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av毛片亚洲_伊人久久大香线蕉成人综合网_一级片黄色视频播放_日韩免费86av网址_亚洲av理论在线电影网_一区二区国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视频_亚洲国产精品久久99人人更爽_精品少妇人妻久久免费

首頁 > 文章中心 > 民俗舞蹈的文化特點

民俗舞蹈的文化特點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民俗舞蹈的文化特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民俗舞蹈的文化特點

民俗舞蹈的文化特點范文第1篇

[關鍵詞]嶺南民俗舞蹈 時代化發(fā)展

在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下,傳統藝術的古色古香、現代文化的先進、新穎與西方藝術的開放自由相互沖擊和融合,對嶺南民俗舞蹈帶來了挑戰(zhàn)和機遇。嶺南民俗舞蹈是我國藝術寶庫的一朵奇葩,是南方傳統文化中非常優(yōu)秀的藝術形式,在農民的業(yè)余文化生活中占據著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因此,如何在新農村文化建設過程中有效夯實嶺南民俗舞蹈的發(fā)展基石、實現嶺南民俗舞蹈的時代化發(fā)展、豐富農民的文化藝術活動對于積極推進和諧社會建設具有非常積極的現實意義。

一、嶺南民俗舞蹈的概念簡介及其特點

嶺南民俗舞蹈來源于農民群眾的現實生活,又高于農民群眾的現實生活。

(一)嶺南民俗舞蹈

嶺南民俗舞蹈源于農民群眾的生產勞動,是一種具有較強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的民間藝術,是傳統文化體系中的優(yōu)秀藝術形式。嶺南民俗舞蹈借助連貫有力的肢體動作和寓意深刻的舞臺造型或塑造人物形象或反映社會史事,并以此闡釋創(chuàng)作者對生活、對社會、對藝術的主觀體驗,因而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審美價值和藝術價值。嶺南民俗舞蹈以藝術的視角審視和展示農民群眾的現實生活和意識形態(tài),通過藝術元素生動形象地反映出嶺南地區(qū)農民群眾在主觀訴求、思想體驗、休閑娛樂時的情感需求,因而能夠受到農民群眾的喜愛和參與。

(二)嶺南民俗舞蹈的主要特點:

首先,嶺南民俗舞蹈是農民群眾集體智慧、藝術創(chuàng)作和藝術體驗的多元結晶,擁有非常強的文化底蘊和較高的藝術品位。嶺南民俗舞蹈立足南越文化,以北方文化的藝術精華發(fā)展為自己的藝術主體。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下,嶺南民俗舞蹈又借鑒和吸收一些時代元素和西方文化,發(fā)展較快。

其次,嶺南民俗舞蹈集中體現了農民群眾在生產勞動、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群體訴求,因而擁有非常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是不可多得的傳統文化精品。嶺南地區(qū)漢族與少數民族大雜居現象明顯,各族的和民俗舞蹈都不一樣,嶺南民俗舞蹈在兼收并蓄中表現出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顯露出濃郁的民族風情。

最后,嶺南民俗舞蹈歷經千百年的文化熏陶和藝術積淀,因而擁有獨特而突出的藝術風格。嶺南民俗舞蹈作品在整體結構上注意各章節(jié)、藝術造型、舞蹈動作之間的協調性和邏輯性,從而使舞蹈作品渾然一體,具有很高的欣賞性、審美性和藝術性,成為嶺南地區(qū)傳統文化中的藝術精品。

二、嶺南民俗舞蹈的文化價值

嶺南民俗舞蹈承載著農民群眾的生活感受、藝術體驗和理想追求,記錄著農民群眾的人生感悟、思想意識和藝術創(chuàng)作。

第一,嶺南民俗舞蹈是自娛自樂的群體文化。嶺南農民喜歡舞獅子、舞人龍、舞麒麟、舞春牛等大型集體表演的舞蹈活動,常常是場地越大越好、人越多越熱鬧,氣氛越活躍,舞蹈也表演得越生龍活虎,運動量和運動強度也越來越大。因此,嶺南民俗舞蹈多由身強力壯的年輕人擔任主角。

第二,嶺南民俗舞蹈是脫離現實的神獸文化。嶺南民俗舞蹈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動,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表現出嶺南農民對神靈的敬畏和崇拜,希望通過祭祀活動或舞蹈表演獲得神獸的庇護和幫助,能夠獲得美好幸福的新生活,從而反映出嶺南農民對美好未來的追求和渴望。

第三,嶺南民俗舞蹈是懲惡揚善的主流文化。農民群眾不但渴望神靈的保佑,也希望得到英雄或超人的幫助,因而在舞蹈作品中塑造了很多救民于水火的英雄形象,從而反映出久經生活苦難的嶺南農民心中存有的反抗意識,希望在英雄的幫助下改變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尷尬境遇,告別社會最底層的悲慘生活。

第四,嶺南民俗舞蹈是男女平等的和諧文化。封建女性靠依附男人生活,自然就會失去較多的自尊與權力,多成為男人社會的娛樂工具和附屬物。但是,女性在嶺南民俗舞蹈活動中卻得到格外的優(yōu)待,甚至能夠在舞火狗舞蹈中享受實屬難得的成人禮待遇,從而表現出嶺南地區(qū)是女性的世外桃源。

三、嶺南民俗舞蹈的時代化發(fā)展之路

舞蹈是社會發(fā)展的藝術記載,因此,嶺南民俗舞蹈只有在厚積薄發(fā)中與時俱進,才能夠維持自身的生存與發(fā)展,才能夠不被時代所淘汰。

(一)強化嶺南民俗舞蹈的文化底蘊

嶺南民俗舞蹈是優(yōu)秀的文化產品,是充實農民群眾業(yè)余文化生活的精神食糧,具有較高的藝術教育、思想教育和審美教育等價值,因此,嶺南民俗舞蹈的時代化發(fā)展必然要夯實自身的文化基礎?!懊耖g舞蹈是一個民族長期以來勤勞與智慧的結晶,是一個情感、觀念、信仰、文化交織的精神集合體,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1],是提高其藝術性和審美性的重要基石。

