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跨文化交際文化差異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逐漸深入,西方社會的人和事物越來越多地走進了我們的視野,在這種情況下,跨國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經(jīng)濟和社會交往將會與日俱增,這就為我們提供了許多與西方人接觸和交往的機會,這對于加深我們對西方社會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這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我們所面對的是來自陌生的文化和國家,思維方式、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與我們迥然不同的人,在與之交往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文化沖突的現(xiàn)象。
1.中西跨文化交際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文化沖突
在中西跨文化交際中會出現(xiàn)的文化沖突有很多種,在這里我們不可能一一敘述,只能列出比較常見的幾種。
1.1隱私方面的沖突。中國人的隱私觀念比較薄弱,認為個人要歸屬于集體,在一起講究團結(jié)友愛,互相關心,故而中國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別人的酸甜苦辣,對方也愿意坦誠相告。而西方人則非常注重個人隱私,講究個人空間,不愿意向別人過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讓別人干預。因此在隱私問題上中西雙方經(jīng)常發(fā)生沖突,例如:中國人第一次見面往往會詢問對方的年齡,婚姻狀況,兒女,職業(yè),甚至收入,在中國人的眼里這是一種禮貌,但在西方人眼里則認為這些問題侵犯了他們的隱私。
1.2時間觀方面的沖突。西方人的時間觀和金錢觀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根深蒂固,所以他們非常珍惜時間,在生活中往往對時間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計劃,并養(yǎng)成了按時赴約的好習慣。在西方,要拜訪某人,必須事先通知或約定,并說明拜訪的目的、時間和地點,經(jīng)商定后方可進行。而中國人則屬于多向時間習慣的國家,在時間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隨意性,一般不會像西方人那樣嚴格地按照計劃進行,西方人對此往往感到不適應。
1.3客套語方面的沖突。中國人注重謙虛,在與人交際時,講求“卑己尊人”,把這看做一種美德,這是一種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禮貌現(xiàn)象。在別人贊揚我們時,我們往往會自貶一番,以表謙虛有禮。西方國家卻沒有這樣的文化習慣,當他們受到贊揚時,總會很高興地說一聲“Thank 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異,我們認為西方人過于自信,毫不謙虛;當西方人聽到中國人這樣否定別人對自己的贊揚或者聽到他們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貶得一文不值時,會感到非常驚訝,認為中國人不誠實。
1.4餐飲習俗方面的沖突。中華民族素有熱情好客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交際場合和酒席上,熱情的中國人常常互相敬煙敬酒。中國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擺滿一桌,主人也總習慣講幾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話。主人有時會用自己的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夾菜,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國家,人們講求尊重個人權(quán)益和個人隱私,所以他們不會做強人所難的事。吃飯的時候,絕不會硬往你碗里夾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也不會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喝酒,不會非要你喝醉了為止。
2.造成文化沖突現(xiàn)象的原因探究
造成中西文化沖突現(xiàn)象的原因多種多樣,究其根本,就是因為中西雙方有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歷史背景,必然帶來人們思想、行為等多方面的差異,甚至是沖突,下面我們就具體分析有哪些主要原因。
