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賓語前置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摘要:賓語前置是古代漢語的特殊句式,與現(xiàn)代漢語相比差異很大,如果對這種特殊語序辨別不清,將會妨礙對古書文意的正確理解,因此,它歷來受到古代漢語語法研究者的重視。根據(jù)前人對賓語前置的分類,本文認為賓語前置可分為陳述句中的賓語前置和疑問句中的賓語前置兩大類。
關鍵詞:《論語》 賓語前置
[關鍵詞]“是” “之” 賓語前置 標記 焦點理論
〔中圖分類號〕H10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0-7326(2008)08-0143-04
一
1.1 上古漢語里有這樣一類賓語前置類型的句子:
秉國之均,四方是維。(《詩經(jīng)?節(jié)南山》)
晉居深山,戎狄之與鄰。(《左傳?昭公十五年》)
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左傳?僖公五年》)
當臣之臨河持竿時,心無雜慮,唯魚之念。(《列子?湯問》)
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左傳?僖公五年》)
關于這一類型的賓語前置句(下文為討論方便,稱之為“強調式”),目前學術界有兩種通行的看法:一種看法認為“是、之”是代詞,復指前置賓語;① 另一種把“是、之”看成是助詞,作為賓語前置的標志。② 兩種看法孰是孰非,從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還很難有一個公允之論為各家所信服。石毓智、李訥(2001)運用焦點理論解釋并論證了先秦漢語里的賓語前置現(xiàn)象是一種焦點表示法,此外還說明“是、之”也是一個復指的代詞。[1] (P34-43) 應當說石、李二人的解釋,在對先秦漢語賓語前置現(xiàn)象理論層面上的闡釋確實是全新的并且也是有效的。特別是對代詞賓語出現(xiàn)在疑問和否定兩種句法環(huán)境中的前置現(xiàn)象的解釋是令人信服的,然而在對先秦漢語強調句法環(huán)境中的賓語前置(即上文所提到的“是、之標志的賓語前置)現(xiàn)象的解釋,本人認為缺乏足夠的證據(jù)和嚴密的論證。主要的疑點有三:一,強調式”的賓語前置從焦點理論角度來看是否等同于疑問和否定兩種句法環(huán)境中的賓語前置現(xiàn)象?二,強調式賓語前置中的“唯(惟)、是(之)”能否看成是焦點標記?三 ,“是、之”到底是代詞還是助詞?本文嘗試使用焦點理論考察強調式賓語前置現(xiàn)象,并回答以上疑問。
1.2 焦點是句子中某語法單位的一種功能屬性,它是說話者所強調的重點。焦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根據(jù)徐杰、李英哲(1993)的界定,認為“狹義的焦點,一般指的僅是那些用特定的語法形式標明的句法單位”,“而對焦點的廣義解釋則以說話者強調的重點這一本質屬性作為出發(fā)點,來識別焦點成分,歸納其特征”。[2] (P81) 這里我們所說的“焦點”,運用的是狹義的定義,因此焦點自然跟句法關系極為緊密。
1.3 焦點表示方法在漢語里常見表示法有三種:語序焦點表示法;焦點標記;重音轉移法。先秦漢語賓語前置是基于古今漢語基本語序為SVO的一種調整,是用特殊的語序來加強語氣。當然這是采用語序焦點表示法,對解釋先秦漢語賓語前置現(xiàn)象是一條普遍適用的原則。然而我們知道作為焦點的三種表達法之間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兼容的,示例如下:
(1)小李昨天去了北京。|昨天小李去了北京。
(2)小李昨天是去了北京。|小李是昨天去了北京。|昨天是小李去了北京。
(3)小李昨天去了北京。|小李昨天去了北京。|小李昨天去了北京。
以上三組例句可以看成是現(xiàn)代漢語里三種焦點表達法的兼容現(xiàn)象。在古代漢語也有兼容現(xiàn)象,至于重音轉移法,古人實際讀音不便擬測,所以本文只討論前面兩種表達法。
二