第一,把握時代脈搏,導引創(chuàng)作動機。嶺南民俗舞蹈作為優(yōu)秀的文化產品,是迎合和實施大眾藝術教育和思想教育的有力抓手,因此,嶺南民俗舞蹈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必須提高針對性和指向性,能夠緊扣時代脈搏,滿足大眾進行舞蹈活動、體育健身和藝術鑒賞的諸多需求。例如,在大眾文化的催生下,廣場舞極大地推動了全民健身活動,大江南北出現了廣場舞熱。嶺南民俗舞蹈可以借鑒傳統舞蹈中健身價值較高的舞蹈節(jié)目如《金鰲舞》、《一條龍》和《高腳獅》等,為大眾創(chuàng)作出具有嶺南民俗舞蹈風格的廣場舞,滿足大眾進行健身活動和藝術體驗的客觀需求,有力充實大眾的業(yè)余文化生活,也能夠直接促進嶺南民俗舞蹈的大發(fā)展。

第二,緊扣時代精神,凝煉主題思想。嶺南民俗舞蹈是對大眾進行藝術教育的文化作品,因此,嶺南民俗舞蹈的主題思想必須緊扣時代精神,將社會正能量和主流思想進行高質量的大范圍傳播,對大眾起到思想教化和藝術熏陶的教育效果。主題思想是舞蹈靈魂的有效載體,能夠體現出嶺南民俗舞蹈的文化底蘊和藝術層次。例如,傳播正能量、弘揚真善美是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具有代表性的時代精神,而嶺南民俗舞蹈中的《麒麟舞》不但表現出神獸的剛直不阿、威猛有力、除惡揚善,還能夠成為宣揚英雄文化的有力抓手,對大眾進行英雄教育,鼓勵大眾見義勇為、伸張正義、扶危濟困,共建和諧社會和幸福家園。

第三,滿足時代需求,充實大眾生活。隨著大眾文化的發(fā)展,大眾對嶺南民俗舞蹈的固有風格和藝術特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求欣賞到古色古香、原汁原味的傳統舞蹈表演,還能夠縮小嶺南民俗舞蹈與現實生活的時代差異,加速嶺南民俗舞蹈的與時俱進,有效充實大眾的業(yè)余文化生活,滿足大眾進行文化消費和藝術欣賞的現實需求。例如,嶺南民俗舞蹈以集體舞蹈為主,能夠為大眾提供較多的參與機會,從而使大眾獲得表現自我、展現才華、塑造個人形象的好渠道,因而能夠激發(fā)大眾參與嶺南民俗舞蹈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嶺南民俗舞蹈獲得堅實的群眾基礎和發(fā)展動力,同時也使大眾在神獸文化中得到教化和啟迪。所以,要多開展嶺南民俗舞蹈活動,有效充實大眾的業(yè)余文化生活。

(二)開發(fā)嶺南民俗舞蹈的娛樂價值

隨著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和工作壓力的增大,大眾急需一種能夠舒緩神經、放松身心、強身健體的休閑娛樂活動,以恢復和提高大眾的體力、精力和精神面貌,能夠更好地面對現實生活和日常工作。大眾文化的興起也使大眾進行文化消費和藝術體驗的需求日益得到足夠大的重視,大眾的文化消費需求和藝術體驗需求逐漸成為嶺南民俗舞蹈的發(fā)展方向和成長動力,同時也為嶺南民俗舞蹈提供堅實不變的受眾群市場,成為嶺南民俗舞蹈千載難逢的發(fā)展良機。

文化節(jié)是嶺南民俗舞蹈擴大自身影響力和感召力、拓展受眾群隊伍的大好機會,因此,嶺南民俗舞蹈要在文化節(jié)期間為大眾準備足夠多的舞蹈節(jié)目,尤其是多準備一些適合大眾集體參與的群體性娛樂舞蹈活動,讓大眾在參與中、在表演中、在體驗中有效培養(yǎng)對嶺南民俗舞蹈的喜愛情緒和依賴心理,積極成為嶺南民俗舞蹈的群眾基礎和發(fā)展動力。文化節(jié)是各種傳統藝術百花齊放的競技平臺,對于嶺南民俗舞蹈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zhàn),因此,嶺南民俗舞蹈要重視文化節(jié)前的準備工作,最大限度地展示自身的娛樂價值、健身價值和藝術價值,讓大眾在參與舞蹈表演過程中體驗到快樂,感受到嶺南民俗舞蹈的藝術神韻,從而有助于大眾對嶺南民俗舞蹈形成較好的情感體驗。

廣場舞市場是嶺南民俗舞蹈走進千家萬戶的重要突破口,更是開發(fā)嶺南民俗舞蹈娛樂價值的重要渠道和實現機會。廣場舞是大眾進行日常體育鍛煉、休閑娛樂的首選活動,具有較高的人氣指數和龐大的受眾群,因此,嶺南民俗舞蹈積極開拓廣場舞市場是開發(fā)自身娛樂價值、擴大影響力的重要舉措。首先,嶺南民俗舞蹈要降低自身的表演難度,只保留一些古色古香的經典動作或主要造型,吸收一些廣場舞元素,強化自身的大眾性和娛樂性,加速嶺南民俗舞蹈與大眾文化的融合。其次,嶺南民俗舞蹈要減少對表演器材的依賴,多創(chuàng)作一些徒手表演或使用簡單器械進行表演的舞蹈節(jié)目,便于大范圍群眾的參與,降低門檻。最后,嶺南民俗舞蹈要強化專業(yè)舞蹈人士的培訓工作,為廣場舞表演提供較多的領舞者,降低大眾的學習難度,提高嶺南民俗舞蹈的親和度,有效拉近與受眾群的距離。

(三)創(chuàng)新嶺南民俗舞蹈的藝術價值

嶺南民俗舞蹈擁有非常高的藝術水準,不但能夠表現出傳統舞蹈表演藝術的唯美,也能夠表現出舞蹈道具的精湛工藝、思想內涵和藝術品位,從而使嶺南民俗舞蹈成為多元藝術的整合體,具有較高的欣賞性、藝術性和思想性。另外,嶺南民俗舞蹈多帶有圖騰崇拜的痕跡,諸多神獸形象成為嶺南民俗舞蹈表演過程中的主角,神獸成為除惡揚善、匡扶正義、造福人民的超人英雄,更使嶺南民俗舞蹈表演蒙上了濃厚的神話色彩,具有很高的藝術性。

