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av毛片亚洲_伊人久久大香线蕉成人综合网_一级片黄色视频播放_日韩免费86av网址_亚洲av理论在线电影网_一区二区国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视频_亚洲国产精品久久99人人更爽_精品少妇人妻久久免费

首頁 > 文章中心 > 社交網絡對社會的影響

社交網絡對社會的影響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社交網絡對社會的影響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社交網絡對社會的影響

社交網絡對社會的影響范文第1篇

關鍵詞:網絡交往;大學生;社會性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631(2010)02-0207-02

“互聯(lián)網”出現(xiàn)在上世紀的末期,它一出現(xiàn)便遍布全球,現(xiàn)在它已成為人類的主流信息媒體,也是人類所使用的最主要的通訊工具?!盎ヂ?lián)網“之所以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被人們很快地接受,主要是因為互聯(lián)網的簡單操作和為人們提供的便捷,我們可以不用東奔西走,只是簡單地敲擊幾下鍵盤和鼠標便可以知道很多外界發(fā)生的事情,我們可以方便快捷的在網上購物、看新聞、看電影雜志等。“互聯(lián)網”的出現(xiàn)顛覆了以往人們的生活方式,伴隨這新的工具,一種新型的交往方式也隨之出現(xiàn),即“網絡交往”。我們每一個上網的個體都是網絡交往中的一個元素,每個網絡元素逐漸建立各種聯(lián)系,又逐漸形成一定的群體,最后,一個完整的社會關系形成,即網絡社會。網絡社會是一個虛擬的社會,但是它也與我們現(xiàn)實的社會有許多共性,至少它們都是人與人之間可以進行交往的重要場所。當然,網絡的交往也有著屬于它自己的屬性,比如虛擬、匿名、廣泛等等。也正是因為這些屬性,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這個虛擬的社會中。在網絡這個交往的平臺中,我們常常扮演者各種虛擬的角色,獲取那些取之不盡的資源。

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互聯(lián)網”也不例外。它強大的功能為我們的生活工作帶來了巨大的便利,但同時一些負面的影響也伴隨著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jié)u漸出現(xiàn)。在人們日益重視生活質量和心理健康的今天,由于互聯(lián)網的使用所引起的一些網絡心理疾病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網絡犯罪等,成了很多人關心的話題。因此關于網絡的交往行為這一類型的課題成為國內外許多心理學研究者關注和討論的話題。

大學生這一群體是現(xiàn)代人類社會群體中的主要新生力量,也是網絡虛擬社會中的主要成員。大學生本身就具有活躍的思維。敢于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和對新鮮事物的探索欲望,恰逢互聯(lián)網在這個時候也作為一個較新的事物被普遍流傳,因此互聯(lián)網的使用很快被大學生這一特殊的群體所接納。2010年1月,CNNIC(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第25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調查統(tǒng)計報告統(tǒng)計:截至2009年底,中國網民規(guī)模達到3.84億人,在總人口中的比重從22.6%提升到28.9%,互聯(lián)網普及率在穩(wěn)步上升。各年齡段在上網總人數(shù)中所占比例為:19歲以下占到了總人數(shù)的32.9%,20-29歲的網民在總人口中占28.6%,而30-39歲的網民占到總人數(shù)的21.5%,40歲以上的占到了17.0%。從網絡使用者的文化程度上看:初中及以下學歷的網民占到總人數(shù)的35.6%,高中(中專)學歷的人占到了總人數(shù)的40.2%,大專及以上學歷的使用者占總人數(shù)的24.2%。從用戶職業(yè)上看,其中學生占28.8%,公司企業(yè)職員18.1%。

通過以上的數(shù)據我們可以看出,學生是互聯(lián)網使用者中的主要群體,大學生更是在這一群體中有著很大的比重?,F(xiàn)今我們的一些思想理念、生活方式甚至是價值理念,不斷地受到信息時代的沖擊,都隨著信息時代所帶來的最新思想慢慢地發(fā)生著改變。同樣大學生的一些生活、學習的方式也在逐漸改變。一方面,網絡交往給大學生帶來了很多便捷,尤其是在信息獲得和交往范圍等方面。而另一方面,一些大學生由于沉迷網絡導致影響學習、影響生活、甚至影響身心健康。那么,網絡交往到底是怎樣影響大學生社會性發(fā)展的呢?影響的效果主要是正向的還是負向的?對于網絡交往,我們應該如何引導大學生以一個正確的心態(tài)去面對呢?社會各界又應當采取怎樣的對策來解決網絡交往帶來的負面影響?這些都已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

1、網絡交往對大學生社會性發(fā)展的維護

1.1 網絡交往便利了大學生的日常交往,有助于現(xiàn)實友伴關系的維系

筆者通過訪談調查內蒙古地區(qū)部分高校的大學生,發(fā)現(xiàn)他們普遍認為自己使用互聯(lián)網的原因是“可以同朋友或家人交流思想,保持聯(lián)系”、“與志同道合者交流思想感情”、“交朋友或尋找情感支持”和“通過網絡交往,可以促進現(xiàn)實的人際關系更深入”等等??梢?網絡交往使遠距離人際交往有所增進,遠距離的人際關系更為密切??臻g在傳統(tǒng)的人際關系中,長久以來成為限制人際交往的重要因素。通過電話交往和書信交往可以維持遠距離的人際關系,但電話的費用和書信的實效問題,使這兩種交往方式存在著很大的缺陷。然而網絡交往的出現(xiàn)使得這兩個缺陷完全被克服,利用攝像頭這樣的設備,可以使人們感受到當面的接觸,讓彼此的交往變得零距離。此外,網絡交往的低資費與高效率等一些特點,也成為了其吸引人的亮點。

網絡交往還可以使現(xiàn)實人際交往中的矛盾得以化解。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中,難免會出現(xiàn)一些矛盾的糾紛,然而零距離的現(xiàn)實溝通有時會給彼此的交流增添一道屏障,有時更會激化矛盾。網絡交往這種不用面對面交流的方式,可以避免矛盾情景所帶來的干擾,緩和彼此的矛盾。因此,網絡交往對現(xiàn)實中人際交往矛盾的化解,尋找情感支持,有很積極的作用。

1.2 網絡交往緩解了大學生的交往壓力,有助于大學生自信心的樹立

作為一個社會人,我們都會面臨現(xiàn)實人際交往和互動這樣的情境,然而這種情境卻是增強我們社會性、塑造良好人格的重要途徑。大學生的組成成分是較為復雜的,他們來自五湖四海,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響,在彼此的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等一些方面都有所差異。因此,他們在彼此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交流與溝通當中,彼此間的沖突是在所難免的。

在網絡這個虛擬的世界當中,它可以隱瞞大學生的真實身份,他們無需過多的身份暴露就可以自由選擇交流溝通的對象,通過網絡交往而尋求現(xiàn)實交往中難以尋求的情感慰藉,緩解在現(xiàn)實交往中的壓力。他們總的感覺是“在網上交往最能展示自我”、“同網上認識的人在一起,感到有更多的樂趣”以及“上網時我感覺處于自己的最好狀態(tài)或最佳狀態(tài)”。

可見,外貌條件、社會地位、能力高低、經濟實力、語言表達力等一些條件,成為大學生人際交往的限制因素,也使得一些大學生陷入交往圈子中的逆境當中,缺乏與他人主動交流的勇氣。這種隱藏身份無需透明的網絡交往方式,就為那些處在困境與現(xiàn)實交往中的大學生們,提供了一個增進交流的舞臺。他們在隱藏自己真實身份的同時,也隱藏著自己的身體。通過這種“斗篷作用”,使得外貌、地位、能力等這些交往中的限制因素有所消融。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走上網絡這個大舞臺來“秀”出自我,展現(xiàn)自我風采,這既

使得大學生的交往需求得到滿足,同時又增添了交往中的自信。

1.3 網絡交往增進了大學生的平等自主意識,有助于大學生社會支持的獲得

“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是人類永不停息的追求??墒鞘鼙姸嗌鐣蛩氐闹萍s,現(xiàn)實交往中的真正平等是難以實現(xiàn)的。精神地位的平等和無利益沖突在現(xiàn)實的人際交往中是很難兼具的。在網絡這個無需透明的國度里,現(xiàn)實生活中一個人的身份與地位都被網絡所隱匿,這就為大學生到達平等交往的寓所而邁進了一大步。在這種平等的大環(huán)境下,能使大學生坦誠的表露自己的思想,提高在交往中的自主參與意識,進行交往行為的調控和評價,從而使得彼此間的交流更加廣泛、主動、全面、真實。