2.1 眾所周知,上古漢語賓語前置最為常見的兩種形式為疑問句代詞賓語前置和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上古漢語句子的基本語序是SVO,出現(xiàn)SOV的語序,是用特殊的語序來加強語氣。盡管都是通過語序變換來加強語氣,但是兩者的焦點特征不一樣,疑問句環(huán)境中的賓語是疑問代詞,其焦點特征要比否定焦點特征高。因為否定本身并不具有焦點特征,只有在特別強調時才成為焦點。徐杰、李英哲(1993)認為“否定的中心就是句子的焦點”。[2] (P83) 李寶倫、潘海華(1999)也認為“不”是對焦點敏感的算子。[3] 所以疑問和否定環(huán)境下,需要強調賓語,只需要調整賓語的位置(否定句賓語盡量接近否定詞)就可以了,這符合上古漢語實際情況。如:
(4)王者孰謂?謂文王也。(《公羊傳?隱公元年》)
(5)皮之不存,毛將安傅?(《左傳?僖公十四年》)
(6)不吾知也。(《論語?先進》)
(7)三歲貫汝,莫我肯顧。(《詩?碩鼠》)
而本文要重點考察的強調式賓語前置,由于它本身不具備任何焦點特征,因此在強調賓語時根據(jù)焦點理論可以采用語序焦點表示法、焦點標記兩種方法。在考察上古漢語語料時,我們發(fā)現(xiàn)強調式賓語前置往往是把兩種方法綜合運用,既需要調整賓語位置,同時又需要標志焦點標記,從這點來講它和疑問以及否定是不一樣的。如:
(8)王惠土方征?(《合集》6442)
(9)王勿唯土方征?(《合集》6444)
(10)用稽后人享,唯丁公報。(令簋)
(11)我民迪小子,唯土物愛。(《書?酒誥》)
(12)申伯,王瓚之事,于邑于謝,南國是式。(《詩?崧高》)
(13)豈不谷是為?(《左傳?僖公四年》)
(14)今商王受惟婦言是用。(《尚書?牧誓》)
(15)使君懷怒以及鄙邑,孤之罪也,敢不惟命是聽。(《左傳?宣公十二年》)
(16)牝雞之晨,惟家之索。(《尚書?牧誓》)
(17)古之圣王,唯此之慎。(《國語?周語》)
關于例(8)-(11),唐鈺明(1990)認為:助詞“惠”和“唯”在使用上雖有差別,但作為提賓標志在本質上是相同的。它們都加在賓語之前,是提賓標志,且屬于“唯賓動”格式。例(12)、(13)產(chǎn)生較晚,句中的“是”介于賓語和動詞之間,屬于結構助詞,歸入“賓是動”格式。盡管兩者有結構方式上的差異以及歷史層次不同,但二者作為賓語前置句卻具有質的同一性。[4] (P121) 由于“唯賓動”格式里的“唯”以及“賓是動”格式里的“是(之)”提賓信息較弱,二者都具有標志提賓這一基本功能,那么兩者結合變成的最佳組合方式則為(14)-(17)例。
2.2 以上的論述可以看作是回答了第一個疑問?,F(xiàn)在再看看第二個和第三個疑問。強調式賓語前置中的“唯(惟)、是(之)”能否看成是焦點標記?“是、之”到底是代詞還是助詞?從上文論述來看,我們傾向于把它們看成焦點標記。主要的理由有:第一,目前的焦點理論的研究者都認為現(xiàn)代漢語最典型的焦點表達形式(焦點標記)是由“是”構成的“(準)分裂句”,[2] (P81) 或者直接把“是”看成是現(xiàn)代漢語標志焦點標記 。[1] (P34) 袁毓林(2003)將句尾助詞“的”和“是”結合起來構成“(是)……的”結構,它不但可以標記窄焦點,也可以標記廣焦點,而且可以將焦點圈定于結構范圍之內。[5] 然而沒有人談到古代漢語里具體的焦點標記。受上述觀點的啟發(fā),并根據(jù)焦點的廣義和狹義概念,我們完全可以將具有“用特定的語法形式”“來識別焦點成分”的“唯”、“是(之)”看成是古代漢語里強調式賓語前置的焦點標記。第二,從焦點理論來講,構成焦點標記的成分不是一個單純的焦點標記,因為單純的焦點標記是不存在的,它必然屬于一定的詞類,因而必然要表現(xiàn)它所屬詞類的語法特點,也必然要遵循該詞類的語法規(guī)則。首先“唯”是一個語氣助詞,起到強調語氣的作用,并非是一個固定的提賓標志,因此它的提賓信息較弱,在這種情況下需要一個輔助它的成分共同圈定賓語的范圍,實際上也就是焦點的范圍。那么結構助詞“是(之)”便能出現(xiàn)在“唯賓動”結構之內,或者說“賓是動”結構能夠和前者整合為“唯賓是動”的焦點強勢表達結構。唐鈺明在考察上古漢語“唯賓動”式的演變歷史層次時曾揭示了這一蛻變的途徑:“唯賓動”+“賓是動”“唯賓是動”。[4] (P120)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2.3 現(xiàn)在我們再考察“是、之”的詞性問題。石毓智、李訥(2001)認為它們是用作附著成分的復指代詞。如果把它們看成是復指代詞,必須能解釋以下問題:作為附著成分的復指代詞的“是、之”語音是否弱化了?語義如何落實?語法結構如何分析?它們的來源問題是什么?
