情感,教育學生熱愛祖國,努力學習,長大后為祖國的發(fā)展出力獻策。
(二)教育學生熱愛家鄉(xiāng)
古詩有云:“人是故鄉(xiāng)親,月是故鄉(xiāng)明。”可見其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唐代詩人李白膾炙人口的詩作《靜夜思》中“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一句傳達的便是詩人思念故鄉(xiāng)、熱愛故鄉(xiāng)的情感。宋代詩人王安石在詩作《泊船瓜洲》中寫道:“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边@句表達了詩人思念家鄉(xiāng)的熾烈情感。教學時,教師要善于對這些千古佳句進行深入解讀,進而教育學生熱愛家鄉(xiāng)。
(三)教育學生熱愛勞動人民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尤其是廣大勞動人民在人類歷史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們身上散發(fā)著自強不息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光芒。因此,熱愛勞動人民是學生必須具備的道德品質(zhì)。唐代詩人李紳在《憫農(nóng)》這樣感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背浞直磉_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勞動人民的艱辛,感受詩人對勞動人民尊敬的思想感情,教育學生熱愛勞動人民,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
二、加強對學生情誼的教育
除了有表達愛國主義情感,熱愛家鄉(xiāng)、熱愛勞動人民情感的詩作之外,還有很多是表達親情、友情的詩作。情誼是十分美好的東西,每個人在與他人的交往中都會產(chǎn)生或深或淺的情誼。在當前快節(jié)奏的生活中,人際關系淡漠已成普遍事實,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情誼教育。
(一)親情教育
愛家才能愛國。家是親情維系的一個團體,父母之情、手足之情是親情的體現(xiàn)。唐代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中寫道:“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充滿了對兄弟的思念之情,讀來使人頗為感動。詩人孟郊在《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中歌頌了母愛的偉大至極。著名的《七步詩》雖然反映的是手足相殘,但從反面教育我們親人間要和睦相處。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切體會親人的關愛,培養(yǎng)學生尊老愛幼的高尚道德品質(zhì),使學生與父母、兄弟姐妹在家中營造一種和諧的親情關系。
(二)友情教育
子曰:“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又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迸c朋友交往是學生學習、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有朋友學生才不會囿于自己的小圈子,才會博聞。而益友又是非常重要的,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見朋友的選擇也大有學問。因此,對學生的友情教育不容忽視。古人就十分重視朋友間的交情,在詩作中多有反映。如李白的《贈汪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高適的《別董大》,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等詩表達了詩人與朋友間的深厚情誼。教學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深刻體悟詩中所表達的對友人的深情厚誼,教育學生要珍惜友情,相互學習,相互幫助。
三、加強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
小學階段正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階段,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學生只有樹立了正確的、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才能沿著正確的道路發(fā)展,才能成為社會的優(yōu)秀人才。引導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確立,靠單純的說教很難達到良好的效果,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利用教學資源,使學生在形象生動的教學中有所感知,有所體悟。