以家喻戶曉的《麒麟舞》為例,麒麟是嶺南地區(qū)“公認”的靈獸,承載著逢兇化吉、除暴安良、廣散吉祥的重任,是大眾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因此,在大眾制作麒麟道具的過程中都懷著非常虔誠和無比崇拜的心理,將最高級的傳統手工藝應用在麒麟道具的精雕細刻之中,從而使麒麟道具的造型與藝術風格莊重典雅、高端大氣,達到“簡約而不簡單”的藝術境地,具有較高的審美性和藝術性。有時,手工藝精湛的麒麟道具還需要“開光”,才能夠使麒麟道具具有靈氣和神氣,才參加舞蹈表演活動,從而使麒麟道具的傳統色彩、迷信色彩和圖騰崇拜色彩更為濃厚。麒麟舞的伴奏音樂也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和欣賞性,伴奏樂器以傳統樂器鑼、鼓、嗩吶為主,在高亢嘹亮、直入心扉的嗩吶聲中,鑼鼓為嶺南民俗舞蹈演奏出鏗鏘有力的節(jié)奏感和擲地有聲的藝術氛圍,從而能夠為嶺南民俗舞蹈營造出較為完美的表演平臺。甚至嶺南民俗舞蹈的舞蹈動作都師出名門,與南方武術息息相關,不但能夠給予大眾強烈的視覺刺激和力道感,也具有非常高的藝術欣賞性。因此,嶺南民俗舞蹈在多元化藝術整合中體現出勃勃生機。

四、實現嶺南民俗舞蹈時代化發(fā)展必須注意的問題

“中國的民族傳統文化藝術是最具個性的文化形式,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寶庫中一顆最耀眼的明珠”[2]。因此,嶺南民俗舞蹈在時代化發(fā)展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問題。

首先,嶺南民俗舞蹈在時代化發(fā)展過程中要注意傳承性,要將經典的傳統舞蹈作品原汁原味地保留下來,為子孫后代儲存下古色古香的藝術產品,將前人的聰明才智和藝術品位有機保留下來,保障嶺南民俗舞蹈藝術的傳統性和個性化。

其次,嶺南民俗舞蹈在時代化發(fā)展過程中要注意發(fā)展性,要在有效傳承的基礎上對各種舞蹈藝術和文化形式進行博觀而約取,在兼收并蓄中吸收藝術營養(yǎng),實現自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最后,嶺南民俗舞蹈在時代化發(fā)展過程中要注意創(chuàng)新性,在時代主流思想的導引下為大眾創(chuàng)作出更多更好的全新舞蹈作品,不斷滿足大眾的文化消費需求和藝術體驗需求,也實現嶺南民俗舞蹈的科學發(fā)展。

結語

在新農村文化建設和大眾文化的雙重推動下,嶺南民俗舞蹈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良機,在實現自身時代化發(fā)展過程中為大眾提供了很多高質量的藝術作品,有效滿足了大眾的文化消費和藝術體驗需求,真正實現以優(yōu)秀文化藝術產品占領大眾的思想陣地,用充滿正能量的民族藝術、高雅藝術教育人、熏陶人、發(fā)展人,大力提高國民的藝術素養(yǎng)和文化修養(yǎng),直接加速中華民族復興大業(yè)的早日實現。

注釋:

〔1〕謝琳.民族民間舞蹈的文化底蘊.衡陽師范學院學,2004年 第2期 第142-144頁;

〔2〕吳江.高校開展民族傳統文化藝術教育的必要性.蘭州學刊,2008年 第4期 第204-205頁。

參考文獻:

〔1〕曾華美.試論嶺南民間舞蹈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2(1);

〔2〕林亮,李甲芹.民俗舞蹈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與傳播.舞蹈,2015(2);

〔3〕白石.淺談民族、民間舞蹈與民俗舞蹈的現實意義.中國民族博覽,2015(9);

〔4〕李詠梅,劉中強.漢族民俗舞蹈的文化內涵.作家,2013(02X);

民俗舞蹈的文化特點范文第2篇

民族舞蹈教學策略

民族舞蹈,泛指產生并流傳于民間、受民俗文化制約、即興表演,風格相對穩(wěn)定、以自娛自樂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在民族舞蹈的教學活動中,我認為應該從民族舞蹈的意義與特點出發(fā),研究民族舞蹈與民族文化的關系,注意民族舞蹈的教學策略,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擴大和發(fā)展民族舞蹈的影響力以進一步適應社會發(fā)展的潮流,使民族舞蹈這一藝術奇葩綻放出光彩,服務于人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

1民族舞蹈的意義和特點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民族舞蹈大多用于表達不同歷史與生活背景下的人物情感。大力弘揚民族文化,不僅有利于高素質人才的培養(yǎng),更能使整體教育水平在民族文化的熏陶下得到提高,同時,民族舞蹈有利于發(fā)揮地方特色,使民族特色文化融進了教學內容,促進了教學活動的進一步發(fā)展。進一步使民族文化得以傳承,心靈容納廣闊的民族藝術,讓更多的人領悟到民族文化的博大。民族舞蹈進入校園,使民族文化成為校園生活的一個主題,在多種多樣的途徑下使民族文化的色彩投射進更多人的目光,使“教育課程”的內容與形式得到進一步展示,使廣大學生了解民族文化、認識民族文化,引領、繁榮了校園文化和地方文化,對提高廣大學生的藝術審美水平,推進校園文化建設,豐富“實踐活動與素質拓展教育課程” 的內容與形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民族舞蹈與民族文化之間的關系

民族文化是民族舞蹈發(fā)展的源泉, 民族舞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舞蹈產生于人類的生產生活過程當中,人們通過不同的舞蹈姿態(tài),將實際的、抽象的、觀念的民族文化因子統一融合到一起, 向同伴、向外界、向未來表達本民族傳統上對于生命的敬畏、對于大自然的情感,它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等諸多領域,同時它作為一種文化,還有著非常深刻的文化價值,它通過人本身做出的各種形體動作對日常生活狀態(tài)加以表達,通過不同的節(jié)奏與內容表達出不一樣的民族歷史與文化傳統,從而達到傳達情意、抒感的作用。在新的發(fā)展形式下,面對不斷涌現的高科技、新傳播媒體,民族舞蹈必須深植于所屬民族的文化中開展創(chuàng)作,在現有舞蹈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創(chuàng)新,牢牢立足于民族文化內涵所在,加大民風民俗的弘揚力度。民族舞蹈利用人的姿態(tài)神形傳情達意,其形成與自然與社會都有關,其具體的表達又因人而不同;另外,其形成還與民族文發(fā)展狀態(tài)有關,不同的文化發(fā)展階段都會產生具備不同特征的舞蹈形式。民眾在欣賞舞蹈的時候就能自然感受到其所代表的文化特征,并于無形中受到該文化的陶冶。民族文化是民族舞蹈與民族文明的紐帶,民族舞蹈與民族文化兩者相輔相成、互為傳承。