也正因如此,對于那些在日常生活中人際關系沒有處理好的大學生,他的社會支持往往是有限的,使得他們通過網絡平臺來解決他們社會支持不足的問題,從而走出人際交往的困境。于是,對于增強大學生在交往中的自主意識和平等意識來說,網絡上在提高大學生主動尋求社會支持的能力方面,具有很強的促進作用。

1.4 網絡交往強化了性別角色的認同,有助于增加女生交往的主動性

從現(xiàn)實情況來看,男生無論在網絡交往率上還是網絡交往的程度上均高于女生,男生在網絡交往中仍居于統(tǒng)治地位。原因在于從傳統(tǒng)社會開始,男性就占據了主要的地位,可以說早期的互聯(lián)網幾乎是男性為主要參與對象的跨國交際圈。隨著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如今女性在互聯(lián)網中的地位逐漸趨于男性并已平等。女生交往的主動性,也成為大學隊伍中靚麗的一景。

女性“說話的權利”在網絡交往的匿名性和平等性賦予中得以體現(xiàn),她們開始表白內心的情感,改變著男性的話語權,也不時地為提升自己的語言能力而努力著。網絡交往顛覆了在傳統(tǒng)的交往中女性一直處于被動地位這一情況。女性網站在近幾年中也有所發(fā)展,這些網站通過對女性內心世界的獨白,對其經歷深入的剖析與重述,同時還中斷男權的象征秩序――成為互聯(lián)網女性主義言語的主動尋求。

2、網絡交往對大學生社會性發(fā)展的阻礙

2.1 網絡交往弱化了大學生的現(xiàn)實交往能力

網絡空間是一個虛擬的世界,盡管擺脫不了現(xiàn)實空間,但又不是現(xiàn)實空間的機械重復。網絡空間可以人的各種需求得以滿足,可以對不良情緒進行發(fā)泄,可以找到心靈之友等,這些極盡完美的交流空間,可以使人們在網絡交往中暢快自如。但是,網絡交往的實質畢竟是“人一機”交往,交往主體首先面對的是機器,其次是隱藏在機器背后的另外交往主體。這種“人一機”的縮放式人際交往的模式容易導致人際關系障礙的產生。不少人認為,網絡交往會促使現(xiàn)實的人際交往能力減弱,人際交往的時間被網絡世界的游走所占據,社會的溫暖、家庭的溫馨也正逐漸被網絡交往所吞噬著,久而久之,就會使人們的社會人身份有所弱化,難以打開心靈溝通的大門。因此人們更加相信,即使網絡能夠使人學會在網上與更多的人進行信息交流,也不能取代人與人之間直接的交往,這種面對面的交流方式更能體味到人情冷暖,內心世界的紛繁復雜。

2.2 網絡交往增加了大學生的社會疏離感

互聯(lián)網的出現(xiàn),使我們的交談變得更加的輕而易舉,透過小小的電腦屏幕就可以有所交流。但最自然的促膝詳談,親密交流卻減少了。社會實踐和直接的人際交往時間被網絡交往所占據,使得現(xiàn)實的人與人交流有所減少,人際關系極近冰霜期。在時間總數(shù)一定的情況下,面對不同事物人們對其用時分配是不同的,此消彼長的關系也由此而生。人們把時間大量投入網絡,必然會引起社會交往和參與的減少,這就是“時間替代”假設。Stoll和Turkle1996年就提出互聯(lián)網使用可能導致“社會疏離”(socialisolation)的觀點。他們認為互聯(lián)網只能給社會以幻想,通過計算機進行的社會活動導致了社會疏離,互聯(lián)網的使用是對真誠和有意義的社會紐帶的破壞。因為使用者獨自坐在他們的電腦終端前或者通過這個社會性貧窮的媒介同匿名的陌生人進行交流。

當大學生在危難之時或是需要之時,如果得不到現(xiàn)實生活中的客觀支持,主觀幸福感便會下降,由此轉向對網絡尋找暫時的內心填補和精神寄托。這樣,大學生頻繁與網絡接觸,使得他們的社會性被弱化,真實的生活體驗很難感受,面對面的感情交流更難傾注。長此以往,對網絡交往的依賴更是使其無法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困境,難以跳出人際交往的逆境圈,逐步導致對社會的疏離。

2.3 網絡交往滋生了大學生的自我迷失性

弗洛伊德認為一個完整的人有三個“我”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表達欲望,包含所有尋求直接滿足的本能驅動欲望,不受時間影響,沒有任何道德,只追求本能需求的完全滿足;“自我”通過對現(xiàn)實世界的感知來協(xié)調外界與本我之間的區(qū)別,以唯實原則來調節(jié)行為;“超我”表現(xiàn)為社會規(guī)范下形成的某種人格特征。壓抑“本我”的力量來源于“自我”和“超我”,人格身份在現(xiàn)實社會無法顯現(xiàn)的部分,往往會通過虛擬現(xiàn)實和想象的圖景中獲得一種表露的途徑。而網絡中的虛擬性在網絡交往中正使人的“超我”形態(tài)更加顯現(xiàn)出來。

眾所周知,使自己能夠在社會生活中成功地扮演一定的社會角色是社會化的最終要求。在網絡虛擬平臺上,大學生可以扮演“意念自我”或“理想狀態(tài)”,可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交往或是拒絕交往,也可在瞬間使虛擬的社會關系得以擴展和延伸。在網絡世界中得到了滿足,他們已經不情愿在現(xiàn)實社會中進行那被固化的角色扮演,更有甚者他們已經忘記了自己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角色扮演。比如網絡游戲或網絡聊天中的身份轉換,就使他們混淆了虛擬角色和現(xiàn)實角色之間的那道界限,逐漸迷失了真實的自我。本來大學生的目的是為實現(xiàn)自我,然而在網絡上卻經常扮演一些與自己身份和性格大相徑庭的虛擬角色,反而背離了自我。人們終歸是要回歸現(xiàn)實生活中的,這種角色間的沖突達到一定不可調和的程度時,勢必會出現(xiàn)心理上的扭曲,雙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的發(fā)生也就不足為奇了。

2.4 網絡交往導致了大學生的信任危機感

網絡交往作為一種虛擬交往,交往主體的身份往往是虛擬的,根據自己的意愿和想象,把自己塑造成一個自我期望的形象,繼而通過一組符號、一組代碼表現(xiàn)出來,和現(xiàn)實生活中交往主體的實在性有著明顯區(qū)別。

正是在虛擬網絡中,角色虛擬化掃除了大學生在性別特征、生活方式、家庭背景等各方面差異,所有現(xiàn)實社會中附加在大學生身上的種種社會和自然特征在網絡互動中都被忽略了,部分或完全的喪失現(xiàn)實社會中的角色規(guī)范。這樣一來,很多大學生往往會面臨網上網下判若兩人的角色沖突和角色差異。心理學研究證明,當一個人的某種行為習慣養(yǎng)成之后,就有可能轉換成個人的人格特質。因而大學生在網絡中養(yǎng)成的一些虛假言行習慣,就很容易帶到現(xiàn)實生活中來,致使現(xiàn)實人際交往的真誠性受到很大質疑,信任危機顯得更加突出。

社交網絡對社會的影響范文第2篇

流行語是社會結構特征在網絡上的投影

梳理這些年里中國的網絡流行語,會發(fā)現(xiàn)其中有一個明顯的“權利訴求”:追求平等,或對抗不平等。2010年,曾風靡全法國的選秀電視和英雄主義教育逐漸被互聯(lián)網內外最常見的一個新詞所取代,那就是——“平凡人(Vrais Gens)”。原本已經消失的無名人士在金融危機和罷工潮的背景下,迅速在互聯(lián)網以及法國其他的媒體中傳播開來。一種“我是平凡人我自豪”的精神取代了對精英階層的認同和向往,傳達出的是法國民眾對社會中下層階級所發(fā)揮的中流砥柱作用的認可。