2.1思維模式存在差異。文化會影響人們對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認識,不同的國家存在不同的文化,因此在思維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異,這一點在東西文化之間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西方文化的思維模式注重邏輯和分析,而東方文化的思維模式則表現(xiàn)出直覺整體性,這一點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維的特征。由于這種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中國人往往特別重視直覺,注重認識過程中的經(jīng)驗和感覺,在交往中也往往以這種經(jīng)驗和感覺“以己度人”。與西方人的思維模式相比,中國人的這種思維模式具有明顯的籠統(tǒng)性和模糊性,久而久之,會形成一種思維定勢,可以解釋為識別和簡化對外界事物的分類感知過程。從本質(zhì)上說,思維定勢往往忽視個體事物的差別,夸大與另外某一社會群體相關的認知態(tài)度,常常帶有感彩,并伴有固定的信條。在所有的定勢中,有些定勢是正確的,而有些則是錯誤的,會直接影響跨文化交際,造成交際失誤。
論文關鍵詞:習語,文化差異,跨文化交際
一,生存環(huán)境的差異
由于習語是人民在生產(chǎn)生活中積累起來而形成的語言的精華,它與人
的生活是密切相關的。中國地處東半球,東風即為“春天的風”,象征勃勃生機。漢語中的“東風吹,戰(zhàn)鼓擂”就代表了人們在大好的環(huán)境中立志做一番大事的豪情壯志。而英國處于西半球,報告春天消息的卻是西風。英國有一說是Aprilisinthewestwind.(西風吹來了四月)。另外,英國是一個島國,因此,英國習語有很多與大海和水相關。如:torestonone’soars(暫時歇一歇);inthesameboatwith(與……境遇相同);tosinkorswim(好歹)。但英語的spendmoneylikewater,漢語卻要翻譯成揮金如土。這是因為漢民族在歷史上多數(shù)是在亞洲大陸上繁衍生息,生活離不開土地。還有,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以農(nóng)業(yè)為主的國家,因此在習語中農(nóng)彥占了很大比例,它是中國農(nóng)民從世世代代的生產(chǎn)勞動中積累起來的極為豐富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經(jīng)驗和中國農(nóng)民勤儉樸素的傳統(tǒng)。如:人怕出名豬怕壯;斬草不除根,逢春必要生;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等。我們漢語常用雨后春筍來形容事物的迅速發(fā)展和大量產(chǎn)生。英語中的同意習語卻是“likemushrooms”,這是由于英國不出產(chǎn)竹的原因。所以我們說,兩種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決定了漢英習語的不同形式。
二,習俗差異
習俗是各民族的人民在各自生活中長期形成的為本民族的人民
認可的風尚,禮節(jié),習慣等。因此,不同民族根據(jù)自己不同的習俗總結(jié)出了廣為流傳的習語。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龍就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它代表著至高無尚,有著主宰萬物的能力,還代表吉祥和幸福。所以有了龍馬精神;龍鳳呈祥等習語。又如中英兩國人民都有養(yǎng)狗的習慣,但兩國人對狗卻有不同的傳統(tǒng)看法。在中國民間雖有養(yǎng)狗的習慣,但多數(shù)是用來看家,因此,人們常把它看成只會搖尾乞憐的卑微動物,在心理上厭惡鄙視它。常用它來形容和比喻壞人壞事。如:狗仗人勢;狼心狗肺;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在西方文化中,狗則被人為是人類最忠誠的朋友,用狗作的比喻都帶有親呢贊賞的情感。如:Loveme,lovemydog.(愛屋及烏);Aluckydog.(幸運兒);Giveadoganillnameandhanghim.(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等。
三,宗教信仰的差異
宗教信仰在中西方都有很長的歷史。西方國家信奉基督教,人們心目中的神靈是上帝,相信確有天堂,魔鬼,地獄等。常用習語有:Godbless(上帝保佑);Godhelpthosewhohelpthemselves(上帝幫助自助的人)以及Gotohell(去死吧)等。中國較流行佛教,認為佛主能主宰一切。與此相關的習語有:閑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借花獻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等。
四,神話傳說和歷史典故的差異
英漢兩種語言中有大量的習語出自神話傳說和歷史典故。其語言結(jié)構(gòu)簡單,含義深刻,每一習語都包含一個美麗動人或妙趣橫生的故事。要正確理解,必須懂得它的出處。如:葉公好龍;東施效顰;臥薪嘗膽等很多都出自歷史故事。如:“三顧茅廬”這個成語,如果不知典故,單從字面上來看,西方人無論如何想不出它有誠心誠意,一再邀請之意。英語中的典故習語多來自《圣經(jīng)》和希臘羅馬神話。如:aPandora’sbox(指災難,麻煩,禍害的根源);Meetone’swaterloo(一敗涂地);漢語中所說的“貓哭老鼠”,英語則要譯為:crocodile’stears。因為西方傳說是鱷魚一邊吃人畜,一邊流眼淚。西方人就借此來形容假裝慈悲;漢語成語“殺雞取卵”在英語中的同義習語為:killthegoosetogettheegg其區(qū)別在于“雞”和“鵝”,都是由于傳說的不同引起的,但都用來借喻只貪圖眼前利益,沒有長遠打算。我們從這些常用的習語中可看出東西方從遠古時候流傳下來的文化差異。
關鍵詞:中西文化差異 跨文化交際 啟示