2.3.1 石、李一書援引普通歷史語言學中著名的“Wackernegel規(guī)律”:附著成分傾向于出現(xiàn)在句子的第二個位置上。并認為該規(guī)律也作用于先秦漢語,但受到焦點表達的制約,其語序變換規(guī)律為:“在先秦漢語里,焦點化的附著成分(受事代詞)必須居于句子的第二位置――動詞之前和主語之后”。[1] (P41) 其后論證過程根據(jù)現(xiàn)代法語、英語和漢語代詞出現(xiàn)在動詞之后的賓格時語音有弱化現(xiàn)象,并假定先秦漢語代詞跟現(xiàn)代漢語或者英語中的情況一樣,當用作受事賓語時,也弱化為一個附著成分。
姑且不論現(xiàn)代漢語是否跟現(xiàn)代英語一樣也有賓格代詞語音弱化現(xiàn)象,單究其論證過程是以一個虛假的前提(假定先秦漢語代詞跟現(xiàn)代漢語或者英語中的情況一樣)作為論證的基礎,就是不嚴密的,何況先秦漢語跟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結構和語音形式也千差萬別。即便是一樣,現(xiàn)代漢語和現(xiàn)代英語代詞賓格弱化現(xiàn)象也是出現(xiàn)在動詞之后,而并非是在動詞之前,而且,動詞賓語提前是為了強調,只會“重音轉移”,絕不會出現(xiàn)語音弱化現(xiàn)象。
2.3.2 如果按照石、李一書的解釋,作為附著成分的復指代詞“是、之”是復指前置的賓語成分。作為代詞出現(xiàn),在語義上應該是實指的,不能忽略,但實際上卻反而易造成語義的格難通。
2.3.3 同樣,如果按照石李一書的解釋,那么作為附著成分的復指代詞的“是、之”是復指前面的賓語成分,本身應該還是代詞。前面我們說過,單純的焦點標記是不存在的,它必然屬于一定的詞類,因而必然要表現(xiàn)它所屬詞類的語法特點,也必然要遵循該詞類的語法規(guī)則。既然是代詞,它本身也應該是賓語,即結構中出現(xiàn)了雙賓語。這種結構中的雙賓語首先從語義上很難講得通。其次,語法結構上很難分析。它們跟后面動詞的關系孰近孰遠,孰親孰疏,實難解釋,跟現(xiàn)有的語法體系很難圓融相通。
此外,按照焦點理論的解釋,語序變換只涉及代詞,實詞不能直接位移,必須補上一個附著成分后才可以進行語序的調整。那么下面這些例句中賓語本身已經(jīng)是代詞了,似乎沒有必要再進行復指。如:
(18)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論語?公冶長》)
(19)皆我之自立。(《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20)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逼涫侵^乎?(《左傳?隱公元年》)
(21)若狄公子,吾是之依兮。(《國語?晉語三》)
(22)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孟子?離婁下》)
以上例句中的前置賓語均為代詞,如果把后面的成分再解釋為代詞復指的話,這跟代詞固有特征不相符合。代詞一般是代指名詞或名詞詞組等成分,絕無代詞再指代代詞的現(xiàn)象。所以上述例句中的“之”只能解釋為結構助詞。
2.3.4 從來源角度來看,“是、之”作為附著成分的復指代詞,只能解釋為語序變換被焦點化的一個前移附著成分。那么沒有遷移之前的狀況如何?其過渡階段在漢語史里又如何表現(xiàn)?石、李一書沒有交待,我們無從得知。
我們認為把強調式賓語前置里的“是、之”解釋為助詞,標志賓語前置的焦點標記。這樣“唯賓是動”便可以合理地解釋為由甲骨文時期的“唯賓動”跟后期的“賓是動”結構的共生相融的一個固定結構。因為從一開始“賓是動”結構里的“是”其實就是一個助詞,但是在上古漢語里它的代詞更為常見,所以削弱了它作為助詞的表現(xiàn)力,因而需要一個更強勢的結構,在這種情況下,“唯賓動”便能和它結合產(chǎn)生表現(xiàn)力極強的“唯賓是動”?,F(xiàn)代漢語里“惟命是從”、“唯利是圖”、“唯你是問”這類成語仍然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就是明證。
三
我們認為“唯…是…”從表達焦點的功能上講與現(xiàn)代漢語里的“是…的”相似,也是將焦點圈定于結構范圍之內,而它主要是用來標志上古漢語賓語前置的專屬焦點標記。對于“惟利是圖”、“唯利是圖”、“唯你是問”這類成語中的“惟”,按照徐杰(2001)的定義,應該是一種“焦點敏感式”,[6] 也就是說,它不像純粹的焦點標記詞“是”一樣,惟一的目的是為了表達焦點,它還有其他的功能,跟“惟”相連的成分比較容易成為所在句子的焦點成分。再根據(jù)我們前面的論述,“是”作為助詞,便完全有可能在結構中充任純粹的焦點標記,而且不易產(chǎn)生歧解。這樣“唯賓是動”結構綜合運用語序焦點表示法和焦點標記法,當后來賓語位置后移完成時,這種強勢結構只能在現(xiàn)代漢語里找到它的孑遺了。
[參考文獻]
[1]石毓智、李訥. 漢語語法化的歷程[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2]徐杰、李英哲. 焦點和兩個非線性語法范疇:“否定”“疑問”[J]. 中國語文,1993,(2).