與之類似, “屌絲”、“高富帥”、“矮矬窮”、“白富美”等中國互聯(lián)網上使用相當頻繁的流行語也是網絡社會去權威化、去權力化潮流的鮮明體現(xiàn)。“屌絲”等詞起源于百度貼吧的“雷霆三巨頭吧”對“李毅吧”中“粉絲”稱謂的惡搞,后經發(fā)酵逐漸形成了以“樂于認為自己出身卑微、相貌平凡、收入較低”為特點的“屌絲文化”。然而,社交網絡中“屌絲”的走紅、對“高富帥”的病態(tài)仰視與草根階層占領網絡輿論場卻難以畫上等號。以匯集網絡民意最多的社交網絡為例,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的調查顯示:社交網站用戶中個人月收入在3001-5000元、5001-8000元的群體占比明顯高于整體網民;與全國網民總體相比,農村用戶低于全國水平。換言之,不少自嘲為“屌絲”、熱忠于“比慘”的并非是真正的“屌絲”。

但網民們通過一種群體自嘲的方式,在虛擬社區(qū)完成了一次次對自身社會身份訴求的集中表達。傳統(tǒng)上,在一個社會中,個人的合法性身份是由社會的主流觀點決定的,例如按照收入多少、以受教育水平等來劃分。但當這種被賦予的合法性身份與個人心理認知產生差距甚至矛盾的時候,個人就會采用各種方式進行反抗。當大多數(shù)非“屌絲”的人都自嘲為“屌絲”的時候,其背后隱含的是目前中國社會的結構問題:權力極化,底層基數(shù)龐大,而各階層間的流通機制匱乏。人們習慣于“被代表”、“被發(fā)展”、“被幸?!?,自身經歷著充滿無力感、缺乏尊嚴感的真實生活(包括媒介所營造的擬態(tài)生活),與主流觀點所賦予的生存狀態(tài)形成了鮮明反差,自稱“屌絲”成為很多人去社會階層化訴求的表述方式,成為目前中國社會結構特征在網絡上的投影。

網民通過發(fā)問而站在一起

流行語一方面能夠反映目前中國社會結構下人們對自身社會身份的訴求,另一方面也呈現(xiàn)出人們抱團取暖的傾向?!皩沤z”的流行即是一種體現(xiàn),而 “元芳,你怎么看?”和“你幸福嗎?”這兩個疑問式表達的流行語則反映了人們尋求歸屬的社會心理。

深入去看,“元芳,你怎么看?”是“事有蹊蹺”的潛臺詞。而央視節(jié)目播出后,網絡上每一次“你幸福嗎?”的調侃,總帶有網民“我并不幸?!钡膬刃莫毎住蓚€疑問背后都帶有網民大量的質疑,中國社會上太多有蹊蹺的事情,以及人們內心并不強烈的幸福感使這兩個疑問能夠擊中人們的心理狀態(tài)。通過一次次地問出“元芳,你怎么看?”、“你幸福嗎?”,人們在網絡上走到一起,用質疑式的情緒宣泄,表達對社會現(xiàn)狀的不滿和憂慮。這樣的網絡流行語已經成為一種對政府機構、官員的不信任和質疑心理的符號,同時也成為網民集體對獲取平等話語權的期待和渴望的表達。

吸納民意、人性表達打通兩個輿論場

一直以來,傳統(tǒng)主流媒體所打造的輿論場都是整個中國社會的主要輿論反映。然而,隨著網絡的普及以及社交媒體的發(fā)展,民間輿論場借助網絡平臺日益強大,對代表精英話語體系的傳統(tǒng)主流媒體形成了不小的挑戰(zhàn)。有網民調侃:“上網覺得生活水深火熱,看新聞聯(lián)播立馬就治愈了。”但隨著主流媒體的轉變,兩個輿論場開始打破界限,有意地互通起來。

一方面,通過社交網絡實現(xiàn)網絡反腐也體現(xiàn)在很多網絡流行語中。一系列政務監(jiān)督式的網絡流行語,包括“表哥”、“表叔”、“房姐”、“休假式療養(yǎng)”、“輕度追尾”、“維修性拆除”、“試探性自殺”、“禮節(jié)性收入”等都是人們對于更清廉、更透明社會的民意表達,并與傳統(tǒng)媒體一起推進了網絡輿論監(jiān)督。正如 “@新華社中國網事”所言:“e哥想對不斷增加的粉絲說,你們是觀眾更是力量和進步之源。你們繼續(xù)圍觀,我們繼續(xù)給力?!?/p>

而另一方面,主流媒體也吸收了網絡民意和網絡表達,使得兩個輿論場逐漸產生了相契合的路徑。2012年7月22日,人民日報法人微博就北京大雨發(fā)出第一條微博,引發(fā)各方關注。而十期間,“屌絲”一詞登上《人民日報》的十特刊,很快,11月5日“元芳,你怎么看?”又出現(xiàn)在《人民日報》上。

網絡媒體的潮流勢不可擋,不少傳統(tǒng)媒體的用戶紛紛轉向了網絡。據美國的調查,2010年,網絡新聞消費首次超過了傳統(tǒng)紙媒。傳統(tǒng)媒體利用微博,使其成為一種新的新聞的方式,是順應潮流,是對新聞理念、報道業(yè)務的一種突破。然而,如何使代表主流的輿論場在民間輿論場中既有影響力,又能夠起到主流新聞媒體所具有的傳遞信息和輿論引導的功能呢?

對于傳統(tǒng)主流媒體而言,理解網絡的特征,重視社交媒體與傳統(tǒng)媒體的融合將成為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發(fā)展方向。在表述方式上,只有堅持“母媒體”特征,結合時事熱點,配合網絡流行的人情味表達,才能在專業(yè)性基礎上發(fā)揮更大的影響力。此外,網絡流行語包含著網民較為娛樂化、粗俗化的表述,對這些流行語的直接運用是需要反思的。在爭取影響力的同時,主流媒體應對網絡流行語所蘊含的社會結構和社會群體心理進行充分的理解剖析,進而合理采用網民熟悉的表達,拉近傳統(tǒng)媒體與網民之間的距離。

社交網絡對社會的影響范文第3篇

【關鍵詞】社交媒體;運用;大學生;影響

社交媒體是新媒體時代下的產物,是在新媒體基礎上形成的一個寬泛的概念,指的是利用數(shù)字技術、網絡技術,通過互聯(lián)網、寬帶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wèi)星等渠道,連接電腦、手機、數(shù)字電視等終端,向用戶提供相互聯(lián)系建立社交關系的網絡平臺,同時也可以信息和提供服務的傳播媒介。嚴格意義上說,社交媒體就是利用包括互聯(lián)網媒體、移動客戶端媒體、數(shù)字化終端媒體等形式,區(qū)別于傳統(tǒng)社交形式而形成的網絡平臺。

一、社交媒體運用的特點

社交媒體運用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因為社交媒體運用了新的技術手段和新的傳播媒介形式,所以社交媒體表現(xiàn)出其獨特的時代特點和特有的價值體現(xiàn),運用社交媒體呈現(xiàn)出的核心特點表現(xiàn)在如下方面:

1.價值體現(xiàn)

社交媒體是有價值信息的傳播載體,信息的價值在于受眾群體的關注度,以及有價值的信息傳遞時間、傳遞條件、受眾群體關注的心理反應等,而運用社交媒體恰恰可以提供載體、傳播以及反饋這樣一個綜合信息平臺。同時,社交媒體傳播具有成本低廉、快速高效的特征,可以帶來巨大的價值效益,這就是運用社交媒體潛在的價值體現(xiàn),而這些綜合因素加在一起就形成了運用社交媒體的基本價值。

2.個性體現(xiàn)

個性化體現(xiàn)是通過社交媒體所特有的新內容、新形式、新觀念產生的,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比如使用者可以在自己的社交環(huán)境設定個性化的平臺、界面、空間等,也可以利用嫁接模式、檢索模式、鏈接模式等來擴大自己的社交群體。這使得社交媒體的運用不但具備了特定的空間、特定的傳播手段,而且也體現(xiàn)了特有的個性化。

3.效應體現(xiàn)

運用社交媒體所產生的效應是可以預測的,是可以設定結果的。社交媒體具備輻射面廣、選擇性強等特性,這種特性可以影響受眾群體所產生的效應,如接收時間、接收內容、選擇結果等方面,受眾群體也會因為這種效應產生變化。社交媒體的運用甚至可以在特定區(qū)域、特定時間內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說社交媒體的運用在一定的時機和環(huán)境下也可以形成主導效應。

4.生命力體現(xiàn)