“跨文化交際”這個概念是從英語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譯過來的,是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包括語言交際方式、語用問題、非語言行為、交往習俗、社會心理、價值觀念等許多方面。以前,這主要是文化人類學、民族學所關心、研究的問題,但隨著我國對外開放,跨地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經(jīng)濟和社會交往與日俱增。這一方面為我們提供了許多與西方人接觸和交往的機會,對于我們加深對西方社會的理解是一件好事;而另一方面,因為我們所面對的是陌生的文化和國家,面對的是思維方式、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與我們迥然不同的人們,在與之交往的過程中就不可避免地會感受到巨大的差異。
1.中西方跨文化交際中的差異
任何一個種族、民族或文化群體,不管其自身的文明程度怎樣,他們都擁有一個固有的文化判定模式,即以自己的文化判定模式為標準,去判定不同文化群的行為規(guī)范是否正確或恰當。人們通常把自己所熟悉的、習慣性的方式當作是最好的、正確的、理所當然的處事方式和思維方式。這種把自己的文化模式置于其它文化模式之上的行為,必然會削弱跨文化交際能力,妨礙跨文化交際的進行。在這里我們列出比較常見的幾種差異:
1.1隱私方面的差異
隱私存在于各種不同的文化中,它是人們控制及調(diào)節(jié)與他人交往的機制。在當前文化多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進程中,隱私問題已成為人們?nèi)找骊P注的問題。在跨文化交際中,由于中西方文化差異而引起的人們的隱私觀的差異是造成交流障礙的因素之一。
中國人和西方人有著各自獨特的隱私觀念。以集體主義為主要價值取向的中國人十分崇尚群體隱私,個體隱私的意識比較薄弱。中國人往往認為個人應該歸屬于集體,在一起要講究團結(jié)友愛,互相關心。因此,中國人很愿意了解別人的酸甜苦辣,對方也愿意坦誠相告。交換一些個人隱私方面的話題可作為談話雙方迅速拉進心理距離的一種方式。相反的,以個人主義為主要價值取向的西方人則崇尚私有和個體隱私。私人時間、私人空間、私人活動領域以及私人權(quán)利都是他們要極力保護的隱私。西方人講究個人隱私,不愿意向別人過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讓別人干預。所謂“見男士不問收入,見女士不問年齡”就是一個典型事例。
1.2時間觀方面的差異
時間觀作為非語言交際要素之一,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已越來越受到眾多學者的重視。在非語言交際各要素中,關于時間的使用,其代表的意義及產(chǎn)生的交際行為是最能導致交際失誤的所在。
由于中西方文化在哲學觀、歷史背景、社會模式等諸多方面千差萬別,其對時間的觀念和態(tài)度也存在著很大差異,從而產(chǎn)生了不同的時間取向模式。西方人的時間觀和金錢觀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皶r間就是金錢”的觀念根深蒂固,所以他們非常珍惜時間,在生活中往往對時間做精心的安排和計劃。在西方,要拜訪某人,必須事先通知或約定,并說明拜訪的目的、時間和地點,經(jīng)商定后方可進行。如果沒有得到對方的應允,隨時隨地隨便上門是不禮貌的行為。無事打電話閑聊也是西方人視為擾亂別人私人時間和活動安排的行為。而中國人則屬于多向時間習慣,在時間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隨意性,一般不會像西方人那樣嚴格地按照計劃進行。在中國,親朋好友和同事之間的串門很隨便,邀請別人來訪無需為對方確定時間,自己去探訪別人也無需鄭重其事地征得同意。
1.3禮儀方面的差異
禮儀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規(guī)則,是一種語言,也是一種工具。由于形成禮儀的重要根源――文化傳統(tǒng)不同,使得世界上不同的人們遵守著各不相同的禮儀。中西方之間就存在著不同的禮儀文化。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國交際日益增多,中西方禮儀文化的差異更是越發(fā)顯露,這種差異帶來的影響不容忽視。
中國人注重謙虛,在與人交際時,講求“卑己尊人”,把這看作一種美德。在別人贊揚我們時,我們往往會自貶一番,以表謙虛有禮,像“慚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謙虛之詞就應運而生。而西方國家卻沒有這樣的文化習慣,西方人對恭維往往表現(xiàn)出高興與感謝。當他們受到贊揚時,總會很高興地回答“Thank you”表示接受。正是由于中西文化差異,我們認為西方人過于自信,毫不謙虛;而當西方人聽到中國人這樣否定別人對自己的贊揚,或者聽到他們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貶得一文不值時,會感到非常驚訝,認為中國人不夠誠實。在西方人看來,中國人那樣做不僅是否定了自己,也否定了贊揚者的鑒賞力,中國式的謙虛在西方是行不通的。
1.4餐飲方面的差異
所謂“民以食為天”,飲食文化能夠反映出不同民族生活習慣和文化思維方面的差異。在飲食方面,中國人很注重形式,講究“色、香、味”俱全。所以在中國烹調(diào)里,菜的樣式千變?nèi)f化,具體到每一道菜又非常講究色香味的搭配。而西方人講求實際,在菜的花色變化上不會下過大的工夫,而更講究其營養(yǎng)搭配,注重菜的內(nèi)在質(zhì)量。再看看餐具的差別――刀叉和筷子。這不僅帶來了進食習慣的差異,也影響了東西方人的生活觀念。刀叉必然帶來分食制,而筷子則需要與家庭成員共同圍坐桌邊進餐。由此便衍生出西方人講究獨立,子女長大后獨立闖世界的想法和習慣,而中國人更喜歡老老少少坐在一起的方式,讓其擁有了比較牢固的家庭觀念。