[3]李寶倫、潘海華. 焦點與“不”字句之語義解釋[J]. 現(xiàn)代外語,1999,(2).
[4]唐鈺明. 甲骨文“唯賓動”式及其蛻變[J]. 中山大學學報,1990,(3).
[5]袁毓林. 從焦點理論看句尾“的”的句法語義功能[J]. 中國語文,2003,(1).
【關鍵詞】綠化配置;濱水景觀;濱水植物
隨著國民生態(tài)意識的萌生,人們已經(jīng)不僅僅滿足于物質生活的富裕,開始追求精神上的享受,以使身心在快節(jié)奏的社會中得到舒緩和松弛。在城鎮(zhèn)建設方面,也同樣更加重視構建多種優(yōu)美的自然景觀,營造悠閑舒適的環(huán)境,反映歷史和文化的沉淀。人們尤其熱切期待著水邊構筑開放空間,讓這里流水潺潺,綠蔭蔽天。因此濱水景觀的概念也應運而生。
城市濱水區(qū)是構成城市公共開放空間的重要部分,并且是城市公共開放空間中兼具自然地景和人工景觀的區(qū)域,其對于城市的意義尤為獨特和重要。 營造濱水城市景觀,即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把人工建造的環(huán)境和當?shù)氐淖匀画h(huán)境融為一體,增強人與自然的可達性和親密性,使自然開放空間對于城市、環(huán)境的調節(jié)作用越來越重要,形成一個科學、合理、健康而完美的城市格局。
在現(xiàn)今城市景觀建設中,構建城區(qū)中的濱水綠帶及水體,形成了水陸相依、空間開闊、貫穿城區(qū)、聯(lián)系城郊的景觀和生態(tài)走廊,對優(yōu)化現(xiàn)代城市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景觀具有突出的作用,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而富有自然野趣的濱水植物在構建城市濱水綠帶景觀中是必不可少的材料。
城市濱水綠帶及水系中,考慮水體本身的生物群落的培育和生態(tài)功能的保護重建,以及模仿自然水系中水陸邊緣的生態(tài)、景觀的連續(xù)性,在城市濱水水系中具有重要意義。在此基礎上,城市濱水駁岸下水體邊緣種植各種生機盎然的沿岸濱水植物構成了自然野趣的綠化景觀,形成濱水綠帶中水草飄蕩、游魚可數(shù)的獨特完整的生態(tài)構成和健全的水體生態(tài)河道景觀。
城市濱水綠帶中的濱水植物不僅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更重要的是它還能吸收水中的污染物,對水體起凈化作用,是水體天然的凈化器,以生態(tài)駁岸形成的岸棲生物棲息環(huán)境為基礎,通過種類組成結構合理、豐富穩(wěn)定的濱水綠帶和岸邊濱水植物群落的培育、恢復,形成各類植物群落和生態(tài)景觀連續(xù)過渡,具有水陸交融的自然優(yōu)美的景觀和健全生態(tài)功能的城市水系、園林水體的濱水地帶,讓人們真正享受到“碧波蕩漾,鳥語花香”的自然美景。
濱水植物資源十分豐富,品種繁多,從陸生逐漸過渡到沉水,層次豐富。此外濱水植物的株形、葉形、花形也各具特色。濱水植物群落的形成為野生動物、水鳥和昆蟲提供棲居地,正是由于這些水生動植物的不斷繁衍和相互作用,使城市濱水水體成為具有生命活力的水生生態(tài)環(huán)境。
濱水植物是生長在水中或潮濕土壤中的植物,包括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城市濱水綠帶及水系中運用的濱水植物資源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1、沉水植物:其根扎于水下泥土之中,全株沉沒于水面之下,常見的有苦草、大水芹、菹草、黑藻、金魚草、竹葉眼子菜、狐尾藻、水車前、石龍尾、水篩、水盾草等。
2、漂浮植物:其莖葉或葉狀體漂浮于水面,根系懸垂于水中漂浮不定,常見的有大漂、浮萍、萍蓬草、鳳眼蓮等。
3、浮葉植物:根生長在水下泥土之中,葉柄細長,葉片自然漂浮在水面上,常見的有金銀蓮花、睡蓮、滿江紅、菱等。
4、挺水植物:其莖葉伸出水面,根和地下莖埋在泥里,常見的有黃花鳶尾、水蔥、香蒲、菖蒲、蒲草、蘆葦、荷花、澤瀉、雨久花、水蓑衣1種、半枝蓮等。