3民族舞蹈教學的策略

3.1在民族舞蹈教學中弘揚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種對人類的普遍自我關懷的表現,是我們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一種維護,是對精神世界的更高追求和關切。弘揚民族舞蹈中的人文精神,首先要理解民族舞蹈中的社會性。民族舞蹈藝術具有十分鮮明的社會性特點。在舞蹈的發(fā)展過程中,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舞蹈,把自己的習俗、風情和文化凝結在其中而所謂的人文精神,正是蘊含在這些風土人情中流傳至今的。這些中國的民族傳統舞蹈是中國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凝集著強烈的地域文化精神和文化風格。只有認識到中國民族舞蹈中強烈的社會文化發(fā)展特點.才能夠從根本上理解民族舞蹈最直接、最生動、最富感染力的氣概、氣質、和本質精神。其次要大力提高民族舞蹈專業(yè)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民族舞蹈濃縮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文化、藝術風格、文化情感??梢哉f,在舞蹈的每一個動作中,都蘊涵著豐富的人文精神。通過提高民族舞蹈專業(yè)學生的人文素質,從而加強他們對民族歷史文化的理解,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音樂藝術的情感,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和為民族音樂發(fā)展奉獻自己的熱情。最后,弘揚民族舞蹈中的人文精神.要擴大舞蹈者的人文視野。民族舞蹈蘊藏著豐富的人文知識,可充分反映出不同民族的歷史發(fā)展過程、生活習慣、、民族文化、地理環(huán)境等。擴大舞蹈者的人文視野,讓他們在表演的時候能夠從身心感受到舞蹈的內涵所在,理解舞蹈背后的人文底蘊。能夠掌握民族舞蹈作品背后的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

3.2在民族舞蹈教學中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首先,提高學生對藝術的欣賞水平。民族舞蹈作為藝術文化的一個分支,直接作用在音樂、服飾、民俗民風等民族特色文化之間,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穿越民族文化的長廊,獲得全面的藝術鑒賞感悟。第二,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能力,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能力。學生在學習舞蹈的同時觸摸民族文化的神韻,無論對民族舞的弘揚還是對民族文化的宣傳推廣,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第三,滿足學生對美的層次的追求,滿足學生對美的層次的領悟。民族舞蹈作為地方特色文化的代表,有其與眾不同的氣質,能帶來更多層次的美的感受。民族舞蹈是在深厚的地方文化積淀下而產生的舞蹈,其美感使得學習民族舞蹈的學生擁有對舞蹈之美更為內涵的思考與領會,有利于學生個人身心藝術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第四,促進民族文化和校園文化的融合富有民族特色的課程使學生了解了民族常識,弘揚了民族傳統文化,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民俗舞蹈的文化特點范文第3篇

【關鍵詞】儺舞;舞蹈動作;體態(tài);民俗;關系

儺從中國有文字始就得到了記載,是中國古代驅鬼逐疫的最原始儀式,被認為是中國舞蹈的“活化石”以及中國戲曲的源頭。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儺文化具有世界性影響。

儺舞,也稱 “大儺”、“跳儺”,俗稱“鬼戲”或“跳鬼臉”。它起源于上古氏族社會中的圖騰信仰,以后逐漸發(fā)展成原始巫教中的一種儀式,后來演變成有固定目的、內容的節(jié)令祭儀。在我國廣大農村流行至今,主要以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云南、廣西、安徽、山西、河北等省遺存較多。江西是中國儺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江西儺舞風格古老稚拙、粗獷豪放,具有原生形態(tài)特質,在人類學、宗教學、民俗學等諸多領域具有巨大的學術價值及史料價值,被譽為“中國古代舞蹈活化石”。儺舞是一種手舞足蹈的原始舞蹈形態(tài),其姿勢造型、動作規(guī)律都與民俗息息相關,它包容歷史、民俗、民藝的紛繁復雜內容,蘊含著原生態(tài)文化價值,有其獨特的觀賞審美可視性。盡管現今的人們基本已經不再相信鬼神的存在,但以驅鬼逐疫為宗旨的儺戲,卻仍依附在民俗中滋生和蔓延著,而且發(fā)展成一支頗有藝術和文化深度的儺文化。

目前對儺舞的研究成果數量極為有限,重復的研究成果較多,研究內容較單一,研究思路比較狹窄。因此,有必要對儺舞進行深入的研究,本文就儺舞的舞蹈動作體態(tài)與民俗的關系做以粗淺研究和探討。

一、儺舞的風格特點

由于儺舞流傳地區(qū)不同,其表演風格也各異,既有場面變化復雜,動作幅度較小,表演細致嚴謹,生活氣息濃厚,動作古樸莊重,飄逸灑脫,戲劇結構程式較濃,舞姿優(yōu)美動人的“文儺”流派;又有動作激烈遒勁,粗獷豪放,氣勢威嚴,氣勢威武磅礴,情緒奔放開朗,節(jié)奏勢熱烈明快,動作剛勁有力的“武儺“流派。

儺舞按照表演人數可分為單人舞、雙人舞、三人舞、群舞和小舞劇。儺舞的表演內容豐富多彩,大多取材神話傳說及歷史典故,如表現驅鬼逐疫的《開山》、《鐘魁》;表現演義傳奇人物的《雙伯郎》、《關公祭刀》;展現織耕文化的《獺捉鯉魚精》;表現崇拜神曼的《雷公》、《紙錢》、《跳凳》;祈求吉祥平安的《財神》、《魁星》、《豬嘴》、《雞嘴》;也有取材于民間傳說的《孟姜女送寒衣》、《鮑三娘與花關索》;表現神話故事的《哪吒》、《過流沙河》、《關公》等。以表現神靈崇拜、祖先崇拜為內容的儺舞.動作粗獷剽悍、古樸道勁,既具有陽剛之美,又富于浪漫色彩,表現出原始、天真、拙樸的宗教情感、觀念和理想,以“近戲乎,非真戲也”為主要特征。

儺舞的顯著特點是戴面具而舞。儺面具是儺事驅趕巫術和假面模擬巫術的產物?,F今我國民間還保存了近百個優(yōu)秀傳統節(jié)目和2000多個儺面具。假面信仰源于頭顱崇拜,先民們認為人死后靈魂應存留在頭顱里,而人類敬奉神靈,必須有個看得見的對象。因此儺舞表演過程中舞者佩戴的面具形似神面的特點直接縮短了人與神的距離感,同時加上舞者借助樂器和環(huán)境襯托,更便于進入擬神的狀態(tài),舞者在儺舞中就成了神的化身。