中華民族素有熱情好客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中國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擺滿一桌,主人也會習慣性地講幾句“多多包涵”之類的客套話。主人有時會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夾菜,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國家,中國人在飯桌上的這種熱情好客經(jīng)常被認為是不文明的行為。西方人講求尊重個人權(quán)益和個人隱私,他們不會做強人所難的事,其習慣是“Help yourself,please”。
2. 造成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原因
造成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原因多種多樣,究其根本,就是因為中西雙方有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歷史背景,這必然帶來人們思想、行為等多方面的差異,甚至是沖突。文化差異對交際能力的影響很大,是跨文化交際的障礙和失敗的根本原因,可以影響跨文化交際中的信息獲得,或誤導信息的獲得,或阻礙交際的進行。
2.1思維方式各不相同
思維方式是主體在反映客體的思維過程中定型化了的思維形式、思維方法和思維程序的綜合和統(tǒng)一,主要由知識、觀念、方法、智力、情感、意志、語言、習慣等要素組成。這些要素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其各自的特征及其結(jié)構(gòu)規(guī)定著思維方法的性質(zhì)、類型和特征,從而產(chǎn)生了思維方法的差異。思維方式的差異,本質(zhì)上是文化差異的表現(xiàn)。長久生活在不同區(qū)域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思維方式。中西方屬于兩大不同的文化體系,其思維方式必然存在著差異。
東方民族的思維方式呈圓形,以直覺體驗為工具,強調(diào)整體性,注重認識過程中的經(jīng)驗和感覺,在交往中也往往以這種經(jīng)驗和感覺去“以己度人”。由于這種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中國人往往特別重視直覺,具有明顯的籠統(tǒng)性和模糊性。而西方民族的思維方式呈線形,以邏輯實證為手段,強調(diào)部分分析,具有濃厚的實證、理性和思辨的色彩。正如傅雷先生所闡述的:“……東方人與西方人之思想方式有基本分歧。我人重綜合,重歸納,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重分析,細微曲折,挖掘惟恐不盡,描寫惟恐不周。此兩種Mentalities彼此殊難融合交流?!?/p>
2.2行為規(guī)范各不相同
行為規(guī)范是指被社會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標準和行為準則。簡單地說,就是告訴人們該做什么和不該做什么的一種規(guī)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交際時,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一個現(xiàn)象就是套用自身所在的社會的行為規(guī)范來判定對方行為的合理性。由于雙方的行為規(guī)范存在差異,常常會產(chǎn)生誤解、不快甚至更壞的結(jié)果。比如說中國人輕拍小孩子的頭部表示一種友好,而在西方國家,這是一種極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對此會非常憤怒。
在跨文化交際中,是否能夠正確地識別和運用行為規(guī)范是保證跨文化交際能否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要保障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就必須理解對方的行為規(guī)范,尤其是什么行為是被禁止的,最好的辦法是遵循入鄉(xiāng)隨俗的原則。
2.3價值取向各不相同
價值不是指人的行為或事物本身,而是用以判斷行為好壞或?qū)﹀e的標準。價值所涉及的行為、事物、狀態(tài)或目標可能屬于各種不同的范疇,如家庭、工作、社交、休閑、文學、藝術(shù)、宗教、經(jīng)濟、政治及法律等。一種價值偏好經(jīng)過時間長久而演變?yōu)橛绊懼卮蟮膹V泛信念,便可稱為價值取向(value orientation)。人的交際能力是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產(chǎn)生的,必然與價值觀念聯(lián)系在一起。每一種文化都有其特有的價值體系,這套體系能夠幫助人們區(qū)分美丑善惡,進而形成了人們的處世哲學、道德標準和行為規(guī)范。每一種文化的判斷標準是不同的,這種文化認為是好的,另一種文化可能認為不好。不過,它們在自己的文化體系內(nèi)都有存在的合理性,絕不可理解為一種價值標準先進,而另一種價值標準落后。