5、濱水植物:其根系常扎在潮濕的土壤中,耐水濕,短期內可忍耐被水淹沒。常見的有垂柳、水杉、池杉、落羽衫、竹類、水松、千屈菜、辣蓼、木芙蓉等。
濱水植物具有造景功能,并在城市濱水景觀綠帶中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用不同的色彩點綴著濱水岸線及駁岸,使水面和水體變得生動活潑,加強了水體的美感。不同形態(tài)和色彩的濱水植物,會引起人們的各種心理活動和戲曲性效果,挺立在水中的寬葉香蒲和蘆葦,陽光下的倒影或在薄霧籠罩的朦朧姿態(tài),使人浮想聯(lián)翩;月下的蘆葦和荷塘的月色,詩一般的寧靜,給人一種神秘之感;而菖蒲、睡蓮、慈姑、黑三菱、千屈菜等,美麗的花朵競相開放,迷人的色彩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效果;此外,在開闊水面上,還以可布置浮床、浮島,在島上栽培水生花卉,形成"水上花園",為水面增添景色。如寧波北斗河水面上的浮島,打破了原來單調沉悶的水面,給水體帶來了生機和活力。
濱水植物不僅有美化環(huán)境的作用,同時還具有凈化水質的功能。針對城市濱水水系中存在的復雜多樣的污染,在設計配置濱水植物群落時,應選擇抗污染和對水污染具有凈化生態(tài)功能的植物群落,目前已知對水污染具有較強的凈化作用的濕生濱水植物有茭白、蘆葦、香蒲、水蔥、燈芯草、菖蒲、慈菇、鳳眼蓮、滿江紅、水花生、菱、水鱉、杏菜、菹草、金魚藻、墨藻等。由于水系對物種遷移擴散的廊道作用,外來濕生水生生物如水葫蘆、大米草、一枝黃花等對水系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已引起廣泛的重視??傊?,在城市濱水沿岸地帶種植濱水植物會使水質清澈、水體生態(tài)穩(wěn)定,并且能夠美化水體景觀、凈化水質、保持河道生態(tài)平衡,因此說濱水植物具有重要的生態(tài)恢復功能。
利用植物根系具有較強的穿扎固土能力,在坡面上和消落區(qū)(最高和最低水位之間的水位變化區(qū))種植耐水濕的喬灌木和地被植物,一方面減少地表徑流,另一方面防止或減輕水流、波浪對河岸的侵蝕和沖刷,起到固土護坡作用。同時,植物的根莖葉的生長對土壤具有改良作用,增加了土壤有機質的含量,改善了土壤結構與性能,提高了土壤持水性,增加了土壤抗侵蝕能力。所以岸邊種植濱水植物既能保持水土起到固土護岸作用,又能提高河岸土壤肥力,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所以通過種植植物來固土護岸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可行的生態(tài)護坡形式。
濱水植物是良好的綠肥,又是好的飼草,它們營養(yǎng)豐富,生長很快,水中的氮、磷被它們吸收后轉化成蛋白質等營養(yǎng)物質。所以在種植濱水植物時,可有目的地挑選一些利用價值較高的濱水植物如綠萍、浮蓮、水花生、水葫蘆等。再在水中放養(yǎng)適量魚蝦和水禽,適時收獲水產(chǎn)品,使水體保持一個較為穩(wěn)定生態(tài)環(huán)境,從而獲得環(huán)境效益和經(jīng)濟效益雙豐收。
總的來說,在城市濱水地帶各種濱水植物群落的合理布局和科學培育,幫助構建出城市中綠色型的生態(tài)水體,不僅美化了環(huán)境,更重要的是增進人們的身體健康,具有良好的生態(tài)效益、經(jīng)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形成景觀自然優(yōu)美、生態(tài)功能持續(xù)穩(wěn)定的城市水系和園林水景。
參考文獻:
[1]李尚志 著.《濱水植物與水體造景》. 第一版. 上??茖W技術出版社. 2007.
[2]劉濱誼 著.《城市濱水區(qū)景觀規(guī)劃設計》. 第一版. 東南大學出版社. 2006.
[3](日)河川治理中心 編. 劉云俊 譯. 《濱水自然景觀設計理念與實踐》. 第一版. 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2004.