古詩中,有很多關于人生觀、價值觀的詩作,教師可以拿來一用。如唐代詩人王之渙的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表現(xiàn)了詩人不斷進取的精神。明代詩人于謙在《石灰吟》一詩中寫道:“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北磉_了詩人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愿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王安石的《梅》中有一句 “凌寒獨自開”,不但歌頌了梅不屈不撓的精神,也表達了自己變法的決心。教師在教學這些古詩的過程中要特別強化其中蘊含的人生觀、價值觀,使學生在優(yōu)美的詩句學習中受到教育。
詩歌教學的任務不僅僅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還兼有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培養(yǎng)學生情誼和正確、積極人生觀、價值觀的任務。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體會詩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使他們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有所認識,有所學習,有所發(fā)展,這樣中華民族的才能始終屹立不倒。
參考文獻:
[1] 龔睿,《對當前小學古詩文教學的反思》[j],《當代教育論壇》,2005(6)
1、《送別》是唐代詩人王維創(chuàng)作的一首五言古詩。這是首送友人歸隱的詩,采用問答的方式從友人口中說出歸隱的原因,也表現(xiàn)了詩人復雜的思想感情。詩人對友人關切愛護,既勸慰友人又對友人的歸隱生活流露出羨慕之情,說明詩人對自己的現(xiàn)實也不很滿意。全詩語言看似平淡無奇,但最后兩句卻頓增詩意,可謂詞淺情深,蘊含著不盡的意味。
2、《送別》原文:下馬飲君, 問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 歸臥南山陲。但去莫復問, 白云無盡時。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摘要:以詩佛所著稱的王維,一生所作詩歌幾百余篇,其大多數(shù)后期山水田園詩中都透露出濃濃的佛光禪影。其詩歌中所描繪的清遠空寂的禪的意象、環(huán)境歷來為人稱道。其高妙的手法和作品構(gòu)成了一個空寂、清幽的環(huán)境,表達了詩人安靜、閑適、不為外物所擾的佛家心境。
關鍵詞:王維;佛教;空寂思想
《中觀論疏》卷第十:“今破其無,是故言有,皆是對緣假破也。無得亦無至者,就小乘義,有為果名得,無為果名至,盡相續(xù)為斷,不遷名常,諸行始起為生,諸行終為滅,今皆不爾,故云無得無至,乃至不生不滅也?!薄翱占拧庇薪?,我們聽到的聲音往往來自“大寂”,來自于言世界外“無言獨化”的萬物萬象中。一切原始天理的律動,所以無需演繹,無需費同,每一物象展露出其原有的時空的關系。
自佛教傳入中國以來,其發(fā)展趨勢逐漸壯大,及至唐朝,其中禪宗一脈占據(jù)了主要地位。佛教思想也和當時的各種藝術形式廣泛結(jié)合,繪畫、書法、詩歌等等。而佛教思想中的空寂思想對他們都產(chǎn)生了非常廣泛的影響。
唐代詩人中受佛教思想影響最深遠的當數(shù)盛唐詩人王維,而他的《輞川集》則是他佛教思想集大成的一系列詩歌作品,其中佛教的空寂思想和意象在其中反復出現(xiàn),達到了一種忠實、客觀、簡潔,如此天衣無縫而有哲理深意,如此幽靜之極卻又生趣盎然,寫自然如此之美,境界至臻化境,佛教空寂思想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其在古今中外所有詩作中,恐怕也數(shù)一數(shù)二。
禪宗在中唐以來盛行不已,壓到所有其他佛教宗派,則是這種情況在理論上的表現(xiàn)。哲學與藝術恰好并行。本來,從魏晉玄學的有無之辯到南朝佛學的形神之爭,佛教以其細致思辨來俘虜門閥貴族這個當時中國文化的代表階級,使他們越鉆越深。唐朝以來佛教的思想則更加和現(xiàn)實現(xiàn)象與景物相結(jié)合,“擔水砍柴,莫非妙道”,一切都內(nèi)化為藝術中撲面而來的清風禪意。
唐代詩人王維被稱為詩佛,其字摩詰,是從《維摩詰經(jīng)》中的騁離城中一位大乘居士維摩詰而來。王維誠然是一個佛教信徒,史書上說他終日“以禪詠為事”,無論他的詩與畫都參雜著濃重的佛教思想?!遁y川集》則是他后期佛教思想的集大成作品。
一、景的空寂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fā)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保ā缎烈膲]》)這首王維《輞川集》中的《辛夷塢》所描繪的景色就是典型的完全無人參與,空寂的一個整體環(huán)境。在無人的山塢里,辛夷花自開自落,蓬勃熱烈的生意和山塢的幽寂,交織出奇異詩境??展刃烈模蚤_自落。從這一獨特的意象中,我們不難看到浸潤佛理對詩人的藝術構(gòu)思的影響。佛教的色空觀,認為世界的本質(zhì)是空性。這種思想在王維的山水田園詩中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
佛教所講的本體之道,總是不離開事物的形態(tài)現(xiàn)象,大自然千變?nèi)f化的各種形象,中間無不飽含著某種冥契佛教理念的東西,所謂“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其空寂的思想在詩歌中充分利用這樣一種環(huán)境和景物的描繪,展現(xiàn)了世間萬法都是佛教真理的顯相這個道理。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保ā堵共瘛罚遁y川集》中另一首有名的詩,這蒼苔上的夕陽,非但不讓人感到些許的暖意,反而越發(fā)能領略鹿柴終日遠離陽光的空寂與深邃,王維的用心,似乎正在這種孤清幽寂之感的傳達。