以中西文化為例,在中國文化中,人們推崇謙虛知禮,追求隨遇而安,不喜歡爭強好勝。同時,社會風氣也往往封殺過于突出的個人,正所謂“行高于眾,人必非之”。在中國文化中,集體取向占據(jù)主導地位,追求個人發(fā)展被視為一種嚴重的個人主義,必然會受到譴責。而西方文化則非常崇尚個人主義,“隨遇而安”被看作是缺乏進取精神的表現(xiàn),是懶惰、無能的同義語,為社會和個人所不取。人本位的思想根植于他們心中,人們崇尚獨立思考,獨立判斷,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實現(xiàn)個人利益,認為個人利益至高無上。
2.4語用遷移造成影響
語用遷移具有跨學科性質(zhì),不僅是第二語言學習的難題,而且會使跨文化交際出現(xiàn)障礙,對跨文化交際的成功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及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跨地區(qū)、跨文化間的交往越來越頻繁。在此過程中,由于人們來自不同的文化,或多或少無意識地總要帶著自己文化的烙印,以自己的文化或社會語言規(guī)則來理解和評判別人的行為,這就發(fā)生了語用遷移,結(jié)果難免造成理解失誤甚至交際失敗。
這種后果有時很嚴重,甚至招致巨大的經(jīng)濟損失。我國的羊絨制品在國際上評價頗好,北方某廠曾出口一種“雙羊”牌高檔羊絨被,商標被譯成英文Goats,結(jié)果銷路一直不好,原因就在于對英語單詞goat的理解。在英語中,這個詞除了本意“山羊”外,還有“色鬼”之意。對于這樣的英文商標,無論羊絨被的質(zhì)量有多好,用起來多舒服,相信西方的妙齡女子、家庭主婦們也不會愿意把它鋪在床上。
3. 對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啟示
語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載體。語言反映一個民族的特征,不僅包含著該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還蘊藏著該民族對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學習一門語言,除了要掌握其知識和技能之外,還應了解該語言所反映的文化,以便能跨越文化障礙,得體、有效地同所持語言的人交流信息和思想?!叭绾握f”、“不說什么”,有時候比“說什么”更加重要。當代美國語言學家克拉姆斯基就曾說過“語言教學就是文化教學?!苯處煈獙W生進行跨文化(本國文化、外國文化)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獲得豐富的跨文化知識,養(yǎng)成尊重、寬容、平等、開放的跨文化心態(tài)和客觀、無偏見的跨文化觀念與世界意識,并形成有效的跨文化交往、理解、比較、參照、攝取、舍棄、合作、傳播的能力。這是當前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
對于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來說,英語教學的課時非常有限,為了達到培養(yǎng)其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目的,對授課教師就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教師首先要轉(zhuǎn)變教學觀念,不能把教學重點只放在語法和詞匯上,這樣學生不可能學會語言的實際運用,也無法獲得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教師應幫助學生跨越文化阻隔,使學生在掌握聽說讀寫譯技能的同時,導入異國文化,弘揚本國文化,幫助學生了解豐富的文化背景知識,培養(yǎng)其從不同視角看待和理解中西文化。另外,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閱讀西方英語文學作品、報刊雜志和時事評論等,從中吸取文化知識,增加文化素養(yǎng),拓寬文化視野,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對于有外教的學校,還應充分發(fā)揮外教在西方文化傳播中的作用。鼓勵學生直接與外教交流,聽外教作報告或講課,其言傳身教會對學生起到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
總之,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全面提高外語教學的效率和質(zhì)量,大幅度地提高學生的外語應用能力是跨世紀的中國高等教育的一項緊迫任務。我們的外語教學應為培養(yǎng)出具有跨文化交際素質(zhì)的人才而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
[1]許力生.跨文化的交際能力探討[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07).
[2]鄧炎昌,劉潤清編.英漢語言文化對比.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3]張蓓,鄭文園.跨文化意識英語教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11).
[4]顧曰國主編.跨文化交際.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08).
[5]胡文仲主編.跨文化交際面面觀.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11).