社交媒體一出現(xiàn)就具有超強的生命力,近幾年我國互聯(lián)網平臺發(fā)展迅速,各種傳媒平臺也得到了迅猛發(fā)展,尤其在社交媒體方面更是突飛猛進、成果豐厚。由于在社交媒體領域中各類細分媒體的不斷出現(xiàn),各種平臺嫁接層出不窮,這也顯示出社交媒體生命力的延展性和多樣性。同時另一個層面的生命力也體現(xiàn)在社交媒體運用的模式和概念上,這種新環(huán)境下的模式和概念將會使社交媒體不斷延續(xù)下去,并得到創(chuàng)新發(fā)展,這才是其生命力的集中體現(xiàn)。

二、大學生運用社交媒體的現(xiàn)狀

2013年1月15日,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31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秷蟾妗凤@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到5.64億,互聯(lián)網普及率為42.1%[1],保持低速增長。與之相比,社交媒體網絡各項指標增長速度全面超越傳統(tǒng)網絡。在針對社交媒體網民學歷結構調查中,發(fā)現(xiàn)大中專以上人群中普及率已經達到了較高水平,尤其是大專以上學歷人群比例接近飽和,占網民總數(shù)的55%左右,其中大學生一直在網民總數(shù)中處于主導地位,占網民總數(shù)的25.5%。由此可見,社交媒體運用最廣泛的“受益”群體就是在校大學生。

調查發(fā)現(xiàn)大學生群體中,網齡3―5年的和網齡5―8年的平均占到42.5%和33.4%,可見大學生對于社交媒體運用的普及性。另外對于大學生運用社交媒體上網時間的調查,每天少于1小時的所占比例為11.3%,3―5小時的所占比例為20.5%,5小時以上的所占比例為16.5%,這再一次顯示了大學生對于社交媒體運用的依賴性。

運用社交媒體已成為大學生獲取各種信息的主要渠道。調查顯示:手機客戶端社交媒體躍居第一位,占43.5%,其次是網絡社交媒體平臺占42.5%,而利用傳統(tǒng)的報紙傳媒和電視傳媒分別只占到8.4%和5.2%。[2]由此可見,運用新型的社交媒體已經成為大學生獲取各種信息的主要渠道,占有絕對的優(yōu)勢。

關于社交媒體運用目的和內容的調研顯示,大學生選擇用社交媒體來獲取學習資料的占17.7%,用來獲取資訊的占15.2%,用來即時通信和聯(lián)絡的占45.9%,影音和網絡購物的占14.6%,其余用來游戲的只占到6.6%。這說明在大學生群體中運用社交媒體已經改變了傳統(tǒng)的社交方式,而且在社交內容上面主要集中在微博關注、社會時訊、交友平臺、QQ、微信實時通信,以及親朋、好友、師生、同學之間的朋友圈互動,這進一步證明了社交媒體運用的多種社交形式已經成為大學生之間主要的交友和聯(lián)系工具。

三、社交媒體的運用給大學生帶來的變化

(一)運用社交媒體目的多樣化

調查顯示:“結交了更多朋友,豐富了大學生活?!痹谡{查過程中大多數(shù)大學生都選擇了這一答案。然而調研人員還發(fā)現(xiàn),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各種社交媒體的介入,大學生通過社交媒體獲得了大量的資源信息,也了解到了更多的社會狀況和需求情況,這樣一來,大學生在社交媒體選擇的目的上也趨于多樣化。其中18%的大學生選擇“有利于將來事業(yè)發(fā)展”的社交媒體平臺作為首要運用目的,還有30%的大學生選擇“鍛煉和培養(yǎng)自己的社交能力”為社交媒體平臺運用目的。

另外,通過對不同年級和系別大學生的對比,調查人員發(fā)現(xiàn),低年級大學生多選擇以豐富大學生活為主要目的的社交媒體平臺,不少大學生都會運用社交媒體建立自己的社交網絡,創(chuàng)建自己的朋友圈,豐富自己的校園生活;而高年級大學生則更傾向于尋求有利于將來事業(yè)發(fā)展的媒體平臺,其中不乏運用社交媒體平臺搭建自己的營銷體系,或者是運用社交媒體發(fā)揮專業(yè)優(yōu)勢,更早地服務社會。這些大學生運用社交媒體了解到了即時的資訊,掌握了更多的信息,這也就使得大學生在社交媒體的時代背景下,目的性選擇變得更加多樣化了。

(二)運用社交媒體轉變社交方式

在調查中,約50%的受訪大學生認為,最有效果、最有現(xiàn)實價值的社交方式,是以寢室為中心的傳統(tǒng)“面對面”社交。然而實踐證明,在大學生中運用社交媒體形式的網絡論壇、微博來獲取資訊,運用QQ、微信作為聯(lián)系工具的兩類人群分別以36%和58%的比率占了主導地位,遠遠高于6%的大學生“寢室好朋友”為主的傳統(tǒng)“面對面”社交。

這一結果反映了當代大學生通過社交媒體的運用轉變了社交觀念,大部分學生不再抱有狹隘的交友觀念,轉而追求建立更加廣泛、多樣的人際網絡,通過運用社交媒體產生的新興社交方式正逐漸被大學生接納并滲透到他們的生活中。

四、社交媒體的運用對大學生的影響

(一)運用社交媒體對大學生的積極影響

社交媒體的運用對大學生有著前所未有的影響力,作為社會發(fā)展的產物,確實對大學生的社會交往有著不可否認的優(yōu)勢。

1.時效性強

社交媒體的運用可以在網絡平臺上獲取各式各樣的資訊信息,也可以搭建多種內容的社交平臺,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有目的性地進行選擇,這些媒體形式使得信息的傳播更加簡便、更加快捷、更加直接、更有時效。大學生運用社交媒體平臺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自己最需要的內容,打破了空間、時間的局限性。同時社交媒體平臺也可以提供討論、對話、提問、交流,把相關人員無形地聯(lián)系在一起以便于更好地溝通,結交更多的朋友,擴展了人際網絡,使大學生們可以在最短時間內獲取到最有價值的資訊。同時,大學生運用社交媒體平臺還可以獲得更多的就業(yè)機會,也可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利用自己的專業(yè)特長來經營自己,更早地建立社會關系網,為將來進入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2.信息量大

運用社交媒體獲得的資訊,遠遠超出了傳統(tǒng)媒體和紙質媒體,新的數(shù)字技術引起工業(yè)化革命,網絡把世界聯(lián)系在一起,大學生可以通過社交媒體掌握全球的資訊。例如了解國內外各高校的研究課題、教學內容,也可以查閱各大圖書館的圖書資料,還可以下載專業(yè)書籍和教學文件,大大豐富了大學生的信息量。

3.傳播廣泛

社交媒體平臺的運用,使傳統(tǒng)社交的“點對點”形式轉變成“點對面”形式,可以滿足大學生各式各樣的需求,方便了大學生的交流,還可以信息,做到快捷有效,信息傳播的覆蓋面將是成倍擴展,以最快的速度傳播開來,使大學生足不出戶就可以了解世界百科,也可以傳播自己的觀點和成果,大大擴展了大學生的社交領域。

4.形式多樣

社交媒體自出現(xiàn)以來,就以多樣化的服務平臺吸引著當代大學生的追捧,各式各樣的服務平臺、信息平臺、交友平臺、購物平臺一直都是大學生們最熱衷的選擇,通過運用這些社交媒體平臺,大學生們甚至改變了傳統(tǒng)的生活模式,只要利用各種客戶終端就可以隨時隨地獲取信息、聊天交友、關注新聞、選擇購物等,也可以為千里之外的親朋好友送去祝福和禮物,大大方便了大學生的生活,使大學生的社會活動擴展到校外甚至全世界。

5.社交靈活

對于社交媒體的運用,美國心理學家曾提出6度分割理論,認為世界上兩個互不相識的人需要建立聯(lián)系,平均只需經過6個人就可以結識。目前非常流行的人人網、開心網等社交平臺就是基于這個理念應運而生的,這個平臺就是通過朋友來結交新朋友,只要在網站上注冊,通過相關資料就可以找到許久未聯(lián)系的朋友甚至是小學同學,這種功能是非常強大的,而這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很難辦到的。同時隨著QQ和微信的運用,更加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兩個陌生人甚至可以在不同的地域直接對話,進行實時交流,從而大大增加了大學生的社交靈活度。社交媒體的微博平臺,大學生可以交流思想,發(fā)泄情緒,關注話題,也可以隨時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同時也可以展現(xiàn)自我風采,吸引更多的朋友關注自己,擴大自己的生活圈子。