二、儺舞的舞蹈動作體態(tài)分析

儺舞在實際生活中兼具祭祀和娛樂的雙重功效。一般有兩種表演形式:一種是由主角4人進行表演,表演者頭戴面具,身披獸皮,手執(zhí)長戈盾牌,口中時時發(fā)出“儺儺”的叫聲。另一種是由12人組成,每人都是涂紅面頰畫皮,手執(zhí)(下轉第136頁)幾尺長麻鞭,甩麻鞭發(fā)出聲響,并高呼能制服惡鬼、猛獸的天神的名字,在音樂伴奏下群舞群樂。

儺舞的孕育形成及發(fā)展的全過程,一直與祭祀活動緊密聯系,是祭祀活動的主要成分。舞者或頭戴法帽風冠、身穿八副羅裙,或手持銅鈴,邊搖邊舞邊念咒語,并口吹牛角,敲鑼打鼓,造成一種神秘的巫術氛圍。舞蹈中的喂馬、逗馬、上馬、跨馬、奔馬、下馬,動作形象逼真。對先民的生活、勞作情況作直觀的擬態(tài)反映,同時也能擬化出各種動物或植物的生命形態(tài)。如《扮仙鳳娘》,表演者頭戴彩色面具,頭包頭帕,兩鬢處各插著一面小白旗,身著七彩盛裝,腳穿繡花鞋,持白、黃或綠色仙鳳旗兩面,通過模擬洗臉、梳頭、洗腳、挖耳、穿衣服、洗澡、圍圍裙、扣扣子、燒火、做飯等一系列夸張動作,形象生動地表現了女性的日常生活,極富生活情趣;另如《開路郎君舞》,表演者頭上包著青絲帕,身穿樸素的生活裝,腳穿草鞋,手持大刀、長棍、掃帚或鋤頭等道具,在打擊樂伴奏聲中,模擬做除草、挖土、掃路等動作。舞者表演時動作剛勁,充分表現了當年祖先為了道路暢通,不辭辛勞修筑道路的精神。

儺舞擬態(tài)語言的表意功能還體現在模擬動植物生命形態(tài)上。如《接龍舞》,有龍翻身、龍穿花、跳龍門、龍搶寶等動作,形象生動地模仿了龍的形態(tài)特征和具有代表性的肢體語言,從而表達了人們的傳統情感和心里對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擺手舞》通過對雄鷹動態(tài)的模仿,表達了他們渴望展翅飛翔的美好愿望;而《跳喪舞》中的八字步彎腰、弓背、曲膝的舞姿,則是模擬白虎的姿態(tài),而猛虎下山、虎洗臉、虎抱頭、滾身子等舞蹈動作,亦是源于虎的各種動作,直觀地表達了人們對虎的敬畏與崇拜之意?!哆w徙舞》,舞者手持砍牛刀、柴刀、鐮刀、魚鱗刀等舞蹈,生動地再現了祖先在西遷過程中披荊斬棘、勇戰(zhàn)惡勢力、采集狩獵及歡慶勝利的情景。其動律特征是上身前傾,甩同邊手,順拐,以胯為動力點,用頭、肩、手、腰、腳的扭、甩、轉、踹、蹬等構成對比強烈的動作組合,是先民遷徙山區(qū)長期生活的最本質反映。舞蹈動作折折扣扣,層次分明,內容貫通,結構嚴謹,舞姿驚險而優(yōu)美,有上梯倒三轉、倒爬桿、過天橋、滾山珠、三角倒立、蚯蚓滾沙等高難度動作,敘述了戰(zhàn)爭及遷徙的史實。

從上述具體的舞蹈中都可以體現出,在湘西地區(qū),人們將自身的模仿能力充分展現在儺舞意識中,通過其人體動作語言直接模仿出大腦意識中所支配的動作或形象特征,從而展現出社會生活中的各個角落。

三、儺舞與民俗的有機整合

民俗是一個民族和國家文化的象征。目前,我國社會面臨著急速變革,傳統與現代文化的沖突日益尖銳,民俗文化既要繼承傳統的,又必須面對現實。優(yōu)良的民俗事象和民俗傳統,尤其是在歷史發(fā)展中形成的一些好的禮俗和道德規(guī)范,對群體、乃至國家、民族的凝聚力的形成,起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對社會發(fā)展和社會穩(wěn)定起著整合和促進的作用。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城鎮(zhèn)化發(fā)展趨勢的加強,儺舞生存的環(huán)境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傳統民俗生態(tài)依托漸失,藝人隊伍后繼乏人,儺班漸減。有鑒于此,急需加以保護扶持。儺文化在各地的傳流過程中,也因人文地理、生態(tài)環(huán)境以及民族信仰等差異而體現出不同的民族特色。湘西的儺文化與當地少數民族文化、民俗民風以及少數民族藝術形式相融合,逐漸發(fā)展成獨具特色的湘西儺舞。因此,儺舞便成了當地精神文化的載體,表達了湘西少數民族強大的生命內涵。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民俗也必然會隨之發(fā)展變化。江西南豐各地至今留存著20余座儺神廟,充實了儺文化的內涵,其中始建于明代的三溪鄉(xiāng)石郵村儺神廟名揚天下,神廟的楹聯“近戲乎非真戲也,國儺矣乃大儺焉”令人嘆為觀止。民俗文化是社會生活中的一種穩(wěn)定模式,體現著一個民族深層文化的積淀。民俗文化屬于民間約定俗成,具有很強的遵從性和規(guī)定性,進而外化為一種規(guī)定的行為規(guī)范,給人以某種思想上制約,有人稱之為“不成文的習慣法”。從此意義上看,民俗文化對社會具有一種整合、凝聚與規(guī)范功能,可以是社會有效排除干擾,保護文化特色,產生重要的社會控制作用。據有關民俗專家調查,在一些經濟比較落后的地方,村民們能和睦相處,就是因為有村民們仍默認和遵守的習慣法、道德規(guī)范和民間信仰。這些道德規(guī)范和民間信仰,規(guī)范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對社會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對小至村寨、大至民族和國家的凝聚力的加強,起著積極的整合與促進作用。

總之,儺舞研究,對保護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起著一定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儺舞藝術的繼承和發(fā)展;有利于豐富和發(fā)展舞蹈學專業(yè)《民族民間舞》課程的教學內容,并使之日趨合理完善。將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有機融入儺舞的舞蹈動作體態(tài)當中,充分展示中國儺文化的風采,擴大國際間的文化合作與交流,有效地推動搶救、保護民族民間文化遺產工作,為申報“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產”擴大影響,以期進一步弘揚民族傳統文化,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和現實意義。因此,挖掘儺文化的深刻內涵,進一步利用世界各國的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對促進人類文化資源的共享將產生深遠而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曲六乙、陳達新主編,儺苑,中國梵凈山儺文化研討會論文集.中國戲劇出版社,2004(01).