(南通大學外國語學院,江蘇南通226019)
摘要:作為每個民族長時間智慧的沉淀,文化有著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在當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國之間的文化差異為人們的跨文化交際設置了一些障礙,如何引導當代學生盡可能地擺脫這個困境,培養(yǎng)其跨文化交際能力顯得越來越重要。而在這個文化產(chǎn)業(yè)飛速發(fā)展的時代,電影成為了人們認識不同文化的重要方式,在人們進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中也必定能發(fā)揮重要作用。
關鍵詞 :電影;文化差異;跨文化交際;教育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6.065
中圖分類號:J94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1—1580(2015)06—0140—02
收稿日期:2015—01—10
作者簡介:丁文麗(1993— ),女,江蘇南通人。南通大學外國語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英語教育。
王夢園(1992— ),女,山西運城人。南通大學外國語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英語教育。
一、中外電影中的跨文化交際元素
(一)好萊塢電影中的中國元素。
1.功夫?!豆Ψ蛐茇垺分猩婕暗搅恕爸性鍌b”,即蛇、虎、鶴、螳螂、猴,這主要是依據(jù)中國南方拳法里極為有名的“五形拳”所設計的角色。
2.旗袍。當年《花樣年華》里張曼玉穿了23件旗袍,優(yōu)雅的氣質(zhì)讓歐美人看得陶醉,以至于四年后的《蜘蛛俠2》也安排克爾斯滕·鄧斯特穿上了一件“中國紅”旗袍,以博取眼球。妮可·基德曼在《澳大利亞》里的幾身旗袍裝也是該片的宣傳利器。
此外,《花木蘭》、《末代皇帝》、《面紗》則完全是采用了中國故事作為主線和情節(jié)選材或者對中國、中國人的生活進行描繪。
(二)中國電影中的好萊塢元素。1993年,中國的電影市場開始實施改革。從那個時候起,每一年有大約10部“代表世界電影藝術(shù)與技術(shù)最高成就”的影片被引進國內(nèi)。而來自好萊塢的高成本、大制作以及全明星陣容的電影,使得國人被其耳目一新的故事情節(jié)和精美的畫面深深地吸引。這使傳統(tǒng)的國產(chǎn)片受到了很大的打擊,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電影界人士開始了又一次的探索嘗試——向好萊塢借鑒學習。而2005年可以說是中國電影界的轉(zhuǎn)折點。自此,電影《無極》打破了
多年來
在年度電影排行榜中外國電影高居榜首的狀況,使得古裝大片一路走紅,在使國人對國產(chǎn)片重生興趣的同時,也使中國電影走向了世界。
二、從電影中人物形象的對比看文化差異
(一)好萊塢電影中拯救世界的“超級英雄”形象。關于英雄,英語詞典上是這樣定義的:a man distinguished by exceptional courage and nobility and strength(擁有卓越的勇氣、高尚品質(zhì)和能力的人)。
隨著歷史的變遷,美國文化藝術(shù)領域中涌現(xiàn)出了性格各異的英雄人物,其中一類英雄是在一戰(zhàn)、二戰(zhàn)后逐漸走向強大、在美國社會中誕生、以拯救世界為己任、擁有超能力或卓越科技裝備的“超級英雄”人物形象,以超人、蝙蝠俠、蜘蛛俠為代表。
從獨立戰(zhàn)爭前被殖民壓迫和南北戰(zhàn)爭前社會充斥著剝削黑奴的不正之風的美國,到一戰(zhàn)、二戰(zhàn)后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逐漸強大的美國,美國文化藝術(shù)中的英雄人物形象也在不斷改變,從反壓迫、反剝削的具有革命思想的普通民眾到能夠拯救世界、期望通過自身努力維護世界和平安定的“超級英雄”,可以說,正是由于美國歷史的變遷、社會的發(fā)展,其文化藝術(shù)領域才會涌現(xiàn)出如此多的英雄人物形象。
(二)中國電影中的英雄人物。中國電影中的一系列英雄人物如喬峰、葉問、陳真、黃飛鴻等普遍都是經(jīng)過自己后天努力、堅持不懈才最終慢慢獲得了個人能力。喬峰擁有丐幫絕學降龍十八掌、打狗棒法,自己習得了少林七十二絕技龍爪手、降魔掌;陳真憑實力在精武門創(chuàng)立之初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使精武日后發(fā)揚光大;黃飛鴻用盡心血整理洪拳,使其以飛鉈入埕、采高青、五郎八卦棍、無影腳等絕技聞名;葉問7歲時,便拜師入陳華順門下,16歲那年遠離佛山,赴港求學,才開始自己打拼……這一系列的中國式英雄人物都是靠著自己的頑強斗志和堅韌毅力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又一個神話,為抗擊敵人、保家衛(wèi)國做出了不容小覷的貢獻。