【關鍵詞】沖填土;淤泥質土;基坑支護;塊石擠淤
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沿海建筑越來越多,而沿海地質又以淤泥質土較多。本文主要結合實際施工案例,探討單層地下建筑淤泥質土方開挖工程的支護方案,采用放坡法塊石擠淤方案代替旋噴樁進行基坑支護的施工方法。
一、工程、地質條件分析
青島唐島灣北側原地貌類型為濱海沉積地貌,后經(jīng)人工吹填、回填形成地表約5m左右厚度的沖填土層,呈灰黑色~黑色,很濕~飽和,質地均勻,以流塑狀態(tài)的淤泥、淤泥質粉質粘土為主,韌性低,干強度低,粉砂含量約在10%~20%,局部為淤泥質粉土。該層土形成時間3年左右。
地下穩(wěn)定水位高程在1m左右,年變幅約1m,即基坑土方開挖時地下穩(wěn)定水位枯水期在0m高程附近。
原始地表高程大部分在4~5m之間,相對平坦,擬建工程地下車庫底板高程在-0.8~-1.2m,采用樁筏基礎。
地質勘查報告中建議機械開挖,基坑支護方式,上部采用自然放坡方式,坡度1:1.25,下部建議采用垂直開挖,灌注樁+排樁支護,即在基坑外采用深層攪拌排樁止水,基坑邊采用旋噴灌注樁支護。
二、支護設計方案分析:
本工程地下車庫建筑面積約10000㎡,基坑邊坡周長約600m,基坑開挖深度5~7m?;庸こ贪踩燃墳槎?。主要開挖土方為表層飽和流塑狀沖填土,基底局部能挖到原始沉積淤泥層。
結合相鄰工程基坑開挖的情況,勘察單位建議:結合基坑支護在基坑外采用混凝土灌注樁+排樁止水的方案進行施工,在基坑內可采用明溝集水排水。
在與基坑支護設計單位溝通后,通過對周邊已完工程和在建工程的現(xiàn)場實際施工情況進行調查后發(fā)現(xiàn),沖填土層雖為飽和水狀態(tài),但滲透系數(shù)較小,透水性較差,開挖后地下出水量很小,在沖填土層設置降水井效果不明顯(周邊工程有采取排水板靜壓固結沖填土的,但效果不明顯,而且工期太長),因此放棄止水帷幕方案。因基坑開挖深度在5~7m左右,考慮到工程周邊20米內無建筑物,放棄采用混凝土灌注樁支護并垂直開挖方案。
最終考慮采用放坡開挖,同時進行錨噴支護的方案。
因流塑狀沖填土在開挖時極易流淌,特別是挖到下部5m深以后,頂部滑塌距離能達到20~30m遠,邊坡存在大面積坍塌的風險,而底層淤泥土因沉積時間較長,并均有一定的承載力,相對穩(wěn)定,因此采用放坡開挖的關鍵在于維持沖填土層邊坡的穩(wěn)定性。但自然放坡的缺點是①增加外運土方的工程量②邊坡噴錨施工面太大且不易施工③基坑上沿材料場區(qū)距離在建工程太遠而超出塔吊的運輸半徑,因此對本工程基坑邊坡考慮采用二級放臺放坡法,邊坡上部2m厚土層采用自然放坡,坡度1:2,邊坡中部二級平臺寬度3~4m,采用塊石擠壓2m厚,邊挖邊拋塊石邊用機械壓實,形成穩(wěn)定層并可作為施工臨時道路,下部2m厚碎石擠壓入邊坡,通過塊石層自重將基坑邊坡下部沖填土穩(wěn)定住,修坡后及時下錨桿掛網(wǎng)噴漿,防止雨水進入邊坡。
具體設計方案如下:
1、基坑支護結構體系:
(1)支護單元劃分:根據(jù)基坑周邊環(huán)境、工程地質條件以及開挖深度劃分支護單元。本工程共劃分了9段,4個剖面。
(2)支護結構形式:采用放坡支護。
2、地下水控制,采用"坑內明排"方案,基坑坡頂通過設置截水溝防止地表水排滲入基坑側壁,坑內在基坑開挖過程中通過設置排水溝、集水坑采用明排方式排水;基坑成型后在基坑側壁砌筑磚胎模封閉基坑,基坑支護施工或使用期間遇雨季時應加強排(降)水,確?;谉o水。基坑施工期間須加強排水措施,基坑每20米設置集水坑一座(500x500x500mm)進行排水。
3、主要結構、構件控制:擊入式土釘,傾角15度或90度,采用φ20二級螺紋鋼,長1.50m,間距2.00m,水平通長設置1φ14做加強筋,面層坡頂水平延伸1.5m;邊坡掛網(wǎng)噴射層c20細石混凝土護面,采用φ6.5鋼筋網(wǎng),網(wǎng)格間距300×300mm,面層厚度80
mm;采用放坡支護形式,上部按1:1.5放坡,下部用塊石置換沖填土壓坡腳,坡比為1:1,坡面設置2排土釘,水平通長設置1φ14做加強筋;每5m2設置一個導水管,l=500mmφ100pvc,傾角5度,可根據(jù)施工實際情況適當調整。