[2]劉鳳芝,戴著面具起舞--中國儺文化.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10).

[3]段寶林,非物質文化遺產精要.中國社會出版社,2008(01).

[4]劉永紅,開發(fā)江西儺舞課程資源的意義.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08(01).

[5]劉永紅,論江西儺舞進入高校舞蹈教學的必要性.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8(02).

民俗舞蹈的文化特點范文第4篇

關鍵詞:隴南;白馬藏族;儺舞藝術

一、原始性

隴南白馬藏儺舞是一種原始的圖騰舞蹈,至今依舊保存著大量具有原始風貌的信息,是原始文化信仰的基因。其單純質樸的原始風格傳達了一種人類可以征服自然、戰(zhàn)勝魔怪的深沉歷史力量,也透露出人類原始藝術的童稚氣息。表演時,演員頭戴各種角色的面具,儺面具的造型特點古樸凝重、恐怖怪異,神秘而獰厲,令人駭異,顯示出一種鮮明夸張的原始藝術美感。隴南白馬人儺舞的原始特點還表現在舞蹈動作的粗獷上,表演者舞步剛健豪放,動作簡單,但豪放有力,鑼鼓音樂沒有旋律,只有各種不同節(jié)奏形態(tài)的組合與變化,“咚咚嚓”的鑼鼓、大小鈸等打擊樂聲,以鏗鏘的節(jié)奏驟然響起,在寨前村后、村邊田間地頭驅趕邪鬼,驚天動地,雷轟鼎沸,氣勢恢弘,具有震懾鬼魂的威力,不僅有效地表現出了儺舞粗獷獰厲的風格,也成功地營造了特定的原始氛圍。如“池哥晝” 池哥手中的寶劍和牛尾,左盤右旋,上下舞動,粗獷、簡單、剛健,準確地再現了原始部落的宏偉氣魄。正是這些因素,與儺舞本身的內在氣質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隴南白馬藏族儺舞保留了古代原始舞蹈藝術的諸多特點,成為我們了解人類遠古文明的“活標本”。

二、祭祀性

隴南白馬藏族具有歷史悠久的民族文化和發(fā)達的農耕文明,在方面主要信奉自然神和祖先神。隴南白馬人深居大山,世世代代以農耕和狩獵為生,其原始封閉的生產方式和低下的生產力水平,使他們對大自然產生了緊密的依賴情節(jié)。白馬人深信萬物皆有靈,自然崇拜心理異常強烈,在他們的心目中,大自然至高無上,由此出現了諸多自然神靈,包括天、日、月、星等天體自然神;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神;山、土、水、石、海、河等自然物神;虎、獅、樹等動物植物神。山神具有至高無上的絕對權威,不僅主宰著人們的一切生產活動,而且還行使其“神判”的最高裁判權。白馬藏族每個村寨后面的山都是神山。其中,最信奉的一座神山稱為“葉西納蒙”(意即“白馬老爺”)。長在神山上的花草樹木都是神花、神草、神樹,它們的地位也是至高無上的。神山是各村寨最神圣的地方,不允許在其中狩獵和砍伐,否則就要受到嚴懲。隴南白馬藏族儺舞就深刻地反映了白馬人對自然神和祖先神的崇拜。“池哥晝”中的山神,“麻晝”晝中的12生相,都體現了白馬人對自然物象的頂禮膜拜。

白馬藏族儺舞既是一種民間舞蹈,同時又是一項神圣的祭祀活動,在表演開始都有隆重的祭祀禱告儀式。比如“池哥晝”儺舞表演,裝扮結束,表演者會匯聚至“久哩”(祀廟),由頭人主持祭祀活動。祭天地諸神、祭列祖列宗,焚香、點蠟、燒紙、禱告。祭祀結束,炮手對天空鳴放三聲炮響,震耳欲聾。池哥晝儺舞戲表演者、鼓樂手、炮手等一齊高喊三聲“噢呃呼呼”,隨后列隊離開場院,表示一年一度的“池哥晝”活動正式開始。再如“麻晝”表演開始前,先在村北“山神殿”的古松神樹下舉行祭祀禮儀,然后在特定的地方進行裝扮,再由頭人和會首安排表演活動。

由于白馬藏族儺舞是一項神圣的祭祀活動,不能隨意演出。演出結束后,當地居民即將儺面具、儺服飾、儺道具等收集起來,先按程式和規(guī)矩焚香禱告,然后選擇特定合適的場所高掛收藏。如遇特殊情況,需要再次表演,村民們會焚香祈禱,舉行神圣的敬神儀式,占有吉兆后,方可“請”出儺面具和儺服裝道具等。

三、民俗性

隴南白馬藏儺舞在長期的演化發(fā)展中,融入村民們諸多喜聞樂見的情景性主題,體現了當地居民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生活,并發(fā)展為以自娛自樂為主要目的的民間舞蹈形式。比如“池哥晝”中,池母以敘事性舞姿來模仿種莊稼及家務勞動,尤其是一家三口的“知瑪”表演,舞姿隨意、動作風趣、幽默詼諧、喜怒無常,常以逗樂為主,增加了節(jié)日的歡樂氣氛,具有較強的生活氣息。再如“麻晝”的表演,跳舞者、歌唱者及周圍的村民會形成一種默契及互動,彰顯“麻晝”舞蹈的民俗特性,表演者圍著篝火在場內舞蹈,民眾和歌伴唱在。歌曲內容極其豐富,通常圍繞白馬村寨上下見聞而展開,從遠古事物一直唱到每家每戶的種種相關事物,其間,還要穿插池哥晝表演,甘晝表演以及豐富的傳說故事表演,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極具戲劇化、人情化、民俗化特色。最后是“甘晝”的表演,“甘晝”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生活化和情境化,在鑼鼓敲擊的節(jié)奏中,笑面小鬼歡快登場,在各種姿態(tài)的舞蹈動作結束后,便模擬婦女哺乳、做飯、搟面、縫制衣服等生活場景,動作夸張、惟妙惟肖,表明“甘晝”與白馬人的民俗節(jié)日、生產活動及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四、藝術性

隴南白馬藏族儺舞表演扎根于當地的歷史文化傳統,反應了當地村民們的審美意向,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無論是舞蹈、歌唱、配樂,還是面具、服飾、道具都似一道道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風景線,為我們呈現出別樣的藝術魅力。