三、電影所反映出的民族精神差異
(一)美國民族精神。輾轉(zhuǎn)了200多年的美國文化,其中的英雄人物形象不斷地發(fā)展變化,但同時其所代表的美國英雄主義內(nèi)在精神、美國性格卻是永恒不變的。
什么是英雄主義?按照《辭?!返慕忉?,就是“主動為完成具有重大意義的任務而表現(xiàn)出來的英勇、頑強和自我犧牲氣概和行為”。美國人的英雄主義依靠他們具體的英雄人物形象來體現(xiàn),但其價值內(nèi)核顯然是能夠跨越歷史、穿越時空的永恒。美國社會崇尚的英雄主義主要具有個人主義和霸權(quán)主義兩個特性。
1.個人主義。在美國性格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他們的個人主義,無論是湯姆、海絲特、斯嘉麗所代表的反抗壓迫和剝削、勇于斗爭的傳統(tǒng)人物形象,還是近代不斷涌現(xiàn)的超人、蝙蝠俠、蜘蛛俠等“超級英雄”,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即獨立的個人形象。美國文化十分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甚至片面地夸大,認為個人超越一切,能夠改變一切。
2.霸權(quán)主義。過度膨脹的個人主義勢必導致霸權(quán)主義,美國人逐漸期望由他們拯救世界、引領世界,乃至操縱世界。以蝙蝠俠這一人物形象為例,從前他是面帶微笑的正義朋友、輕松取勝的俠客,隨著時代的變遷,他的現(xiàn)實性和局限性都加強了,他變得越來越彷徨和孤獨,日益走向偏執(zhí)和黑暗。他的性格變化就是美國社會發(fā)展的縮影,象征著美國從之前崇尚自由美好生活的光明積極的革命者、反抗者逐漸成長為被戰(zhàn)爭的勝利和自身的強大而沖昏頭腦、想打擊誰就打擊誰的霸主。
(二)中國民族精神。無論是中國古代武俠電影中抗金、抗倭寇的各種情節(jié)、近代關于為“不是東亞病夫”而振臂高呼的陳真、葉問等的一系列電影,還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創(chuàng)作出的許多以戰(zhàn)爭為題材的優(yōu)秀電影,它們或是描述重大的歷史性戰(zhàn)役和革命歷史事件,或是通過戰(zhàn)爭背景來反映普通人民的戰(zhàn)斗精神,或者是用娛樂的方式來呈現(xiàn)戰(zhàn)爭中人民和敵人的斗爭,無一例外地都傳達出其中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中的愛國主義精神。而
當國家和民族面臨危難的時候,
這些對社會和國家的強烈責任感和使命感表現(xiàn)得就越為突出,從而成為愛國主義精神的強大動力。
四、將電影運用于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學中
電影將精美的畫面與豐富的語言聯(lián)系在一起,學生觀賞電影時其視覺和聽覺可以得到充分的調(diào)動,學生可以通過演員的面部表情、肢體語言、語流語調(diào)、服裝道具等,來加深不同文化中各種語言修辭概念, 更好地學習和理解英語知識以及中外語言系統(tǒng)的不同。
語言的表達方式是受社會習俗、宗教信仰、價值觀念和民族心理等綜合因素的影響和制約的。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單純的語言傳授并不足以實現(xiàn)有效的文化交流,而通過英文電影,學生可以對西方國家的自然、地理、歷史、政治、經(jīng)濟等基本情況有所了解,從而消除中西文化的差異,減少理解上的分歧或誤會。而且,學生還可以了解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文化取向和風俗習慣等方面的知識。通過觀看電影,學生可以最真切地體會到在真實情景中其語言、文化等的運用,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自己對于文化差異的敏感度和寬容度,靈活地處理因文化差異而帶來的各種問題。隨著對各方面文化知識的積累,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也會有所提升。英文電影也可以是很好的聽說教學材料,生活化的聽說場景使其聽起來很真實、立體,學生就像身臨其境似的進行著對話,從而可以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
[
參考文獻]
[1]元青,潘崇.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一段經(jīng)歷——以20世紀上半期中國留英學生為中心的考察[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3(4).