(二)運用社交媒體對大學生的消極影響

所有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對于社交媒體而言我們也要用正反兩方面的角度去看待,運用社交媒體帶給當代大學生新的體驗和變化,但是也會帶來諸多消極的負面影響。

1.沉溺網絡,脫離現(xiàn)實

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完全發(fā)展成熟,不排除有些大學生思想意志薄弱,面對形形的社交媒體平臺和客戶端,極其容易沉溺于其中而無法自拔。經過調查,在經常使用社交類網絡平臺的大學生群體中,由于上網時間過長,從而直接影響到學習和工作,這部分人所占的比例高達34.6%,而在不經常使用或者是從不使用社交類網絡平臺的大學生中,該比例只占到7.6%;另外調查還顯示:經常使用社交類網絡平臺的大學生中,在不上網時經常會惦記上網的比例達到60%,而在很少上網或者是從不使用社交類網絡平臺的大學生中,該比例只占到6.3%。由此可見,過度關注和運用社交媒體網絡平臺的大學生容易產生網絡依賴綜合征,也就是“網癮”,這樣一來,這些大學生沉溺于網絡平臺的時間多了,關注現(xiàn)實生活、學習、工作的時間自然就減少了,從而影響了學習和生活。這類大學生忙于經營自己的網絡社交平臺,卻疏于與親朋好友建立面對面的交流接觸。所以我們應該意識到,社交媒體畢竟還是依托網絡存在的虛擬形式,雖然它提供了更多的方式和機會,但是依然是無法代替現(xiàn)實社交活動的,當代大學生也不能過于相信和依賴社交媒體的存在形式。

2.流于表面,缺乏深度

大學生在運用社交媒體過程中,“流于表面,缺乏深度”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在大學生的朋友圈或者是交友平臺上的好友動輒上百人,有時甚至上千人,這里面很多都是興趣相投的陌生人,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這些大學生甚至沒有真正的朋友。在網絡社交平臺上他們討論的話題大多是興趣觀點、生活瑣事、網絡動態(tài)等,喜歡及時更新自己的網絡內容,曬出自己的生活和動態(tài),從而吸引朋友們的關注。這種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大學生的虛榮心,彌補了大學生現(xiàn)實生活中的情感缺失,但是這樣的交流都流于表面,很難形成深層次的互動。形成這種現(xiàn)狀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運用社交媒體的網絡虛擬性強,使得社交本身就摻雜了很多不可靠因素,盡管很多社交平臺是采用實名制的,但是大家依然是陌生人,這始終沒有面對面的交流真實可靠,所以交流的話題一般都流于表面,同時社交平臺上的話題更新快、隨機性強,使得很多話題沒有時間思考就被新的話題覆蓋了。另一方面,現(xiàn)代大學生雖然追求個性自由,但仍有內心的自我世界,在社交媒體的交流平臺上面對大多數(shù)的陌生人很少會敞開心扉真實面對,也很少觸及深入的話題。于是導致熱衷于社交媒體的大學生覺得網上交友很容易且很輕松,無須牽掛與擔心,更不用承擔責任,只要退出社交網絡平臺就能全身而退。這樣一來,有些大學生甚至將這種錯誤的社交理念運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從而導致大學生的同情心下降、承諾感降低、隨意性增強,更加缺乏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感。

3.不良信息侵蝕,監(jiān)管力度不夠

目前我國對運用社交媒體平臺的監(jiān)管還存在一定的滯后性,沒有相關明確的法律法規(guī)對其進行制約,這就給有害的部分信息提供了傳播平臺和可乘之機。另外,大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尚未完全成熟,面對各種思潮和言論往往缺乏獨立判斷能力,容易受到不良信息和腐朽文化的侵害。同時部分大學生以“惡搞”為樂趣、以“戲謔”為時髦,崇尚“非主流”,以此作為逃避現(xiàn)實、推卸責任的借口。社交媒體平臺讓部分大學生感到一定程度上可以擺脫現(xiàn)實,不受社會道德和法律的約束,網絡的自由與社會的責任之間出現(xiàn)失衡,產生道德失范,做出不講誠信、散播流言、惡意誹謗等不道德甚至是違法的行為。

五、如何正確看待大學生運用社交媒體

(一)正確引導大學生與社交媒體運用的關系

大學生面對社會,通過合理的社交,建立健康和諧的人際關系是大學階段的必修課,也是順利實現(xiàn)社會化的重要保證。要引導大學生以正確的態(tài)度處理社交媒體運用的關系,無論怎么運用社交媒體去豐富大學生活、或者是獲取信息,它們都是一種方式和手段,社交媒體的運用具有形式多、交友廣、更新快等特點,而傳統(tǒng)社交真實可靠,面對面的交流可以感知對方,情感互動,在不同的場合下也可以鍛煉隨機應變的能力,這又是網絡社交所無法替代的。所以大學生要合理運用社交媒體,發(fā)揮社交媒體網絡的優(yōu)勢,從中獲益。對于部分沉溺于網絡的大學生,應該對他們深入了解、耐心引導,找出其依賴網絡的原因,并適時的進行心理疏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從而走出困境。

(二)培養(yǎng)大學生運用社交媒體的法律道德意識

大學生在社交媒體運用環(huán)境下的道德意識培養(yǎng),首先要進行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宣傳教育,讓大學生認識到網絡并非法律的“真空”,在網絡上法律的界限也是不能跨越的,要搞清楚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該做的,同時也可以運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不受網絡侵害。其次,道德是人生觀、價值觀的反映,對大學生進行網絡道德教育要從對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引導開始,要加強大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加大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的教育。我們要幫助大學生培養(yǎng)辨識能力,堅定正確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導向。另外,在運用社交媒體的過程中,大學生應當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堅持完善自己的人格形象,做到誠實守信、嚴格自律,充分發(fā)揮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將社會責任感和網絡道德素質自覺深化到自己的媒體社交行為中。

(三)將社交媒體運用引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面對大學生群體運用社交媒體快速發(fā)展的形勢,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應該看到其積極意義并將其結合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這是保持與時俱進的需要。同時通過運用社交媒體平臺,我們也可以及時掌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更加貼近大學生的真實生活,全面了解大學生的所需所求,要利用社交媒體平臺與生俱來的優(yōu)勢,使其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大學生之間的平臺和紐帶,思想政治工作也可以運用社交媒體這一平臺和學生實現(xiàn)良性的互動。另外,還要運用社交媒體平臺建立高校心理咨詢平臺,提供心理支持和幫助,這樣一來也有利于完善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機制。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積極面對社交媒體帶來的變化,提高網絡信息的處理能力,掌握和運用媒體平臺技術,如此,才能適應當前社交媒體的發(fā)展需要。

六、結語

大學生運用社交媒體并不是和社會發(fā)展相背離的,恰恰相反,現(xiàn)實社會要求我們必須盡快適應社交媒體的傳播環(huán)境。作為中國社會將來的中堅力量,大學生對于社交媒體的運用將更為廣泛,更為深入,社交媒體在中國普及和使用是不可逆轉的,對社會進步是有著巨大推動作用的。在當今社會中最響亮的一個口號是“與時俱進”,社交媒體的運用將進一步深入大學生的生活,大學生對社交媒體的使用率也將進一步提高,我們也肯定社交媒體的運用和發(fā)展將會對大學生產生深遠而積極的影響,也會推動中國社會的進一步變革。

參考文獻:

[1]辛文娟、賴涵.微博、SNS與大學生虛擬交往需求研究[J].新聞愛好者,2012(2).

[2]蘇濱.論互聯(lián)網新媒體傳播優(yōu)勢[J].中國傳媒科技,2012(5).