首先,儺舞的舞蹈動作包含了極為豐富的民族舞蹈語匯及表演形態(tài),舞步流暢、動作夸張、風格獨特、藝術表現力豐富,給人一種神秘、神圣的聯想,是舞蹈文藝創(chuàng)作的重要靈感來源,甘肅省不同市縣乃至全國的文藝工作者經常到這里采風,編創(chuàng)的舞蹈節(jié)目多次榮獲各級獎項。

其次,白馬藏族儺舞面具藝術造型古樸強悍,顏色鮮艷,制作工藝復雜而嚴謹,大體分為:選料、雕刻、彩繪、敬神四個步驟。池哥晝、麻晝、甘晝儺面具源于隴南白馬藏族的歷史文化,采用既寫實又夸張的藝術手法,高度融合了人神形象的組合模式,并結合民間美術色彩的配色原理,強化了儺面具作為宗教崇拜這一視覺符號的典型特征,具有人神共體和祭神娛世的雙重含義,其造型特征、色彩運用、裝飾傾向、制作工藝及拓展應用等無不顯示著獨特的藝術魅力。

民俗舞蹈的文化特點范文第5篇

關鍵詞:東盟;代表性民間舞;課程建設;實踐與教學

中國東盟十國包括東南亞泰國、越南、緬甸、柬埔寨、老撾、印度尼西亞、文萊、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東盟藝術一直是中國藝術研究的一個重要點,作為與東盟國家有著密切的經濟文化往來的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舉辦的東盟文化博覽會促進了中國與東盟的經濟、文化、藝術交流,使東盟藝術在中國得到了較好的傳播。東盟十國中,每一個國家每一個地區(qū)都有其極具地方特色的舞蹈素材、舞蹈民俗、舞蹈風格特征,將東盟十國舞蹈文化進行相關研究,打造特色東盟代表性民間舞課程,是神秘的東方宗教舞蹈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

一、東盟舞蹈國內研究現狀

(一)與東盟藝術相關的一些期刊

廣西師范大學蔡昌卓教授著有《東盟教育》一書,從東盟各個國家的教育模式以及教育制度出發(fā),把東盟教育理念進行了相關研究。

廣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黃小明教授編著的《東盟文化研究叢書:東盟藝術》一書中詳細介紹了東盟十國的文化地理環(huán)境;民族構成、歷史源流及其分布;經濟模式與傳統音樂文化;舞蹈概況;宮廷與民間舞蹈;舞蹈特征及風格;美術、繪畫和雕塑等相關東盟文化,為中國了解東盟文化藝術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廣西大學紀可、陽國亮編著的《中國·東盟民族習俗比較研究》一書,從東盟民族習俗方面出發(fā)進行相關論述。

(二)東盟舞蹈藝術有關的論文

馮雙白教授于2006年中國文化報中發(fā)表《和平發(fā)展的歷史見證——記《2006中國—東盟舞蹈論壇南寧聯合聲明》的誕生與簽訂》一文,提出中國東盟文化交流的主題。農春雀、李躍飛《芒種》2012年第8期《中國與東盟舞蹈的“佛性”審美體現》,蔣玲于《藝術教育》2011年第5期《用舞蹈架起中國—東盟文化藝術交流的橋梁》提出中國與東南亞國家之間的的交往,促進了印度文化、宗教文化的傳播以及不同藝術類型之間的相互影響滲透。

由此可見,東盟代表性民間舞蹈研究在高校中的研究是較為薄弱的,如果能夠打破傳統舞蹈教育模式,提出具有高校地方特色化舞蹈教育模式,緊抓與東盟國家臨近的地理優(yōu)勢,挖掘相關的舞蹈專業(yè)素材,提煉舞蹈動作元素,編排東盟代表性民間舞組合,讓東盟舞蹈走進高校課堂,是有效促進地方特色化教學與東盟文化交流的有效手段。

二、東盟代表性民間舞課程建設的創(chuàng)新之處

(一)教學內容新穎性

目前各大高校舞蹈學專業(yè)中,外國代表性民間舞課程一般以歐洲各個國家民族舞蹈為主,授課內容大多為波洛涅茲舞、波爾卡舞、瑪祖卡舞、俄羅斯民間舞、西班牙民間舞的基本姿態(tài)、基本手位、基本步伐以及基本舞蹈組合等為主,對于其他國家民間舞并無相關課程內容設置。經過調查了解和掌握的情況來看,大多數普通高等院校舞蹈學專業(yè)學生除了掌握所開設的歐洲代表性民間舞蹈之外,對于其他國家民族舞蹈的了解相對較少。

東盟外國代表性舞蹈課程目前沒有一套系統的舞蹈教學模式以及舞蹈教材,如何讓舞蹈學專業(yè)的學生掌握具有東南亞十國地方性特色的民俗音樂與民俗舞蹈相結合,將東盟舞蹈文化融入到課程實踐性舞蹈教學中,讓地方性特色舞蹈文化服務于地方是可行的。

(二)教學目標實用性

為了使實用性教學更好地服務于地方性,推進外國民族舞蹈的傳承與發(fā)展,我們提出了“東盟代表性民間舞”課程設置,這是非常有助于研究東南亞十國民俗舞蹈文化的一個工作。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的音樂與舞蹈的素材,都需要我們去挖掘并且將之融入課堂教學中。包括開設泰國、越南等東盟舞蹈教學,將兩國典型原生態(tài)民俗舞蹈添加到課程內容中,打造特色舞蹈專業(yè),目的在于讓民俗舞蹈文化更好地服務于當地的企業(yè)、旅游業(yè)、社區(qū)等社會的團體,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及對民族文化的重視以及傳承,從而提高學生就業(yè)率,充分地挖掘東盟十國的原生態(tài)民俗舞蹈文化,推進東盟民俗舞蹈文化的教育,開展實踐性舞蹈教學,結合當地的民俗舞蹈文化開設實用性課程。

(三)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性

1.提高實踐型、應用型、服務于地方經濟文化、旅游文化等相關藝術單位的人才培養(yǎng)需要。

廣西與東盟進行相關的舞蹈文化交流,能夠促進文化地理環(huán)境;民族構成、歷史源流及其分布;經濟模式與傳統音樂文化;舞蹈概況;宮廷與民間舞蹈;舞蹈特征及風格;為中國了解東盟文化藝術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2.區(qū)域性、地域性民俗舞蹈文化傳承以及實踐型、應用型專業(yè)舞蹈人才的培養(yǎng)。