王維筆下的鹿柴,與其說是一種現(xiàn)實的景致,不如說是一個精神的世界。清人李瑛評價:“人語響是有聲也,返景照是有色也,寫空山不從無聲無色處寫,偏從有聲有色處寫,而愈見其空?!保ā对姺ㄒ缀嗕洝罚┻@種空寂的描寫和環(huán)境的塑造,正是佛家悟禪,所悟之空寂,其往往需要借助某種特定的自然景象,在自然美的感性中間體識某種佛理的意蘊,把欣賞景物同修行佛學融合在一起。王維的山水田園詩受其影響深遠,成為這一類詩歌的代表。
二、情的空寂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在幽靜的竹林深處,王維描繪這樣一幅彈琴長嘯的畫面,其中“長嘯”是用了魏晉名士阮籍“蘇門長嘯”的典故,更加表達了一種超然世外的隱士風流。
王維因為仕途的失意寄情山水,其山水田園詩染著他的情感,又帶著他思想中的佛教成分,形成了他這樣一種特殊的詩風。王維其情感本身就是在經(jīng)歷這么多的失敗之后歸于平靜,而佛教思想又給他提供了逃避世俗的桃花源。所以他在作詩表達自己感情的時候,直接就把自己的感情歸入一種孤獨、幽深、空寂之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保ā渡骄忧镪浴罚┩蹙S的詩由于受到佛教空寂思想的影響,所以其中直接使用“空”這個字眼的也非常多,聯(lián)系王維的為人和當時的處境,奸相李林甫當權(quán)時政治腐敗、嫉賢妒能、社會黑暗。詩人不愿同流合污,而采取了留戀山水、悠閑自在的生活態(tài)度。他喜歡使用一個“空”字,特別是在《桃源行》中有一句“世中遙望空云山”,為“空山”留下了很好的注腳。這種不起塵心,無所執(zhí)著,默然悟?qū)?,一切順其自然,這便是“禪”的境界。
這種“空寂之禪”體現(xiàn)在王維詩歌情感中就反映為看透人生真諦,無死無生、無悲無喜、無所滯累,便是覺體圓滿,正如這明月清泉,幾斤空靈,自成圓滿境界。
王維作為一個虔誠得信奉佛教的官僚士大夫,他以《維摩詰經(jīng)》中的維摩詰居士自比,思想上完全接受了佛教的那一套唯心主義世界觀。他在詩歌情感的表達上就顯得更加超然。
三、生命的空寂
宗教是異常復雜的現(xiàn)象。它一方面蒙蔽麻痹人們于虛幻幸福之中;另一方面廣大人民在一定歷史時期中如醉如狂地吸食它,又經(jīng)常是對現(xiàn)實苦難的抗議或逃避。宗教藝術也是這樣。
根據(jù)丟勒的看法,藝術家的真正才能就是從自然中“引出”美來。解脫的理性是通過物,將物還原為思性的虛空,當我們面對萬物的空靈,這種空靈正是無窮地解構(gòu)的過程帶來的“不可得”之的結(jié)果。
在王維的詩歌中這樣類似的情感表現(xiàn)也非常多,例如:“上下華子岡,惆悵情何極。”(《華子岡》)“上下華子岡”這句真正讓我們感受到了無論是山川高下,還是長天無垠,無處不彌漫著秋意,秋意是如此的浩大無邊,而人在如此深邃悠遠的時空面前,顯得如此渺小、如此無力。這樣的情感表達就更加顯現(xiàn)出詩歌中所展現(xiàn)的人生命的空寂、渺小。一切皆是空虛、浮華,人的生命也如此脆弱與渺小,不起塵心,無所執(zhí)著,默然悟?qū)Γ磺许樒渥匀?,這便是“禪”的境界。而“禪”的意境,在于看透人生真諦,無死無生、無悲無喜、無所滯累、便從“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事理出發(fā),當王維處在一種幽深心境和超然環(huán)境中,他覺得一切皆是虛妄,包括生命?!吧盍秩瞬恢髟聛硐嗾??!保ā堵共瘛罚┦朗率⑺o常,功業(yè)繁華皆為虛妄不過過眼煙云,從而說服自己不必過于執(zhí)著,將一切放下。無人感受,無人知道,只是明月靜靜看著這生命的空寂靜逝。
裴休《注華嚴法界觀門序》云:“故經(jīng)云:如此華藏世界海中,無問若山若河,乃至樹林塵毛等處,一一無不皆是稱真如法界,具無邊德?!蓖蹙S認為于一一微塵中間能見“真有法界”,其詩歌中一字一句無不在描繪這樣一種境界和心境,生命好似本身就是空凈的,“不知棟里云,去作人間雨。”(《文杏館》)人間仙境,文杏館孤高飄渺、迥脫凡塵,精神上生命上的這樣一種營造,更是襯托了詩人想要維系內(nèi)心的高潔與空寂。
諸法相之寂靜狀態(tài),一切諸法皆空寂,無生亦無滅,無大亦無小,無漏亦無為。“不著世間如蓮華,常善如與空寂行。”這或許就是王維山水田園詩歌展現(xiàn)生命空寂的真實寫照。
在實質(zhì)上,“空寂”并不是一種目標,而是一種存生。王維詩歌中所展現(xiàn)的各類禪意,他所營造出的那些動人的禪境都是他之所以可以在唐代這段名士如同漫天浩瀚星河一般的時代脫穎而出的原因。(作者單位: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
參考文獻:
[1]劉寧.王維孟浩然詩選評[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詩人王維送朋友去西北邊疆時作的詩。此詩前兩句寫送別的時間、地點、環(huán)境氣氛。三四句是一個整體,主人的這句似乎脫口而出的勸酒辭就是此刻強烈,深摯的惜別之情的集中表現(xiàn)。這首詩所描寫的是一種最有普遍性的離別。它沒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摯的惜別之情,這就使它適合于絕大多數(shù)離筵別席演唱,后來編入樂府,成為最流行,傳唱最久的歌曲。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