社交網絡對社會的影響范文第4篇

【關鍵詞】社交網絡媒體;宏觀驅動力;微觀驅動力

自從社交網絡被引入中國后,迅速引發(fā)了中國社會諸多領域的新變化,最直接的效應是帶來了網絡運營商的新商機,媒介信息的新平臺,媒體領域新技術的運用,受眾媒介接觸行為的變化等等;遠遠不止于此的是,它還與中國的社交文化息息相關。

社交網絡媒體發(fā)展的宏觀驅動力

社會發(fā)展的推動力。中國社會正在經歷經濟飛速發(fā)展的重要轉型期,但在這一過程中,社會人際關系卻面臨著各種矛盾與問題。在越來越多的社會競爭壓力下,中國傳統(tǒng)社會建構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樞紐正在不斷地弱化甚至消失,人們相互間越來越沒有時間和精力進行面對面的交流,相互間的聯(lián)結樞紐也逐漸減弱甚至消解,所以人與人之間的疏遠、冷漠開始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社會的發(fā)展雖然縮短了時空的距離,但也在無形中拉大了人們之間的心理距離,造成了生于技術爆炸時代的人們心靈上的孤獨感。快節(jié)奏的現(xiàn)實社會生活,又限制了個人交際的時間和范圍。在這樣的人際關系缺口中,在重重的社會壓力以及現(xiàn)實問題下,人們渴望建立新的人際關系方式。在這樣的驅動力之下,作為網絡應用最廣泛的人際關系聚集方式——社交網絡媒體應運而生。人們內心強烈的與他人交流、溝通等互動的愿望,通過社交網絡尋找傾訴對象,從而得以滿足。我們通過社交網絡,與好友分享感想,游戲互動,甚至可以當作“奴隸”買賣,在“調戲”中增進彼此的感情(開心網中的一個游戲應用)。而這一新興的社交網絡平臺也恰恰符合了現(xiàn)代人對于人際交往的要求特征,即臨時性、互益性、不完整性、短暫性和選擇性[1]。在這里,我們無需考慮自身和對方的社會地位、經濟收入等現(xiàn)實生活中無法回避的因素,虛擬交往顯得更加自然且實用。

文化多元的培育力。伴隨著國門的打開和思想禁錮的逐漸解除,人們獲得了相較以往更多的言論權利,這為中國社會寬松的話語空間創(chuàng)造了條件,公民社會也在這樣的空間環(huán)境中進一步養(yǎng)成。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引起“國家”與“社會”關系的變革,一個相對獨立的中國式“公民社會”開始形成[2]3?!肮裆鐣弊鳛楝F(xiàn)代工業(yè)社會發(fā)展的必要條件,擺脫了傳統(tǒng)農業(yè)文明中階級的二元對立即平面化的生活方式,代之以一個多元的文化整體(政治多元化、經濟多元化、需求多元化、觀念多元化),使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不僅保持了自身的穩(wěn)定,而且充滿著旺盛的生機和活力[2]81。多元文化整體是中國公民社會的重要表現(xiàn),它既保留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根深蒂固的源文化,也接納了來自西方高度市場化社會的文化價值,并且在不斷脫舊換新的過程中也催生了中西結合的過渡性文化。在這個文化多元環(huán)境中,正在發(fā)育和成長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公民社會,新的社會價值觀和公民精神正在滲透中國社會,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價值取向:自由理念與秩序創(chuàng)新;契約精神與社會自治;權利本位與個體自主[2]64—69。這些變化也全部體現(xiàn)在中國網絡環(huán)境中。而事實上,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公民社會與互聯(lián)網在我國基本是并行發(fā)展的。近幾年來我國頻繁發(fā)生的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網絡媒體事件,都在表明一個成長中的“公共空間”正在催生和浮現(xiàn)。這個空間承載著多元的文化和理念,提供相對自由并充分的話語空間和平臺,并在公眾輿論的形成中,體現(xiàn)著公民交往中的平等、正義、參與、信任等“公民性”。所以,相對寬松的網絡話語空間,催生的是更為自由和民主的文化氛圍。人們在日漸頻繁的網絡互動中,參與社會公共話題的探討,與媒體實現(xiàn)互動與傳受身份的轉變,實現(xiàn)公民的知悉權和話語權;也在網絡提供的更為自由開放的私人交友空間中,實現(xiàn)更多休閑娛樂和實現(xiàn)個人價值的功能。

科技進步的拉動力。在經歷了信息以前所未有的程度膨脹、傳輸、儲存,即“信息爆炸”時代,通過門戶網站對新聞信息的簡單獲取,通過搜索引擎對海量信息的狂熱追逐之后,人們開始有了新的信息焦慮和困擾,信息過濾成了迫切需要,而以“人”為節(jié)點進行信息傳遞的社交網絡媒體,使得人們開始期待其在應付互聯(lián)網信息過載方面可以有所作為。Web1.0注重的是內容,Web2.0注重的是人和關系。社交網絡媒體便是在這樣一種技術革新的背景條件下,作為Web2.0的一種新興應用而產生的。網絡社交媒體在基于Web2.0技術的博客、播客、網絡視聽等后互聯(lián)網時代的新媒體形態(tài)上,支持受眾逆向上傳和互動反饋,從根本上改變了信息的傳統(tǒng)傳播流程。網絡社交媒體動態(tài)性強,傳播速度快,用戶可以使用短信在手機和網絡間傳遞消息,使得其不再依賴報紙或其網絡版獲得最新消息。再者,網絡社交媒體更注重用戶的交互作用,用戶不僅僅是網站內容的消費者(受眾),更是網絡內容的制造者,個體成為信息制造、集散和發(fā)酵的中心。

科技對社交網絡的推動力方面,除了最根本的互聯(lián)網Web2.0的技術發(fā)展外,還離不開移動通信近幾年的技術革新。近幾年傳統(tǒng)通信領域迅速涉足社交網絡領域,電信運營商、通信設備制造商都紛紛開始與社交媒體進行合作。2008年,中國移動建設上線了互聯(lián)網與手機雙重平臺開發(fā)的Web2.0模式SNS社區(qū)網站“139社區(qū)”。華為則推出了白領交友網站[3]……隨著中國3G時代的來臨,網絡速度和聲畫技術的進一步突破,移動通信終端逐漸成為社交網絡媒體的使用載體,進一步拓寬了社交網絡媒體的使用范圍,使得社交網絡的運用更為方便和廣泛。諸多社交網絡媒體都可以通過移動媒體進行使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微型上網終端等移動通信媒體,都已經實現(xiàn)了移動網絡功能。因此,除了計算機之外,受眾還可以非常方便地利用這些移動通信媒體實現(xiàn)移動伴隨式的社交網絡服務。其中,手機作為人際交往的最基本通信工具,從最早意義上其回避了大眾傳播的公開性和廣泛性,但智能機卻已明顯開始走向為人們提供大眾傳播產品的道路,甚至比計算機終端更即時、快速和便捷。3G時代的到來,智能手機將成為社交網絡媒體發(fā)展的助推器。隨著3G手機的普及,手機將成為互聯(lián)網的重要終端;手機媒體成為網絡媒體的延伸之后,社交網絡服務也將得以全方位覆蓋和運用。

社交網絡媒體發(fā)展的微觀支撐力

網絡文化的深入人心。博客文化的開放性。“博客”(英文名為blog)是一種網絡上的流水記錄形式,20世紀90年代誕生于美國,2002年是中國博客的“元年”,其標志是“博客中國”的建立,著名的網絡評論家王俊秀和方興東共同撰文提出中文博客一詞。博客文化最大的特色首先體現(xiàn)為它的開放性,這一點正好繼承并發(fā)揚了互聯(lián)網的開放本質,甚至將其推至一個全新的境界。博客用最簡潔的語言可以表述為:源代碼的開放——此亦是“博客革命的力量之源”,因為它給原有媒體傳播格局帶來了解構和顛覆性的沖擊。在國內第一本全面介紹博客文化的書籍《博客》一書中,總結出人類歷史文明的兩大傳播模式——“大教堂模式”和“集市模式”。所謂的“大教堂模式”即指文明的傳播需要有一個中介,這個角色便由巫師、僧侶、詩人甚至軟件工程師來承擔;“集市模式”則指每一個自由個體對生命的頓悟和對世界的自我主張。美國學者馬克·波斯特提出的“二媒時代”也同是此論調,第一媒介時代是由文化精英、知識分子主導的自上而下的文化傳播和;而第二媒介時代則是消滅了中心,散點的可逆的交流。博客作為內容、媒體、知識、思想的開放源代碼出現(xiàn),與傳統(tǒng)意義上的內容提供商不同,博客的版權不是copyright,而是CC(carbon copy,中文譯為:抄送)公共版權,意味著只要不用作商業(yè)用途,網絡的內容可以被復制和自由延展,網絡思想和外延都更加開闊[4]。