定期深入泰國、越南等東盟國家進行實地調研與相關理論研究,進行民間音樂、民間舞蹈調研,搜集并整理該國家各個地區(qū)相關的民族舞蹈文化,提煉民族舞蹈元素,結合地方性特色,進行舞蹈編導與創(chuàng)作,打造適用性東盟代表性民間舞教材與教學法,將該教材用于舞蹈學專業(yè)外國代表性民間舞課程實踐性教學中,運用新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力圖建立一種嶄新的教學模式——地方特色舞蹈教育實踐性舞蹈教學模式。該課程實踐與研究將為我國研究東盟民俗舞蹈文化研究提供嶄新的數據、資料和客觀的事實依據,同時為高等院校舞蹈專業(yè)教育提出良好的建議,推進東盟舞蹈文化在普通高等院校中的實施,促進舞蹈專業(yè)發(fā)展以及廣西高校開設地方特色教育的目標實現。

三、東盟代表性民間舞課程實踐與研究

(一)教學目標

1.以泰國、越南兩國代表性民間舞為主要研究對象,開展具有實踐性的東盟代表性民間舞教學改革實驗,探索廣西地區(qū)東盟舞蹈文化教育改革之路以及實施措施。

2.改變當前漓江學院舞蹈學專業(yè)傳統課程設置,打造特色精品課程,改變與創(chuàng)新授課方式,在外國代表性民間舞課程內容中加入泰國、越南等東盟代表性民間舞組合與作品。

3.將廣西民間舞與東盟民間舞進行對比研究,促進地域性文化交流。

(二)教學內容

1.《東盟代表性民間舞》課程內容教材的建設。

包括泰國、越南代表性民間舞舞蹈風格、動作元素、舞蹈文化等。

2.《東盟代表性民間舞》課程教學設計。

包括搜集并整理泰國與越南所分布的各個國家與地區(qū)的民族音樂材料、民族舞蹈材料,課程設置增添東盟代表性民間舞課程,主要以泰國、越南兩國民間舞為主要授課內容。

3.《東盟代表性民間舞》課程舞蹈文化理論研究。

包括教材的編寫、精品課程的建設、教學理念的改革、教學措施的增加、教學方法的突破、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等。

(三)教學理念

首先,研究主要根據目前外國代表性民間舞課程在各高校的教學實施情況調研,從而探索如何挖掘東盟十國的民族音樂以及民族舞蹈,將實地采風與國外民間調研活動中所了解的音樂、舞蹈素材融入高校課程設置和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模式,探究實踐性舞蹈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實用性課程設置。

其次,收集泰國、越南等東盟國家民族音樂以及舞蹈語匯,對東盟十國進行舞蹈教材編寫,編排東盟各國的舞蹈教學組合,舞蹈劇目以及舞蹈小品,打造東盟代表性民間舞特色精品課程,為培養(yǎng)實用型專業(yè)人才走出一條新型道路,使各個國家的的民族舞蹈藝術深入到各高校的課堂教學中。

堅持地方性特色,以區(qū)域性民俗特點出發(fā),用實踐性教學貫穿地方性特色,區(qū)域性特色,從地區(qū)實際出發(fā),推進地方特色的民俗音樂舞蹈文化發(fā)展。

第一,注重學科內容的地域性、真實性、實踐性等教育方針政策。

第二,改善高校音樂、舞蹈教育的現狀,把更加豐富多彩的外國民俗音樂舞蹈文化融入課堂,彌補少數民族地區(qū)一些區(qū)域性音樂舞蹈教育的空白,促進高校舞蹈專業(yè)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

第三,對于東盟國家地域性舞蹈文化交流與傳承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四、東盟舞蹈文化的發(fā)展與傳承。

(一)區(qū)域性文化傳承

實地調查研究泰國、越南兩個國家的分布區(qū)域、民族構成、歷史源流、經濟模式、傳統音樂文化、各國舞蹈概況、宮廷舞蹈、民間舞蹈、舞蹈特征及風格,以及搜集相關音樂舞蹈素材,進行圖片、視頻的拍攝,搜集相關并且整理一套適用于東盟代表性民間舞課程教學的資料。將整理出來的東盟音樂舞蹈文化素材運用到高校舞蹈學專業(yè)的外國代表性民間舞課程學習中,開設實踐性東盟舞蹈教學課程,進行創(chuàng)新的教學模式改革,使廣西特色東盟舞蹈文化走進高校課堂,將優(yōu)秀的舞蹈作品到廣西各地旅游景區(qū)、文化社區(qū)、企業(yè)等團體進行展演,與其它國家進行民俗舞蹈文化交流,研究并撰寫東盟十國舞蹈文化與東盟實踐性舞蹈教學的新課程設置以及課程教學內容,提高高校課程設置改革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

(二)特色化文化傳承

東盟舞蹈文化包含佛教文化、印度文化等宗教、禮儀文化,圖騰崇拜、自然崇拜等原始的宗教舞蹈深深的植根于東盟傳統文化中,這是特有的東方特色的傳統文化。例如:泰國代表性民間分為南部與北部舞蹈,宮廷舞劇、民間舞劇是泰國舞蹈的主要組成部分,其舞蹈形式與佛教有著緊密的聯系,大多數舞蹈素材以及編導靈感來源于宗教文化。印尼舞蹈主要以巴厘舞、巴東舞、爪哇舞、面具舞、交誼舞為主,其中巴厘島和爪哇島的舞蹈深受印度文化影響,舞蹈素材以印度民族文化為主要內容。

因此,東盟十國的舞蹈文化史特色化的文化傳承,佛教特色文化與印度特色文化等課程內容的設置,對東方文化的發(fā)展與傳播有著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金秋.外國舞蹈文化史略[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2]于平.關于籌建“東方舞蹈”專業(yè)的若干思考[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 1997(2).

[3]蔣玲.用舞蹈架起中國—東盟文化藝術交流的橋梁[J].藝術教育,2011(5).

鄂温| 木里| 始兴县| 湘潭县| 浦东新区| 江山市| 河北区| 永善县| 迁西县| 安新县| 行唐县| 侯马市| 昂仁县| 民勤县| 大悟县| 山阴县| 南开区| 眉山市| 平凉市| 三原县| 长子县| 积石山| 舒兰市| 十堰市| 鞍山市| 麻城市| 武川县| 荣成市| 仪陇县| 苗栗县| 威信县| 凌海市| 武义县| 胶南市| 临泉县| 揭阳市| 湘西| 娄底市| 威海市| 故城县| 岱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