4、工程監(jiān)測,基坑監(jiān)測須由建設單位委托具備相應資質的第三方單位制定詳細的監(jiān)測方案并實施。本工程按照二級基坑結合工程實際情況確定監(jiān)測項目,本基坑設計要求必須進行坡頂水平位移、沉降位移監(jiān)測,位移與沉降變形監(jiān)測基準點宜設置在2倍基坑深度范圍外。
5、施工要求:土石方工程應分層開挖,與支護施工配合進行,下層土石方開挖應在上層支護面層及土釘錨固體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75%后進行;開挖臨近設計坡面應采用人工修坡,減少擾動,邊坡開挖修整后應立即初噴,盡快鉆孔,推送土釘、注漿;鉆孔必須滿足設計圖上的孔徑、深度和斜度要求,成孔后應該及時安裝土釘并灌漿,鉆孔過程中要密切注意了解錨固段的巖性及厚度,遇到風化嚴重或軟弱夾層時,可以采用套管跟進等方式,以免孔壁塌陷或卡鉆;坡頂?shù)孛嬉诉M行硬化封閉,以防止基坑外地表水滲、排入基坑;考慮基坑開挖及基礎、地下建筑的施工周期較長,基坑開挖前,應對基坑周邊的地下設施,尤其水、電、通訊等設施進行全面了解,以杜絕因施工可能造成的不利影響。本工程施工前須查明2倍基坑深度范圍內建(構)筑物現(xiàn)狀,必要時拍照或錄像;對塔吊及井架、2倍基坑深度范圍內的重型荷載的布設需經(jīng)基坑設計單位同意;先注漿后插桿(或注漿管與土釘同時放入孔中),注漿時注漿管必須先插到孔底,然后退后50~100mm,開始注漿,注漿管隨水泥漿的注入緩慢勻速拔出;桿體插入后,若孔口無漿溢出,應及時補注;桿體鋼筋保護層厚度不小于15mm,土釘安裝后,不得隨意敲擊。對于因超挖低于設計標高的超挖部分,應用級配砂石填平。
三、施工方案的確定
原設計圖紙中要求分層開挖、分層支護,但實際情況是,因開挖深度較淺,考慮土體的流塑特性、修路石渣的成本、修路石渣的外運,根據(jù)現(xiàn)場試開挖的地下水和坍塌情況,最終采取了一次性開挖到底的方案。
基坑內土方開挖路線由主入口中部進入基坑,邊開挖邊修路,直接開挖到基坑中部并挖到基底標高,然后從中央向周邊輻射開挖??觾韧练讲扇∽匀环牌麻_挖,但不能塌至邊坡中部二級放臺拋石擠淤處,否則塊石無法擠入淤泥土內形成穩(wěn)定混合土層,而會隨淤泥直接坍塌進基坑內,造成支護方案無法實施。
邊坡的二級放臺從主入口向左右兩側同時進行開挖、外運、拋石、擠壓,呈包抄狀在西側交圈。
為縮短施工進度,必須要求坑內開挖和邊坡拋石開挖同時進行,畢竟主要的外運土方量在坑內,自然放坡開挖速度很快,但邊坡需邊挖上部淤泥邊拋塊石,機械停歇較多不能連續(xù)開挖,進度較慢。但邊坡拋石擠壓未完成前,內部開挖自然放坡坡頂又不能到達邊坡處。
沖填土的好處是開挖時流塑性較明顯,20~30m的塌方長度,但晾曬2天后,表層會有強度并能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
邊坡拋石交圈后,在機械、車輛的擠壓過程中,二級放臺會形成較穩(wěn)定的中間層,再開挖坡底淤泥時,相當于較低了放坡高度,6m深的基坑,頂部2m自然放坡,中間2m塊石擠壓層,底部只有2m高的淤泥層進行放坡。而且坑內淤泥一挖到底后,地下水位直接下降,沖填土層進一步固結穩(wěn)定,機械修坡底并擠入碎石時,邊坡較上部開挖時穩(wěn)定性要好很多。
實際施工中,平臺部分拋石擠淤先施工,因機械、運輸車輛的擠壓,其塊石換填擠壓厚度超過原設計的2m厚,而底部斜坡碎石擠壓為后施工,其擠入斜坡淤泥內的厚度小于原設計的2m厚。(原設計斜坡為塊石擠壓而成,即拋填擠壓平臺塊石時,要求同時將底部斜坡塊石擠壓完成,實際施工時,因淤泥開挖的深度較大導致開挖范圍較大,且不利于平臺部分的穩(wěn)定,此做法在實際施工中未能執(zhí)行。)
四、實際施工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案
就現(xiàn)場實際的土質看,流塑狀的沖填土層在開挖過程中隨時可能坍塌,地下車庫的主體施工階段也存在邊坡坍塌的風險,因此,基坑邊坡的支護對本工程顯得相當重要。