[2]劉璇,張向前.我國文化產(chǎn)業(yè)國際競爭力理論分析[J].經(jīng)濟問題探索,2013(1).
[3]錢志中.電影產(chǎn)業(yè)國際競爭力的影響因素分析[J].南京藝術(shù)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07(4).
一、中西方文化差異
中西文化通常被看作是世界上兩大主要的文化體系,在方方面面的差異中,最為主要的還是在中西方思維方式上的體現(xiàn)。我國著名的翻譯家傅雷對中西方文化差異做過這樣的概括“:東方人與西方人在表達習慣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東方人喜好含蓄且委婉的表達,講求意境和深層含義;西方人,喜好全面且直接的表達方式,講求事實和分析。曹世潮對此也有詳細的描述:“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追求思維的延伸、擴展,注重內(nèi)向的、精神的、意境的,它的特點在于情感的舒展和收縮,在于對內(nèi)在心靈的把握,關乎心胸……而西方的思維方式與中國文化截然不同相,它更理性,更注重依靠事實、論據(jù)來闡明對事物的認知和推理……”因為文化差異的關系,產(chǎn)生了不同民族對相同的客觀現(xiàn)象和社會存在產(chǎn)生不同的認知,而這種認知很多時候是通過言語交際表現(xiàn)出來的。僅從詞匯方面就可以體現(xiàn)出中西方的文化差異,例如,在中文當中,關于父輩女性長者的稱呼有“姑姑,姨媽,嬸嬸,舅媽”,而同樣的稱謂表達,在英文中都可以用“aunt”一詞概括。相對比之下,中國文化在表達時更加注重長幼有別和親疏遠近,而西方文化則寬松許多。當然,這些血緣關系并非“我有人無”,其實英語國家也存在,只是英語對此不加以詳細區(qū)分罷了。中西方文化在稱謂表達上的這些差異是有其原因的:宗法等級社會在中國歷史上延續(xù)的時間較長,宗親、等級、尊卑觀念在漢語文化中比在英語文化中牢固得多。
中西方文化的種種差異簡單并直接地通過漢英兩種語言就體現(xiàn)了其對應關系。從語法學方面來看,漢語是隱性(convert)語法的語言,而英語是顯性(overt)語法的語言。詳細而言,漢語更講究語感,重意境和引申意義,即一句話表達的內(nèi)在含義,句式多為主動句,強調(diào)內(nèi)容和情感;而英語注重邏輯思維,更重形,講究說話“有憑有據(jù)”,“有一說一”,強調(diào)所說內(nèi)容的規(guī)范嚴謹,句式多用被動,語調(diào)相對平直。此外,文化差異也受客觀因素的制約,如:地理位置、國體政體、歷史、宗教等。如英國多面環(huán)海,英語中很多詞和海洋有關。說“揮金如土”,英國人說spendmoneylikewater。而英文當中drinklikeafish,翻譯成中文就可以是“牛飲”,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自古重視農(nóng)耕和畜牧業(yè)的文化傳統(tǒng)。
二、文化語境影響交際過程
文化語境的不同使得同一語言在表達時形成不同的交際意義。由于文化語境與一個民族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價值觀以及歷史背景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提升對文化差異的了解并在跨文化交際中有意識的作用到表達當中,對于跨文化交際順利、有效地進行將起到良性的促進作用,了解雙方文化語境,并將其滲透到交際行為當中。其具體作用可以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要想更好的熟悉不同語言的語用規(guī)則就必須了解不同的文化語境。例如“沒關系”在英語中就有多種表達:“You’rewel⁃come.”“,Don’tmentionit.”“,That’sallright.”,“Notatall.”以及“Mypleasure.”等。如果了解了這些表達相互之間存在的細微區(qū)別,就不會再把“Notatall”與“Nevermind”混淆起來,而避免再用“Nevermind”去回答類似“Thankyouverymuch.That’sverykindofyou.”的句子。因為“Nevermind”(沒關系)一語是用來回答“道歉”的。另外,中文和英文分別處于不同的語言模式當中,中國人習慣將所要表達的核心論點或總括性陳述放于所表達內(nèi)容的最后,以示總結(jié)或結(jié)束,并且在闡釋自我觀點時常用“也許”“、往往”等表示程度的副詞字眼。而英文表達尤其是較為正式的場合基本不出現(xiàn)此類現(xiàn)象,總括性陳述一般位于表達內(nèi)容的開始,同時修飾限定類詞語很少見。以此認識為前提,才可以為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