網絡社區(qū)民主文化。網絡社區(qū)(英文名為BBS),是源于電腦中介傳播建構而成的虛擬空間,是一種社會集合體,它的發(fā)生來自于虛擬空間上有足夠的人、足夠的情感,與人際關系在網絡上長期發(fā)展[5]。網絡社區(qū)可以被看作是公共領域的一個典型體現(xiàn)。因為這個話語空間具有虛擬性、隱匿性、開放性、互動性、獨立性、快捷性等特征[6]。網絡的使用者即網民能夠在這一虛擬空間里自由接受與自己立場一致的信息或排斥與自己立場相悖的信息,可以暢所欲言地表達自己的意志和愿望,可以根據不同的興趣、專業(yè)或關注對象而利用討論的形式結成新的“群體”,新成員要想加入這一群體,也可以不受任何限制或身份檢查,且出入自由??梢?,網絡使用者通過網絡能更輕易地獲得更多資訊,又能輕松加入討論,這使得他們能夠自由地行使政治社會權利,進而推動民主進程。網絡社區(qū)自由開放的環(huán)境將從根本上改變一代人,尤其是年輕一代人的認知模式,即使他們沒有接受系統(tǒng)的民主意識的教育,但“自由發(fā)表言論”就為民主化思維造就了溫床。當這一代人成長起來并成為社會主流群體后,互聯(lián)網對于社會民主化的作用自然而然會在他們身上體現(xiàn)出來。

受眾意識的自我提高。伴隨著互聯(lián)網以及通信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受眾的自我意識也相繼提高。在社交網站的傳播過程中,受眾呈現(xiàn)出一些新的特征:首先,受眾與傳播者的角色轉化更加頻繁。個體在傳送信息時是傳播者,而在接收信息時又在扮演受眾的角色,而后受眾又可以轉化為傳播者,傳受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其次,受眾具有更強的能動性。社交網站充分的開放性和互動性使受眾在信息獲取上更具有能動性,他們可通過自主選擇“關注”其他用戶來選擇自己想要接收的信息,也可以通過隨時自己的信息或者在公共空間與其他人進行討論等方式來參與信息的傳播與互動??梢哉f,社交網站充分激發(fā)了受眾的能動性。

國外社交網絡媒體的蓬勃興起。社交網絡的全球化應用趨勢已經日趨明顯。早在2009年,尼爾森公司的研究數(shù)據就已表明:社交網絡已經超過電子郵件,成為全球第四大受歡迎的互聯(lián)網服務[7]。從尼爾森所監(jiān)測的國際社交網站使用情況來看,F(xiàn)acebook活躍用戶早已突破6.2億[8],且優(yōu)勢正進一步擴大,成為全球最受歡迎的社交網站,全球每月平均有三成互聯(lián)網用戶訪問該網站。在中國,本土的SNS騰訊QQ占據絕對優(yōu)勢,其活躍用戶早已突破2.5億。[9]在社交網絡媒體浪潮洶涌澎湃之時,我國社交網絡媒體的發(fā)展也就不足為奇了。

參考文獻:

[1]趙玲華,任英偉.公共關系中的人際關系[M].北京:中國新聞出版社,1989:22-23.

[2]袁祖社.社會理性的生成與培育——中國市民社會的價值理想與實踐邏輯[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3]王亮.SNS社交網絡發(fā)展現(xiàn)狀及趨勢[J].現(xiàn)代電信科技,2009:6.

[4]張玲.博客文化的價值審視[D].東南大學碩士論文,2006:12.

[5]Howard Rheingold.The Virtual Community: 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M].London:MIT Press,1993.

[6]葉琛.網絡社區(qū),一個需要放在歷史語境中進行解讀的話題——對公共領域、網絡社區(qū)及民主化傳播的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4.

[7]全球2/3網民“活”在網絡社區(qū)[N].南方日報,2009-3-18.

[8]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國內SNS發(fā)展現(xiàn)狀以及未來發(fā)展前景[EB/OL].http://.

[9]搜狐IT.社交網站世界版圖:歐洲成Facebook“殖民地”[EB/OL].http:///20090608/n264393575.shtml.

社交網絡對社會的影響范文第5篇

【關鍵詞】互聯(lián)網 青少年社會化 應對策略 不確定性

一、互聯(lián)網的特點

互聯(lián)網是全世界的計算機及計算機網絡互相連接而形成的一種傳送信息的網絡。在全世界,互聯(lián)網的連接遍及全球的各個角落,并且正在以超乎想象的速度飛快增長著?;ヂ?lián)網是繼報紙、電話、電報和電視出現(xiàn)后,人類社會的又一個信息傳播媒介,并且呈現(xiàn)出全面取代的趨勢。互聯(lián)網的特點歸結起來可以包括以下幾點:(1)自由,互聯(lián)網是一個沒有任何國界限制的虛擬網絡,信息和言論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這塊平臺進行自由流通;(2)開放,世界上的任意計算機,只要通過TCP/IP協(xié)議,就可以與互聯(lián)網相連接,也就能夠實現(xiàn)信息等資源的共享;(3)互交,互聯(lián)網的信息溝通平臺遵循平等自由原則,所以信息的交流和互動也是雙向的,信息交流雙方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平等地實現(xiàn)信息的交換;(4)虛擬,虛擬技術可以說是互聯(lián)網最有特色的一大特點,通過互聯(lián)網的數(shù)字化處理,信息才能夠得以而傳播,而這一點也代替了傳統(tǒng)的通過實物的信息傳播;(5)全球性,互聯(lián)網的傳播空間與范圍在理論上是沒有國家和地區(qū)的限制的,也就是說,任何一個網民在任何一個網站上都可以訪問、瀏覽或下載。

二、互聯(lián)網在青少年社會化過程中所帶來的不確定性

1.互聯(lián)網對青少年社會化過程中的良性影響

互聯(lián)網作為當下最大的信息交流空間,為青少年的生活與成長帶來許多便利之處,也為青少年的社會化帶來了好的影響。

(1)提供良好的交流平臺

在青少年社會化過程中,人際交往作為其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對青少年的成長起到了很大作用?;ヂ?lián)網的發(fā)展突破了傳統(tǒng)的人與人之間交往的空間限制,青少年通過互聯(lián)網,能夠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更為廣泛地和不同層面的社會成員發(fā)生聯(lián)系,以此來擴大社交圈。而文字附加聲像的這樣立體化的信息傳播方式,也為青少年的網絡社交提供了更加豐富的途徑。通過互聯(lián)網,青少年可以與不同社會階層、不同國家、不同領域的人建立聯(lián)系與交流,這些都有利于他們的社會化進程。

(2)促進社會認知發(fā)展,開闊視野

從一個自然人轉變?yōu)橐粋€社會人,這人類社會化的主要目的。人們在社會化過程中承擔相應的社會角色。信息內容豐富、信息量大以及信息傳播速度快等是互聯(lián)網的突出特點,青少年在生活中可以通過網絡來學習不同的文化知識,掌握不同的生活技能,了解不同領域不同層次的相關信息?;ヂ?lián)網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更加全方位地快速立體地把各個國家、各個民族、不同文化、最新科技發(fā)展等信息圖文并茂地傳播給青少年,使他們可以更廣泛地接觸這個世界的任何一個地方和角落。因此,互聯(lián)網通過其得天獨厚的信息技術,為青少年提供了豐富的信息,滿足青少年的強烈求知欲可以以此途徑獲得極大的滿足,也為他們接觸社會、了解社會提供了獨特視角和方法,從而改變了他們認知和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有利于青少年樹立創(chuàng)新觀念。

(3)為青少年提供扮演和認知社會角色的平臺

在現(xiàn)實社會中,人們的交往通常是以一定的社會關系為基礎而建立的,并且通過這些不同的社會關系來構成不同的社會群體。由于人的社會地位、社會身份以及社會等級和年齡差異等這些因素,社會群體往往形成不同的形式。而互聯(lián)網的社交環(huán)境是虛擬的,人們在這樣的一個藏匿社會身份的環(huán)境之下,是感覺不到社會差異的存在的。互聯(lián)網的開放性極大地促使人們更加平等自由地交往與互動,這樣,處于不同階層的人們可以相互了解相互交流,而對于青少年來說,在這樣一個匿名虛擬的環(huán)境中,可以嘗試扮演在現(xiàn)實中無法實現(xiàn)的社會角色,有助于他們理解和領悟不同社會角色,也為社會角色的扮演提供了實踐機會。

除此之外,互聯(lián)網中存在大量的信息知識,這些知識對幫助青少年通過虛擬社會了解社會現(xiàn)實帶來了很大的幫助和便利,青少年通過它們可以認識現(xiàn)實社會中的社會規(guī)范和價值體系,從而逐步將這些信息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