在實際施工中主要出現(xiàn)了以下問題:
1、工程西北角因有臨近工地的施工圍擋,現(xiàn)場放線時,基坑坡底線與坡頂線的距離超出用地紅線,即局部坡頂線在隔壁工地內,
隔壁工地的施工圍擋已經(jīng)搭設,如果按原設計方案放坡,可能會造成對方施工圍擋成片倒塌。
解決方案:對原設計坡頂部2m厚的自然放坡層進行局部加固,采用打入木樁或者換填石渣護坡頂,必要時提高二級放臺的標高并增加二級放臺換填石渣的厚度。從實際效果看,坡頂沿斜向換填石渣加固的方案比木樁要好。對需加固位置的二級放臺的塊石必須采用大石塊,越大越好,可保證其擠壓的深度和寬度,以增加其穩(wěn)定性。
2、工程西南部分與二期用地交界處,是整個場地的最低點,形成一個水灣,常年處于雨水浸泡狀態(tài),土層水分極度飽和,邊坡拋石至此處時,原2m厚石渣拋塊石擠壓過程中,出現(xiàn)向基坑內滑移、塌陷現(xiàn)象。
解決方案:停止施工2~3天,待土體滑塌基本穩(wěn)定后,在原設計拋石位置繼續(xù)二次拋石擠壓施工,即相對的增加了拋石層的厚度,壓實達到原設計標高。從現(xiàn)場實際施工看,本工程共出現(xiàn)了兩次此種情況,坍塌長度在10~20m之間,進行二次擠壓后均未在此發(fā)生坍塌,從理論角度看,此兩處因塊石層更厚,反而邊坡更加穩(wěn)定。
3、關于基坑坡腳不穩(wěn),局部邊坡出現(xiàn)開裂
基坑開挖的過程,實際上破壞了整個土層原先的穩(wěn)定狀態(tài),流塑狀態(tài)的沖填土層會在重力作用下,象流體一樣,存在一種維持原先場地水平平衡的狀態(tài)。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周邊淤泥土的重力作用下,垂直方向上整個基底的淤泥層存在向上鼓起的可能,水平方向上整個邊坡存在向基坑內壓縮的可能,
解決方案:在基坑開挖護坡完成、掛網(wǎng)噴漿結束后,盡快進行基底換填,及時完成坡腳底部擠壓換填,用拋入并擠壓密實的塊石的重力和噴護的鋼筋砼面層,抵消沖填土的重力作用。局部出現(xiàn)小面積的開裂,要加強觀察,設置警示帶,不要再上活荷載,要在其穩(wěn)定3~5天后,及時進行修復,避免雨水進入邊坡內部。
4、關于局部坡腳影響基礎施工,放線不到位現(xiàn)象
此現(xiàn)象只出現(xiàn)在了一個最高層的主樓基礎筏板位置邊坡處。這是一個施工前的工作未準備認真、施工過程中未控制好坡底邊線造成的人為因素,完全可以避免。施工技術人員在開挖前對基礎的形式、寬度厚度了解不透,在開挖支護時又未能嚴格控制好邊線造成局部筏板磚模無法砌筑。此處主樓位置筏板比出庫外墻外凸1200mm,原支護設計時只考慮從外墻外邊線預留搭設雙排腳手架施工作業(yè)面1500mm寬為基坑坡腳,基礎筏板砌永久磚模做防水,不需搭設腳手架,基坑內排水可向兩側集水,不影響正常施工。
解決方案:可對局部坡腳進行二次開挖,但不能太寬,只要能滿足施工即可,而且及時對破壞的邊坡進行封閉,避免雨水進入坡腳。
五、技術經(jīng)濟分析
本工程地下車庫建筑面積10000㎡左右,基坑周長600多米,挖深5~7m,在實際的成本核算中,參考施工時周邊實際市場價格,與最初考慮的灌注樁+止水排樁方案比較,扣除本方案增加的護坡塊石和放坡增加的淤泥開挖成本,節(jié)約成本100多萬元,同時節(jié)省工期約30~60天。
見諒的用法是客套話,表示請人諒解,多用于書信?!耙娬彙睂嶋H是古文中賓語前置的語法現(xiàn)象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遺留,“見”字意思就是“我”,而“見”作為“諒”的賓語被放在了前面。賓語前置是普遍存在于句子中的一種語法現(xiàn)象,一般都包括: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等。大多賓語前置,要具備兩個條件:
一是賓語必須是代詞。
二是有賓語前置的標志出現(xiàn)。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