2.互聯(lián)網在青少年社會化過程中帶來的不良影響

網絡是把雙刃劍,互聯(lián)網在飛速發(fā)展,為社會帶來積極效應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很多負面效應,而身處其中的青少年無可厚非地成為了最大的影響者?;ヂ?lián)網為青少年提供新的交往空間與交往方式的同時,也會令有些青少年逐漸沉迷到網絡的虛擬世界中無法自拔,在青少年的社會化進程中,對青少年走向社會、接受社會規(guī)范造成了一定阻礙。這種單一的網絡社交方式嚴重影響著青少年的成長,最嚴重時,這種行為可以造成青少年社會化的延緩甚至是中斷。

(1)對青少年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造成不良沖擊

互聯(lián)網信息繁雜,其中充斥著各種文化沖擊,這些沖擊給青少年帶來了很多心理上的困惑及行為上的障礙。其中不乏不良思潮和觀念,青少年辨別能力較差,往往不會選擇性地接受信息,因此很多負面信息會給青少年的思想成長帶來一定的不利影響,使身心尚未成熟的青少年陷入價值選擇困難境地,從而導致他們在三觀上的錯位,不能更好地定位自己。并且由于互聯(lián)網文化各異,帶來了網民多種觀念和文化的懸殊,這種網絡文化的多元化造成了社會價值觀的多元化,會導致青少年出現(xiàn)認知偏差,比如不能很好地處理網絡上“拼爹”、“炫富”等行為造成的心理認知偏差從而出現(xiàn)偏激行為。這些行為對社會規(guī)范化發(fā)展和社會主導價值的個體內化存在很大的阻礙。

(2)人際交流異化

虛擬的互聯(lián)網社交平臺為青少年帶來了擴大交際面的平臺,同時也造成了青少年社會化的不足。網絡社交的特點包括單一性、社會化弱和不規(guī)范。青少年透過網絡,在虛擬社會中僅僅以符號身份就可以與他人成功交往,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這些在網絡中活躍的孩子們卻會出現(xiàn)社交障礙和無法被認同的心理落差感,從而逃避世界,沉湎于網絡不可自拔,對現(xiàn)實世界的人和社會漠不關心,嚴重阻礙了青少年的社會化,甚至會造成青少年社會化失敗,嚴重影響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長此以往,青少年會在現(xiàn)實社會中出現(xiàn)社交障礙,在家中不愿和父母交流,在學校不愿與老師和同學交流,他們寧可在網絡中對陌生人吐露心聲,而這種行為又滋生了青少年的違法犯罪現(xiàn)象。

(3)角色失調

青少年社會化的目的就是要讓青少年成長為符合社會規(guī)范的、能夠承擔一定社會角色的社會人。然而在互聯(lián)網的環(huán)境下,多種多樣的思想觀念容易造成青少年思想混亂。如今在互聯(lián)網的這樣一個五花八門的虛擬社會中,如果青少年的社會化不足,那么就會出現(xiàn)自我角色失調的心理現(xiàn)象?,F(xiàn)實社會結構穩(wěn)定,人們的相互關系以及社會角色都是客觀而真實存在的,但是在虛擬的互聯(lián)網社會中,社會角色不同于現(xiàn)實中穩(wěn)定有序的那樣,而是虛擬的,可能會因為網絡中各種各樣的原因變得破碎,這樣會對深陷網絡不能自拔的青少年造成沉重的精神打擊和心理壓力,從而致使情緒受困。另外,在虛擬社會中,青少年可以通過社交平臺扮演許多不同的、自己喜愛或擅長的社會角色。他們可能很喜歡這些角色身份,也很享受充當這些角色,但是這些角色在現(xiàn)實社會中也許并不存在。不同于現(xiàn)實社會,虛擬社會會為青少年帶來理想化的社會角色,在這些角色里,青少年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可以在不同環(huán)境中表現(xiàn)自我,然而一旦脫離了網絡環(huán)境,他們的這些角色被剝離,因此容易出現(xiàn)在現(xiàn)實生活中迷失自我,接受不了自身原本角色,從而造成心理上的落差和行為上的偏激。

(4)不良信息在青少年社會化過程中造成的傷害和沖擊

互聯(lián)網的一大特點就是其信息豐富,但是信息龐雜,包羅萬象,這其中就充斥著不少嚴重影響青少年成長的不良信息。然而互聯(lián)網是一個虛擬的社會,它不像現(xiàn)實社會那樣有著嚴格的法律和有序的社會秩序。在現(xiàn)實社會中,人們的行為可以受法律和秩序的規(guī)范,然而互聯(lián)網社會顯然還不具備這些規(guī)范。虛擬的網絡社會開放,無國界,缺乏統(tǒng)一的管理者,因此無法受到來自社會控制機構的監(jiān)督和制約。其次,網絡的匿名性特點使人們無法直接對污染網絡信息的人進行有效制裁,正因如此,暴力等信息可以毫無顧忌、肆無忌憚在互聯(lián)網上傳播,這樣會導致青少年受其毒害。青少年辨別與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還不成熟,他們很容易在這樣不良信息充斥之下的互聯(lián)網中被污染,甚至會將那些不良的信息文化及價值觀內化,從而在現(xiàn)實社會中道德弱化,造成違法犯罪現(xiàn)象。

三、應對策略

1.加強與改善學校的道德觀念教育

針對網絡對青少年造成的傷害,學校應當加強社會道德方面的教育,從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三個角度正面地去影響、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三觀。同時,針對網絡的特點,加強青少年的心理疏導,利用學校的教育力量去強化媒介的素質教育。

2.加強與改善家庭關懷與交流模式

對于青少年在互聯(lián)網影響下出現(xiàn)的不良社會化傾向,家庭應當充分發(fā)揮其主要教育場所的影響力與重要性。在家庭關系中,父母應當營造和構建和諧平等的親子關系,樹立正確的家庭觀念,生活中多關注孩子的心理成長,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并給出積極回應。其次,父母本身也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yǎng),引導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上網習慣,抵制網絡不良信息,帶孩子積極參與現(xiàn)實社會活動,并與之多進行互動。

3.強化與改善社會媒體的輿論監(jiān)督職責

媒體應當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的優(yōu)勢,把握互聯(lián)網特點,利用互聯(lián)網心態(tài)對青少年進行社會正能量信息的灌輸,掌握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利用其互聯(lián)網社交需求,對其進行良性引導,強化社會輿論導向,加強網絡媒體的社會監(jiān)督職責,為青少年營造一個和諧健康的互聯(lián)網社交空間,同時監(jiān)督和舉報在互聯(lián)網上不良信息的人員,和公安機關一并將其嚴懲。

4.加強與改善社會法制監(jiān)管職責并制定相應的法律

政府以及社會管理體系應當加強對互聯(lián)網虛擬社會的監(jiān)管,積極落實互聯(lián)網實名制,充分利用網絡優(yōu)勢,對青少年進行正確的社會職責教育,營造綠色、健康、安全的網絡環(huán)境,為青少年健康成長和良好的社會化構建一個和諧的網絡社會環(huán)境。

四、結束語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結論:互聯(lián)網是把雙刃劍,對青少年的社會化既提供了機遇,促進其往好的方向發(fā)展,也會帶來挑戰(zhàn),影響青少年社會化發(fā)展甚至阻礙他們的社會化。作為關心他們的社會群體,我們應該正視不利因素,積極展開對策,多關心和幫助青少年的成長,減少負面影響,幫助青少年順利實現(xiàn)社會化。

【參考文獻】

[1]張華.網絡時代:青少年社會化方式的轉變與共青團團結凝聚青年自組織的策略[J].中國青年研究,2011(2).

[2]趙國棟,周麗紅,黃永中.關于北京市中小學生“網絡文化”現(xiàn)狀的調查與分析[J].中國電化教育,2008(3).

平安县| 祁阳县| 淮南市| 育儿| 遂平县| 晋州市| 湖南省| 同德县| 蓬安县| 宝应县| 宜章县| 揭阳市| 门源| 莱西市| 弥渡县| 青川县| 西丰县| 衡水市| 榕江县| 游戏| 屏山县| 江城| 休宁县| 哈尔滨市| 海安县| 隆昌县| 荃湾区| 崇仁县| 通化县| 泰顺县| 绥芬河市| 衢州市| 库尔勒市| 云霄县| 无棣县| 土默特右旗| 宜宾县| 江源县| 庄浪县| 兴和县| 淳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